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三、唐代篆書

在文檔中 以下介紹各時代篆書風格 (頁 25-28)

唐初,軍國多務,未遑改制,一切仍因循舊制,沿襲隋代風規。至唐太宗貞 觀年間,社會安定,封建經濟日益繁榮,一切制度也漸具李唐規模。有唐帝王重 視書法,其經世濟用,雖然意在文字,是以楷正為尚,即使如唐太宗、武則天、

唐玄宗諸位,留心真跡,賞玩傳習;君臣論書,倡導新風,亦或出於粉飾治具的 需要,但客觀上却有力地推動了書法藝術的繁榮和發展。76篆書兩晉以後,只偶 爾用墓誌蓋上,且到隋多用雙鈎描摹之法求其輪廓,這樣幾乎間斷的篆書創作直 到唐代才得到了一些恢復。其原因有二,其一唐例立碑,碑額上再多用篆書,其 二唐代的科舉制度及重視書法教育;唐太宗貞觀二年(628)東西兩京的國子監,

各設國子、太學、四門、律、書、算六學。其中書學是培養書法人材的專門學校,

教學的內容是以《石經》、《說文》、《字林》77為顓業,餘字書兼習之。學業完成 後,參加國子監考試。合格者經祭酒審定,參加省試,登科後經吏部銓敍官職78

其二在客觀上對篆書書寫提出了要求。許多書家培養了一定的作篆能力,雖 不見得很強,但畢竟可以寫得出來。

76 朱關田,《中國書法史─隋唐五代卷》,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 年,頁 3。

77 《石經》是魏正始年間用古文、篆、隸三體寫上石的《石經》(頁 24),所習《石經》為書法 臨寫研習,而漢許慎《說文》與晉呂忱《字林》學習文字學。他們功夫在文字,並不以書法。

78 徐利明,《中國書法風格史》,前引書,頁 49。

到了唐代中期出現了唐代篆書巨子李陽冰。李陽冰,字少淐,祖籍趙邵(今 河北趙縣),其後徙居雲陽(今陝西涇陽),遂為京兆(今陝西西安)人。約生於 開元九、十年(721、722)間,卒於貞元初年(785、787) 79。歷任國子監丞、

集賢院學士、將作少監、秘書少監,世稱「李監」。李陽冰學篆來源,竇蒙《述 書賦注》云:

初師李斯《嶧山碑》,後見仲尼《吳季札墓誌》,便變化開閤,如虎如 龍,勁利豪爽,風行雨集80

《嶧山碑》與《吳季札墓誌》開元以前原石已佚。朱關田對李陽冰學篆過程 竟見以下:

其實李斯《嶧山碑》,開元以前原石已佚。據封演《封氏聞見記》卷八:

「後魏太武帝登山,使人排倒之。然而歷代摹拓,以為楷則,邑人疲於供 命,聚薪其下,因野火焚之,由是殘缺不堪摹拓,然猶止官求請,行李登 涉,入吏轉益勞敝,有縣宰取舊文勒於石碑之上,凡或數片,置之縣廨……

今間有《嶧山碑》者,皆新刻之碑也。杜詩《李潮八分小篆歌》也云:「《嶧 山》之碑野火焚,棗木傳刻肥失真」。當時《嶧山》刻本,無論石本抑或木 本,既經他人加工,則已非李斯原跡,更何況歸於孔子名下的《吳季札墓 誌》了!按《江蘇金石記》收有《張從申題記》一則,稱孔子用篆書題吳 季札之墓,凡 10 字,歷代綿遠,其文殘缺,人勞應命,其石湮埋。在昔開 元中,唐玄宗敕殷仲容摹拓,其本尚可得而傳之者,至大歷十四年己未歲

(799)潤州刺史蘭陵蕭定重刊於石,憲章遺范,以永將來云。又碑志始東 漢,孔子題字銘石已屬荒誕,且後經殷仲容摹拓,蕭定重刻,更非原來面目。

觀其字作籀文,如寫簡牘,不類後世題額風神,較之傳世如鄭文寶所鍳《嶧 山碑》,則更見淳樸。若是,李陽冰篆書乃從殷氏所摹《嶧山》入手,參以 籀文,綜合運用,終於一變斯翁廓落之風,至晚年則更趨老練,美茂豐潤,

79 李陽冰生平可參見朱關田,〈李陽冰散考〉《書法研究》,1991 年 第 2 期 頁 10-21。。

80 竇蒙,〈述書賦注〉,《歷代書法論文選》,前引書,頁 234。

勁利豪爽,而為一代絕筆。加上研習篆籀文字三十年,深得其中三昧,「以 淳古為務,以文明為理」,隨俗遷複,潛心改作,既重修字源,複增益文81。 李陽冰傳世書跡有《三墳記》、《棲先塋記》、《謙卦》、《般若台記》等。《三 墳記》(圖 92)原石久佚,宋時重刻,《三墳記》是李陽冰的代表作品,用筆粗 細圓勻,結構均衡對稱,與秦漢篆法比較,此碑圓弧筆畫明顯增多,瘦細偉勁,

飛動若神。《棲先塋記》(圖 93)原石久佚,宋時重刻,和《三墳記》風格基本 一致,用筆瘦勁圓轉,結字勻稱均衡,章法緊湊嚴密。《謙卦》(圖 94),原刻已 佚,明人重刻,結構準確對稱,線條瘦細,嚴謹弧形線條,近幾何圖案。《般若 台記》(圖 95),傳為李陽冰真跡,《般若台記》的線條似乎與其它篆書碑刻不太 一樣,它並不纖弱,也不輕浮,此碑清康有為云:

少溫《般若台》體近咫尺,骨氣遒正,精彩沖融,允為楷則82

以上李陽冰的作品與秦漢篆法相比,他的作品圓弧筆畫明顯增多,將秦漢篆 書的上密下疏改為上下停勻,線條光滑潔淨,粗細幾無甚變化,即是所謂鐵線篆。

對李陽冰篆書後人之評價很高。同時人舒元輿《玉筯篆志》贊曰:

其格峻,其力猛,其功備,光大於秦斯矣……斯去千年,冰生唐時,

冰復去矣,後來者誰,後千年有人,誰能待之,後千年無人,篆上於斯83。 可見李陽冰在當時的書法他位。宋朱長文編《續書斷》論書法,分神、妙、

能三品,他列評唐宋書法家凡九十四人,惟李陽冰,顏真卿,張旭三人為神品,

他評李陽冰說:

自秦李斯以倉頡,史籀之跡,變而新之,特制小篆,……歷兩漢、魏、

晉至隋、唐,逾千載,學書者惟真草是攻,窮英擷華,浮功相尚,而曾不 省其本根,由是篆學中廢。陽冰生於開元,……當世說者皆傾伏之,以為 其格峻,其氣壯,其法備,又光大於秦斯矣。蓋李斯去古近而易以習傳,

81 徐利明,《中國書法風格史》,前引書,頁 125。

82 康有為,〈廣藝舟雙楫〉,《歷代書法論文選》,前引書,頁 798。

83 張懷瓘,〈書斷〉,前引書,頁 144。

陽冰去古遠而難於獨立也。……雅好書石,魯公之碑,陽冰多題其顏。觀 其遺刻,如太阿、龍泉,橫倚寶匣,華峰崧極,新浴秋露,不足為其威光 峭拔也。或其謂之‘倉頡後身’ 84

李陽冰也自言「斯翁之後,直生小生」85由於當時的書評與書史,對李陽冰 的評價極高,而他的篆書面貌對以後的篆書家有很深的影響,宋、元、明人便往 往以李陽冰篆書為學習對象86

除李陽冰之外,瞿令問也是唐代篆書大家。瞿令問生卒年及生平事跡不詳,

大約生活在唐代宗時期,曾為道州江夏縣令,工古文、小篆和隸書。瞿令問對篆 書中的懸針篆很有研究,與李陽冰篆者為別一體。他代表作《峿台銘》(圖 96)

用篆書的懸針體書寫,書體修長,結構方圓結合,用筆方剛挺健,而且異常秀美。

這件作品與新莽《嘉量銘》(圖 71)風格相近。唐代擅長篆書的書家,絕不止上 述二人。有些寫碑文的書家往往親自篆寫碑額。如李邕的《李思訓碑額》(圖 97)、 褚遂良的《伊闕佛龕碑額》(圖 98)、史惟則的《唐上都荐福寺之碑額》(圖 99)

等,風格多種多樣。

第三節 宋、元、明篆書

在文檔中 以下介紹各時代篆書風格 (頁 25-28)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