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除了經營自身媒體平台,兩個媒體也會結合其他媒體的力量進行介入。當原 青陣希望對公部門施壓,便會視情況召開記者會或媒體投書,突破粉絲專頁的平 台限制。對原青陣來說,新聞媒體不一定能在有限的篇幅內完整解釋議題,卻仍 是比組織粉絲專頁能接觸到更多閱聽眾、對政府機關產生輿論壓力的管道。因此,

原青陣會有意識地切合新聞媒體的運作邏輯,以製造事件、成為消息來源的方式 進行介入,並且在記者會提供簡單切題的內容,提升組織觀點的能見度。這種作 法看似承襲了過往原運團體的媒體策略,但是處於新原運時期的原青陣會同時在 自身掌握的粉絲專頁進行更完整的論述,彌補新聞報導具有版面限制的缺點。

Mata‧Taiwan 則是主動洽詢或受邀與其他媒體合作專欄,藉此讓官網文章完整 地在其他媒體曝光。對此,方克舟則是考量到每個媒體經營的目標閱聽眾有所區 隔,希望將文章推廣給不同媒體經營的讀者群,跨越 Mata‧Taiwan 本身的平台 限制。

由此可以發現,兩個案例的介入行動具有「做運動」與「做媒體」的重心差 異。原青陣粉絲專頁作為原運團體經營的媒體,著重於清楚地陳述議題與表達組 織立場,引述的歷史與事件脈絡、政策法規、政治承諾等皆是作為資料輔證,推 進抗爭事件等議題發展的方向。Mata‧Taiwan 則是以媒體經營的角度出發,針 對目標閱聽眾的需求,以原生廣告的行銷思維包裝文章、設計內容,目的在勾起 閱聽眾對原民議題的興趣與共鳴,進而認識原民文化與權益。除此,網路科技乃 至於社交媒體等各項網路應用,讓兩個媒體能更方便地和具有共同興趣、理念的 團體或個人進行連結與互動,形成媒體內容身分多樣與開放參與的特性。在快速 變化的網路媒體生態中,跟隨時事議題、掌握社交媒體獨有的演算法機制,更是 兩個媒體增加內容能見度的重要方式。然而,以社群媒體、網路空間為基礎開展 的傳播活動仍有其限制,也是兩個媒體結合不同媒體資源進行介入的原因。

三、評估與挑戰:在既存的族群關係結構中展開的介入行動

(一) 評估

關於第二個研究問題,介入行動的成效評估與面臨的挑戰。首先,兩個原民 族群媒體對介入行動的成效評估方式各有不同。原青陣會透過臉書粉絲專頁提供 的後台數據觀察貼文成效,例如粉絲訂閱人數、按讚數、觸及率等。但是,受訪 者皆表示組織內部不會特別就粉絲專頁的貼文表現設定目標與檢討,一方面是因 為沒有媒體營運的壓力,另一方面是沒有相關的知識專業可以判斷成效好壞。除 了後臺數據,原青陣觀察組織影響力的依據非常多樣,包含新聞媒體開始諮詢原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青陣意見或合作媒體內容,校園、民間單位邀請演講,或是政府單位邀請參與公 部門諮詢會議或公聽會。研究者發現,原青陣作為原民倡議團體,即便希望透過 粉絲專頁的資訊讓社會大眾了解原民議題,最主要的監督對象仍是政府機關。因 此,原青陣對介入行動的成效評估幾乎是從政府機關是否有所回應來判斷,像是 在記者會後觀察政府機關是否發布新聞稿進行回應,或是粉絲專頁發佈聲明稿後 觀察政治人物是否回應,並視情況投書媒體。除此,原民政策的整體發展也是原 青陣及其粉絲專頁持續追蹤、監督的對象,也因此,更有受訪者表示社會運動推 動的效果本來就非短期內可以看見。

相對地,Mata‧Taiwan 專注於媒體經營,較著重閱聽眾對文章的反應。

Mata‧Taiwan 觀察讀者反應的具體依據,包含了臉書粉絲專頁的後台數據,例 如分享數、點閱率等。Mata‧Taiwan 最注重的分享數具有讀者是否讀完文章,

並讓更多人看到貼文的意義。除了量化數據,Mata‧Taiwan 也會發放問卷詢問 閱聽眾與部落旅遊參與者的意見回饋,藉此了解組織提供的服務是否讓閱聽眾或 活動參與者對原民議題有更多認識。除此,原民族人的看法也會影響

Mata‧Taiwan 如何看待自身媒體內容,並從留言與訊息了解原民族人對文章的 想法,藉此了解媒體內容是否能盡量呈現不同原民族人的聲音。

(二) 挑戰

如同 Dreher(2010a)提醒,討論介入行動時必須進一步理解行動背後遭遇 的限制與困難,並從中探見行動反映的社會權力結構。換言之,原民族群媒體採 取介入行動、推動社會變革的實踐過程,無法與所處的社會脈絡脫鉤。研究者觀 察,原青陣粉絲專頁與 Mata‧Taiwan 在實踐被理解權過程中皆面臨維持組織經 營的挑戰。本文認為,這項挑戰與新原運時期的網路媒體生態以及既存的族群關 係結構息息相關。

如本文提及,原青陣粉絲專頁的發文情形與組織內部運作情形密切相關。即 便過去曾進行制度調整與小編事務分工,水平化、仰賴成員在業餘和課後自發性 參與的運作機制,仍讓組織庶務與粉絲專頁的管理責任落在少數人身上。因此,

受訪者們皆提到原青陣仍處在組織化階段,希望能建立更有系統的參與制度,才 能讓新進成員完整地投入組織事務、維持組織長期運作。由此,網路科技雖然讓 原運行動者得以跨越地理限制、迅速地與他人連結互動而擁有豐沛的動員能量,

但是仰賴個人動機、參與程度的特性也對行動者是否能持續推展社運工作形成挑 戰。為了監督、推動政策走向,原青陣的發聲力道也需與握有決策權利的政治人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物結盟或抗衡。除此,人人可發佈貼文、粉絲專頁數量暴增、臉書不斷調整演算 法機制的網路生態,更對原青陣粉絲專頁的內容經營形成壓力,貼文發佈頻率也 逐漸下降。原青陣粉絲專頁的介入行動經驗顯示,原民議題倡議往往是在更龐大 的政商勢力中周旋與抗衡。

Mata‧Taiwan 作為營利組織,則面臨經營模式與媒體環境變化的挑戰,在 2018 年停止經營媒體。Mata‧Taiwan 發展出以原民相關的實體活動、內容策展 專案支撐媒體運作的經營模式。然而,此一模式的盈利能力過低,是方克舟停止 經營媒體的主因。不論課程講座、部落旅遊,原民主題衍生的推廣形式皆難與市 場競爭者以及政府提供的免費活動抗衡。曾為主要資金來源的部落旅遊行銷成本 開始提高,就讓 Mata‧Taiwan 在獲利情形、政策方向、市場未來發展、組織資 本條件等商業考量下尋找其他資金來源。有關原民傳播的政府資源,也不利於不 同類型的媒體提供族群相關內容。

Mata‧Taiwan 的介入行動經驗,不只觸及媒體產業普遍無法透過內容變現、

必須尋找其他營收手段的經營困境,也反映出市場、政策環境皆限制私營原民族 群媒體,以及其他原民相關活動的產業發展空間。換言之,原民主題的媒體內容、

實體活動面臨的發展侷限,彰顯了原民傳播權、被理解權與族群各項社會、文化、

經濟權益環環相扣的本質。研究者認為,這也是目前較具規模、仍持續運作的原 民族群媒體,普遍仰賴政府補助、缺乏自主營運條件的主因。除了經營模式,網 路媒體生態的快速變化、新聞媒體逐漸重視原民議題的外在環境趨勢,也讓 Mata‧Taiwan 與其他媒體內容相互補充的利基逐漸模糊。面對人人可以獨自成 為一個發聲單位、要求多媒材報導的數位環境,原民族群媒體需要投入更多的人 力與技術資源製作具有獨特題材與觀點的內容,才能在眾多媒體資訊中取得閱聽 眾關注。Mata‧Taiwan 處於媒體生態快速變化的新原運時期,也面臨了同樣嚴 峻的考驗。

(三) 數位媒體生態對原民族群媒體帶來的機會與限制

從兩個案例實踐被理解權、採取介入行動的過程,可以了解新原運時期原民 族群媒體的行動特色。隨著網路科技普及、媒體參與文化更加蓬勃發展,不同族 裔的個人、組織、社運團體基於對原運的認同,在網路空間中形成不同的集結形 式、進行各項傳播活動。新原運時期的原民族群媒體,是一種個人基於認同,與 社會網絡中的其他個人或是機構進行的連結與互動。本研究的兩個案例,都結合 了線上線下的媒體資源、以各自的擅長的方式回應和實踐原運理念。基於各自訴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求的對話對象、媒體運用思維,兩個媒體也發展出不同的傳播實踐樣態。在兩個 案例進行介入的過程中,被理解權的理論意涵體現於產製者結合並切合不同媒體 管道的運作邏輯增加原民議題的能見度。除此,在推動社會大眾認識與尊重原民 文化與政治權利的同時,這些原民族群媒體也在與原民社群內部不同地區、世代、

團體或個人的價值觀相互協商與對話。這些專注於原民議題的原民族群媒體,產 製者運用自身對於原民文化、權利知識的學習與理解,在一般大眾媒體、既有的 原民媒體之外提供了更為多元、異質的原民議題資訊與觀點,呈現了原運多元紛 陳的參與者圖像。

本研究的兩個案例乘著數位科技、媒體參與文化蓬勃發展之勢而起,不論是 內部運作機制或文章來源都受惠於網路空間得以與他人逕行連結與互動的特性。

然而,從介入行動面臨的挑戰,更可發現原民族群媒體在數位環境維持長期經營

然而,從介入行動面臨的挑戰,更可發現原民族群媒體在數位環境維持長期經營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