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世界貿易概況

由於國際貿易為新興經濟體在 1960 年至 1990 年帶來之經濟發展的成效有目共睹,

近幾十年世界上各經濟體更積極地參與國際貿易,且全球貿易在第二次大戰後 1950 年 至 1973 年間持續地成長,世界商品總出口成長超過了 8%。然而,1973 年開始,全球 貿易的擴張在因為兩次石油危機及不當的寬鬆貨幣政策帶來的惡性通貨膨脹而減緩。1 直到 1990 年,世界貿易又再度開始擴張,且此次擴張之幅度較之前來得更大。

如圖一所示,1990 年至 2009 年間,世界總出口值(total export value)均呈明顯 的上升趨勢,從圖二也顯示世界總出口值占國內生產毛額(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之百分比亦大幅成長。雖然,1997 年之亞洲金融風暴及 2009 年之金融海嘯均對世界經 濟及貿易造成了衝擊,使得貿易的擴張明顯減緩,但相較於過去而言,近年來世界總出 口值及總出口值占 GDP 百分比仍明顯高出許多。由此可知,國際貿易在世界經濟中扮 演重要之角色,對於國際經濟之影響也愈趨重要。

表一及表二分別列出 1973 至 2009 年各地理區域的出口和進口貿易總值及其佔全 世界總出口和進口值之比例,貿易值單位為百萬美元。所探討之地理區域包含了北美、

歐、亞三大洲及選列部分重要國家,除中國與台灣外,其他皆屬於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國家,其中,台灣、

韓國及墨西哥在 1979 年 OECD 報告中被列為新興工業化國家(newly industrialized country, NIC)。2

1 第一次石油危機(1973 年至 1974 年),又稱作 1973 年石油危機。當時原油價格曾從 1973 年的每桶不 到 3 美元漲到超過 13 美元,是 20 世紀下半葉三大石油危機之一。

2 OECD 為世界重要議題的智庫兼發動機構,許多世界重要議題的政策研究和形成都來自於 此,可 以參加 OECD,就可以直接躋身到世界事務的決策核心。OECD 當中之國家均為已開發國家,而新興工 業化國家通常是出口導向型國家,其特點為正在經歷快速的經濟增長。

5

由二表可知,1973年至2009年間世界貿易大幅擴張,世界進、出口總值均明顯的 上升。出口值由1973年578,790百萬美元增加至2009年12,177,642百萬美元。增加了 11,598,852百萬美元,帄均每年增幅為55.6%。而進口值則由593,710百萬美元增加至 16,520,000百萬美元,增加了15,926,290百萬美元,帄均每年增幅為74.51%,且各地理區 域之進、出口總值皆呈明顯上升趨勢。相較於其他區域而言,亞洲之進、出口總值在1973 至2009間,增加最為明顯。在亞洲國家中,以屬開發中國家(developing country)之中 國出口總值增加幅度最多,由1973年5,876百萬美元增加至2009年1,201,612百萬美元,增 加了1,195,736百萬美元,帄均每年增幅為525.26%。

1973至2009年間,歐洲一直是世界進、出口總值最大之區域。其進、出口值約占 了世界總進、出口值約40%至50%,其中以德國所占比例最高。亞洲則為進、出口值第 二大之區域,除1973年較北美洲來得低外,在其他的年度中,該區域出口值占世界總進、

出口值之比例僅次於歐洲,並且在這30多年內大幅成長,其出口總值占世界總出口值比 例由1973年14.93%增加至2009年29.36%。亞洲國家中,以中國之出口值占世界總出口值 比例最高,且進、出口值占世界總進、出口值比例成長最為明顯。

2009年國際經濟因為受到金融海嘯之衝擊,全球需求衰退,造成了近七十年來最 嚴重貿易的衰退,世界總進、出口也均明顯下降。各地理區域之進、出口總值均呈現下 降。根據 2009 年WTO World Trade Report 資料,相對於其他區域而言,亞洲所受到之 衝擊較小,其出口值減少之幅度為所有區域中最小的。此外,亞洲進口值減少之幅度小 於世界帄均下降之幅度(21%),其中以中國的進、出口下降幅度均小於世界帄均下降 之幅度,所受影響最小。美國仍然為世界最大之進口國家,而中國之總出口值首次超越 德國,使之成為最大之出口國。

表三與表四分別為1980年至2009年間世界以及各國農業、礦物與燃料及製造業出

6

口與進口值占世界及該國總商品出口與進口之百分比。由1980年至2009年間,相對於其 他產業而言,製造業貿易對全球貿易最為重要,其進、出口值占世界總商品進、出口值 比例為所有產業中最高,並有上升之現象,在2003年時製造業出口占總商品出口比例更 超過了70%。反觀農業及礦物與燃料貿易所佔比例則相對較低,並且有小幅下降之趨勢。

此外,製造業對各國貿易之重要性亦有提高之現象,各國該產業進出口值占各國總商品 進出口值比例均有上升之趨勢,尤其在開發中國家中國及新興工業化國家墨西哥上升幅 度最為明顯。由表三可知,在1993年以前,相對於其他先進國家而言,二國製造業出口 占總商品出口比例明顯較低(大約在24%至48%間),1993年開始快速成長,甚至超越 其他國家。

1980年至1993年間,相對於其他經濟體而言,礦物與燃料出口對於墨西哥之貿易 較為重要。該國該產業出口值占其總商品出口比例在1980年時為62%,1993年時為59%,

在當時明顯高於其他所有的經濟體。1997年開始,礦物與燃料出口值占總商品貿易比例 最高之經濟體則為加拿大,且此比例在該國持續上升,2008年時更高達35.37%,當時墨 西哥該產業出口占總商品出口值為19.86%,世界礦物與燃料出口值佔總商品出口值為 21.85%。相對於其他經濟體而言,礦物與燃料進口對於亞洲的已開發及新興工業化經濟 體(日本、台灣及韓國)較為重要。該產業總進口分別占三國總商品進口比例較其他國 家來得高。1993年以前,礦物與燃料進口占總商品進口最高的經濟體為日本,該比例在 1980年與1983年分別為59.51%與55.87%。1993年以後,除2008年外,韓國成為礦物與燃 料進口占總商品進口最高的經濟體。1980年代日本經濟快速成長,經濟增長率、勞動生 產率等方面均遠超過美國,當時美元對日圓的升值使日本對美國之貿易順差增加了約6 倍。日本大量生產並出口汽車及電器品,這些商品需要大量礦產(例如:白金),因此,

在1980年代時日本大量進口礦產與原油,並且製造業出口占其總商品比例超過了90%。

7

世界農產品進、出口值占世界總商品進、出口值亦呈下降趨勢。1993年以後,該 比例已小於10%。各經濟體之農業進、出口占其總商品進、出口之比例皆呈下降趨勢,

中國下降之幅度最為明顯。1983年前其農業進出口值占總商品進出口值約有30%,1993 年後,下降至不到10%。綜合以上可知,全球經濟貿易中製造業不僅在已開發國家貿易 中扮演重要之角色,其重要性在開發中國家及新興工業化國家中亦快速提高,對於世界 貿易及經濟之影響更是日趨重要。

表五為1980年至2009年間各地理區域之製造業出口值占世界製造業總出口值之 百分比。1980年至2007年間,德國為各地理區域中製造業出口大國,該國製造業出口總 值占世界製造業出口總值之比例為各地理區域中最高,1980年時該國製造業出口值占世 界製造業總出口值之比例高達14%。中國則為各地理區域中製造業出口成長最為明顯之 經濟體。該國製造業出口值占世界製造業出口比例由1980年0.8%增加至2009年13.46%,

並且在2008年後超越了德國,成為各地理區域中之製造業出口大國。

8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