• 沒有找到結果。

三、「再平衡」:從重返亞洲到「以亞洲為軸心」

本文認為「再平衡」只是美國「重返亞洲」以來一系列針對北京 的政治、經濟、軍事部署的一種表述。無論是潘內塔擔任國防部長時 所提出的海軍重心由歐轉亞並強調「空海一體戰」,提倡高質量的

《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協定》(Trans-Pacific Strategic Economic Part-nership Agreement, TPP)、擴大的 22 國環太平洋軍演(Rim of Pacific Exercise),或者是在蒙古、緬甸強調人權與民主,其共同的目標即是維 護美國過去在亞洲的「位置」與「身分」的優勢。51

從摩根索到華爾茲都曾指明的「權力平衡」概念的歧義性來看,

「再平衡」當然不是指「再度恢復體系單元間的力量概等」。52事實 上,即便是小布希執政後期,美國遭逢內外各種挫折,美國的經濟與 軍事實力仍是其他數個強權之總和。所以「再平衡」實際上的意思是 捍衛某個體系現狀,即 1991 年以來,美國在「位置」與「身分」上不 被制衡(unrivaled)的「單極時刻」(unipolar moment)。

如前所述,因為最近二十年亞洲已經成為全球經濟持續增長的動 力和中心,但美國卻因反恐戰爭,坐視亞洲的發展醞釀出一個未來的 區域霸主,還曾肯定它的「身分」是「負責任的利益攸關方」。所以 現在美國將軍事、經濟、制度與議程設定等各方面能力改成「以亞洲 為軸心」,宗旨即在於恢復美國冷戰至 1990 年代主導亞洲的地位,不 使亞太地區出現危及美國「身分」與「位置」的行為者。只是要達成 此目標,已非守勢現實主義的自制(self-restraint)處方所能獲致。53何況

潘內塔 2012 年 5 月出席新加坡年度例行的東協防長會議的原話是“The U.S.

military is rebalancing and bringing enhanced capabilities to this vital region.”。請見 Jane Perlez, “Panetta Outlines New Weaponry for Pacific.”。

關於「權力平衡」的歧義問題,請見明居正,〈古典現實主義之反思〉,包 宗和主編,《國際關係理論》(臺北:五南出版社,2011 年),頁 40-44。

關於從中東撤出與將戰略軸心移轉到亞洲兩者間的關連,美國副國安顧問羅

誠如守勢現實主義名家瓦特 2013 年 1 月 18 日在北京出席會議指出,美 中兩國大戰略的矛盾已日漸加深;北京著名軍事智庫專家張沱生也指 出,中國大陸已有不少論斷認為,美國的對華戰略從「兩面下注」轉 向「遏制包圍」;所以本文所指出的攻勢現實主義政策,若經過「身 分」邏輯的修正,或較能有效、合理解釋美國的選擇。54

美國從「重返亞洲」到「再平衡」的一系列強勢作為的內涵與效 果還可以歸結為下列數項:

第一,成功地加強美國在日的安保位置,阻止日本漂流,扭轉日 本民主黨前任領袖曾經構思、北京響應的「東亞共同體」概念,並以 將釣魚臺納入安保範圍對日提出保證。尤其在 2012 年兩國於釣魚臺海 域多次僵持後,雙方關係幾乎降至「建交」以來最低點,是原本預計 同慶「關係正常化 40 周年」的北京所未能預見。目前日本民意對中國 的敵意是「建交」以來最高時期,日本政府也積極協助美國,號召東 協國家壓迫中國在東海、南海要「遵守海洋法」。55

第二,加強美在韓的安保位置,重歸東北亞樞紐身分。這令經營

「六方會談」多年的北京,協調者的角色有空洞化之虞。現在北京被

德斯(Ben Rhodes)說得很清楚:“The pivot was made possible by the winding-down of the two wars, allowing more focus on ‘the faster-growing economic region in the world.’”,請見 George E. Condon Jr., “Obama Ends Remarkable Summit Run with Pivot to Asia,” National Journal, November 11, 2011,

<http://www.nationaljournal.com/whitehouse/obama-ends-remarkable-summit-run-with-pivot-to-asia-20111111>。

Stephen M. Walt, “What I Told the Chinese,” Foreign Policy, January 18, 2013, <http://walt.foreignpolicy.com/posts/2013/01/18/what_i_told_the_chin-ese>;張沱生,〈中國周邊不穩,何以穩全球?〉,《新華網》,2013 年 1 月 23 日,<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3-01/23/c_124264825.htm>。

〈東 盟峰會:不能 因焦躁 而偏主 題〉,《新華 網》,2012 年 11 月 20 日,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2-11/20/c_123972758.htm >。

迫只能支持接班危機嚴重的金正恩政權,使他自 2003 年以來經由六方 會談取得的「負責任的利益攸關方」聲望損耗頗多。但平壤一再試射 火箭與威脅核試,北京不耐而支持了若干聯合國的制裁決議,卻未必 會贏得美國的感謝。56

第三,鼓勵亞洲、東協與大洋洲各方對中國在其中經營已久的

「負責者」身分加以質疑。其結果包括 2010 年東協區域論壇會後美國 航母首次訪問越南舉行軍演「慶祝美越建交 15 周年」,及美越《民用 核領域合作諒解備忘錄》(Memorandum of Understanding Concerning Cooperation in the Civil Nuclear Field)的簽署。目前不僅越日、越 印有軍事交流,澳洲同意美國將長期派遣陸戰隊 2,500 人進駐,甚至越 緬兩軍也開始互動,菲律賓更是獲得美國軍售、美菲協防與日本提供 艦艇的鼓勵,對黃岩島等南海爭議益加強硬。57同時,美、日介入大湄 公河區域,支援寮國與柬埔寨的開發計畫也不容輕忽。尤有甚者,美 國正穩健改善與中國傳統友邦緬甸的關係,並鼓勵歐盟國家加強投資 緬甸,誘使緬甸減少對中國經援的依賴。2011 年底希拉蕊訪問緬甸,

便被緬甸總統登盛(Thein Sein)描述為「美緬歷史新頁」;2012 年歐巴

2013 年 1 月 23 日安理會無異議通過《2087 號決議案》(S/RES/2087(2013)),

譴責北韓去年底發射「光明星三號」衛星。平壤批判決議不公,並誓言強化 核武嚇阻能力。請見 “North Korea in nuclear warning after UN rocket resolution,” BBC News, January 23, 2013, <http://www.bbc.co.uk/news/

world-asia-21153409>。

張登及,〈中菲黃岩島爭議與中共因應的意涵分析〉,《戰略安全研析》,

第 85 期,2012 年 5 月,頁 20-26。事實上,菲律賓等國現階段響應美國「重 返」號召,也可能是預期中國未來「位置」的優勢難以阻擋。菲國政府前任 高層幕僚阿莫特(Jose Almonte)即認為應及早藉助美方力所能及時,共同施 壓,可爭取較多權益。請見林行健,〈十年後難阻大陸,菲宜趁早因應〉,

《中央社》,2012 年 7 月 20 日,<http://www.cna.com.tw/News/aCN/201207 200079.aspx>。

馬甫連任總統即出訪緬甸、泰國、柬埔寨等北京傳統友好鄰邦,意義 非比尋常。58

此外,2012 年 7 月希拉蕊「四面八方」繞行中國周邊訪問,便是 她自己倡議的「前進外交部署」的一環。美方「重返亞洲」到「再平 衡」的攻勢,已經是坦率而直接。根據中方學者的分析,蘇哈托(Su-harto)、馬哈蒂(Mahathir bin Mohamad)、塔信(Thaksin Chinnawat)等 強人之後,東協似乎缺乏強悍的領袖,這使得原本足以在強權間游刃 有餘的「東協模式」(ASEAN Way)被嚴重削弱。59

第四,營造美國主導的區域經濟整合建制,稀釋中國為主的東亞 經濟整合架構。美國自 2011 年底起,不僅與韓國簽訂《美韓自由貿易 協定》(U.S.-Korea Free Trade Agreement),特別是歐巴馬在夏威夷與 峇里島出席 2011 年 APEC 和「東亞峰會」(East Asia Summit, EAS),

遊說日本、澳洲與東協各國參加《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協定》,其 高門檻自由貿易標準雖然非一蹴可幾,但已有動搖「東亞區域整合以 東協/東協加三為中心」的趨勢,重新使美國成為東亞區域整合的核 心,大有將以「國企」為主的中國貿易大軍逐出東亞、擊破「東協加 一」隊形的氣勢。60一言以蔽之,「天安艦事件」與「南海核心利益風

“Clinton pledges improved Burma ties if reforms continue,” BBC News, December 1, 2011, <http://www.bbc.co.uk/news/world-asia-15978893>.

金燦榮,〈小心“亞洲世紀”變成“亞洲悲劇”〉,《新華網》,2011 年 11 月 29 日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wor-ld/2011-11/29/c_122352019.htm>。事實上,金燦榮的說法也有偏差,因為 他所說的東協領袖多是對北京較為友好者。

許多觀察家都不諱言,TPP 旨在從經濟上反制「東協加一」並組建對華經濟 圍堵。請見 Sanjaya Baru, “America’s New ‘Pacific Offensive’ – A Strategy To Contain China,” Economy Watch, November 17, 2011, <http://www.

economywatch.com/economy-business-and-finance-news/americas-new-pacific-offensive-a-strategy-to-contain-china.17-11.html>;美方負責 APEC 的資深

波」是美國「重返亞洲戰略」的轉捩點,並造成中國周邊睦鄰外交近 十五年(自 1997 年亞洲金融風暴)來,身分與位置上最嚴重的損失。

美國「重返亞洲」和「再平衡」的攻勢不僅於著墨亞洲,還有全 球性兩大戰略布局配套:逐步減少在中東的軍事存在,與調整美俄關 係。首先,不減少在中東的軍事投資,不改善美俄關係,即便是將美 國大西洋與太平洋海軍原有的 50:50 配比調整為 40:60 的部署,都 可能發生困難。包括美國積極營造伊、阿局勢穩定的印象,都是希望 根本減輕小布希以來,在中東承受的沉重戰略負擔。美正規軍已在 2011 年底全部撤出伊拉克;2012 年阿富汗又發生焚經與軍民衝突等事 件,使美國將絕大部分單位撤出阿富汗更有急迫性。其次,美國還曾 試圖積極改善與俄國梅德維杰夫(Dmitry Medvedev)執政政府的關係。

只是到了普京(Vladimir Vladimirovich Putin)重新當選俄國總統後,美 俄關係又再度趨於冷淡。

如果前述觀察大致不差,則顯示歐巴馬政府執政初期對中國的

「戰略再保證」(strategic reassurance),作用主要是以守勢姿態爭取戰 略修整時間。從理論與現實來看,「攻勢現實主義」正在取代「避 險」(hedging),成為美國對華的優勢戰略,目的就是(一)以經濟、

軍事、外交等手段削弱中國「位置」持續強化的趨勢;(二)逼迫北 京無法在「挑戰者」與「負責者」身分之間取巧,同時促使周邊與發 展中國家「認識」中方「和平發展」口號的「表裡不一」。如同北京 大學資深學者王緝思的分析,美國的攻勢使中美兩強「合作空間將受 到擠壓,重大較量將難以避免。」61所以儘管習近平訪美受到隆重禮

官員還特別澄清說 TPP 不是圍堵中國,請見 Weihua Chen, “Limits on trade has deal under spotlight,” China Daily, February 23, 2012, <http://www.

chinadaily.com.cn/usa/epaper/2012-02/23/content_14677276.htm>。

王緝思,〈中美重大戰略較量難以避免〉,《新華網—國際先驅導報》,

2010 年 8 月 9 日,<http://news.xinhuanet.com/herald/2010-08/09/content_

遇,兩國關係的實質現階段已變成「互信稀缺的互賴」,危機與損害 管控遠多於協調合作。62

最後,攻勢現實主義與華爾茲的結構現實主義原型的重大差異即 在於「卸責」戰略的提出。美國目前也身處經濟衰退危機的籠罩,不 可能如杜魯門(Harry S. Truman)、艾森豪(Dwight David Eisenhower) 等人一般,堅守每張骨牌並與對手直接針鋒相對。所以「重返亞洲」

與「再平衡」不是向亞洲盟友「輸血」,卻十分強調「中國崛起」議 題的安全化及責任的分擔。美國督促友邦應當增加防務投資,說明

「再平衡」戰略與以往「霸權穩定論」所描繪的霸主作風的最大差

「再平衡」戰略與以往「霸權穩定論」所描繪的霸主作風的最大差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