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以下介紹各時代篆書風格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 以下介紹各時代篆書風格"

Copied!
3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二章 商代至明代篆書風格

篆書書體在中國書法史發展過程當中,產生各個不同歷史階段的類型、風格 特徵以及興衰變化。因此商代到明代篆書以時代特色為據,可分為三個階段:篆 書實用期、篆書衰退期、篆書低谷期。

篆書實用期為商、周、秦代。這時期注重篆書之實用價值。

篆書衰退期為漢代至唐代。到了漢代,篆書失去了實用價值,而成為純藝術 之創作,僅用題字、碑額等,到了唐代才得到一些恢復。

篆書低谷期為宋、元、明。唐代的影響,宋代有一些以篆書得名者,但其創 作水平則多屬僅能略得其形體而已。元、明篆書多為繼承宋篆風格。

以下介紹各時代篆書風格。

第一節 商、周、秦篆書

一、商代篆書

商族早在夏朝時就有相當的發展,最初活動於東方的渤海沿岸及河南、河北 一帶,以玄鳥為始祖,用獸骨占卜,殺人殉葬,衣著尚白。公元前十七世紀,商 以夏桀暴虐無道無能治政為由,替天行道而滅夏,建立了商王朝。建國之前,商 人遷徙了五次,最後定都於殷(今河南安陽)9。商代的文字已臻於成熟,成為 足以記錄語言的工具。在商代的甲骨文、金文中,不僅看到豐富多彩的形體美,

在書寫上也具有了用筆、結體和章法三個方面的書法要素。

甲骨,指的是龜甲和獸骨。這些在商王朝的故都河南安陽殷墟小屯洹河南岸 田莊,村人於耕種時,在土層中掘出一些龜甲獸骨碎片,其中大部刻有深奧難辨 的文句在甲骨上的文字便稱為「甲骨文」,又史稱「殷墟文字」其內容絕大多數 是王室用來占卜之辭,故又稱「卜辭」或「貞卜文字」;又因其甲骨文多為契刻

9 劉濤,《書法談叢》,台北;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部,2000 年,頁 12。

(2)

而成,又稱「契文」或「殷契」。甲骨文又稱卜辭,甲骨文已出現書法藝術的要 素,如整齊美觀的觀念,筆畫組合勻稱,行與行間勻整美觀等。因此可以說商代 拉開了中國書法藝術史的帷幕10

清朝光緒二十五年(1899)金石學家王懿榮(1845─1900)及其門客劉鶚(字 鐵雲,1857─1909)因偶然的機會發現甲骨文,二人協力進行了收集。不久王懿 荣逝世,其收藏的甲骨一千餘片遂歸劉鶚所有,他收藏的甲骨達到了五千片以 上。1903 年(光緒二十九年)劉鶚將其收藏的甲骨整理、篩選、分類、編輯,

拓印成《鐵雲藏龜》六冊,這就是我國第一部關於著錄甲骨文的著作。全書收入 刻有文字的甲骨 1058 片。《鐵雲藏龜》的著錄,拓印成冊,立即引起了國內外有 關專家學者的極大關注。復經劉鶚、孫詒讓、羅振玉、王國維、葉玉森諸家的先 後搜集考究,其中羅振玉更瘁全力以為提倡,始奠定了「甲骨學」的地位。甲骨 文的發現,在書法上來說,也增加了對中國最古的一種書體的瞭解,並且得知大 篆從古文演變之由來。甲骨學便已成為非常重要的一門學問。

甲骨文的主體是商代晚期殷王室利用龜甲獸骨進行占卦時的一種所謂「卜 辭」。商代占卜活動極為盛行。《禮記‧表記》云: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後禮。

甲骨文記有帝王、臣僚的名字和戰爭、婚媾、疾病、狩獵、祭祀等事項。商 人十分迷信,崇尚占卜,用這種方法來徵詢神意,甲骨文中也有少量與占卜有關 以及其他偶然的記事文字。

甲骨文大部分是在龜甲獸骨上用尖利的工具契刻的,但也可見到用類似毛筆 所寫的墨書和朱書文字。有的甲骨刻好之後,又施以朱色塗飾,便為美觀11。關 於甲骨文的契刻方法,有兩種說法12:一為認為甲骨文是用刀信手刻到甲骨片上 去的;二為認為先在甲骨片上用毛筆寫好底子,再照樣契刻。根據已發現的甲骨

10 谷谿,〈商周春秋戰國的書法藝術〉《中國美術五千年》,台北;錦繡出版社,1989 年,頁 1。

11 前引書,頁 4。

12 陳代星,《中國書法批評史略》,四川;巴蜀書社出版,1998 年,頁 7。

(3)

文片來看,這兩種情況都存在。

甲骨文是已具備六書13的最早而且較系統、成熟的文字。甲骨文的用筆,由 於龜甲、獸骨堅硬的緣故,多採取單刀刻就,易圓形為方形,變曲線為直線的方 法,刻出的線條沒有顯著的粗細變化,祇是入刀和出刀處常顯出鋒跡,有古勁挺 秀,樸拙天真之美,形成了契刻藝術獨特風格。還有一類甲骨文,是用復刀刻成 的,例如著名的晚殷《宰丰骨刻辭》(圖 1),刻得很精美,線條圓曲粗厚,出現 了類似金文書法的形態效果。雖然有些甲骨文字還帶有某些象形的遺痕,但已用 線條化的筆畫來構成,而且這些象形的筆畫要素都是線條化的。實際上,甲骨的 材料特性就決定了它只能選擇使用直線的構成方式,但已為書法最基本的因素,

筆畫構成的最初例子。

甲骨文字大或逾寸,小如粟米。字的筆畫有繁有簡,字的偏旁、部首的寫法 和位置很不固定,同字異樣的情形很多。字形長短、大小、正反也無定例,還有 兩個字寫在一起的合文,所以甲骨文的結體自由活潑14

甲骨文字體均可歸入一個方塊形的視覺空間內,為書法空間造型的藝術化演 進提供了最初的基本單位--書法方塊形態結構。這種方塊形態形成上下、左 右、內外的相對平衡和對稱。諸種平衡對稱的關係,使每個漢字都具有一個內在 的視覺重心,支撐著字形構成穩定性。這樣,甲骨文方塊形單位空間的構成,為 書法藝術的空間審美形式並由變化的筆畫所組成的平衡,對稱的視覺穩定感,提 供了最早的理想範式15

甲骨文的章法,是直行式;橫無列、錯落有致。裘錫圭在《文字學概要》中,

專門提到「商代文字的排列方式」,他認為漢字自上而下的直行排列法,顯然早 在商代後期之前就已經確立。甲骨卜辭偶然也有橫行的,但是只限於單行,並且 跟卜辭和卜兆相配合的需要有關,是一種特殊情況。在行次的排列上,傳統的以

13 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辨證的發展〉,《現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頁 389。

14 谷谿,〈商周春秋戰國的書法藝術〉,前引書,頁 4。

15 金開誠、王岳川,《中國書法文化大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 年,頁 5。

(4)

右到左的排列法在商代後期已經確立。商代後期龜腹甲左右兩半的卜辭,或左、

右肩胛骨上的卜辭,其行次方向往往彼此相反,這也是一種特殊情況。可見,漢 字的這種自上而下、自右而左的排列方式,沿用了 3000 多年,至今仍然受這種 源自甲骨文的章法定勢的影響16

甲骨文字是,其筆畫單純,多為直線,但其字形或書風上仍可認出有幾種不 同的類型。最初注意到這一點的是甲骨文研究創始者之一的董作賓(1895─

1964)。1933 年他發表《甲骨文斷代研究例》一文,首次肯定貞人17是甲骨文書體 的作者,並依據世系、稱謂、貞人、坑位、方國、人物、事類、文法、字形、書 法等十個方面,將商代甲骨文的書契風格的發展衍變為五個時期。

盤庚至武丁為第一期,以武丁時為多,大字氣勢磅礡,小字秀麗端莊。

(圖 1)

祖庚、祖甲時為第二期,書體工整凝重,溫潤靜穆。(圖 2)

廪辛、康丁時為第三期,書風趨向頹靡草率,常有顛倒錯訛。(圖 3)

武乙,文丁之世為第四期,書風粗獷峭峻,欹側多姿。(圖 4)

帝乙、帝辛之世為第五期,書風規整嚴肅,大字峻偉豪放,小字隽秀瑩麗18

(圖 5)

這分期法是書法史上的卓越發現。甲骨文評析文在晚清和以後十分精湛。現 代著名書法家郭沫若關於甲骨文的藝術性,曾經有過精辟的論述,他說:

卜辭契於龜甲,其契之精,而字之美,每令吾輩數千載後人神往,……

而行之疏密,字之結構,回環照應,井井有條,足知存世契文,實一代法 書,而書之契之者,乃殷世之鍾王顏柳也19

青銅器是商代文化的主要特徵,史稱商代為青銅時代。青銅器的普遍生產,

各種青銅器上的銘文便是留下來的鐘鼎文書法。在青銅器皿上的銘文,現在都稱

16 裘錫圭,《文字學概要》,台北:商務印書館,1988 年,頁 45。

17 關於貞人之研究可參閱〈試論貞人與甲骨文書法〉,《書法研究》,1997 年第四期,頁 87~95。

18 董作賓,《甲骨文斷代研究例》,台北:中央研究歷史語言研究所,1965 年,頁 111~114。

19 郭沫若,〈殷契粹編〉,《郭沫若全集》,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 年,頁 8。

(5)

為金文。因為古代人把用來鑄造器物的銅叫吉金,文字出現在用吉金鑄造的器物 上也就叫做「吉金文字」,青銅器種類很多,以禮器和樂器最為常見,禮器以鼎 為最多,樂器以鐘為最多,所以金文又叫鐘鼎文。鐘鼎的使用有一整套禮制規格,

古人稱之為彝器,故金文又叫「彝器文字」。鐘鼎是權力和財富的象徵,屬王者 和貴族所有,器物上的文字與器物緊密有關,所以又稱「銘文」。以其刻鑄方式 而論,陰文(凹字)為款,陽文(凸字)為識,是以又名「鐘鼎款識」

金文一般是用鑄的,不過也出現過直接用刀在器物上刻劃的作品。金文內容 多記奴隸主貴族的祭典、訓誥、征伐功勳、賞賜策命、盟誓契約等,最簡單的是 以一、二字標出奴隷主或氏族的名稱。青銅器銘文的出現,就目前所見約在商代 前期,但這時具有銘文的銅器極少,內容多為族徽。商代後期的銘文,大量的是 圖形文字即族徽文字。如《婦好方鼎》(圖 7)上的「婦好」銘文,《司母戊方鼎》

(圖 8)上的「可母戊」銘文等。《婦好方鼎》的銘文,章法排列已能竭盡文字 排列中的對稱變化之巧妙,結字的象形趣味尚濃,銘文大小字的自然布局,參差 錯落,均能做到互相呼應,團結一體。《司母戊方鼎》,字體雄奇,用筆挺健,而 三字的揖讓渾然天成的布局,現出一個和諧而完整的空間。到了商代末期,青銅 器上出現了較長篇的銘文,如《戍嗣子鼎》(圖 9)銘文較長,三行約三十字,

記殷王子間賞賜戍嗣子貝二十。筆畫方折瘦勁,結體開張,行氣爽朗,較典型的 繼承了甲骨書風。《小臣艅尊》(圖 10)銘文四行二十七字,結體倚斜,大小參 差,線條肥茂饒有墨意,竪有行,橫無列,略帶波磔的筆意。《乃孫作祖己鼎》

(圖 11)銘文二行 11 字,晚殷時期方筆書之代表作。銘文筆畫轉折處方圓並施,

以方為主,用筆勁直雄健,書風雄健偉岸。《四祀邲其卣》(圖 12)的銘文 42 字,

是現存商代銅器中銘文字數最多的。線條肥實厚重,富干變化,用筆雄勁樸拙,

行款隨意錯落,書風奇肆凝重。

這些金文風格,影響波及西周早期的金文風格。商青銅器銘文書法,最基本 的特點是其結體、筆法與殷商硃書、墨書同類,體態多象形意味,而用筆則表現 出筆粗重,然後上提運筆,至收尾銳筆出鋒的形態,具有了書寫的意韻、美感;

(6)

又因為有鑄範的過程,對線條和字形作些修描的增飾,從而金文帶有一定的工藝 裝飾性。再加上因天然的銹蝕、人為的破壞、以及青銅器上原有的因凹凸不平造 成的斑駁感,在拓片上表現出來的效果則又豐富了銘文書法作品整體上(包括用 筆、結體、章法)的凝重、含蓄、虛實相生的趣味,這是與墨跡本不盡相同的意 趣。這是青銅器銘文書法風格的獨特面貌,可以說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商代書跡,流傳至今最多的是甲骨文,其次是青銅器銘文,墨跡方面祇見黑 書「祀」字陶片、硃書「束於丁」玉片,還有一些硃書甲骨。中國書寫文字並不 比銘刻文字晚,的確從早期的陶器中便已經出現相當多用筆描繪的紋飾,到了商 代,以文字符號表現在器物上的情形也時有所見,如〈江西吳城商代遺址刻陶文〉

(圖 13),提按運筆的意識十分顯明,可知商代的人們在日常書寫時,使用的應 是毛筆,《尚書‧多士》云:

惟殷先人有冊有典20

甲骨文中也有冊字和典字, )正是匯集簡書的象形文字。以竹 木片為書寫材料,起始一定還在商代之前,材料易得,而且加工方便,祇是難以 久存,所以墨子云:

又恐後世子孫不能知也,故書之竹帛,傳遺後世子孫;或恐其腐蠹絕 滅,後世子孫不得而記,故琢之盤盂,鏤之金石以重之21

所以,我們現在見到的古代書跡多是刻、鑄銘文。

在安陽殷墟曾發現一件白陶片。上面用墨書寫一個「祀」字(圖 14)。其線 條流暢靈動,直筆兩端尖細,中段略粗,是直中見曲,曲筆則寫得曲張有彈性。

墨跡的線條,粗細的變化和曲勢的張力,比甲骨文和金文要活潑許多。毛筆所具 有的彈性,可以輕易地表現出線條輕重頓曳的變化,提供了漢字無比豐富的造 型,這也是讓漢字書寫藝術化的重要成因。

20 江景著,《尚書全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0 年,332 頁。

21 吳毓江遺著,《墨子校注》,成都: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 年,302 頁。

(7)

二、周代篆書

周朝是陝西省渭水流域為根據地,從事農耕的氏族。它原來屬於殷朝,後來 逐漸強大,到了公元前 12 世紀前後滅殷,建立了新的王朝。周朝建都於陝西省 西安附近的鎬京,以往的氏族制的基礎上,分封王族和親近的部族為諸侯,來治 理重要的地區,這就是所謂周朝的封建制。後來周朝衰弱,封建制度崩潰,到了 末期呈現出一片混亂的時代,另一方面也出現了完全的自由競爭的時代,致使社 會和文化方面達到了顯著的發展。

我們所看到的兩周時代的篆書主要是金文和刻石,以及盟書、帛書、竹簡等 的書寫體。

周朝,由於政治和社會制度的變革,甲骨的使用急遽衰減,而銅器的制作興 盛起來。周朝歷史區分為西周時代與東周時代,金文書體也分西周和東周敍述,

較為自然。西周的青銅器,無論在數量上都大大地超過了商代。西周禮制建立和 冶金工藝的發達,促進了銅器銘文的發展。西周金文十分精妙可觀,中篇金文數 十字以上的約有千篇,數百字的長篇金文為數不少。金文的內容也轉而以載史記 事為主,涉及當時的政治、經濟、軍事、法制、禮儀等各個領域。西周金文書風,

已充分展露出篆書之美。根據金文體勢與時代書風,將西周金文劃分為早、中、

晚三個時期22

西周早期金文包括武王、成王、康王、昭王四代,受殷人書風影響。這一期 的金文主要特色是筆畫有顯著的波磔和粗細變化,並注重了書寫的行氣,章法漸 趨齊整。西周期金立,以《大盂鼎》(圖 15)最為突出。其書法為同時期同類書 風的典範‧銘文用筆重輕相同,間施肥筆、波磔之筆,字形大小參差相宜。行款 章法莊重謹嚴,書風結字凝重瑰麗。

穆王、恭王、懿王、孝王為中期,此期的銘文則在字數上有所突破,不僅較 有多長篇銘文,書風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筆畫逐漸均勻、圓潤飽滿,布局完整,

22 西周金文分期依據吳清輝《中國篆書學》,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2 年,頁 16。

(8)

字的結構也較為簡化,這時期的金文書風已消除了早期凝重的氣氛,譎奇恣放的 風格逐漸退化,變而為比較柔和圓潤,《大克鼎》(圖 16)是中期成熟的金文代 表作品之一。《大克鼎》銘文結字嚴謹大方,用筆勁健凝練,字形大小相問錯落,

筆畫粗細相宜,整篇書體統一,書風渾圓奇偉。

厲王、宣王、幽王為晚期,西周晚期金文,最大之變化是肥筆完全消滅,筆 畫線條保持一定粗細。字與字、行與行間之距離,則已疏密平衡,直橫處理得整 齊劃一,實際上已達到金文之成熟階段。接近籀文之雛形23,所謂籀書又稱大篆,

衛恒《四體書勢》云:

昔周宣王時史籀始著大篆十五篇,或與古同,或與古異,世謂之籀書也

24

《史籀篇》為西周末年宣王時的史官所作,是一部教育兒童書學的字書,共 十五篇,至今全部佚失,只有少數單字殘存在漢代《說文解字》中。

王北岳關於周宣王時改革文字的情況云:

周宣王是個中興之王,對外屢次征討,也為文字統一盡了很大的力量,

但大篆因各種關係,只限於王畿附近的人民使用,未能普及諸侯之間。所 以平王東遷以後,七國仍襲用原來的文字,各自異形。這就是為什麼宣王 以後的鐘鼎彝器上的文字不全是大篆的原因25

宣王以後,西周王朝的勢力急遽衰退,沒多久,幽王被殺,平王東遷,西周 王朝宣告結束。然而新與的籀書大篆到東周秦國得到了發陽光大。我們在秦國《詛 楚文》(圖 36)、《石鼓文》(圖 37)上看到它的面貌。

西周早期的《大盂鼎》和這期的《散氏盤》《毛公鼎》《虢季子白盤》為「四 大國寶」《散氏盤》(圖 17)字形篇平,寫法草率,體勢欹側,奇古生動已開「草 篆」之端26《毛公鼎》(圖 18)金文長達四百九十七字,為現存金文中最長。用

23 譚興萍《中國書法用筆與篆隷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印行,1991 年,頁 85。

24 衛恒,〈四體書勢〉,《歷代書法論文選》,台北:華正書局,1997 年,頁 13。

25 王北岳,《篆刻藝術》,台北:漢光出版社,1985 年,頁 12。

26 谷谿,〈商周春秋戰國的書法藝術〉,前引書,頁 13。

(9)

筆圓勁遒美,結體嚴謹章法精湛,行氣隨器形而貫通,筆畫首尾如一,不露出鋒 之書法特色。《虢季子白盤》(圖 19)字體狹長,筆畫圓遒,線條粗細如一,不 露鋒芒,它在字體上與春秋時期的《秦公簋》《秦公鐘》銘文因頗多相通之處,

也是後期著名的秦國石鼓文字體與書寫風格的淵源。

總而言之,金文到了西周,已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可以說進入了最輝煌的 階段。西周金文被後世奉為大篆的典範,對後來的秦系文字產生了極為深刻的影 響。

春秋時期,平王東遷,王室衰微,諸侯爭勝,列國興起,周王朝的中央集權 逐漸分散到諸侯列國之手,他們各霸一方,各自為政。各個地區經濟、文化的發 展很不平衡,學術上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各諸侯國青銅器上的銘文書法眾彩 紛呈,構成了金文的繁榮。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很多,較大的有晉、楚、齊、

秦、吳、燕、趙、衛、蔡、越、魯、魏等三十餘國。其各國都不同的程度保留西 周中晚期金文大篆的成熟風,但已趨向輕巧,喪失渾厚了27

在秦以外東方各國,書體和風格發生變異,即出現了裝飾化的書體。這一時 期書法的裝飾化,徐利明歸納出兩條途徑:一是將筆畫誇張其長度和屈曲;二是 在筆畫的兩端或中段附加某種裝飾,如鳥蟲形狀28。屬於第一類的楚國的《王孫 遺者鐘》(圖 20)、徐國的《沇兒鐘》(圖 21)、蔡國的《蔡侯盤》(圖 22)、晉國 的《趙孟介壺》(圖 23)等,屬於第二類的越國的《越王州句劍》(圖 24)、楚國 的《王子午鼎》(圖 25)、蔡國的《蔡侯產劍》(圖 26)、吳國的《王子干戈》(圖 27)等。這種藝術化、裝飾化的書體可統稱為「鳥蟲書」,主要流行於楚、吳、

越、蔡、宋等國,鳥蟲書篆體多用於兵器、樂器、禮器上,並施加錯金工藝。

西方的秦國在周人的故土上,直接繼承了周文化。《史記‧秦本紀》載,秦 襄公七年,秦因護送周平王東遷洛邑有功,受封岐豐之地29。這裏原為周人生活

27 吳清輝《中國篆書學》,前引書,頁 15。

28 徐利明,《中國書法風格史》,河南:河南美術出版社,1997 年,頁 62。

29 王利器,《史記註釋》,西安:三秦出版社,1988 年,頁 90。

(10)

區域,秦國吸取了周文化並發展了它,這是毫無疑義的。即從秦國篆書及其體勢 的基本特點來看,也分明是周王室書法體貌的繼承者。這一點我們《秦公鐘》(圖 28)、《秦公簋》(圖 29)、《秦杜虎符》(圖 30)中得到驗證。這些金文,與西周 晚期《虢季子白盤》是一脈相承的,也是秦書籀文書風。

繼承宗周書體而略有變異的有《國差 (齊國所作,圖 31)《陳曼簠》(齊 國所作,圖 32)、《宗婦盤》 國所作,圖 33)、 羌鐘》(韓國所作,圖 34)

等。其中《陳曼簠》,結字用筆更加謹嚴的方折而勁直,均以瘦勁的點劃,這些 是齊國書法的主要特性。

戰國的金文書風沃興華分成三大流派:西面的秦國渾厚開張,東南面的楚國 婀娜流美,東北面的齊國勁挺遒麗。他認為分析它們的風格來源,秦國較多地保 存了西周傳統,齊和楚則地或性的民族文化因素較重。再進一步歸納的話,戰國 書風就成了東面六國與西面秦國相互對峙格局。由於這種情況,近世有專家學者 把秦系書風的文字稱為籀書,把六國系書風的文字統稱為古文30

中國原石尚存的石刻之祖─《石鼓文》(圖 35),《石鼓文》,共有十枚,由 於形似鼓狀而名之。每件石鼓上以籀文刻成四言詩一首,共十首,其內容為記述 秦王游獵之事,故「石鼓」又稱為「獵碣」。自從唐初被發現後,就引來了眾多 詩人的吟詠。至今其出自何時何人之手卻是眾說紛紜。有秦襄公(前 770─前 766)

說(郭沫若),秦文公(前 765─前 716)說(震鈞、羅振玉、馬敍倫),秦穆公

(前 659─前 621)說(馬衡)。從《石鼓文》字體形態上看,郭、馬等人考證為 秦國之物說當是正確的,並且當在周宣王《虢季子白盤銘》之後,具體年代仍無 從實證31《石鼓文》的書法特色是十分高古的,全篇較整齊。結體規整,略呈方 形,大小勻稱,風格統一,與虢季子盤和秦公鐘等銅器銘文一脈相承,是典型的 秦國書風;線條圓暢,中鋒用筆,富於彈性的線條體現出毛筆圓熟的韻味,較為 忠實於毛筆原作。《石鼓文》在書法史上有承前啟後的重要地位,對後來秦朝小

30 沃興華,《中國書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年,頁 124。

31 陳振濂,《書法學》,台北:建宏出版社,1996 年,頁 237。

(11)

篆的出現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並其本身的藝術成就也很高,張懷瓘《書斷》云:

體象卓然,殊今異古,落落珠玉,飄飄纓組,倉頡之嗣,小篆之祖,

以名稱書,遺跡石鼓32 劉熙載《藝概》又說:

篆書要如龍騰鳳翥,觀昌黎歌《石鼓》可知33

秦的刻石還有著名的《詛楚文》(圖 36),原石早佚,宋朝人曾有摹刻本。

其字體結構與《石鼓文》相近。

春秋戰國還發現許多墨跡作品,如盟書、帛書、簡牘等,都是研究此時書法 的重要資料。盟書,又稱載書。盟誓是春秋時盛行的一種政治活動,盟書則是諸 侯和卿大夫通過盟誓儀式締結的具有一定制約作用的聯盟文書。盟書一式兩份,

一份藏在盟府,一份埋於地下,以硃色或墨(大多為硃色)書寫在圭形的玉石片 上。

春秋晚期晉國的《侯馬盟書》(圖 37),起筆見方,筆畫中肥末銳,結體生 動自然。楚國簡帛書中,《仰天湖竹簡》(圖 38)、《信陽簡》(圖 39)、《楚帛書》

(圖 40),這三者風格的共性特徵為體勢橫向開張,雖仍為篆體,但出現了某些 隷書點畫形態的雛形。秦墓出土的《青川木牘》(圖 41)與楚簡帛截然不同,《青 川木牘》上的隷字,在結構上還保留有篆書的成分,字形正方、長方、扁方不拘,

筆畫肥瘦、剛柔富於變化,點劃中有明顯的起伏和波勢,是典型的古隷34。這些 墨跡作品均為所謂「蝌蚪文」書法的實物。其頭粗尾細,似蝌蚪之蟲,故俗名之 焉。這種形態,可上溯殷商硃書、墨書,本為一脈相承,逐步演變而來,到了春 秋戰國已有很大的變化,筆勢已明顯由縱向轉變為橫向,體現著篆書隷變的進程

35

32 張懷瓘,〈書斷〉,《歷代書法論文選》,台北:華正書局,1997 年,頁 145。

33 劉熙載,〈藝概〉,《歷代書法論文選》,台北:華正書局,1997 年,頁 636。

34 谷谿,〈商周春秋戰國的書法藝術〉,前引書,頁 23。

35 徐利明,《中國書法風格史》,前引書,頁 54~55。

(12)

三、秦代篆書

公元前 221 年,秦始皇統一了中國,以此結束了中國歷史上四分五裂、分疆 而治的歷史格局。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上建立了規模強大的宏偉大業。伴 隨著秦政治上的強權和軍事上的強盛,在文化上也實行強權專制。「書同文,車 同軌」即是在文化上強權專制的具體實施。

漢許慎《說文解字‧序》曰:

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與古文或異,……秦始皇初兼天下,丞相 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 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 者也36

戰國時候,封建諸侯割據,語言和文化也隨著人們的生活變化形成了紛歧不 一致的現象,到了秦始皇 26 年(公元 221 年)統一六國,把秦文作為標準文字,

其他跟秦文不相合的文字,一律停止使用,丞相李斯和中書令趙高、太史命胡毋 敬三人便把當時秦國通用的文字搜集起來,整理成一種較簡的文字。所說的「書 同文」,實際還是取消異體字的一種過程37。後來因為把過去的古文和籀文一律叫 作「大篆」,李斯等奉命創制的新體篆書叫作「小篆」38。李斯在小篆字體的改革、

整理、書寫和推廣上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可謂小篆第一功臣。司馬遷《史記》

云: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時,為君小吏39

沃興華認為,李斯出生時,蔡國已滅,楚文化的影響更加強大,而且他做過 楚國的小官,將南方人的審美趣味與流美的書風融合進端莊雄渾秦國大篆中,可 以說小篆字體是西方秦國的大篆與東方六國文字的結晶40。俞黎華《秦篆散論》

36 許慎,〈說文解字‧敍〉,《歷代書法論文選續論》,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頁 6~7。

37 蔣善國,〈篆書研究〉,《書譜》,1978 年第 6 期,頁 53。

38 劉啟林,《古今古法要論》,吉林:吉林美術出版社,1998 年,頁 104。

39 王利器,《史記註釋》,前引書,頁 1967。

40 沃興華,《中國書法史》,前引書,頁 128~129。

(13)

中論小篆的書法藝術特質:

它整齊均稱的形體、圓潤流暢的筆致、端莊古樸的風韻、柔中寓剛的 神彩,仍給今日觀眾強烈的美感41

李斯作小篆,可以說是秦始皇為實現大一統的政策而進行的中國歷史上第一 次由政府主持的文字改革運動42

秦代篆書傳世者大致可分有秦刻石、詔版權量、璽印、磚瓦、簡書等。

據《史記》載,李斯曾多次陪秦始皇出巡,每到一地,即遵始皇之命作銘書 寫刻石,以宣揚秦的功德,炫耀皇帝的聖威43。先後有《泰山刻石》《琅琊台刻 石》《嶧山刻石》《會稽刻石》《東觀刻石》《之罘刻石》和《碣石刻石》。目 前存世的舊刻石有《秦山刻石》(圖 42)、《琅琊台刻石》 (圖 43)兩種,前者 現殘存十字;而後者,仍以原來的碑文形式保存,一般都認為它為李斯的唯一真 跡。這兩件碑文書體都算是秦朝的標準書體,也就是秦篆。其結構特點直接繼承 了〈石鼓文〉的特徵,但是比〈石鼓文〉更加簡化和方整,並呈長方形,線條圓 潤流暢,疏密勻停,給人以端莊穩重的感受。現有《嶧山刻石》《會稽刻石》等 皆為後人摹刻,和秦代原刻心然有一定距離。唐代張懷瓘稱頌李斯的小篆:

畫如鐵石,字若非動,做楷隸之祖,為不義之法44

以李斯開始流行的小篆,也稱斯篆,結構比大篆簡略,筆畫如箸(筷子) 又有玉箸篆之稱。由於秦朝命短,小篆法度又十分森嚴,書寫緩慢,不適應繁雜 的公文書寫,故未能將小篆持久地推行下去,而逐步被其它書體所代替。但秦代 以後篆書,基本上都沿襲秦篆這樣一個體格。

除了石刻遺蹟之外,最能代表秦代小篆書法的是刻符。刻符是刻於符信上,

將符剖為兩半,分待相合,朝廷官員與地方官員各執半符,合而為憑的信物。《陽 陵虎符》(圖 44)略呈長方,其書法結構嚴謹,筆畫圓潤渾厚,具有很高的藝術

41 俞黎華,〈秦篆散論〉,《書法研究》,1997 年第 5 期,頁 55。

42 劉啟林,《古今古法要論》,前引書,頁 104。

43 王利器,《史記註釋》,前引書,頁 119~164。

44 張懷瓘,〈書斷〉,前引書,頁 145。

(14)

水平。

秦詔版(圖 45)是刻在銅版上的秦始皇二十六年頒布的統一度量衡器的法 令。秦權量(圖 46)是將此法令直接刻在權器或量器上,其書結字疏密斜正不 拘,字形呈方形狀,用刀雄勁樸拙,是一種變秦篆圓轉筆為方折筆的草篆,字體 排列大小參差錯落,行款自由貫氣,得拙中寓巧,剛勁險峻,天真自然之趣。

李斯的小篆和詔版同屬小篆系列,但由於其書寫場合的不同導致了風格的 差別。當李斯等人為秦始皇歌功頌德時,其心態恭謹而虔誠,他們選擇了篆書的 楷書,正楷化的小篆;而詔版主要用於記事,實用的需要決定詔版選擇了篆書的 草書─草化的小篆,這已經預示著當文字載體運行結束時,自然形態的書法書風 的變化取決於書寫場合的不同45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明定印制,天子以美玉作璽,臣民的作印,印章的大小 材質開始有了明文規定。秦印使用小篆,其書體在印面上長方形為方形,圓轉為 方折,方中寓圓,更趨規整,又稱摹印篆。秦印均有邊欄及界格,筆畫細而整齊

(圖 47)。秦代建築材料泥磚上的篆書,其書體與秦詔版、秦印上的篆書相類。

秦代瓦當書風別開生面,有獨特的裝飾意趣,其書風特點是根據圓形瓦當的 裝飾意趣而隨形布勢,結字上因形變體,或屈或伸,穿插挪讓,富有趣味。瓦當 內容或作吉語,或作建築名稱。如吉語瓦當「維天降靈延元萬年天下康寧」「與 天無極」「羽陽千秋」等(圖 48)。

秦代墨蹟,今天可見到的有簡書和帛書。湖北雲夢睡虎出土的秦簡(圖 49) 其文字應屬於隷書的範疇,但有的字保留篆書的結構,為篆隷嬗變過程中的「古 隷」

秦書八體在書法史上有著重要,而對它的研究,至今尚未取得令人滿意的成 果,許慎《說文解字‧序》云:

是時秦燒滅經書,滌除舊典,大發吏卒,興戍役,官獄職務繁,初有

45 陳振濂,《書法學》,前引書,頁 241。

(15)

隷書,以趣約易,而古文由此絕矣。自爾秦書有八體…一曰大篆,二曰小 篆,三曰刻符,四曰蟲書,五曰摹印,六曰署書,七曰殳書,八曰隸書46 對於秦書八體的解說:

大篆 秦代仍有沿用大篆,因秦承襲了西周故地,位處西方,故文字仍用西 周舊體,沿用《虢季子白盤》《秦公簋》《石鼓文》《詛楚文》一派的秦篆籀文 書體。

小篆 以秦刻石《琅琊刻石》《泰山刻石》為代表。秦以前篆書通稱大篆,

所以秦以後的篆書統稱為小篆、玉筋篆。小篆是秦代應用最廣泛的書體。

刻符 是秦代刻於符信上的專用的秦篆書體。將符剖為兩半,分待相合,朝 廷官員與地方官員各執半符,合而為憑。

蟲書 亦稱鳥蟲篆。是秦代印章、瓦當、兵器、戰旗上或刻或寫的一種鳥蟲 篆美術裝飾篆書。其篆體回繞屈曲,並作有鳥蟲之形狀。

摹印 亦稱摹印篆。是秦代印章上專用的印文篆體,其書體變秦篆結字長方 形為方形,變秦篆的圓轉為方折,方中寓圓,更趨規整。書風或古勁蒼秀,或蒼 拙威嚴。

署書 是秦代官署封檢文書等物時題字用的專用篆書。

殳書 是秦代官署儀仗作前導牌用的殳杖上所制的專用篆書。其書體多為鳥 蟲篆體。

隷書 指泰代通行的秦隷書體。如:《青川木牘》《天水放馬灘曰書秦簡》《雲 夢睡虎地秦簡》等篆意尚濃的秦隷書體47

秦書八體混淆了書體與書體運用的界限,刻符、摹印、署書、殳書是書體的 運用,而非有別於篆、隷的另一種書體48。秦代書體是二種,篆書與隷書。秦始 皇文字改革包括兩個內容:第一,採納李斯的建議,文字統一為小篆,作為政府

46 徐慎,《說文解字序》,前引書,頁 7。

47 吳清輝,《中國篆書學》,前引書,頁 34~35。

48 金開誠、王岳川,《中國書法文化大觀》,前引書,頁 9。

(16)

頒發的標準字體。第二,考慮到社會的實際需要,根據程邈的建議,推行隸書的 使用,作為小篆輔助的字體49。篆書是秦朝規範的官方書體,而當時隷書已流傳 於民間,再逐步轉入官方文書:

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難成,即令隸人佐書,曰隸字。漢因用之,

獨符璽、幡信、題署用篆。隸書者,篆之捿也50

秦代篆書,書寫工作因為實際需要而有向便捿、圓轉過渡的跡象,在字型上 也趨向方正,逐漸向隸書轉變。篆書慢慢不再是社會所通用的字體,不過逐漸建 立在書法運用上的特別地位。

第二節 漢代至唐代篆書

一、漢代篆書

篆書演進到秦刻石小篆那般的體貌風格,端莊規整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秦朝是一個短命的朝代,十五年後便進入了西漢王朝時代。這是一個新的大一統 王朝,各方面的制度皆沿襲秦規,並進一步加以充實、完善51。漢代文字亦承秦 書八體,但漢代通行的文字為:篆書、隷書和草書。篆書在漢代用於高級的官文 書和重要儀典的書寫,如天子策命諸侯王,如柩銘等;此外,用於金石刻辭,如 官鑄銅器物上的銘文和題記,如碑碣刻石文辭,碑上的題額,以及用於宮殿的磚 和瓦當等等。隷書多用於中級的官文書、一般的經籍和碑刻書寫,如天子尺一詔 書,如武威出土的簡書《儀禮》、王杖簡,如《熹平石經》,及各類碑石。草書,

用於較低級的官文書和一般奏牘草稿,如《永元器物簿》,武威出土的醫藥簡,

日忌、雜占諸簡52

篆書在漢代產生了重大的變化。漢代隸書體式定型,並廣為運用,上升到正

49 李義興、宗致遠等《歷代名碑風格賞評》,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4 年,頁 35。

50 張懷瓘,〈書斷〉,前引書,頁 14。

51 徐利明,《中國書法風格史》,前引書,頁 95。

52 谷谿,〈商周春秋戰國的書法藝術〉,前引書,頁 31。

(17)

體的社會地位,由於隷書的強有力的影響。這種影響首先表現在某些篆書偏旁構 造的隷化現象上,其次表現在與前者相應的屈曲盤迴、隨外形增減筆畫的結體方 式上,第三則表現在某些篆書點畫用筆的隷法上。由上述三點,尤其是前兩點因 素,造成了漢代新生的篆體─繆篆53。繆篆這個名詞見於許慎的《說文解字‧序》 許慎曰:

繆篆,所以摹印也54

這個名詞的另一外說法,王北岳《篆刻藝術》上云:

繆篆是印章的另一種美術字體,象徵一種綢繆糾結的形態,是私印中纏 繞重疊、盤曲迂迴的字體,從前的人稱之為「殳書」,從兵器的文字中傳寫 下來。在大批出土的實物中,繆篆印雖不多,但大致呈現兩種筆勢:一種 較方,成為宋元以後官印中九疊文的形式,是一種方方平平拼疊的線條圖 案;一種較為圓轉,和鳥、蟲篆的韻致在似與不似之間,最主要的差異在 於繆篆沒有形象表現,而其盤曲重疊的裝飾性大致是相同的55

歷來對此種篆體的面目歸屬頗有爭議,至今學界對此仍有兩種意見。與王氏 持同一觀點者,有羅福頤、王人聰、陳廷洽等人;另一種說法則認為「繆篆」指 的是漢代摹印的字體,將秦篆圓勢偏長的結字改圓為方整,線條厚實飽滿。而此 種盤曲迴繞之結字,不論有無明顯的蟲、鳥形象,皆歸為鳥蟲篆,持此觀點者,

有馬國權、韓天衡、孫慰祖等人56

在篆書領域,漢代是繆篆的天下。漢代篆書大致上為三種類型:繆篆為主,

小篆次之,鳥蟲篆再次之57。漢代篆書主要實物資料為碑刻、銅器雜件、磚瓦等,

下面作分別論述。

西漢刻石稀少,而且比較小,純正小篆書僅見於《祝其卿墳壇》(圖 50)《上

53 徐利明,《中國書法風格史》,前引書,頁 99。

54 徐慎,《說文解字序》,前引書,頁 10。

55 王北岳,《篆刻藝術》,前引書,頁 12。

56 李德斌,《來楚生篆刻藝術研究》,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年,頁 38。

57 徐利明,《中國書法風格史》,前引書,頁 99。

(18)

谷府卿墳壇》(圖 51)等石刻。其二石書刻應為同一人,其書法雖是小篆結構,

但已呈方勢。前人對二石書法評價甚高,清方朔云:

篆法古婉曲折,筆畫多寡隨勢為之,不拘於縱橫方格也。相其手筆,在 漢篆中超出嵩山,《少室》《開母》二石闕之上。周鼓秦刻而後,此為後勁58 此外,西漢刻石多為篆隷嬗變過程的字體,有的是篆隷間雜,有的篆隷混用,

如《群臣上壽刻石》(圖 52)《魯北陛石題字》(圖 53)《霍去病墓刻石》(圖 54)

等。

到了東漢,由於統治者提倡名節孝道,崇揚儒學,私學授受經學更為興盛,

到中後期,地主士大夫,外戚和宦官等集團之間的鬥爭日益尖銳,社會上樹碑立 石,崇喪厚葬蔚為風氣,各種碑刻門類幾乎齊全59。東漢以隸書碑刻數量最多,

篆書碑刻只有《袁安碑》(圖 55)、《袁敞碑》《祀三公山碑》(圖 56)、《少室石 闕銘》(圖 57)《開母石闕銘》等少數幾種。《袁安碑》《袁敞碑》,兩碑風格相 近,書風流美寬博,結體趨於方整,線條圓中帶方,顯得方折與頓挫,而非圓勻 婉轉,值得注意的是書寫動作上出現一些隸書用筆方式的折筆。《祀三公山碑》

也有如此的表現。《祀三公山碑》是一塊有名的篆隷之間的石刻。清翁方綱云:

此碑雖是篆書,乃是由篆入隷之漸,減篆之縈折為隷之勁直60

《開母石闕銘》和《少室石闕銘》,結構茂密,體勢方圓結合,用筆遒勁。

清代人注意到它們的價值,清劉熙載云:

漢人書隷多篆少,而篆體方扁,每駸駸入於隷。惟《少室》《開母》

兩石闕銘,雅潔有制,差覺上蔡法程,於茲未遠61

東漢碑額上的篆書是最具豐采的漢篆。碑額字數不多,却創造出眾多的風 貌。著名的漢碑額有如下,《景君碑額》(圖 58),用筆遒勁,方圓結合,融隷於 篆、《韓仁銘碑額》(圖 59)結體茂密,而筆畫渾厚,方中寓圓,書風端莊姿逸、

58 方朔,《枕經堂金石題跋》(石刻史料新編 19),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79 年,卷 2。

59 華人德,《中國書法史─兩漢卷》,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 年,頁 119。

60 翁方綱,〈兩漢金石記〉,《中華漢語工具書書庫》,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年,頁 372。

61 劉熙載,〈藝概〉《歷代書法論文選》,台北:華正書局,1997 年,頁 644。

(19)

《鄭固碑額》(圖 60)書風流麗俊美,用筆瀟灑遒勁、《孔由碑額》(圖 61)風格 華艷,筆畫流麗、《鮮於璜碑額》(圖 62)用筆方中寓圓,勁直挺健,結字端莊 方勁,摻用隷法、《張遷碑額》(圖 63),體態奇肆,筆畫矯健、《白石神君碑額》

(圖 64)用隷筆作篆,起筆方折,書風凝重,茂密樸拙、《西嶽華山廟碑額》(圖 65)書風麗逸奇古,結字寬展姿逸,都是各具一格之妙品。

漢篆的另一種風格是銅器上的銘文。漢代較常見的銅器有:鼎、鍾、鈁(皆 用以盛酒漿或糧食)、壺、鐙、爐、鏡、洗、帶鈎、量斛(量器)、弩機(射箭用 機械)、印章等。西漢銅器多類有銘文,銘文以鑿刻較澆鑄為多,從秦代權量詔 辭以鑿刻來看,漢代銅器銘文似乎是繼承了這一風氣。銘文內容多是冊命訓謨、

紀事頌辭、物主所在、器物出處、重量容量、紀年及監治造作的工官名稱等。銅 鏡、銅洗等銘文。還有富貴吉祥、延年益壽一類的辭語。銘文字體有的是純正的 小篆,有的是介於篆隷,也有純為隷書,但數量較少。篆書銅器如下:《壽成室 鼎》(圖 66)、《長楊鼎》《黃山鼎》《上林銅鑒》(圖 67)、《南陵鐘》《陽信家 鐘》(圖 68)、《成山宮渠斗》(圖 69)等,其篆書都是筆畫勻稱,方正規矩風格 端莊的作品。《雲陽鼎》《杜陽鼎》《永初鐘》《文帝九年句鑃》(圖 70)等,

書風比較灑脫,筆畫隨意不受方整小篆格局所囿。

西漢末年王莽建立新王朝,提倡復古,文字純用的小篆62,如《新嘉量銘》

(圖 71)《新銅衡杆》《始建國方斗》《始建國尺》等銘文。《新嘉量銘》小篆 書形體長方,結構上密下疏,舒展挺拔,風格典雅,與其他漢器顯然不同。

漢銅器中洗,底部鑄有吉祥語銘文,常作繆篆,兩邊有動物紋飾,如《漢安 元年洗》(圖 72)等。漢銅鏡將文字作為紋飾的一部分,有的篆隷或是篆隷基礎 上變形的字體,如《宜佳人重圈鏡》(圖 73)等。

漢印印章藝術中國璽印史上是輝煌的時期,漢代的印,主要是用於鈐蓋封 泥,印文凸起,故皆為方寸大小,以陰文為主。漢印的質料有銅、玉為多,漢印

62 谷谿,〈商周春秋戰國的書法藝術〉,前引書 2,頁 36。

(20)

常用的文字為繆篆和鳥蟲書,如《皇后之璽》《魏嫽》《蘇意》《潘剛私印》(圖 74)等。明清以後,篆刻家治自文印,無不以漢印為取法上則。

兩漢磚瓦是豆究漢篆藝術的寶貴資料。漢磚、磚文書體風格多樣多種,如《海 內皆臣》《單於和親》磚模、《長樂未央》(圖 75)磚等。漢瓦文字也種類繁多,

書寫隨形佈置,省改變形,充分表現出篆書的裝飾美,如《長生無極》《千秋萬 歲》《永受嘉福》(圖 76)瓦當等。

漢代篆書墨蹟,《武威張伯升柩銘》(圖 77)《張掖都尉棨信》(圖 78)等,

都是形體方正的篆書,用筆細瘦方硬,雖不能代表漢篆墨蹟的最高水平,但能說 明漢代篆書形體方整,用筆方折,並不全是刀刻所形成,而是漢代篆書書風所致。

漢代篆書另一輝煌成就是中國第一部關於古文字的整理、著錄的專著─東漢 許慎《說文解字》的問世。它依「六書」解說文字,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也是唯 一的系統分析字形、考證字源的著作。對中國的文字學研究和書法藝術史的研究 產生重大影響。

許慎,(30 年─124 年)(又說約 58 年─47 年,約東漢明帝時─桓帝時)經 學家,文字學家,字叔重,汝南召陵(今河南偃城)人。著有《說文解字》《五 經異義》等。以《說文解字》影響最大。唐代張懷瓘《書斷》云:

許慎好古學,喜正文字,尤善小篆,師模李斯,甚得其妙63

中國書法以漢字為載體,與漢字有著不可分割的依存關係,所以《說文解字》

對後世書法的發展起到直接或間接的作用。

二、三國至隋代篆書

漢末的農民起義,推翻了漢王朝,接著便是軍閥混戰,赤壁之戰後,形成了 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這種局面持續了五十年左右。這一時期,在莊重的 場合仍沿用隸書和篆書,篆書延續漢篆之餘意。

63 張懷瓘,〈書斷〉,前引書 25,頁 177。

(21)

三國篆書以魏《正始石經》,吳《天發讖碑》《襌國山碑》為代表。特別是

《天發讖碑》突破秦漢,體勢、筆法皆有獨創之,處在篆書風格中開闢了新境。

三國時期,魏國據有的腹地東漢以來經文化最為發達的地區。魏國都城洛 陽,自東漢定都於此,二百年來一直是政治文化的地區。漢末戰亂,北方一度遭 到極大的破壞,曹操統一北方之後,北方的政治秩序和社會生產逐漸恢復。三國 時期,論國土之廣,國力之強,文化科技之繁榮,魏國之最。論書法之盛,吳、

蜀國也無從比較。祝嘉《書學論集》裡論三國書家之情況:

三國書家,以曹魏為最盛,孫吳次之,蜀則居下了。64 馬宗霍在《書林藻鑒》「三國」敍論中也指出這一點:

三國規模,以魏京為最宏。文士雲蒸,書家鱗萃;鴻都流風,去之未 遠。中郎(蔡邕)雖往,法度可尋;孟皇(梁鵠)尚存,翰墨自在。觀夫

《正始石經》接武《熹平》,則邯鄲(淳)之遺也;凌雲榜題,比肩安定(梁 鵠),則仲將(韋誕)之跡也。胡昭尺牘,動見模楷,劉廙草書,許通箋奏,

此皆其著者。而郃陽殘石之樸茂,膠東斷碑之凝重,《範式》之體鄰《衡方》

《王基》之意出《夏承》,雖不知書人姓名,亦自可貴。至於元常(鍾繇)

書工,伯儒(衛覬)兼善,更無論矣65

魏國篆書以《正始石經》(圖 79)為代表,此石經刊刻於齊王芳正始四年

(243),石經刻成《五經》。古文學家傳授的儒家經典,每字用古文、小篆、隸 書三種書體書寫,所以稱《三體石經》。劉濤在《中國書法史─魏晉南北朝卷》

裡詳細說明《三體石經》的古文,他說:

《三字石經》中的古文,應該和《說文解字》中的古文來源相同,但 字形偶有不同,可能是古書抄寫中訛誤所致,當然也與抄寫者的書法水平 有關。《三字石經》上書刻的古文,許多筆畫「頭粗尾細」,並同呈彎曲狀,

像蝌蚪之形,但魏國古文筆畫不是全部類似蝌蚪形,比如橫和竪,兩端尖

64 祝嘉,《書學論集》,台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80 年,頁 175。

65 馬宗霍,《書林藻鑒》,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5 年,頁 34。

(22)

銳,中間粗,似柳葉狀,這是筆畫形態的特點。古文的結構特點,和秦篆 比較,有的繁化,有的則大膽簡省。這些繁化和簡化的寫法,與《三字石 經》上的小篆異形,正說明古文是戰國時期「六國古文」的遺緒。當時,

兼通儒字的書法家對古文的重視甚於小篆,所以三體中首列古文,比起小 篆,古文的年代要早一些。在漢代,研究古文是為了讀通古文經,所以精 通古文的書法家同時是文字學家。曹魏時期,儘管新書體時髦,但沒能動 搖古文書法的地位。66

《三體石經》的小篆,字法承襲漢篆,筆畫細勁,方圓兼備,結構平穩規矩。

《三體石經》的隸書,是漢隸中成熟端莊隸書形體的延續。這三種書體雖法度規 整,工整精能,但因過分雕琢而略失文字的天趣。另外,魏國的篆書,循漢時舊 規,常用來書寫碑額,魏國碑額篆書遺跡有以下幾種。《上尊號秦》碑額(圖 80) 字形偏方,體勢雄渾,氣勢宏莊,《孔羡碑》(圖 81),筆畫圓潤流麗,向背有致,

很有婀娜的風姿,漢代《華山廟碑》(圖 65)《孔廟碑》(圖 61)篆額風格相似,

《范式碑》(圖 82),字形方正,筆畫圓厚,書法仍是漢篆一路,字法已見訛化,

如「廬」字中的「田」字似「四」的寫法,可以察覺到篆書書法在魏國顯出變異 徵候。還有《蘇君神道》題字(圖 83),寫得方正穩當,布自勻稱,筆畫刻得光 洁,似乎是用隸法寫篆書。以上看到的魏國石刻篆書,仍承漢篆遺風,而字法略 而訛變。

三國時期,吳國是孫權在江南地區建立的政權,吳國前四十三年是與魏、蜀 三分天下,後十六年是與西晉對峙南北,吳末帝孫皓天璽四年(28)亡於西晉。

吳國篆書書跡,有《天發神讖碑》《禪國山碑》及磚文篆書。《天發神讖碑》(圖 84)也名《天璽紀功碑》,刻於天璽元年(276),天璽是孫皓的年號。據說《天 發神讖碑》的建立起因是吳天璽年間於臨平湖得石函,中有青色小石上刻皇帝 字,或是因鄱陽有陽歷山石文裡成字,皆是嘉祥之言。故皇帝孫皓大興土木建碑

66 劉濤,《中國書法史─魏晉南北朝卷》,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年,頁 22。

(23)

以記天降符瑞67

《天發神讖碑》,其結體用篆法,而字形取方,且多雜隸書體勢。筆畫純用 方筆、方起、方折、方收,這些具有凝重感的方筆形態,常帶弧勢,不是一味的 平直。縱向長筆畫,由方粗而圓細呈縣針狀,神采外拓,其書風雄悍奇偉,剛健 恢宏,風格獨特,對後世頗有影響。

康有為《廣藝舟雙楫》68評云:「由篆變隸,篆多隸少者。」「奇偉驚世。」、

「篆隸之極。」

此碑篆書的奇偉,馬宗霍評鍳得較為詳盡,其云:

以秦隸之方,參周篆之國;勢險而局寬,鋒廉而韻厚;將陷複出,若 郁還伸。此則東都諸石,猶當遜其瑰偉。即此偏師,足以陵轢上國,徒以 壁壘太峻,攀者卻步,故嗣音者少耳69

《禪國山碑》(圖 85),天璽元年(276)所立篆書刻石。此碑是封禪刻石。

封禪是帝王祭告天地的盛典,自古以來在泰山舉行。在泰山上築壇祭天為「封」 在泰山下的梁父山上辟場祭地稱「禪」

吳國孫皓舉行禪祭是在江南的陽羨(今江蘇宜興市)國山,因此稱為《禪國 山碑》。其碑結字寬博,茂密渾勁,體方而筆圓,筆畫不僅圓,而且厚實,書風 與漢刻石《嵩山少室石闕》(圖 57)一脈相承。70比起《天發神讖碑》,此碑篆法 可謂漢篆在江南的正脈之傳,盧熊云:

建書禪國山碑純古秀茂71 又康有為稱賞它云:

筆力偉健冠古今,渾勁無倫72

此兩碑都立於天璽元年,四年後,東吳亡國。立碑當時,吳國已經顯現出末

67 陳振濂,《歷代書法欣賞》西安: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1998 年,頁 31。

68 康有為,〈廣藝舟雙楫〉《歷代書法論文選》,台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97 年,頁 726、750。

69 祝嘉,《書學論集》,前引書,頁 51。

70 吳清輝,《中國篆書學》,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2 年,頁 41。

71 張懷瓘,〈書斷〉,前引書,頁 411。

72 陳振濂,《歷代書法欣賞》,前引書,頁 750。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110 年度臺中市推動硬筆書法與美感教育師生硬筆書法比賽

多元就業開發方案社會型 3 年期計畫書撰寫格式

本書之撰寫,始於公元 2003 年 8 月。當時,筆者申請了一年的教授休假,希望可以 寫一本書留作紀念。沒想到到了 2004 年 7

比較傳統的呼拉舞 ( hula kahiko) 是以鼓聲和吟唱的伴奏模擬風和 波浪,比較現代的呼拉舞 ( hula’auw ana ) 則將歌唱和樂器伴奏納入 其中;另外‘ili

5.電視表現的形式與風格 從電視螢光幕談起,介紹電視如何傳送畫 面,以及電視的節目內容有哪些風格 6.電視科技發展

在不影響主流課程結構下,接納和 認識學生的不同文化背境,有效地 把不同學生族群的文化元素(如節

11 日的雙 11 購物節,有部分電商平台推出書籍下殺 66 折的折扣活動,引發多家 實體書店不滿。多家獨立書店在臉書粉絲團以黑底白字

11 日的雙 11 購物節,有部分電商平台推出書籍下殺 66 折的折扣活動,引發多家 實體書店不滿。多家獨立書店在臉書粉絲團以黑底白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