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三、威爾遜的戰爭觀、和平觀與孫中山先生的對應觀念

戰 爭 是 威 爾 遜 與 孫 中 山 所 處 時 代 所 面 臨 的 國 家 大 事 , 而 他 們 身 居 國 家 領 導 人 , 如 何 在 體 制 中 回 應 戰 爭 , 又 如 何 看 待 和 平 , 至 關 重 要 。 因 此 , 吾 人 進 一 步 從

「 外 交 vs.戰 爭 」 、 國 際 關 係 之 因 應 , 省 思 威 爾 遜 與 孫 中 山 在 其 憲 政 思 想 中 , 如 何 考 量 「 強 權 與 公 理 」 、 「 寬 容 與 妥 協 」 , 又 如 何 拿 捏 「 現 實 政 治 」 與 「 道 德 政 治 」 諸 種 關 係 。

威 爾 遜 任 內 , 適 值 第 一 次 世 界 大 戰 , 初 期 他 以 「 備 戰 不 參 戰 」 為 原 則 , 他 企 圖 調 停 歐 戰 中 的 兩 方 作 戰 國 , 使 之 達 到 他 的 理 想 原 則 —「 沒 有 勝 利 國 的 和 平 」

( peace without victory) , 但 後 期 在 維 繫 門 羅 主 義 不 許 由 單 一 軍 國 主 義 者 稱 霸 歐 洲 , 武 裝 護 航 英 、 法 船 艦 及 軍 火 商 經 濟 支 持 等 理 由 , 轉 而 發 動 參 戰 。 其 目 的 有 三 : 一 為 終 止 戰 爭 而 作 戰 的 戰 爭 ( a war to end war) 、 一 為 民 主 主 義 的 世 界 安 全 而 作 戰 的 戰 爭 ( a war to make the world safe for democracy) 、 一 為 人 民 的 戰 爭 與 免 除 人 類 憂 患 與 悲 痛 的 方 式 ( a people’s war - and woe be to the man … made secure)72 為 這 些 原 則 , 他 參 戰 , 戰 後 在 1918 年 1 月 他 提 出 其 有 名 的 「 十 四 點 和 平 原 則 」 , 其 中 「 民 族 自 決 」 及 他 倡 議 成 立 推 動 戰 後 國 際 和 平 的 「 國 際 聯 盟 」 等

69 孫中山,〈民權主義第五講〉,《國父全集第一冊》,頁 102-104。

70 William Allen White, “The Revival of Democracy,” in Richard Hofstadter ed., The Progressive Movement 1900-1915 (N. J.: Prentice-Hall, 1963), pp. 133-136.

71 謝政諭,〈行政院與立法院關係之研究—以『人性與權力』『權責相應』的概念加以分析〉,《中國行 政評論》,第八卷第四期,1999,頁 83-106;Thomas William Ganschow 著,李台京編譯,前揭書,頁 131。

72 Handlin Oscar, op. cit., pp. 132-133.

理 想 主 張 與 運 動 而 奮 鬥 , 但 回 國 後 卻 不 為 國 會 與 美 國 輿 論 支 持 , 產 生 二 律 背 反 之 影 響 , 這 對 後 世 及 他 個 人 執 政 後 期 都 產 生 了 毀 、 譽 參 半 之 效 應 。 當 時 德 國 科 倫

( 今 譯 科 隆 ) 的 《 人 民 日 報 》 就 曾 評 論 說 道 : 「 威 爾 遜 先 生 抱 有 一 種 野 心 , 儼 然 新 人 類 領 袖 自 居 , 並 為 其 國 家 在 國 際 問 題 上 產 生 一 種 勢 力 能 夠 發 號 施 令 … 沒 有 一 國 元 首 對 其 他 國 家 說 話 有 如 威 氏 者 。 威 氏 已 經 擇 定 一 座 公 所 , 從 那 裏 , 他 看 見 世 界 上 各 國 集 合 一 起 聳 耳 靜 聽 。 他 以 一 個 祈 禱 士 身 份 剖 解 正 義 與 自 由 造 成 的 新 秩 序 。 」73 這 段 分 析 , 可 解 讀 是 , 威 爾 遜 想 把 美 國 積 極 的 帶 入 國 際 社 會 且 起 帶 頭 雁 的 作 用 , 但 他 具 有 理 想 主 義 與 具 集 體 安 全 新 興 的 「 國 際 聯 盟 」 體 系 , 終 敵 不 過 已 有 百 年 傳 統 的 現 實 主 義 與 權 力 均 衡 的 「 歐 洲 協 調 」 體 系 , 而 中 國 人 對 威 爾 遜 在 巴 黎 和 會 所 抱 持 理 想 主 義 的 期 待 , 終 究 是 在 傳 統 的 現 實 主 義 情 境 下 落 空 了 。74 再 者 , 他 赴 歐 洲 參 加 「 巴 黎 和 會 」 近 六 個 月 , 身 旁 無 在 野 的 共 和 黨 國 會 領 袖 同 行 , 在 憲 政 主 義 解 讀 上 , 亦 可 說 他 太 強 調 「 行 政 權 」 領 導 , 一 如 以 往 他 在 「 內 政 」 諸 問 題 的 解 決 模 式 — 以 行 政 領 導 立 法 運 作 , 終 至 國 會 人 士 反 對 他 的 國 際 聯 盟 等 主 張 , 這 一 嚴 重 挫 折 的 例 子 , 有 人 從 他 的 人 格 特 質 中 , 因 小 時 候 內 戰 的 遺 禍 , 「 自 卑 情 結 」 、 「 神 經 質 」 、 「 拒 絕 妥 協 」 等 性 格 , 使 得 他 在 外 交 決 策 中 不 願 與 官 僚 分 享 權 力 與 藐 視 國 會 權 力 有 關 。75 這 分 析 有 點 傾 向 負 面 人 格 , 威 爾 遜 的 確 有 「 專 斷 自 為 」 的 傾 向 , 以 其 說 他 來 自 小 時 候 內 戰 遺 留 的 禍 害 與 自 卑 , 不 如 說 他 從 小 抱 有 「 完 美 主 義 」 與 清 教 徒 「 毅 力 堅 定 」 的 性 格 。 1930 年 代 , 曾 任 美 國 參 議 員 的 Paul Douglas 形 容 威 爾 遜 是 一 位 異 常 敏 銳 的 思 想 家 , 也 是 一 位 極 具 果 斷 力 的 鬥 士 。76 如 此 性 格 的 描 述 , 應 該 較 貼 近 威 爾 遜 的 史 實 , 也 較 為 公 允 。 當 然 , 在 「 巴 黎 和 會 」 上 把 德 國 在 中 國 山 東 的 權 益 交 給 日 本 , 主 要 是 英 國 勞 合 喬 治 ( Lloyd George) 和 法 國 克 里 蒙 梭 ( Clemenceau) 兩 位 「 舊 世 界 」 老 政 客 的 國 際 現 實 主 義 利 害 考 量 下 的 產 物 , 威 爾 遜 思 以 改 造 「 新 世 界 」 的 理 想 , 也 受 到 了 限 制 性 的 發 展 。

73 H. C. F. Bell 著,方光圻譯,《威爾遜傳(二)》(台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社,1960),頁 241。

74 應俊豪,《公眾輿論與北北洋軍閥時代外交以巴黎和會山東問題為中心的研究》(台北:政治大學歷史 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年)。

75 劉文彬,《美國化威爾遜總統人格特質與其外交政策關係之研究》(台北: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論 文,1989 年)。

76 Bruce Ackerman, We the People : Transformations (Cambridge, Mass: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8b), p. 283.

十 九 世 紀 中 葉 前 的 中 國 , 由 於 地 大 物 博 , 及 早 熟 的 文 明 ( 梁 潄 溟 語 ) 致 使 中 國 強 盛 逐 漸 形 成 一 種 以 「 中 央 帝 國 」 為 中 心 的 「 天 下 一 統 格 局 」 的 「 華 夷 體 系 」 , 其 特 徵 是 以 朝 貢 制 度 維 繫 著 所 謂 外 交 國 際 關 係 。 近 代 歐 洲 隨 著 工 業 革 命 、 啟 蒙 運 動 與 民 族 國 家 的 興 起 , 使 該 地 區 形 成 了 一 種 以 主 權 國 家 、 國 際 法 以 及 國 際 均 勢 為 基 礎 的 「 條 約 體 系 」 , 國 家 之 間 根 據 對 等 原 則 , 以 國 際 條 約 形 式 相 互 交 往 、 相 互 約 束 。77 這 種 從 「 華 夷 體 系 」 轉 變 到 「 條 約 體 系 」 的 碰 撞 過 程 , 讓 中 國 從 一 自 大 自 滿 的 帝 國 跌 落 到 國 際 現 實 , 其 間 有 相 當 多 不 適 應 與 屈 辱 的 過 程 。 有 識 之 士 , 認 為 中 國 應 早 日 步 上 以 「 條 約 體 系 」 為 原 則 與 友 邦 相 待 。 論 者 以 為 , 孫 中 山 研 究 世 界 史 與 國 家 交 往 之 道 , 他 認 為 清 末 以 來 中 國 沿 用 李 鴻 章 「 以 夷 治 夷 」 的 外 交 方 法 是 失 敗 的 ; 袁 世 凱 因 循 使 用 也 將 失 敗 。 就 國 家 利 益 的 觀 點 而 言 , 他 主 張 中 國 在 歐 戰 期 間 應 該 保 持 中 立 , 才 是 國 家 安 全 有 利 無 害 之 道 , 也 才 能 建 設 中 國 所 急 需 的 工 業 與 農 業 。78 此 觀 點 與 當 時 北 方 的 段 祺 瑞 及 其 軍 閥 主 張 支 持 協 商 國 , 接 受 美 國 勸 進 參 戰 才 能 為 中 國 帶 來 利 益 , 孫 中 山 認 為 這 種 想 法 太 天 真 。

歐 戰 期 間 , 孫 中 山 於 1917 年 發 表 〈 中 國 存 亡 問 題 〉 長 文 剖 析 歐 戰 中 國 應 有 的 認 知 與 立 場 , 孫 氏 首 先 剖 析 「 戰 爭 與 外 交 」 之 關 係 , 他 說 : 「 國 家 為 戰 爭 而 存 在 者 乎 ? 抑 戰 爭 為 國 家 而 存 在 者 乎 ? 此 一 可 研 究 之 問 題 也 。 … 昔 人 有 言 『 兵 者 凶 器 , 戰 者 危 事 』 。 」 又 曰 : 『 兵 者 國 之 大 事 , 死 生 之 道 , 存 亡 之 理 , 不 可 不 察 也 。 』 以 一 國 而 為 戰 爭 , 萬 不 得 已 之 事 也 。 … 國 家 既 不 可 以 長 從 事 於 戰 爭 , 而 對 外 國 之 關 係 則 日 增 無 日 減 。 於 此 關 係 日 密 之 際 , 不 能 用 戰 爭 以 求 達 其 存 在 發 達 之 目 的 , 則 必 求 其 他 之 手 段 , 所 謂 外 交 者 由 是 而 發 生 。 凡 國 家 之 政 策 既 定 , 必 先 用 外 交 手 段 以 求 達 其 目 的 。 」79 中 山 先 生 對 戰 爭 與 國 家 存 亡 認 識 深 刻 , 且 以 「 外 交 優 先 」 , 其 理 至 明 。 歐 戰 初 期 , 威 爾 遜 亦 主 張 美 國 維 持 傳 統 中 立 與 不 武 裝 的 狀 態 , 直 到 德 國 潛 艇 擊 沈 掛 美 國 旗 之 英 國 郵 船 魯 士 丹 尼 亞 號 ( Lusitania)

造 成 1,198 人 死 亡 , 其 中 128 個 美 國 人 , 美 國 才 改 變 態 度 參 戰80, 孫 中 山 對 美 國 態 度 的 轉 變 , 以 及 歐 戰 期 間 各 國 的 立 場 是 知 之 甚 詳 的 。

77 潘一寧,〈近代中國外交的演進和蒲安臣使團〉,載陶文釗、梁碧瑩主編,《美國與近現代中國》(北 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頁 21。

78 Thomas William Ganschow 著,李台京編譯,前揭文,頁 131。

79 孫中山,〈中國存亡問題〉,《國父全集第二冊》,頁 284-285。

80 George B. Tindall, David E. Shi & Thomas Lee Pearcy, The Essential America (New York: W. W. Norton &

Cmpany, 2001), pp. 416-418.

其 次 , 中 山 先 生 分 析 當 時 北 洋 政 府 自 以 為 參 戰 是 居 於 協 助 「 協 商 國 」 的 人 道 立 場 。 孫 氏 反 問 道 : 「 試 問 中 國 何 以 不 可 不 戰 ? 無 論 何 方 面 皆 不 能 答 以 確 據 。 如 謂 此 役 為 正 義 而 不 得 不 戰 乎 ? 則 德 國 方 面 , 其 違 反 人 道 之 處 , 果 如 英 、 法 、 俄 人 之 甚 乎 ? 謂 德 之 潛 航 艇 無 警 告 擊 沈 船 舶 為 不 仁 , … 然 協 商 國 又 何 以 勝 彼 ? 英 國 之 進 兵 希 臘 , 與 德 之 進 兵 比 , 羅 有 以 異 乎 ? 英 國 於 開 戰 後 未 幾 即 宣 言 將 以 飢 餓 屈 服 德 國 , … 英 國 報 紙 得 德 人 婦 孺 將 成 殍 之 報 , 則 喜 而 相 慶 , … … 何 以 英 、 法 用 以 餓 死 人 之 政 策 , 便 為 甚 合 於 人 道 , 而 德 國 稍 稍 管 束 征 服 地 之 人 , 便 不 可 恕 ? 」81 雙 方 交 戰 , 誰 是 公 理 正 義 難 斷 , 中 山 先 生 不 輕 言 那 一 方 是 人 道 的 代 表 , 是 以 我 國 該 協 助 他 。 進 而 , 他 又 分 析 中 國 加 入 之 利 弊 得 失 , 不 能 如 北 方 政 府 因

「 垂 涎 」 日 後 向 協 商 國 「 借 款 」 之 事 做 為 主 要 考 量 , 何 況 , 誰 勝 誰 輸 尚 在 未 定 之 天 。 中 山 先 生 認 為 要 思 考 的 是 中 國 在 戰 後 的 「 國 際 關 係 」 當 如 何 的 問 題 ? 及 日 後 中 國 的 真 正 盟 邦 在 那 的 問 題 ? 他 批 評 不 可 再 陷 傳 統 「 以 夷 制 夷 」 之 誤 , 說 道 :

中國加入戰團以後,以見好於歐美諸國故,將來可望得其援助,此種思想全 由中國歷年交近攻之遺傳的愚笨而來。中國自與外人接觸,即有以夷制夷之 畫 策 , 從 之 俱 生 。 … 今 之 當 局 者 , 又 承 袁 氏 之 遺 策 , 樂 於 引 入 美 國 以 排 日 本。主加入協商國者,輒言協商國必勝,反之者多言協商國必敗。夫以為勝 而附之,與以為敗而去之,本國一國之道德上絕不能容許者。…中國今日欲 求友邦,不可求之於美、日以外。…中國與日本,以亞洲主義,開發太平洋 以 西 之 富 源 ; 而 美 國 亦 以 其 門 羅 主 義 , 統 合 太 平 洋 以 東 之 勢 力 , 各 遂 其 生 長,百歲無衝突之虞。而於將來,更可以此三國之協力,銷兵解仇,謀世界 永久之和平。82

二 十 世 紀 初 , 孫 中 山 即 看 出 未 來 , 中 國 應 以 「 開 放 」 之 政 策 , 引 「 外 資 」 共 同 開 發 中 國 之 富 源 , 讓 中 、 美 、 日 三 國 各 遂 其 意 , 並 以 「 王 道 」 文 化 共 謀 太 平 洋 國 度 的 繁 榮 、 和 平 與 發 展 。 最 後 , 孫 中 山 一 士 諤 諤 提 出 諍 言 說 : 「 中 國 國 民 皆 知 加 入 之 不 可 , 宣 戰 之 無 理 , 為 商 者 言 之 , 為 士 者 言 之 , 乃 至 為 軍 人 為 官 吏 者 亦 言 之 ; 而 三 數 政 客 倡 之 於 前 , 政 府 國 會 從 之 於 後 , 亡 國 之 責 任 , 誰 則 負 之 ? 中

81 同註 73,頁 286。

82 同上註,頁 299-300、313、325。

國 者 , 中 國 人 之 中 國 也 ; 最 終 之 決 定 , 當 在 國 民 。 … 吾 不 憚 千 百 反 覆 言 之 曰 : 以 獨 立 不 撓 之 精 神 , 維 持 嚴 正 之 中 立 。 」83

吾 人 不 厭 其 煩 長 篇 引 述 〈 中 國 存 亡 問 題 〉 , 之 意 在 於 恢 復 歷 史 情 境 , 不 僅 對 第 一 次 世 界 大 戰 的 利 害 關 係 有 一 回 顧 , 呈 現 當 時 參 戰 國 是 各 有 盤 算 的 「 現 實 主 義 」 考 量 , 而 中 國 政 客 無 法 深 謀 遠 慮 , 只 以 眼 前 「 借 款 」 一 事 , 思 欲 參 戰 。 中 山 先 生 提 醒 國 人 , 誰 是 敵 人 ? 誰 是 真 正 的 友 邦 ? 為 四 萬 萬 人 的 共 同 利 害 , 中 立 之 立

吾 人 不 厭 其 煩 長 篇 引 述 〈 中 國 存 亡 問 題 〉 , 之 意 在 於 恢 復 歷 史 情 境 , 不 僅 對 第 一 次 世 界 大 戰 的 利 害 關 係 有 一 回 顧 , 呈 現 當 時 參 戰 國 是 各 有 盤 算 的 「 現 實 主 義 」 考 量 , 而 中 國 政 客 無 法 深 謀 遠 慮 , 只 以 眼 前 「 借 款 」 一 事 , 思 欲 參 戰 。 中 山 先 生 提 醒 國 人 , 誰 是 敵 人 ? 誰 是 真 正 的 友 邦 ? 為 四 萬 萬 人 的 共 同 利 害 , 中 立 之 立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