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維 持 修 繕 指 定 道 路,維持經營中寮.

中屯間渡船

1,584

改修指定道路暗

3,000 ── 0

1,630,494 1,010,294 914,247

資料來源:臺灣總督府道路港灣課:《臺灣の道路》,臺北:江里口商會印刷部,昭和 5(1930)

年 10 月,頁 72-75。

三、改良成果

由表 3-2-5 國庫補助改修指定道路表可知,國庫費道路改良事業、國庫補助 指定道路改修計畫實施之結果,不僅縱貫道路和東西連絡的幹線道路有所進展,

地方事業除了臺東、花蓮港、澎湖等 3 廳之外,臺北、新竹、臺中、臺南、高雄 5 州的重要道路均獲得飛躍的進步。這樣的改良成果在臺灣道路史上可謂是前所 未有。以往過分倚靠民力,雖然也推動諸多地方道路事業,但是路幅 5.45 公尺

(3 間)以上者僅屬少數。例如 1925 年路幅 5.45 公尺(3 間)以下的道路有 12,811 公里,5.45 公尺(3 間)以上者僅有 1,967 公里。由此可知,在 1925 年以前臺灣 的道路不僅大多為傳統道路,且路幅多甚狹窄,亟待進一步的改良。1926 年度 先以國庫費用推動縱貫道路改良工程,1930 年度進一步推出 10 年指定道路改修 計畫,加上 1933 年度起的追加計畫,使得道路情況大為改觀。自 1926 年起,史 無前例地路幅 3.64(2 間公尺)以下的道路開始大幅減少,5.45 公尺(3 間)以 上的道路大幅增加。

30

1939 年 10 年計畫結束時,路幅 5.45 公尺(3 間)以下者 減為 8,977 公里,5.45 公尺(3 間)以上者增至 8,543 公里。

31

再者,少數路段於 道路改修的同時進行簡易舖設,隨著各路線逐步完成,地方交通顯著便利許多,

對產業發展俾益甚大。在國庫支持與民力動員下推動的計畫,成果超乎預期,成 效卓著。

32

表 3-2-7 1926-1939 年道路費支出金額狀況表 單位 圓

項別

年度 國庫 地方費 地方稅

特別賦課 累計

1926 960,034 661,529 ── 1,621,563 24,522,519 1927 1,606,266 719,897 ── 2,326,163 26,848,682

30 此外,橋樑的架設亦有大幅的進展。1925 年底全島有 8,043 個地方,橋樑面積為 55,670 坪;

到了 1934 年底,全島有 9,117 個地方,橋樑面積為 88,935 坪。平均一年增加 119 處,9 年間 面積增加了 60%。參見小布施齊:〈本島道路の現狀について〉《臺灣自動車界》,第 5 卷,第 3 號,昭和 11(1936)年 3 月,頁 18。

31 數據係依據臺灣總督府道路港灣課:《臺灣の道路》,臺北:江里口商會印刷部,昭和 16(1941)

年 9 月,頁 94-96 表 3 計算而得。

32 大蔵省管理局:《日本人の海外活動に關する歷史的調查》第 6 卷,臺灣編,東京:大藏省管 理局,1948-1950 年,頁 51。

1928 1,759,761 1,207,230 ── 2,966,991 29,815,673 1929 1,485,113 1,132,979 ── 2,618,092 32,433,765 1930 1,429,495 1,553,741 ── 2,983,236 35,417,001 1931 914,578 1,698,781 ── 2,613,359 38,030,360 1932 1,188,979 2,018,433 ── 3,207,412 41,237,772 1933 1,555,158 2,493,006 ── 4,048,164 45,285,936 1934 1,450,929 2,306,931 ── 3,757,860 49,043,796 1935 1,487,229 3,190,286 ── 4,677,515 53,721,311 1936 2,240,029 2,972,159 ── 5,212,178 58,933,489 1937 2,346,515 3,244,838 ── 5,591,354 64,524,843 1938 1,749,089 4,256,255 ── 6,005,344 70,530,187 註:本表之道路費不包含軍事費、警察官吏執行的蕃地道路費及市區改正事業中的道路費。

資料來源:臺灣總督府道路港灣課:《臺灣の道路》,臺北:江里口商會印刷部,昭和 16(1941)

年,頁 91-93。

表 3-2-8 1926-1939 年道路長度及坪數一覽表 單位 里/坪

道路長度 項別

年度 未滿 1 間 1 間以上 2 間以下

2 間以上 3 間以下

3 間以上

4 間以下 4 間以上 坪數 1926 1,237 1,210 800 252 306 3,805 15,254,678 1927 1,179 1,200 801 256 331 3,767 15,570,413 1928 1,125 1,203 792 311 419 3,850 16,267,364 1929 923 1,146 828 332 555 3,784 17,752,273 1930 921 1,081 934 392 617 3,845 18,202,778 1931 821 1,053 842 400 665 3,782 18,555,462 1932 776 1,121 839 398 696 3,830 22,247,088 1933 739 1,038 793 461 968 3,999 25,885,391 1934 732 985 766 492 1,075 4,050 26,385,087 1935 778 989 790 511 1,135 4,203 28,069,120 1936 751 940 798 509 1,327 4,323 31,441,861 1937 673 925 747 521 1,453 4,319 27,932,995 1938 687 887 771 557 1,598 4,500 29,598,888 1939 661 865 760 567 1,608 4,461 30,383,024 註 1:田間小路不置於本表的道路之中。

註 2:本表的數字是依據臺灣總督府統計書。

註 3:1 間=1.818 公尺;1 里=3.9273 公里。

資料來源:臺灣總督府道路港灣課:《臺灣の道路》,臺北:江里口商會印刷部,昭和 16(1941)

年,頁 96-97。

然而,此一成果與同時期日本國內相較如何呢?1936 年臺灣全島的指定道 路有 234 線,總長 3,312 公里,其中,以跨越各州管轄區內的縱貫道路為其中最 佳者。就各州廳指定道路每平方公里的長度觀之,以臺北州 137.8 公尺為最,接 著依次為新竹州、臺南州、澎湖廳、高雄州、臺中州、臺東廳,以花蓮港廳 45.6 公尺為最短,全島平均為 92 公尺。至於日本國內的國府縣道每平方公里的長度,

以大阪府 856 公尺為最,約為臺北州的 6 倍餘;至於最短的岩手縣尚有 148.6 公 尺,仍較臺北州高出 10.8 公尺;處於開發途中的北海道也有 75.5 公尺,尚凌駕 於花蓮港廳的 45.6 公尺、臺東廳的 65.4 公尺。日本國內總平均為 301 公尺,為 臺灣的 3 倍多,明顯有極大的差距。再就每公里的人口觀之,日本國內國府縣道 為 602 人,臺灣的指定道路是 1,578 人,日本國內道路里程與人口密度之比,為 臺灣的 2.6 倍。要之,臺灣的指定道路不論單位面積里程或人口之道路密度,

33

均 不如日本國內,仍亟待發展。

綜上可知,自 1926 年開始進入改良期以迄 1937 年進入戰爭時期之前,道 路事業出現前所未有的發展。經費龐大的國庫事業大量增加,積極地致力修築縱 貫道路和連絡東西部的幹線道路(鐵路代替線)。就地方事業而言,1930 年制定

「道路費國庫補助規程」和「道路構造規程」,以便推動首次的國庫補助道路改 修計畫,以及日後的追加計畫。值得注意的是,許多地方計畫是是抑賴地方民眾 奉獻土地和勞力,才得以在經費減少的情況下完成道路改修計畫。就計畫內容觀 之,此一道路改修 10 年計畫明顯有「西部為重」的傾向,臺北、新竹、臺中、

臺南、高雄等西部 5 州的重要道路有飛躍的進步,道路的路幅、曲度、坡度等均 有明顯改進。至於各州、廳獨自推動的道路橋樑改修事業,經費與事業大體呈現 減少之趨勢;就其事業內容觀之,主要重點在於配合縱貫道路、東西連絡道路改 良事業而進行的相關維持、修繕事業。然而,此一空前耀眼的成果若與日本國內 相較,仍顯示臺灣的道路不論單位面積里程或人口之道路密度,均不如日本國 內,仍亟待發展。

33 小布施齊:〈本島道路の現狀について〉《臺灣自動車界》,第 5 卷,第 3 號,昭和 11(1936)

年 3 月,頁 17。

第三節 邁向近代舖設道路

臺灣的道路邁向近代舖設道路,係經過長時間的沿革與發展,道路改良時 期正好為其積極發展期。本節擬系統性地探討道路舖面之沿革與發展、近代舖設 道路之出現、舖設事業之推進及其成果等,闡明近代舖設道路在殖民地臺灣交通 發展史之歷史意義及其特殊性。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