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從美國進步主義與威爾遜理念反思中山先生的憲政思想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從美國進步主義與威爾遜理念反思中山先生的憲政思想"

Copied!
4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 第十五卷第二期. 民96年12月. 頁33-73. 從美國進步主義與威爾遜理念反思 中山先生的憲政思想. ∗. 謝 政 諭 ** 摘 要 十九世紀中葉美國內戰後,在工業化快速發展的衝擊下,產生種種政治、經 濟與社會問題,政府應扮演何種角色?在諸多結構轉型中,思想界與實務界逐漸 產生對「社會達爾文主義」與古典自由主義的「自由放任」之批判,進步主義思 想即源於此發展而來。 本文藉由美國進步主義的思想內涵,找出若干線索,如亨利‧喬治的單一 稅、威廉氏的社會史觀等,尤其是威爾遜在《國會政府》、《憲法政府》、《新 自由》等理念及其推動的改革政策如:「反托拉斯法」、保護工會與勞工的「勞 工憲章」、「聯邦儲備銀行委員會」、「國會政府」、「戰爭與和平」及「巴黎 和會」等國內、外重大決策,其對中山先生革命事業與憲政思想發展過程產生的 影響,並且兼顧比較與創新。例如中山先生從對「議會內閣」的贊揚,到對「代. 收件 2007 年 1 月;修正 2007 年 5 月;接受 2007 年 7 月。 ∗. 本文研究動機起於 1997 年任普林斯頓大學訪問學人時,期間與多位教授請益,進一步得知眾人對威爾 遜校長的讚賞,一如多次美國歷史學者對其歷任總統所作的評價,威爾遜總統始終是名列前茅,在筆者 訪問學生刊物「普林斯頓人」(The Daily Princetonian,每週發行 5 天)總編輯(威爾遜學生時代曾任此 職),他亦信心滿滿的表示,從總編輯到總統之路是他惕厲的標竿。2004 年 7 月,筆者休假,在中研院 獎助下,到歐美所研究半年,在資料豐富、人才輩出的歐美所,得以一償宿願,落實對此相關問題的思 考與寫作,特此致謝。本文初稿〈從進步主義理念審視中山先生的憲政思想〉曾發表於湖北大學、台北 國父紀念館等主辦的「孫中山與中國現代化」學術研討會,2004 年 10 月 9 日-11 日,感謝與會者多人提 出建議、評論,現今修改擴充成此文投稿,感謝本刊匿名評審者多元、嚴厲、細緻的審核,本文已盡力 修改,若干意見,只能留待日後,另闢專文研究。. **. 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E-mail: cyshie@scu.edu.tw。.

(2) 34. 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第十五卷第二期. 議政治」的批評,以及建構「民族自決」、「權能區分」、「直接民權」、「萬 能政府」、「民生史觀」等與時俱進的憲政思潮即是明顯之例。本文反思中山先 生思想的源頭與時代性,他捨歐陸的馬克思激進的革命路線而取美國進步主義的 改良路線,作為他憲政架構的主要思維,及其對後世的影響加以探討。 關鍵詞: 進步主義、社會達爾文主義、馬克思主義、憲政思想、民族自決、直接 民權、國會政府、民生史觀、威爾遜、孫中山. 壹、前言 一個建國才二百多年的國家,會成為當前世界的超級強國,絕非偶然,更非 天上掉下來的禮物,而是國家中的才智之士,不斷化危機為轉機,使國家每一次 陣痛,都得到成功的轉型。回顧美國建國的歷程,在相當長的時間裡,美洲大陸 是 其 原 住 民 —印 第 安 族 人 追 逐 野 牛 的 一 大 片 蠻 荒 大 地 。 曾 幾 何 時 , 文 藝 復 興 及 宗 教改革後興起的近代歐洲文明,經由一波波移民帶到美國後,歷經二、三百年的 開拓,到二十世紀初,美國已迅速躍居為世界強國,何以至此?在思想史的反省 上 , 著 名 的 美 國 史 學 者 派 里 頓 ( Parrington) 認 為 是 清 教 徒 和 洋 基 人 ( The Puritan and the Yankee) 係 開 發 新 英 格 蘭 ( 最 早 移 民 的 東 北 地 區 ) 的 二 個 群 體 , 忽 略 或 低估任何一方對美國生活的貢獻,都將誤解新英格蘭的精神與品格,清教主義是 代表由英國宗教改革嚴厲而堅貞的理想主義所創造的。洋基精神則是本土條件的 產物,是由一種實用經濟所創造的。1 研究美國聯邦主義思想極其著名的伊拉薩 ( Elazar) 教 授 說 , 如 果 以 倫 理 道 德 與 宗 教 背 景 的 不 同 , 美 國 精 神 又 可 以 分 別 為 非清教徒與清教徒的政治文化,亦即是為個人利益而奮鬥或為社區國家利益而奮 鬥的兩種精神。2 也就是說,橫亙在美國開國的歷史中,是理想主義與實用主義 交互為用、交錯論辯貫穿著美國歷史,當現實主義導致放任、自私而問題叢生. 1. 2. Vernon L. Parrington, Main Currents in American Thought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and Company, 1930), pp. 3-4. Daniel J. Elazar, American Federalism: A View from the States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4), pp.126-127..

(3) 從美國進步主義與威爾遜理念反思中山先生的憲政思想. 35. 時,具道德感、利他的理想主義就會被提出,且蔚為一股運動,力挽狂瀾,提昇 現況向另一層次的境界邁進。本文認為進步主義就是源於傳統理想主義,又具解 決時代性問題而提出深具創見的哲學觀與方法論的一種改革思想,當十九世紀 末,美國社會面臨種種陣痛與轉型之刻,此一改革運動,即針對教育、文化、經 濟、社會、政治乃至國際關係提出全面性的種種「進步」的指針與方向。 國內學者對美國進步主義提出研究的,有台大歷史系張忠棟教授的〈中山先 生 的 民 生 主 義 與 美 國 進 步 主 義 〉 , 這 篇 文 章 以 Henry George、 Edward Bellany 及 Maurice William 針 對 當 時 資 本 主 義 缺 失 的 觀 念 與 政 策 , 提 出 種 種 針 砭 之 道 , 在 這 些學理與政策中,也影響了中山先生提出具有防治性與前瞻性的民生主義。3 再 者,原中央研究院美國文化研究所(現已改名歐美研究所)孫同勛所長則針對美 國進步主義時期,所形成的政治、經濟、法律劇烈變遷,也影響到美國歷史學 界,許多史學家注意到此現象,將此時期的實用價值與歷史研究相結合,形成 「 新 史 學 」 ( The New History ) 運 動 或 「 進 步 史 學 」 ( The Progressive Historigraphy) 的 崛 起 。 該 文 以 Charles A. Beard 、 Vernon L. Parrington 、 Carl Becker、 James H. Robinson 、 Merle Curti 等 著 名 史 學 家 的 進 步 史 觀 理 論 加 以 探 討。4 三者,中興大學巨克毅教授把進步觀念放在近代西方文明發展的過程中加以 審視,他把宗教中「啟示錄」等觀念,也就是代表人類對未來的幸福生活有進步 的 指 引 與 盼 望 , 他 從 18 世 紀 啟 蒙 時 代 的 歐 洲 談 到 二 十 世 紀 初 美 國 的 進 步 主 義 , 作者提到進步主義的影響是全面的,不論是神學、哲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 政經制度等等都起了正面的作用,但也帶來了生態的破壞、精神的空虛、道德的 墮 落 等 負 面 的 影 響 。 5四 者 , 文 化 大 學 陳 毓 鈞 教 授 提 出 〈 從 進 步 主 義 的 理 念 看 孫 中 山先生的民生主義〉此文以美國為南北戰爭到十九世紀末,受到社會達爾文主義 的影響,許多大公司大企業為「適者生存」找到合理化的根據,但也衍生了許多 社會、經濟層出不窮的問題,進步主義的興起就是為改革這種放任式工業資本主 義所產生的弊病,作者提出羅斯福、威爾遜制定種種政策與主張,例如「反托拉. 3. Chung-tung Chang, Dr. Sun Yat-sen’s Principle of Livelihood and American Progressivism.《美國研究》,第. 4. 孫同勛,〈美國進步史學初探〉,《美國研究》,第 12 卷第 1 期,1982,頁 1-27。. 5. 巨克毅,〈論進步主義的發展與反省〉,《興大人文社會學報》,第 5 期,1996,頁 15-34。. 11 卷第 2、3 期合刊,1981, pp. 57-75..

(4) 36. 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第十五卷第二期. 斯法」、「勞工立法」、「社會政策」以解時弊,從而也影響民生主義「平均地 權」、「節制資本」等主張,他提到孫中山有限度的主張以政府的力量介入有關 「國計民生」的事物,這是不同於進步主義的改革。6 這四篇文章給了本文若干 線索一探美國進步主義的學理,但張忠棟文章侷限在進步主義對民生主義的影 響,孫同勛文章以美國史學理念分析為主,未論本文所要談起的政治面向,巨克 毅的文章則著重在啟蒙運動一路下來的「線性」進步思潮的反省,陳毓鈞的文 章,著重在社會經濟層面,從而比較進步主義與民生主義的主張,但他並沒有論 及憲政的層次。 另外在學位論文方面,吳瑰卿以《民族自決理論之回顧與前瞻》為文,目的 在比較三位革命與政治人物的理論與問題,俄國革命家列寧的民族自決,目的在 喚起被壓迫民族的自覺,最終目的在製造世界革命,威爾遜的民族自決,目的在 強調全世界各個民族平等立場,以擺脫殖民地的統治,達到世界和平,而孫中山 的民族自決,其目的對內在喚起中國各民族平等,對外在爭取各民族國家平等待 我 , 以 達 到 世 界 大 同 的 途 徑 。 7 方 國 永 的 《 民 初 美 國 對 華 外 交 政 策 之 透 視 — 1911 年 至 1913 年 》 該 文 重 點 在 強 調 武 昌 起 義 以 後 美 國 對 華 政 策 , 基 本 上 是 重 視 袁 世 凱輕視孫中山,以借款政策與承認問題,塔虎脫政府採取與列強一致的行動,從 而取得各國對華的利益,到威爾遜政府,則採取獨立的行為退出國際銀行團,率 先承認中華民國。8 本文寫作將針對這些文章所沒有論述的部分,尤其是進步主 義與威爾遜總統的理念與政策對孫中山政治思想與架構的影響加以論說,而這一 個形塑作用,從思想到制度,吾人稱之為憲政。 美國進步主義從思潮的提出到匯集成改革的力量,此期間正是孫中山領導中 國革命運動與設計國家建設藍圖之刻,他自陳其思想淵源說道:兄弟的三民主 義,是集合中外的學說應世界的潮流所得底……美國前總統(林肯)的主義,就 是民有,就是民治,就是民享。他這「民有」、「民治」、「民享」主義,就是 兄弟底「民族」、「民權」、「民生主義」。…自從歐洲大戰停止後,美國威爾. 6. 陳毓鈞,〈從進步主義理念看孫中山先生的民生主義〉,《國父紀念館館刊》,第 9 期,2002,頁 2433。. 7. 吳瑰卿,《民族自決理論之回顧與前瞻》,文化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 8. 方國永,《民初美國對華外交政策之透視—1911 年至 1913 年》,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1986。.

(5) 從美國進步主義與威爾遜理念反思中山先生的憲政思想. 37. 遜總統鑑於世界潮流,大倡民族自決。這民族自決,就是本黨的民族主義。9 林 肯的學說,為美國締造一幅理想藍圖,他的事功讓美國免於分裂。而威爾遜正是 進步主義時代的改革家,他把美國帶到一新境界,他們的理念都是中山先生經常 引 用 的 。 本 文 焦 點 在 探 討 美 國 「 進 步 主 義 」 與 威 爾 遜 總 統 執 政 時 期 ( 19131921) 的 若 干 重 要 理 念 , 如 何 影 響 與 形 成 中 山 先 生 思 想 的 一 部 份 , 或 者 中 山 先 生 如何審時度勢,力圖「迎頭趕上」超越他們,以建構一更完美的憲政學說。. 貳、美國進步主義的起源、要義與威爾遜的主張 一、美國進步主義的起源與要義 美國獨立戰爭,在國家型態上僅僅擺脫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其內部社會階層 與社會結構並沒有太大改變,但是在美國南北戰爭以後,卻標示著國家走向工業 化 與 自 由 勞 動 市 場 的 變 遷 與 勝 利 。 10 依 據 研 究 顯 示 , 在 內 戰 前 , 美 國 農 業 產 值 在 工 農 業 總 產 值 中 佔 63%, 而 工 業 產 值 中 輕 工 業 產 值 又 占 70% 左 右 。 1860 年 , 美 國 的 工 業 總 產 值 只 佔 世 界 工 業 總 產 值 的 6%, 1900 年 則 佔 到 30%, 同 時 國 內 的 工 業 產 值 超 過 農 業 產 值 , 1900 年 達 到 61%。 至 1921 年 , 美 國 的 工 業 結 構 中 重 工 業 比 重 超 過 輕 工 業 。 11 產 業 結 構 改 變 , 交 通 運 輸 鐵 、 公 路 東 到 西 、 南 到 北 的 貫 通 , 華工等「苦力」的引進,社會全面且快速的工業化,繁榮帶來了城市與人口的移 動,改變了傳統小城鎮與農村的文明模式,但是貧富差距、城鄉差距、性別差 異、族群差異等問題也隨之而來。 各 種 具 社 會 良 心 的 新 聞 工 作 者 , 在 大 眾 雜 誌 如 《 大 西 洋 月 刊 》 ( Atlantic Monthly) 、 《 世 界 主 義 者 》 ( Cosmopolitan ) 、 《 競 技 場 》 ( Arena) 揭 發 種 種 社 會 不 平 等 之 問 題 , 造 成 十 九 世 紀 八 十 、 九 十 年 代 的 所 謂 「 黑 幕 揭 發 」 運 動 。 12. 9. 孫中山,〈三民主義之具體辦法〉,秦孝儀主編,《國父全集第三冊》(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 1989),頁 228、232。. 10 11 12. Joseph Bensman and Arthur J. Vidich, American Society (Mass.: Bergin and Garvey Publishers, 1987), p. 32. 錢滿素,《美國文明》(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頁 270-271。 余志森主編,《美國通史第四卷—崛起和擴張的年代,1898-1929》(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頁 238。.

(6) 38. 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第十五卷第二期. 老 羅 斯 福 總 統 稱 這 些 進 步 主 義 人 士 為 「 扒 糞 工 作 者 」 ( muckrakers) 13 —他 們 為 揭發貪污腐化不遺餘力。不僅新聞、文藝工作者揭發種種黑幕,思想家、社會改 革家紛紛提出了許許多多深具原創性的學說與著作,批判種種社會黑暗與經濟不 公 , 例 如 , 亨 利 ‧ 喬 治 ( H. George) 的 《 進 步 與 貧 困 》 ( Progress and Poverty, 1879 ) 及 愛 德 華 ‧ 貝 拉 米 ( E. Bellamy ) 的 《 回 顧 》 ( Looking Backward, 1888) 、 韋 伯 倫 ( T. Veblen) 的 《 工 商 企 業 的 理 論 》 ( the Theory of the Business Enterprise., 1904 ) 、 政 治 家 老 羅 斯 福 ( T. Roosevelt ) 的 《 新 國 家 主 義 》 ( New Nationalism, 1910 ) 及 威 爾 遜 ( W. Wilson ) 的 《 新 自 由 主 義 》 ( New Freedom, 1912) 、 哲 學 教 育 家 詹 姆 斯 ( W. James) 的 《 實 用 主 義 》 ( Essays in Pragmatism, 1907 ) 及 杜 威 ( J. Dewey ) 的 《 民 主 與 教 育 》 ( Democracy and Education, 1916) 、 威 廉 ‧ 懷 特 ( William Allen White) 的 《 改 變 古 老 的 秩 序 : 一 個 美 國 民 主 的 觀 點 》 ( The Old Order Change: A View of American Democracy) 等 等 眾 多 的 作品,針對轉型期的各種問題深入剖析,揭發內幕,逐漸匯成一股思潮,累積成 為行動的哲學,並化為一股改革的力量,經由行政、立法、司法行為與政策,以 和 平 的 手 段 推 動 社 會 進 步 。 誠 如 貝 克 ( Robert H. Beck ) 所 說 : 「 進 步 主 義 一 詞 , 意 指 從 事 各 種 具 有 改 革 精 神 的 工 作 。 例 如 , 瑞 絲 ( Jacab Riis ) 和 亞 當 斯 ( Jane Adams) 從 事 消 除 貧 民 窟 ; 辛 克 雷 爾 ( Upton Sinclair) 揭 發 肉 商 的 秘 密 ; 以及一些揭發貪污腐敗者,要求結束作奸犯科財閥的陰謀,或呼籲進行反貪污、 反腐敗。有些進步主義從事改造房屋的規定,或政治改革作為其特殊努力的對 象 。 後 者 也 有 許 多 人 有 興 趣 在 教 育 上 配 合 改 革 。 」 14 易 言 之 , 19 世 紀 末 的 美 國 , 面 臨 種 種 社 會 結 構 劇 烈 的 轉 變 , 各 種 不 幸 地 、 黑 暗的事物層出不窮,但美國思想家與行動者並沒有採取如同歐洲激進的社會主義 思潮和階級鬥爭的方式來給自己的社會治病與改造,而是以理性的改革,通過心 理、教育、社會、經濟、法律等講求「實用」、「實驗」等革新之道,達到除惡 向 善 , 最 後 歸 趨 於 政 治 途 徑 的 「 進 步 」 之 境 , 這 就 是 美 國 思 想 史 學 者 Hofstadter 所 稱 老 羅 斯 福 是 一 個 保 守 的 進 步 主 義 者 , 只 是 一 個 保 守 型 的 自 由 主 義 者 15。 也 就. 13. 14 15. Harry J. Carman, Harold C. Syrett, and Bernard W. Wishy, A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People, volume II, third edition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1967), pp. 390-397. 轉引自楊國賜編著,《進步主義教育體系與應用》(台北:水牛出版社,1978),頁 17。 Richard Hofstadter, American Political Tradition (N.Y.: Vintage Books, 1960), Ch IX、X..

(7) 從美國進步主義與威爾遜理念反思中山先生的憲政思想. 39. 是說,從思想史的角度來看,再激進的進步主義者,充其量也只是一個保守型的 自由主義者,尊重憲政程序改造時代弊病,是他們的行為特色。 進步主義教育哲學家杜威就曾指出:「民主就是一種生活方式,對於人類本 性的各種可能性具有信心。實際上,它是一種道德的理想,是人類彼此關係應當 遵守的陳述。它即使不是信仰,至少是一種假設,指出人若能創造適當的制度, 那 麼 , 他 的 較 好 的 可 能 性 就 可 以 實 現 。 」 16 這 種 相 信 經 由 民 主 , 經 由 改 革 可 以 締 造「較好」的制度,解決當前的問題與困境,已成為當時美國人普遍的信念與競 爭規則。 美國南北內戰後,自由競爭理念活躍於思想舞台,工業化在此環境中快速振 興,諸如鋼鐵、能源、鐵路、汽車工業蓬勃發展,在經濟上自由放任,社會達爾 文 主 義 ( Social Darwinism) 學 說 , 成 為 此 時 企 業 界 主 張 「 優 勝 劣 敗 、 適 者 生 存 」 的現實主義之憑藉。反對政府干預,其結果造成企業界的併吞,各行業的托拉斯 ( Trust) 企 業 出 現 , 如 1882 年 成 立 的 美 孚 公 司 ( Standard Oil Company) 是 由 32 家 煉 油 公 司 組 成 。 又 如 美 國 製 糖 公 司 ( American Sugar Refining Company) 控 制 了 美 國 90% 到 98% 的 製 糖 業 務 , 美 國 鋼 鐵 公 司 ( United States Steel Corporation) 控 制 了 70% 的 煉 鋼 設 備 。 其 他 如 煙 草 、 皮 革 、 肉 類 和 電 氣 設 備 亦 有 同 樣 的 情 形 。 17 又 據 研 究 統 計 , 1900 年 , 八 分 之 一 的 美 國 家 庭 佔 有 國 家 財 富 的八分之七。……歷史學家用侏羅紀的「恐龍時代」來形容十九世紀後半葉美國 驚 人 的 聯 合 企 業 合 併 這 群 怪 獸 。 18 壟 斷 競 爭 成 為 常 態 , 小 企 業 生 存 困 難 , 人 民 生 活更面臨剝削,陷入困境。此時,美國社會關懷的焦點在國內事務,不在外交事 務,例如托拉斯的增長、經濟權力的集中、工人農人收入的匱乏以及政治與企業 的 反 腐 敗 與 弊 病 。 標 榜 社 會 主 義 之 政 黨 趁 機 而 起 , 例 如 1912 年 參 與 總 統 競 選 的 社 會 黨 人 E.V. Debs 獲 得 將 近 一 百 萬 票 , 那 個 年 代 有 300 個 城 鎮 選 舉 社 會 黨 人 當 政 。 19 這 些 都 說 明 了 世 紀 之 交 , 對 托 拉 斯 增 長 與 兼 併 的 唾 棄 , 亦 及 對 對 公 平 與 正. 16 17. 18. Ibid, p.95. Alfred M. Kelly and Winfred A. Marbison, The American Constitution: Its Origins And Development (N.Y.: W.W. Norton & Company, 1970), pp. 556-557. André Maurois 著,O’Brian 英譯,復旦大學歷史系世界史組譯,《美國史—從威爾遜到肯尼迪》(上 海:人民出版社,1977),頁 9、19。(這本書,是美國在獨立建國 200 年,特別委託一位有學術背景 的法國記者,從「他者」的眼光,回頭來審視美國). 19. Edwin Emery, The Press and America: An Interpretative History of Journalism (N.J.: Prentice Hall, 1962), pp. 449-451..

(8) 40. 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第十五卷第二期. 義的強烈需求。 面臨這種思想、制度與既得利益的衝突,改革談何容易,進步主義改革家步 步 為 營 , 展 開 對 托 拉 斯 壟 斷 的 攻 擊 , 至 1890 年 , 許 多 州 已 通 過 反 托 拉 斯 法 , 聯 邦 政 府 認 時 機 漸 成 熟 , 由 薛 爾 曼 ( John Sherman) 參 議 員 提 出 「 州 際 商 業 製 造 商 合併一概違法」後,經修正為「保護貿易及商業以免非法限制及壟斷法案」,於 1890 年 7 月 通 過 , 再 經 聯 邦 最 高 法 院 受 理 多 起 訴 訟 案 , 終 於 確 立 美 國 在 十 九 世 紀 末「反對托拉斯」的「進步」法案與規範。從老羅斯福斥責「大財團的惡行」到 威爾遜主張「新自由主義」的施政,此期間平衡政策之過與不及的是自由主義大 法 官 赫 姆 斯 ( Oliver w. Holmes) , 他 的 名 言 , 「 憲 法 的 本 質 不 為 某 一 經 濟 理 論 而 存在,它為不同思想者與時俱進」,在勞、資權利爭執的時代,赫姆斯等大法官 做出了一系列為勞工權益的維護,節制壟斷性企業的發展,結束了原始競爭,推 進 了 重 視 競 爭 又 重 視 福 利 與 保 護 的 經 濟 發 展 新 階 段 。 20 研 究 美 國 民 主 政 治 發 展 的 學 者 聲 稱 , 十 九 世 紀 末 至 二 十 世 紀 初 以 及 1910-1920 年 代 是 美 國 立 國 200 多 年 中 , 4 次 立 法 高 潮 中 的 兩 次 ( 另 兩 次 是 1930-1940 和 1960-1980 年 代 ) 這 兩 個 世 代的立法要旨在於調解少數製造商對市場的壟斷,彌補市場的缺憾,保護經濟上 的 弱 者 和 賦 予 國 家 解 決 這 些 問 題 的 各 種 獨 立 委 員 會 與 機 制 的 設 立 。 21 這 種 透 過 思 想鼓吹到落實憲政體制內的改良行為,而非以擴大階級矛盾的鬥爭運動做訴求, 始終為進步主義運動樹立改革的特色。進步主義運動可視為反對大亨統治與援助 社會不幸者的新中產階級運動,它不以現有經濟既得利益者為犠牲,但期望推動 美國傳統利他的理想價值。. 二、威爾遜的進步主義主張 主張進步主義的理論家與實踐家不勝枚舉,本文以威爾遜為例,理由如下: 一 者 他 是 一 位 思 想 家 、 教 育 家 , 擔 任 普 林 斯 頓 大 學 校 長 八 年 ( 1902-1910) , 當 州 長 二 年 ( 1910-1912 ) 前 已 有 六 本 專 著 , 有 豐 富 理 念 可 做 探 討 ; 再 者 , 他 擔 任 總 統 八 年 ( 1913-1920 ) , 推 動 多 項 政 治 革 新 , 第 一 次 把 美 國 變 成 唯 一 的 超 級 強. 20. 21. Robert G. Mccloskey, Revised by Sanford Levinson, The American Supreme Court,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2000), pp. 98-99; Kathleen M. Sullivan & Gerald Gunther, Constitutional law, 15 th ed (N.Y.: Foundation Press, 2004), pp. 132-136. James M. Burns, J. W. Peltason, & Thomas E. Cronin, Government by The People (N.J.: Prentice Hall, 1990), pp. 593-594..

(9) 從美國進步主義與威爾遜理念反思中山先生的憲政思想. 41. 國 , 22 且 為 憲 政 思 想 「 一 元 論 民 主 」 做 了 開 創 性 理 論 奠 基 工 作 ; 23 三 者 , 他 的 主 張多次為孫中山所引用,他的政策影響同時代孫中山與中國的若干命運。是故, 此處以他為例,做為分析進步主義中對中山先生憲政思想影響的重要事例。學者 從 政 而 能 達 到 總 統 高 位 又 有 一 定 建 樹 的 , 威 爾 遜 是 絕 無 僅 有 的 一 人 。 他 於 1856 年 出 生 於 南 方 的 維 吉 尼 亞 州 ( Virginia ) 的 基 督 教 長 老 會 的 牧 師 家 庭 , 一 生 讀 書 、 做 事 認 真 、 嚴 肅 且 具 強 烈 道 德 感 , 如 同 喀 爾 文 精 神 ( Calvinist Spirit) 始 終 不 滅 的 照 耀 著 他 。 24 1912 年 的 美 國 總 統 大 選 , 在 四 位 參 選 人 中 , 有 三 位 是 主 張 進 步 主 義 者 ( 威 爾 遜 、 老 羅 斯 福 、 塔 虎 特 ( William Taft) 。 競 選 中 , 威 爾 遜 表 現 出 一 位 有 效 率 的 戰 將 、 雄 辯 的 、 使 人 信 服 的 , 甚 至 是 一 富 於 機 智 的 人 物 。 最 後 他 以 41.9% 的 公 民 票 及 81.9% 的 總 統 選 舉 人 團 票 贏 得 選 戰 , 雖 然 威 爾 遜 沒 有 贏 得 絕 對 多 數 的 公 民 票,但是他的支持者以及進步黨的老羅斯福的選民都希望威爾遜能繼續進行「進 步 的 改 革 」 ( progressive reform) , 25 而 他 所 謂 的 進 步 主 義 的 理 念 又 何 所 指 呢 ? 在 1912 年 前 後 , 威 爾 遜 界 定 了 幾 個 思 想 名 詞 的 定 義 : 激 進 的 ( radical) —一 個 走 的 太 遠 的 。 保 守 的 ( conservative) —一 個 邁 出 的 不 夠 遠 的 。 復 古 反 動 的 ( reactionary) —一 個 全 然 不 行 動 的 。 進 步 的 ( progressive) — 有 兩 個 意 義 , ( 1 ) 承 認 一 個 新 事 實 , 並 且 以 法 律 做 調 適 。 ( 2) 努 力 嘗 試 預 先 且 具 建 設 性 地 思 考 。 進步必須建基在組織上,必須是團結的,必須在事 物 的 中 心 上 有 計 劃 。 26 威爾遜的進步主義理念是清楚而明白的,與左右兩極的激進和保守、反動的. 22. 伍啟元,〈學者從政的威爾遜總統(上、下)—第一次把美國變成唯一的超級強國(1913-1921)〉, 《東方雜誌》復刊,第 23 卷第 6 期,1989 年 12 月,頁 40-48;第 7 期,1990 年 1 月,頁 34-42。. 23. 所謂「一元論民主」的憲政思想,是指民主要求制定法律的權威必須賦予普選獲勝的代表,而當最高法 院 做 出 法 律 無 效 判 決 時 , 將 要 承 受 「 反 大 多 數 人 代 表 的 —國 會 」 之 弔 詭 問 題 , 必 須 加 以 克 服 。 參 見. 24 25. 26. Bruce Ackerman, We the People: Foundations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1998a), pp. 7-8, 260-261. Richard Hofstadter, op. cit., 1960, p. 238. Yanek Mieczkowski, The Routledge Historical Atlas of Presidential Elections (New York: Routledge, 2001), pp. 86-87. Alfred B. Rollins, Woodrow Wilson and the New America (New York: Dell Publishing Co , 1965), p. 81..

(10) 42. 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第十五卷第二期. 思想,他信守這個理念,加上選民的付託,威爾遜展開系列的改革政策,例如: ( 1) 關 稅 法 案 —在 老 羅 斯 福 主 政 時 , 始 終 沒 有 減 低 關 稅 , 在 塔 虎 特 主 政 期 , 不 只沒減反增加稅。到威爾遜才進一次減免許多進口關稅。進步主義認為關稅是用 來 保 護 大 公 司 的 , 應 該 減 低 。 ( 2) 完 成 和 實 施 所 得 稅 —美 國 由 成 立 到 1913 年 , 關 稅 是 唯 一 重 要 稅 收 , 塔 虎 特 總 統 任 內 , 1909 年 通 過 所 得 稅 修 憲 案 , 1913 年 批 准 第 16 條 憲 法 修 正 案 。 ( 3) 加 強 反 托 拉 斯 法 案 —八 年 任 內 , 處 理 反 托 拉 斯 法 案 達 92 件 , 並 成 立 聯 邦 貿 易 委 員 會 ( Federal Trade Commission, 簡 稱 FTC) 以 防 止 壟 斷 發 生 。 ( 4) 保 護 勞 工 , 1914 年 的 克 雷 頓 ( Clayton) 反 托 拉 斯 法 中 明 定 工 會不受反托拉斯法限制、罷工和聯合抵制時派人勸止工人上工、顧客購物是合法 的 。 此 兩 項 被 稱 為 是 美 國 勞 工 大 憲 章 ( Magna Carta of Labor) , 1914 年 通 過 的 八 小 時 工 作 法 案 等 。 ( 5) 銀 行 與 貨 幣 的 改 革 , 長 期 以 來 , 美 銀 行 有 不 少 受 紐 約 金 融 資 本 家 控 制 , 有 所 謂 「 貨 幣 托 拉 斯 」 ( Money Trust) 的 存 在 , 如 何 解 決 , 多 年來研究結論不一。威爾遜認為未來新制度中須防止貨幣托拉斯,且政府的責任 在 發 行 貨 幣 與 彈 性 市 場 供 給 的 彈 性 需 求 , 終 於 1913 年 底 成 立 一 沒 有 私 人 銀 行 參 與 而 完 全 由 政 府 控 制 的 聯 邦 儲 備 銀 行 委 員 會 ( Federal Reserve Board, 以 下 簡 稱 FRB) 。 27 論 者 以 為 FRB 這 個 制 度 的 三 個 優 點 : ( 1 ) 儲 備 ( reservoir ) — 如 一 大 水 池 , 各 地 分 行 皆 可 舀 , ( 2) 再 貼 現 ( rediscount) —票 據 再 貼 現 可 增 加 貿 易 , 和 ( 3 ) 調 節 ( regularization) —以 不 同 貼 現 率 防 止 股 票 與 金 融 危 機 。 28 除 了 FRB 之外,威爾遜任內又分別成立了聯邦貿易委員會、聯邦農業貸款委員會、美國航 運 委 員 會 、 鐵 路 勞 工 委 員 會 、 關 稅 委 員 會 以 及 根 據 預 算 法 設 立 會 計 總 長 。 29 這 些 改革一一的實現,是在威爾遜深具進步主義理念的《新自由主義》旗下完成的, 也是實踐了他年輕以來的信念,他說:容忍是一件可親近的智慧的禮物,但它在 政治上卻沒什麼價值。……而政府是個嚴肅認真的存在,不允許無意義的虛情假 意 。 30 這 些 理 念 融 合 在 威 爾 遜 第 一 任 執 政 的 強 勢 與 認 真 的 作 為 之 中 , 其 政 治 改 革 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可說是貫徹、超越了進步主義運動的基本目標(意義指超越. 27. 伍啟元,前揭文,頁 40-42;李昌道,《美國憲法縱橫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4),頁 75-. 28. André Maurois,前揭書,頁 56-57。. 29. Kelly & Marbison, op. cit., p. 653. Richard Hofstadter, op. cit., 1960, pp. 238-239.. 76。. 30.

(11) 從美國進步主義與威爾遜理念反思中山先生的憲政思想. 43. 了 前 兩 任 總 統 的 改 革 ) 。 31 例 如 以 1914 年 通 過 的 克 雷 頓 反 托 拉 斯 法 , 加 強 了 老 羅 斯 福 時 代 通 過 的 謝 爾 曼 ( Sherman) 這 個 「 沒 有 牙 齒 的 怪 物 」 ( 其 意 義 指 無 法 對 大 企 業 加 以 制 裁 ) 的 法 案 。 32 威 爾 遜 的 改 革 從 聯 邦 貿 易 、 農 業 貸 款 、 海 運 事 業、鐵路運輸、關稅政策、及獨立的預算總長等等制度與政策著手,不受黨派與 財團制約的「獨立委員會」來加強政府的職能,不僅挽救了美國陷入大財團剝削 經濟的型態,解決了美國社會危機,也影響了孫中山民權主義與民生主義的若干 理念,如加強政府執政能力的「萬能政府」、提倡民生是社會政治中心的「民生 史觀」、以及「節制資本」等,其勞工政策更普遍成為日後各國所效法,聯邦儲 備 銀 行 ( FRB) 不 僅 對 穩 定 美 國 財 政 有 益 , 至 今 全 球 的 貨 幣 金 融 之 穩 定 與 否 仍 受 此「龍頭」莫大的影響。. 參、美國進步主義對孫中山憲政的影響 一、美國思想與經驗對孫中山的影響 1923 年 孫 中 山 在 〈 中 國 革 命 史 〉 中 說 : 「 余 之 謀 中 國 革 命 , 其 所 持 主 義 , 有 因 襲 吾 國 固 有 之 思 想 者 , 有 規 撫 歐 洲 之 學 說 事 蹟 者 , 有 吾 所 獨 見 而 創 獲 者 。 」 33 孫中山的「革命之學」,中、西會通與創獲之處,斑斑可考,不少西方學者普遍 認為孫中山的思想起源於「中國和西方的交會點上」,並且走在他同時代的國人 的 前 鋒 。 34 其 緣 由 在 於 他 好 學 深 思 , 且 在 國 外 時 間 極 長 。 研 究 指 出 , 孫 中 山 有 31 年 , 即 一 半 以 上 的 生 命 是 在 異 國 他 鄉 度 過 的 , 其 間 包 括 至 關 重 要 的 青 少 年 教 育 期 、 革 命 思 想 形 成 期 和 三 民 主 義 理 論 成 熟 期 , 先 後 待 過 14 個 國 家 和 地 區 。 亞 洲 21 年 10 個 月 , 美 加 9 年 3 個 月 , 歐 洲 1 年 8 個 月 。 35 他 先 後 有 8 次 進 入 歐 美 , 其經驗對孫中山革命理論的建立、革命群眾的網羅以及革命外援的爭取,對其一. 31. 32. Handlin Oscar edited, Woodrow Wilson and the Politics of Morality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956), p. 82. André Maurois,前揭書,頁 57。. 33. 孫中山,〈中國革命史〉,《國父全集第二冊》,頁 355。. 34. John K. Fairbank, & Su-Yu Teng, China’s Response to the West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1954), pp. 223224. 桑兵,〈試論孫中山的國際觀與亞洲觀〉,廣東省孫中山研究會編,《孫中山與亞洲》國際學術討論會. 35. 論文集,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4,頁 40。.

(12) 44. 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第十五卷第二期. 生 的 革 命 事 業 , 都 有 決 定 性 的 影 響 。 36 孫 中 山 在 美 國 、 加 拿 大 的 時 間 相 當 的 長 , 美國的立憲經驗與思想自然成為孫中山革命事業的有力參考。綜觀孫中山學說, 他經常援引、評論的美國經驗,主要有三,一是美國開國時期,美國革命的經驗 與制憲的過程,其中所起的民主共和的典範以及聯邦派與邦聯派的論爭。第二個 時期是美國南北戰爭,林肯解放黑奴,及其所欲的民有、民治、民享之民主共和 國。第三個時期為本文所論述的進步主義改革時期,這段孫中山親歷其境且對照 中 國 革 命 的 實 際 情 況 與 需 要 , 而 提 出 他 的 三 民 主 義 與 五 權 憲 法 。 吾 人 以 1905 年 10 月 , 孫 中 山 在 《 民 報 》 發 刊 詞 中 說 : 「 余 維 歐 美 之 進 化 , 凡 以 三 大 主 義 : 曰 民 族、曰民權、曰民生。羅馬之亡,民族主義興,而歐洲各國以獨立;…十八世紀 之末,十九世紀之初,專制仆而立憲政體殖焉;…經濟問題繼政治問題之後,則 民 生 主 義 躍 躍 然 動 , 二 十 世 紀 不 得 不 為 民 生 主 義 之 擅 場 時 代 也 。 」 37 亦 即 孫 中 山 以身歷其境的方式,深入研究與體察歐美歷史變化,歸納出中國問題的解決及人 類 潮 流 的 歸 趨 之 所 在 , 而 建 構 他 的 理 論 與 行 動 的 指 南 針 —三 民 主 義 。 孫中山在美求學與展開革命運動的時間,正值美國社會達爾文主義掛帥,工 業起飛、貧、富懸殊產生、都市化問題滋起之刻,此時如前段所言,各種揭「黑 幕 」 、 「 掃 糞 」 之 工 作 隨 著 人 道 主 義 而 起 。 而 1905 年 同 盟 會 成 立 後 , 正 是 「 共 和 革 命 派 」 與 「 保 皇 改 良 派 」 論 戰 之 時 , 1912 年 民 國 建 立 , 北 洋 軍 閥 種 種 惡 行 , 曲 解 了 「 代 議 政 治 」 , 1919 年 上 海 著 書 立 說 、 1924 年 廣 州 演 講 三 民 主 義 , 這 些 時 候 , 正 是 美 國 進 步 主 義 盛 行 之 時 代 ( progressive era) , 此 背 景 不 可 不 察 , 此 時,孫中山無論是建立自己的思想體系、爭取美國的外交支持或援引西學駁斥國 內異議人士,他都經常引用進步主義之理念。. 二、美國進步主義思潮對孫中山憲政思想的影響 1904 年 孫 中 山 與 康 、 梁 立 憲 派 論 戰 後 , 為 進 一 步 擴 展 革 命 力 量 , 他 加 入 了 美 國 的 洪 門 組 織 —致 公 堂 。 在 紐 約 期 間 , 孫 中 山 邀 約 在 耶 魯 大 學 深 造 的 王 寵 惠 等 人,反覆討論旅途中草擬的〈中國問題的真解決〉一文,準備印成小冊子,展開 對美國人士的宣傳工作與爭取對革命運動的支持。該文的多處要點摘述如下:. 36. 張玉法,〈孫中山的歐美經驗對中國革命的影響〉,同前註,頁 263。. 37. 孫中山,〈中國問題的真解決〉,《國父全集第二冊》,頁 256。.

(13) 從美國進步主義與威爾遜理念反思中山先生的憲政思想. 45. 滿人所養成的排外精神到了極點,便發生一千九百年的拳匪之亂,這運動中 的主要人物,都是一班皇族中人。…… 中國的閉關政策,不過是一部份滿人自私自利的結果,實在不可以代表全中 國人的天性的。…… 近來駐在華盛頓的中國公使,發出一道禁令,要禁止在美國的中國人民參加 愛國集會,否則要把他們在國內的親族,加以格殺之刑。…… 吾們人民,在他們蠻族統治下的二百六十年裏面,曾經受了許多的虐待。 (一) 那韃靼人的政府,一切舉動,只顧他們自己的利益,而不顧被治的人 的利益。 (二) 他們阻礙吾們在智識和物質上的發展。 (四) 他們剝奪吾們天然得到的人生權利、自由和財產。…… (六) 他們禁止言論自由。…… (十) 他們在保護一切人民的生命財產失職的時候,能得不受法律的懲戒。 西方人中,對於中國大都相信這句話,他們以為中國人倘使擁有極多的人 口,和無窮的富源,一朝警醒,採取西方的方法和理想,也許做全世界的雄 霸了;……這主要的意思,大約就是驚動西方人的「黃禍」了。…中國人是 天然生成一個勤懇和平、遵守法律的人民,他們絕不是一個好鬥的民族,所 以他們不得已而有時發生戰爭,也是完成出於保衛自己的緣故。…… 若要把中國解放,那完完全全是吾們自己的責任。但是這個問題,因為近今 已包含著全世界的利益關係,…更特別地希望合眾國的人民,在道義和物質 兩方面,給我以同情和援助,實在因為你們是西方文化的先鋒,並且吾們很 願望跟隨著你們來建造一個嶄新的政府。總而言之,你們實在是自由和民治 的雄傑了。吾更希望得到許多像辣斐德一般的義勇之士,在你們的中間。 38 這篇文章,孫中山用意非常深遠,一者他鼓舞致公堂的革命夥伴。二者他指 陳滿清政府的種種封閉、自私、違反人性與潮流的惡行。文中提出的十點罪狀, 大 有 模 仿 傑 佛 遜 ( Jefferson) 在 《 獨 立 宣 言 》 列 舉 英 國 政 府 對 殖 民 地 人 民 犯 下 的 十四條罪行。孫中山以此為藍本起草了第一個對外宣言,表達了一個長期受異族. 38. 孫中山,〈中國問題的真解決〉,《國父全集第二冊》,頁 245-251。.

(14) 46. 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第十五卷第二期. 統治者壓迫國家的廣大人民群眾,要求推翻異族統治,尋求獨立與自由的強烈呼 聲 。 39他 藉 由 美 國 人 熟 悉 的 、 尊 崇 的 《 獨 立 宣 言 》 為 意 旨 , 說 明 中 國 革 命 與 美 國 革命的若干相同處境與共同追求的目標,孫中山等人的宣傳是強而有力的。三 者,孫中山在這一宣言中,對西洋盛行多年的「黃禍論」特加以闢釋。是中國對 流 傳 多 年 的 謬 論 公 開 提 出 辨 正 的 第 一 人 。 據 吳 相 湘 教 授 研 究 , 1876 年 加 州 以 1200 多 頁 調 查 中 國 移 民 , 後 來 「 排 華 」 運 動 展 開 , 1895 中 日 戰 爭 , 德 皇 威 廉 第 二 鼓 吹 「 黃 禍 」 。 1900 年 義 和 團 事 件 , 「 黃 禍 論 」 更 熾 , 軍 事 家 馬 漢 ( A. T. Mahan ) 、 美 國 國 務 卿 霍 士 達 ( J. W. Forster) 都 有 類 似 說 中 國 人 種 族 仇 恨 之 議 論 。 40 孫 中 山 經 由 此 篇 宣 言 , 從 中 國 人 本 性 、 政 治 面 、 經 濟 面 、 道 德 面 剖 析 不 是 如此,並強調列強與中國如何避免衝突。最後,孫先生希望向美國合眾國學習自 由與自治,並期得到援助與支持。因之孫中山先生這段引喻是合乎美國人民普遍 認知與行為奉行的準則,且合乎美國憲政思潮與進步主義的理念。 中山先生其學說當中,受美國進步主義人士明確影響者,又如民生主義的雙 元核心之一的「平均地權」論,即受亨利‧喬治之土地單一制和土地公有之影 響 。 1912 年 4 月 4 日 , 孫 中 山 在 南 京 正 式 解 除 臨 時 大 總 統 職 務 後 的 第 三 天 向 外 國 記者(美國)說道:我打算畢生致力於促進全民族的福利。貴國的單稅論者亨 利‧喬治的學說,將成為我們改革綱領的基礎。作為維持政府的唯一手段的土地 稅來說,是一項極為公正、合理和平均分配的稅制,我們將據此擬定新的制度。 41. 在民生主義第二講中規劃「平均地權」的辦法是「自定地價、照價抽稅、照價. 收買、漲價歸公」並形成建國大綱第十條的相關精神。這是中山先生明確取於進 步主義人士的地權觀念之憲政規劃。 1914 年 孫 中 山 離 開 國 內 政 壇 , 再 次 到 日 本 期 間 , 大 量 購 書 閱 讀 , 當 中 威 爾 遜 的 《 新 自 由 主 義 》 、 威 爾 確 斯 ( D. F. Wilcox) 的 《 全 民 政 治 》 等 等 重 要 著 作 , 即 是重要行囊之一。五四運動前後,中山先生指示廖仲愷翻譯《全民政治》、 William Rappard 的 《 瑞 士 之 直 接 民 權 》 ( Initiative Referendum, and Recall in Switzerland ) … 要 孫 科 翻 譯 哈 佛 大 學 校 長 Lawrence Lowell 的 《 公 意 與 民 治 》. 39. 郝平,《孫中山革命與美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頁 248。. 40. 吳相湘,《孫逸仙先生傳(上冊)》(台北:遠東圖書公司,1981),頁 415。. 41. 轉引自郝平,前揭書,頁 240-241。.

(15) 從美國進步主義與威爾遜理念反思中山先生的憲政思想. 47. ( Public Opinion and Popular Government) 等 文 章 於 《 建 設 》 雜 誌 上 。 42 這 份 國 民黨的機關刊物,對美國進步主義之思潮特別眷顧,其中《全民政治》影響孫中 山「直接民權」的設計,亦即人民應享有選舉、罷免、創制、複決四種充分民 權 。 至 於 孫 中 山 先 生 的 五 權 憲 法 , 則 是 融 貫 中 西 之 所 長 , 1916 年 , 他 在 演 講 〈 憲 法之基礎〉提到「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之希斯洛,嘗主張加一彈劾權,四權並 立。丁韙良氏亦謂美國如用考試方法,選舉流弊當可減少。可見五權分立之主 張 , 非 為 鄙 人 個 人 之 私 見 」 43。 1921 年 他 演 講 〈 五 權 憲 法 〉 也 提 到 一 個 巴 直 氏 所 說 的 中 國 彈 劾 權 , 是 自 由 與 政 府 中 間 的 一 種 最 良 善 的 調 和 方 法 。 44 孫 中 山 所 舉 的 這幾個人,都是在進步主義時期中著名的美國學者。由此可知,孫中山的憲政主 張與美國進步主義人士,有相互証成的效應。 在 〈 民 生 主 義 第 一 講 〉 中 , 孫 中 山 先 生 引 美 國 學 者 威 廉 氏 ( Maurice William) , 認 為 人 類 求 解 決 生 存 問 題 , 才 是 社 會 進 化 的 定 律 , 才 是 歷 史 的 重 心 。 此社會史觀正是中山先生不同於馬克思的唯物史觀之論說,亦是他經由此進步主 義人士而建構出他的「民生史觀」之來源。在同一講中,中山先生又說:「歐美 近年來之經濟進化可以分作四種:第一是社會與工業之改良,第二是運輸與交通 事業收歸公有;第三是直接徵稅;第四是分配之社會化。這四種社會經濟事業, 都是用改良的方法進化出來的。…美國私有的大眾運輸交通事業,在歐戰期內也 是 收 歸 政 府 辦 理 。 … 」 45 這 四 種 改 良 方 法 是 威 廉 氏 修 正 馬 克 思 學 說 、 修 正 社 會 達 爾文主義「放任競爭」的進步主義者理念,並進一步成為老羅斯福、威爾遜改良 之政策。孫先生將此理念明訂在他具憲政架構的建國大綱第二條,建設之首要在 民 生 , 政 府 當 與 人 民 協 力 … 以 足 民 食 、 … 裕 民 衣 … 樂 民 居 … 利 民 行 46 其 精 神 意 旨 相通也。 上述這些以「民主」、「自由」、「理性」的改良且兼具理想性的進步主義 理念,孫中山不僅與時俱進密切地注意其發展,並審時度勢或運用、或修正地會 通 成 他 的 學 說 與 憲 政 設 計 之 中 。 也 體 現 在 1946 年 制 定 完 成 的 中 華 民 國 憲 法 第 13. 42. 郝 平 , 前 揭 書 , 頁 249 ; 鄧 麗 蘭 , 《 域 外 觀 念 與 本 土 政 制 變 遷 》 ( 北 京 : 中 國 人 民 大 學 出 版 社 ,. 43. 孫中山,〈憲法之基礎〉,《國父全集第三冊》,頁 170。. 44. 孫中山,〈五權憲法〉,《國父全集第三冊》,頁 253。. 45. 孫中山,〈民生主義第一講〉,《國父全集第一冊》,頁 136-137。. 46. 孫中山,〈建國大綱〉,《國父全集第一冊》,頁 623。. 2003),頁 36。.

(16) 48. 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第十五卷第二期. 章「基本國策」第 3 節的「國民經濟」中的「平均地權」、「節制資本」、重視 與保護「公用事業」。第 4 節的「社會安全」中的「保護婦、幼」、「勞資合 作」、重視「社會福利」等憲章精神。. 肆、威爾遜憲政改革和戰爭觀與孫中山的相應論 一、威爾遜的憲政改革論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是美國工業資本主義與商業資本主義崛起與結合之 刻,在自由放任之下,各種「托拉斯」企業集團兼併集中。在進步主義思潮推動 下,美國國會制定了「反托拉斯法」,老羅斯福在執行時,著重發展國家財富, 他並沒有區分優良與惡劣的托拉斯之別,只著重在如何使之合法化,享有公平待 遇等,原因之一在於競選過程中得到多位托拉斯企業主的支持。後繼的塔虎特雖 承繼老羅斯福的若干政策,但行動被歸為保守。至威爾遜執政時,國會支持他不 遺餘力,被稱為「天空中沒有一朵烏雲」,堪稱幸運的總統。國會繼續通過上文 所 提 克 雷 頓 ( Clayton) 反 托 拉 斯 法 及 成 立 「 聯 邦 貿 易 委 員 會 」 以 防 止 壟 斷 的 工 商 業行為。吾人如是分析,是在印證威爾遜的理念之中,「國會」的重要性(年輕 時,相當長一段時期,他期望自己是維吉尼亞州的參議員),他說,那是一沒事 絕不開大會的不做事的一群人,但如你給它權力,它將追究每一件事,它將解決 每 一 件 事 , 它 將 干 預 每 一 件 事 。 47 威 爾 遜 稱 之 為 「 國 會 政 府 」 ( 其 意 義 近 似 「 議 會 內 閣 制 」 ) , 這 是 他 1885 年 博 士 論 文 的 觀 念 , 此 時 正 是 工 業 化 給 美 國 帶 來 政 治腐敗、經濟壟斷、道德淪喪的種種弊端之刻。而他認為當時權力分立的聯邦政 府,「缺乏能力,只因權力被分割;缺乏敏捷,只因權威多元化;缺乏能力統 治,只因過程迂迴;缺乏效率,只因責任模糊,以致它對行動缺乏幹練的方 向 。 」 48 針 對 這 些 「 總 統 體 制 」 的 缺 陷 , 他 認 為 , 憲 政 就 應 該 朝 向 「 職 位 的 責 任 」 ( responsibility) 與 「 體 制 的 問 責 」 ( accountability) 相 結 合 , 以 完 成 有 效. 47. 48. Woodrow Wilson, Congressional Government: A Study in American Politics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81), p. 49. Woodrow Wilson, Ibid, 1981, p. 281..

(17) 從美國進步主義與威爾遜理念反思中山先生的憲政思想. 49. 率 的 領 導 。 49 1908 年 威 氏 進 一 步 撰 述 《 立 憲 政 府 》 , 他 說 : 在 聯 邦 政 府 體 系 中,我們發現真實的、活的政府,必須給我們揭露出政府是一個整體,且調和而 同等的運作,無論是它的領導地位、它行動的方法、它操作與制衡的方式以及給 予 它 能 量 與 效 率 , 它 都 必 須 是 一 個 整 體 。 50 威 爾 遜 所 讚 賞 的 憲 政 體 制 是 他 多 次 提 到 的 英 國 憲 政 學 者 Bagehot 所 說 的 , 內 閣 是 一 個 混 合 的 委 員 會 , 一 個 起 連 結 作 用 的 「 連 結 號 」 ( hyphen) , 是 把 把 行 政 與 立 法 像 鈕 扣 ( buckle) 扣 聯 在 一 起 的 制 度 51。 亦 即 , 威 爾 遜 所 崇 尚 的 是 「 議 會 內 閣 制 」 , 此 時 , 是 威 氏 擔 任 普 林 斯 頓 大 學校長之時,且是他觀察美國政治發展之癥結與思考突破之刻。 威 爾 遜 執 政 期 間 , 有 數 條 憲 法 通 過 修 正 案 。 如 1913 年 的 「 參 議 員 由 各 州 直 接 民 選 」 的 第 十 七 條 修 正 案 。 1917 年 的 「 禁 酒 規 定 」 的 第 十 八 條 修 正 案 ( 1933 年 第 二 十 一 條 修 正 案 又 廢 止 禁 酒 修 正 案 ) , 及 1920 年 的 「 婦 女 享 有 選 舉 等 參 政 權」的第十九條修正案。當然這些憲政主義的成長,不全是威爾遜及其政黨推動 的,但基本上他承繼了開國元勳之一的傑佛遜的政治理念,亦即打擊特權、普及 民 權 , 則 是 美 國 多 數 歷 史 學 者 、 政 治 學 者 的 共 識 。 在 1900-1920 進 步 主 義 理 念 興 盛 時 期 , 各 州 憲 法 亦 大 量 改 革 , 據 統 計 這 段 期 間 , 各 州 憲 法 修 正 案 高 達 1,500 件 以上,其改變的重心在給予人民更多機會參與政府,亦即讓人民來治理。…各州 人 民 擁 有 的 創 制 權 與 複 決 權 也 大 都 建 立 在 世 紀 之 交 的 前 後 。 52 換 言 之 , 進 步 主 義 的改革,帶來了美國民眾擁有更多的「直接民權」。 威氏在改革過程中,一方面擴張民權,一方面也擴大了行政權,強調一個有 效能政府的重要,威爾遜認為憲法不能盲目的崇拜,人民應給予開放的眼光、周 詳 的 考 慮 、 清 楚 的 責 任 及 面 對 國 家 的 處 境 和 憲 法 的 變 遷 。 53 處 於 1910 年 代 的 美 國,政府職能要防止托拉斯的兼併,也要增加對弱勢者的保護,他認為「總統職 權」不僅要超越老羅斯福所謂的加強總統行政權而已,進而達到他所說的,總統 就是「內閣總理」,…總統就是連接國家思想不可缺乏的生命力,…至第一次世. 49. 50. 51 52 53. James L. Sundquist, Constitutional Reform and Effective Government (Washington, D.C.: The Brooking Institution, 1986), pp. 68-69. Woodrow Wilson, Constitutional Govern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1961), p. 54. Walter Bagehot, The English Constitution edited by Paul Smith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2001), p. 10. Kelly & Harbison, op. cit., pp. 639-642. Woodrow Wilson, op. cit., 1981, p. 215..

(18) 50. 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第十五卷第二期. 界 大 戰 期 間 , 威 氏 不 理 會 國 會 束 縛 , 把 總 統 統 帥 權 威 提 昇 至 近 乎 專 制 獨 裁 。 54 威 爾遜在憲政原理與實踐上,他是比較鍾情於議會內閣制,但又不理會國會束縛, 如何來理解這一可能的矛盾? 威爾遜在執政的前期,他能徹底控制國會,以行政領導立法,一如他在《國 會政府》一書,他就批評美國制度不如英國內閣制,到《憲法政府》著作裏,依 然 認 為 內 閣 制 比 總 統 制 更 有 活 力 執 行 法 律 。 55 這 也 就 是 前 述 憲 法 學 者 艾 克 曼 ( Ackerman) 稱 威 氏 是 「 一 元 民 主 」 論 者 的 原 由 所 在 , 到 了 1918 年 , 第 一 次 世 界 大 戰 尾 聲 時 期 , 他 急 著 想 推 動 其 14 點 和 平 計 畫 , 一 方 面 他 希 望 主 導 戰 後 國 際 關係,形成一個強有力的領導,一方面他又不希望立法部門對行政有所牽制,一 如諺語所說:「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這是很難做到。另一個困境, 來自他執政以來強力的推動解決全國性的問題,因此權力過度集中,他的憲政作 為是違逆當時美國憲政潮流的,一般認為美國內戰後的幾十年間,聯邦與州,像 分層蛋糕一般,是二元聯邦主義佔盡優勢的,因此,在他總統任內,亦有憲政受 阻 的 時 候 , 例 如 1918 年 聯 邦 最 高 法 院 判 決 1916 年 一 項 禁 止 童 工 的 聯 邦 法 律 違 憲 ( Hammer v. Dagenhart, 247 U.S.251) , 因 為 它 試 圖 管 理 州 政 府 的 問 題 。 56 威 爾 遜 總 統 想 提 出 「 單 一 共 和 制 」 ( unitary republic) ( 也 可 說 是 一 元 聯 邦 主 義 ) , 以治理若干分權之流弊,但是論者以為,只能以「共和之藥來救共和之病」(a republican remedy for republican disease) , 諸 如 可 透 過 「 行 政 救 濟 、 立 法 救 濟 、 司 法 救 濟 」 等 等 多 元 制 衡 的 「 複 合 共 和 制 」 ( compound republic) 的 美 國 憲 法 精 神 來 解 決 問 題 。 57 很 顯 然 , 做 為 一 個 改 革 者 , 威 爾 遜 建 立 了 許 多 憲 政 先 例 , 擴 大 了政府的職能與貢獻,但他也碰到了許多憲政難題,例如,終其任內,他所欲推 動的「國際聯盟」就不為國會所支持,而其晚年奔走各州演講,爭取支持,終至 勞 累 而 倒 。 58威 爾 遜 認 為 憲 法 制 度 不 應 被 視 為 神 聖 崇 拜 , 他 這 一 代 人 應 該 較 能 客. 54 55 56. 57. 58. Kelly & Harbison, op. cit., pp. 644-645. Woodrow Wilson, op. cit., 1961, p. 66. Barbara A., Bardes, Mark C. Shelley & Steffan W. Schmidt, American Government and Politics Today (CA: Thomson/Wadsworth, 2004), p. 93. Vincent Ostrom, The Political Theory of a Compound Republic, (Lincoln: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pp. 91-107, 169. 雖然進步主義時期,改革思潮濃烈,而威爾遜又是一個能力強、自信滿滿的學人從政,比較沒有包袱, 上任之後,大事推動改革,在他執政後期,和國會弄僵,以至連他一手推動的「民族自決」、「國際聯 盟 」 都 無 法 獲 得 國 會 的 支 持 。 又巴黎和會上,將中國山東半島的權益讓給日本,引起中國的憤怒,因.

(19) 從美國進步主義與威爾遜理念反思中山先生的憲政思想. 51. 觀的看待美國立憲體制,擺脫憲法崇拜的桎梏,自由坦率地不受限制的進行憲法 批 評 與 改 革 , 59但 終 究 他 所 欲 走 的 「 議 會 內 閣 制 」 、 「 一 元 聯 邦 主 義 」 等 憲 政 路 徑,是違逆美國三權分立的憲法精神與內戰後的憲政時代思潮。. 二、孫中山的憲政變遷觀 1912 年 , 威 爾 遜 當 選 總 統 , 在 收 到 孫 中 山 賀 文 之 後 , 威 爾 遜 回 信 表 示 他 對 中 國 的 重 視 ( 但 又 有 學 者 認 為 孫 氏 的 信 , 為 國 務 卿 所 擋 下 ) 。 60 後 來 袁 世 凱 繼 任 不 久,刺剎宋教仁,又向六國銀行借款,威爾遜政府停止美國官方與商人對袁世凱 北洋政府此種「金元外交」的舉措,相信這當中孫中山所代表的南方政府的努力 功不可沒。 上 述 威 爾 遜 改 革 憲 政 的 相 關 理 念 , 中 山 先 生 是 體 認 良 多 , 也 頗 為 知 道 , 1916 年,孫中山先生在杭州演講說道:「美國以共和國體,其大權常為政黨所把持, 真才反致埋沒,…至羅斯福始矯此弊,故繼任之總統如塔虎脫、威爾遜,均一時 之 選 。 」 61 我 們 接 著 看 1918 年 中 山 先 生 在 宴 請 美 國 領 事 會 上 的 一 段 話 〈 國 會 非 常會議當負非常責任〉中說:. 中國建造共和,已閱七年,尚風潮汹湧,無一定辦法。……吾國共和,是美 國首先承諾,即所以承認國會也。 國會不幸被奸人迫而解散兩次,實逼處此,至開非常會議,預料美國當為歡 迎。…蓋憲法成立,國之根本,庶難搖動。故望議會諸公,速行正式開會, 早頒憲法。憲法成,國本斯固。 吾國數年來,叠遭變亂,張勳復辟、督軍造反,大逆不道之事,無所不肖, 此為建造共和國應有文章,實足為吾民一大教訓。現又有復辟之謠,以吾國. 此,日後中共批評威爾遜是一個偽君子。(這箇中緣由,有些複雜,除了山東問題外,中共不了解美國 憲 法 精 神 , 以 及 「 民 族 自 決 」 原理是與「無產階級專政」、「民族國家最終消失論」等共產理念相悖 的,因此,中共極力否定威爾遜思想,中共對威爾遜的評價是欠缺公允的。) 59. Woodrow Wilson, op. cit., 1981, p. 27. 威 爾 遜 將 制 憲 先 賢 的 憲 法 稱 之 為 「 字 面 的 理 論 」 ( literary theories)和「紙上的圖畫」(paper pictures), p.187.. 60. Thomas William Ganschow 著,李台京編譯,A Study of Sun Yat-Sen’s Contacts with the United States Prior to 1922(1922 年前孫逸仙與美國的接觸),1991 年印地安那大學歷史系博士論文(高雄:中山大學中 山學術研究所主編出版:外國學者研究中山思想博士論文目錄索引及摘要(上)),1993,頁 131。. 61. 孫中山,〈採用五權分立制以救三權鼎立之弊〉,《國父全集第三冊》,頁 173。.

(20) 52. 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第十五卷第二期. 人心論,當信其再無此事實發現。況世界潮流趨勢,集於共和,吾信吾國將 必成一光華燦爛之共和國。 總領事是美國人,美國是新世界之老共和國,吾國為舊世界之新共和國,新 世界之老共和國民,與舊世界之新共和國民,相聚一堂,曷深欣慰。但美國 為先進文明國,事事皆足為吾國模範,尚希進而教之。 62 這 段 話 曾 刊 於 當 年 上 海 《 民 國 日 報 》 3 月 26 日 , 這 般 對 當 時 政 治 亂 象 、 久 久 未能建立憲政秩序的語重心長之意思表達,頗多感慨,同時也對威爾遜執政的共 和 國 憲 政 足 為 吾 國 模 範 , 頗 多 贊 賞 。 1918 年 11 月 , 歐 戰 方 殷 , 國 內 武 人 專 政 , 孫中山致函給威爾遜說道:「去歲閣下曾勸導中國加入戰團,予曾極力反對,蓋 深知吾國武人必假此時機摧折民權,不幸言中,…國會者…民主立國之基,…願 閣下代中國受壓迫之人民致一語於北方武人曰:此國會乃閣下所承認之國會,務 須 尊 重 也 」 63。 何 以 孫 中 山 要 給 威 爾 遜 如 此 之 函 電 呢 ? 我 們 從 該 年 十 二 月 五 日 孫 中山給蔡元培的信就可以知道,信上說:「自威爾遜總統提倡以正義公理維持國 際之永久和平,同時並聞有勸告中國並助中國北方強制南方速就妥協之說,文 竊 慮 其 以 愛 中 國 之 熱 心 而 誤 用 調 和 之 手 段 」 64 此 電 文 經 路 透 社 傳 達 歐 美 引 起 各 國之注意,他進一步希望威爾遜不要被北方的武人政客所欺騙,進而承認中國南 方為交戰團體,並為南方政府取得國際上可被接受的正當性地位。回想民初袁世 凱據位,國民黨人思以「國會」牽制袁世凱專政,不僅不成,宋教仁、陳其美且 命喪袁某槍下。袁氏進而廢棄「天壇憲草」泡製「袁記約法」進而走向「帝 制 」 , 而 後 又 有 段 祺 瑞 的 再 度 毀 法 與 曹 錕 的 「 賄 選 憲 法 」 出 籠 。 65 面 對 民 初 法 治 一再遭到破棄,孫中山曾發起二次護法戰爭與運動,可惜功敗垂成,武人亂政、 法 紀 蕩 然 。 中 山 先 生 除 嚴 厲 指 責 賣 票 的 國 會 「 豬 仔 議 員 」 之 外 , 又 於 1923 年 10 月 7 日發表〈中國國民黨為曹錕賄選竊位宣言〉嚴厲譴責並思解決之道,他說:. …更有進者,本黨主張之民權主義,為直接民權,除選舉權外,並有創制. 62. 孫中山,〈國會非常會議當負非常責任〉,《國父全集第二冊》,頁 516。. 63. 孫 中 山 , 〈 致 美 國 總 統 威 爾 遜 告中國政情並請拯救中國之民主與和平電〉,《國父全集第五冊》,頁 92-93。. 64. 孫中山,〈復北京蔡元培論國法存廢與美贊助書〉,《國父全集第五冊》,頁 98-99。. 65. 張學仁、陳寧生,《二十世紀之中國憲政》(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頁 84-115。.

(21) 從美國進步主義與威爾遜理念反思中山先生的憲政思想. 53. 權、複決權及罷免權,庶足以制裁議會之專恣,即於現行代議制之流弊,亦 能為根本之刷新。又五權憲法中之考試、監察二權,既有以杜倖進於前,復 有以懲溺職於後,尚安有崇拜金錢、喪失人格之賄選!此尤民國百年之大 計,杰黨願竭無上之真誠,以與國民努力建設者也。嗚呼!來日大難,憂心 孔殷,興亡有責,不盡欲言。邦人君子,其慎思而善處之。 66 總統買票、議員賣票,堂堂國家高官大位,淪落至此,「取彼凶殘、納民軌 物」,中山先生義憤填膺發此鏗鏘宣言,應是抒發國人君子共同的譴責與怒憤。 更有進者,中山先生提出「直接民權」以補「代議政治」之弊,又倡五權憲法, 以考、監二權「杜」倖臣於前、再「懲」溺職於後。至今,吾人當深刻了解中山 先生據威爾遜《立憲政府》、威爾確斯《全民政治》進步的憲政理論參考於前, 後有民國政局朝令夕改、永無寧日的「復辟造反」、「總統亂政」、「國會亂 象」滋擾於後,而有「五權憲法」、「權能區分」等獨具匠心的憲政設計與主 張,當可充份理解。從而也了解孫中山憲政思想一方面師法先進國家,但絕不盲 目抄襲,例如他分析美國「聯邦」的政治原因,但中國卻不可走入「聯省」武人 專政的困境,而提出其中央與地方「均權主義」的思維與設計。 易言之,一方面由於民國初年的武人亂政與憲政亂象,另一方面也看到了威 爾 遜 對 憲 政 的 改 革 , 使 得 孫 中 山 對 憲 政 體 制 前 後 有 數 度 轉 折 之 處 。 1913 年 在 日 本 演講說:「政府之組織,有總統制度,有內閣制度之分。…美國之所以採取總 統制度,此因其政體有聯邦性質,故不得不集權於總統,以謀行政統一。現就 中 國 情 形 論 之 , 以 內 閣 制 度 為 佳 。 我 的 國 民 莫 不 主 張 政 黨 內 閣 。 」 67 到 了 1917 年他對蘇贛督軍代表說:「余酷愛之共和…共和國之精神寄托於國會,國會為共 和 政 治 之 源 流 , 無 國 會 共 和 精 神 無 由 表 現 。 」 68 強 調 國 會 與 內 閣 制 的 重 要 性 與 威爾遜如出一轍,但當國會被段祺瑞、曹錕收買時,孫先生對以國會為核心的 「 代 議 政 府 」 展 開 批 判 。 1924 年 在 演 講 民 權 主 義 時 就 認 為 「 歐 美 代 議 政 體 的 好 處,中國一點都沒有學到」,而主張人民擁有「直接民權」與「萬能政府」的. 66. 孫中山,〈中國國民黨為曹錕賄選竊位宣言〉,《國父全集第二冊》,頁 123。. 67. 孫中山,〈黨爭乃是代流血之爭〉,《國父全集第三冊》,頁 154。. 68. 孫中山,〈國會未恢復前北方一切措施皆屬非法〉,《國父全集第二冊》,頁 513。.

(22) 54. 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第十五卷第二期. 「 權 能 區 分 」 體 制 。 69 並 引 瑞 士 及 美 國 進 步 主 義 人 士 推 動 的 人 民 在 州 權 上 擁 有 選 舉、罷免、創制、複決,這種使「民主復活」的制度是促使美國人民精神成長的 偉 大 道 德 性 運 動 。 70 此 主 張 為 中 山 先 生 稱 頌 不 已 。 換 言 之 , 此 時 中 山 先 生 從 1910 年 代 前 期 主 張 的 總 統 制 , 到 後 期 的 內 閣 制 , 到 1920 年 代 具 體 的 轉 化 成 為 「五權憲法」制。然而,五院是分工合作而非制衡關係,以「只盡其能、不竊其 權」的國民大會加以監督、制衡?又有總統職位,此七大機關,印證中華民國政 府 的 運 作 經 驗 兩 兩 對 應 , 將 產 生 極 其 複 雜 之 關 係 。 71 恐 怕 不 是 孫 先 生 原 初 之 單 純 有力的構想。. 三、威爾遜的戰爭觀、和平觀與孫中山先生的對應觀念 戰爭是威爾遜與孫中山所處時代所面臨的國家大事,而他們身居國家領導 人,如何在體制中回應戰爭,又如何看待和平,至關重要。因此,吾人進一步從 「 外 交 vs.戰 爭 」 、 國 際 關 係 之 因 應 , 省 思 威 爾 遜 與 孫 中 山 在 其 憲 政 思 想 中 , 如 何考量「強權與公理」、「寬容與妥協」,又如何拿捏「現實政治」與「道德政 治」諸種關係。 威爾遜任內,適值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他以「備戰不參戰」為原則,他企 圖 調 停 歐 戰 中 的 兩 方 作 戰 國 , 使 之 達 到 他 的 理 想 原 則 —「 沒 有 勝 利 國 的 和 平 」 ( peace without victory) , 但 後 期 在 維 繫 門 羅 主 義 不 許 由 單 一 軍 國 主 義 者 稱 霸 歐 洲,武裝護航英、法船艦及軍火商經濟支持等理由,轉而發動參戰。其目的有 三 : 一 為 終 止 戰 爭 而 作 戰 的 戰 爭 ( a war to end war) 、 一 為 民 主 主 義 的 世 界 安 全 而 作 戰 的 戰 爭 ( a war to make the world safe for democracy) 、 一 為 人 民 的 戰 爭 與 免 除 人 類 憂 患 與 悲 痛 的 方 式 ( a people’s war - and woe be to the man … made secure) 72 為 這 些 原 則 , 他 參 戰 , 戰 後 在 1918 年 1 月 他 提 出 其 有 名 的 「 十 四 點 和 平原則」,其中「民族自決」及他倡議成立推動戰後國際和平的「國際聯盟」等. 69. 孫中山,〈民權主義第五講〉,《國父全集第一冊》,頁 102-104。. 70. William Allen White, “The Revival of Democracy,” in Richard Hofstadter ed., The Progressive Movement 1900-1915 (N. J.: Prentice-Hall, 1963), pp. 133-136. 謝政諭,〈行政院與立法院關係之研究—以『人性與權力』『權責相應』的概念加以分析〉,《中國行. 71. 政評論》,第八卷第四期,1999,頁 83-106;Thomas William Ganschow 著,李台京編譯,前揭書,頁 131。 72. Handlin Oscar, op. cit., pp. 132-133..

(23) 從美國進步主義與威爾遜理念反思中山先生的憲政思想. 55. 理想主張與運動而奮鬥,但回國後卻不為國會與美國輿論支持,產生二律背反之 影響,這對後世及他個人執政後期都產生了毀、譽參半之效應。當時德國科倫 (今譯科隆)的《人民日報》就曾評論說道:「威爾遜先生抱有一種野心,儼然 新人類領袖自居,並為其國家在國際問題上產生一種勢力能夠發號施令…沒有一 國元首對其他國家說話有如威氏者。威氏已經擇定一座公所,從那裏,他看見世 界上各國集合一起聳耳靜聽。他以一個祈禱士身份剖解正義與自由造成的新秩 序 。 」 73 這 段 分 析 , 可 解 讀 是 , 威 爾 遜 想 把 美 國 積 極 的 帶 入 國 際 社 會 且 起 帶 頭 雁 的作用,但他具有理想主義與具集體安全新興的「國際聯盟」體系,終敵不過已 有百年傳統的現實主義與權力均衡的「歐洲協調」體系,而中國人對威爾遜在巴 黎 和 會 所 抱 持 理 想 主 義 的 期 待 , 終 究 是 在 傳 統 的 現 實 主 義 情 境 下 落 空 了 。 74 再 者,他赴歐洲參加「巴黎和會」近六個月,身旁無在野的共和黨國會領袖同行, 在憲政主義解讀上,亦可說他太強調「行政權」領導,一如以往他在「內政」諸 問 題 的 解 決 模 式 —以 行 政 領 導 立 法 運 作 , 終 至 國 會 人 士 反 對 他 的 國 際 聯 盟 等 主 張,這一嚴重挫折的例子,有人從他的人格特質中,因小時候內戰的遺禍,「自 卑情結」、「神經質」、「拒絕妥協」等性格,使得他在外交決策中不願與官僚 分 享 權 力 與 藐 視 國 會 權 力 有 關 。 75 這 分 析 有 點 傾 向 負 面 人 格 , 威 爾 遜 的 確 有 「 專 斷自為」的傾向,以其說他來自小時候內戰遺留的禍害與自卑,不如說他從小抱 有 「 完 美 主 義 」 與 清 教 徒 「 毅 力 堅 定 」 的 性 格 。 1930 年 代 , 曾 任 美 國 參 議 員 的 Paul Douglas 形 容 威 爾 遜 是 一 位 異 常 敏 銳 的 思 想 家 , 也 是 一 位 極 具 果 斷 力 的 鬥 士 。 76 如 此 性 格 的 描 述 , 應 該 較 貼 近 威 爾 遜 的 史 實 , 也 較 為 公 允 。 當 然 , 在 「 巴 黎 和 會 」 上 把 德 國 在 中 國 山 東 的 權 益 交 給 日 本 , 主 要 是 英 國 勞 合 喬 治 ( Lloyd George) 和 法 國 克 里 蒙 梭 ( Clemenceau) 兩 位 「 舊 世 界 」 老 政 客 的 國 際 現 實 主 義 利害考量下的產物,威爾遜思以改造「新世界」的理想,也受到了限制性的發 展。. 73 74. H. C. F. Bell 著,方光圻譯,《威爾遜傳(二)》(台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社,1960),頁 241。 應俊豪,《公眾輿論與北北洋軍閥時代外交以巴黎和會山東問題為中心的研究》(台北:政治大學歷史 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年)。. 75. 劉文彬,《美國化威爾遜總統人格特質與其外交政策關係之研究》(台北: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論 文,1989 年)。. 76. Bruce Ackerman, We the People : Transformations (Cambridge, Mass: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8b), p. 283..

(24) 56. 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第十五卷第二期 十九世紀中葉前的中國,由於地大物博,及早熟的文明(梁潄溟語)致使中. 國強盛逐漸形成一種以「中央帝國」為中心的「天下一統格局」的「華夷體 系」,其特徵是以朝貢制度維繫著所謂外交國際關係。近代歐洲隨著工業革命、 啟蒙運動與民族國家的興起,使該地區形成了一種以主權國家、國際法以及國際 均勢為基礎的「條約體系」,國家之間根據對等原則,以國際條約形式相互交 往 、 相 互 約 束 。 77 這 種 從 「 華 夷 體 系 」 轉 變 到 「 條 約 體 系 」 的 碰 撞 過 程 , 讓 中 國 從一自大自滿的帝國跌落到國際現實,其間有相當多不適應與屈辱的過程。有識 之士,認為中國應早日步上以「條約體系」為原則與友邦相待。論者以為,孫中 山研究世界史與國家交往之道,他認為清末以來中國沿用李鴻章「以夷治夷」的 外交方法是失敗的;袁世凱因循使用也將失敗。就國家利益的觀點而言,他主張 中國在歐戰期間應該保持中立,才是國家安全有利無害之道,也才能建設中國所 急 需 的 工 業 與 農 業 。 78 此 觀 點 與 當 時 北 方 的 段 祺 瑞 及 其 軍 閥 主 張 支 持 協 商 國 , 接 受美國勸進參戰才能為中國帶來利益,孫中山認為這種想法太天真。 歐 戰 期 間 , 孫 中 山 於 1917 年 發 表 〈 中 國 存 亡 問 題 〉 長 文 剖 析 歐 戰 中 國 應 有 的認知與立場,孫氏首先剖析「戰爭與外交」之關係,他說:「國家為戰爭而存 在者乎?抑戰爭為國家而存在者乎?此一可研究之問題也。…昔人有言『兵者 凶器,戰者危事』。」又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道,存亡之理,不可不 察也。』以一國而為戰爭,萬不得已之事也。…國家既不可以長從事於戰爭, 而對外國之關係則日增無日減。於此關係日密之際,不能用戰爭以求達其存在 發達之目的,則必求其他之手段,所謂外交者由是而發生。凡國家之政策既 定 , 必 先 用 外 交 手 段 以 求 達 其 目 的 。 」 79 中 山 先 生 對 戰 爭 與 國 家 存 亡 認 識 深 刻 , 且以「外交優先」,其理至明。歐戰初期,威爾遜亦主張美國維持傳統中立與不 武 裝 的 狀 態 , 直 到 德 國 潛 艇 擊 沈 掛 美 國 旗 之 英 國 郵 船 魯 士 丹 尼 亞 號 ( Lusitania) 造 成 1,198 人 死 亡 , 其 中 128 個 美 國 人 , 美 國 才 改 變 態 度 參 戰 80, 孫 中 山 對 美 國 態度的轉變,以及歐戰期間各國的立場是知之甚詳的。. 77. 潘一寧,〈近代中國外交的演進和蒲安臣使團〉,載陶文釗、梁碧瑩主編,《美國與近現代中國》(北 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頁 21。. 78. Thomas William Ganschow 著,李台京編譯,前揭文,頁 131。. 79. 孫中山,〈中國存亡問題〉,《國父全集第二冊》,頁 284-285。. 80. George B. Tindall, David E. Shi & Thomas Lee Pearcy, The Essential America (New York: W. W. Norton & Cmpany, 2001), pp. 416-418..

(25) 從美國進步主義與威爾遜理念反思中山先生的憲政思想. 57. 其次,中山先生分析當時北洋政府自以為參戰是居於協助「協商國」的人道 立場。孫氏反問道:「試問中國何以不可不戰?無論何方面皆不能答以確據。如 謂此役為正義而不得不戰乎?則德國方面,其違反人道之處,果如英、法、俄 人之甚乎?謂德之潛航艇無警告擊沈船舶為不仁,…然協商國又何以勝彼?英 國之進兵希臘,與德之進兵比,羅有以異乎?英國於開戰後未幾即宣言將以飢 餓屈服德國,…英國報紙得德人婦孺將成殍之報,則喜而相慶,……何以英、 法用以餓死人之政策,便為甚合於人道,而德國稍稍管束征服地之人,便不可 恕 ? 」 81 雙 方 交 戰 , 誰 是 公 理 正 義 難 斷 , 中 山 先 生 不 輕 言 那 一 方 是 人 道 的 代 表 , 是以我國該協助他。進而,他又分析中國加入之利弊得失,不能如北方政府因 「垂涎」日後向協商國「借款」之事做為主要考量,何況,誰勝誰輸尚在未定之 天。中山先生認為要思考的是中國在戰後的「國際關係」當如何的問題?及日後 中國的真正盟邦在那的問題?他批評不可再陷傳統「以夷制夷」之誤,說道:. 中國加入戰團以後,以見好於歐美諸國故,將來可望得其援助,此種思想全 由中國歷年交近攻之遺傳的愚笨而來。中國自與外人接觸,即有以夷制夷之 畫策,從之俱生。…今之當局者,又承袁氏之遺策,樂於引入美國以排日 本。主加入協商國者,輒言協商國必勝,反之者多言協商國必敗。夫以為勝 而附之,與以為敗而去之,本國一國之道德上絕不能容許者。…中國今日欲 求友邦,不可求之於美、日以外。…中國與日本,以亞洲主義,開發太平洋 以西之富源;而美國亦以其門羅主義,統合太平洋以東之勢力,各遂其生 長,百歲無衝突之虞。而於將來,更可以此三國之協力,銷兵解仇,謀世界 永久之和平。 82 二十世紀初,孫中山即看出未來,中國應以「開放」之政策,引「外資」共 同開發中國之富源,讓中、美、日三國各遂其意,並以「王道」文化共謀太平洋 國度的繁榮、和平與發展。最後,孫中山一士諤諤提出諍言說:「中國國民皆知 加入之不可,宣戰之無理,為商者言之,為士者言之,乃至為軍人為官吏者亦 言之;而三數政客倡之於前,政府國會從之於後,亡國之責任,誰則負之?中. 81. 同註 73,頁 286。. 82. 同上註,頁 299-300、313、32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一個傳統學校(威爾頓育 科學院:以傳統、守舊的 方法來教授學生)的新文 學老師(基廷),一改學校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86),討論中國佛教諸宗的禪學貢 獻。一九八七年,這位學者還編成一部會議論文集《頓與漸:中國思想裡的覺悟之路》 (Sudden and

Myers effect condensation of mean field D(-1) Chern Simons term is induced. Fuzzy sphere is

內地交流、參觀、參與制服團隊/比賽),讓學 生從多角度認識《憲法》、《基本法》和國家

11 釋 聖 嚴,《 明 末 佛 教 研 究 》;Chün-fang Yü, The Renewal of Buddhism in China: Chu-hung and the late Ming Synthesi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 運用引領思維閱 讀,請學生先觀 察繪本封面及插 畫,再推測故事 的內容。. (見《童書教學的理念 與方法》第

文學賞析能力:形式、節奏的感 悟、從詩歌與政治的關係了解詩 歌的怨刺作用,探討深層的主題

內地交流、參觀、參與制服團隊/比賽),讓學 生從多角度認識《憲法》、《基本法》和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