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十九世紀的鋼琴音樂:樂器的完備與普及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十九世紀的鋼琴音樂:樂器的完備與普及 一、樂器的完備

十八世紀後半歐洲興起工業革命,科學家發現新的動力能源,開始以機器取代人 力,大規模工廠取代家庭式工業。新的工業生產技術影響了人們生活中食衣住行等各個 層面,也間接影響了十九世紀的音樂發展。工業革命又被稱為「機器時代」,所有物品 的製作開始走向機械化,降低人力物力支出。1這樣的轉變使得鋼琴製作技術簡化,讓鋼 琴的製作成本以及價格降低,得以大量生產販售。樂器取得較以往容易,同時伴隨著出 版業的蓬勃發展,樂譜流傳速度變快,使得鋼琴彈奏成為當時歐洲中產階級的主要家庭 娛樂,也成為主要的音樂教育。2

十九世紀鋼琴的改變首先為音域的拓展。十七世紀時,義大利人克里斯朵夫

(Bartolomeo Cristofori,1655-1731)發明最早的鋼琴,當時的音域為 C1到 c3,共四個八度

1810 年左右鋼琴的音域則增為六個八度,在德奧地區通常為 F1到 f4,英法地區則為 C1

到 c4。鋼琴的發聲是透過一系列由木製槓桿(wooden levers)操控的琴槌構造(hammer),

當彈奏者的手指按下琴鍵移動了槓桿,槓桿帶動琴槌敲擊琴弦,而這些琴弦由木製琴橋 (wooden bridges)支撐,琴橋則固定於響板(Sound board)之上。琴弦產生震動後,由琴橋 將震動傳送到響板,響板是鋼琴第二生命,它決定音色的好壞。響板位於鋼琴的後方,

1 Carlo M Cipolla 著,《歐洲經濟史:工業革命篇》,張彬村 編譯 (臺北:遠流出版,1991)。

2 R. Larry Todd, ed., Nineteenth-Century Piano Music (New York : Schirmer Books, 1990), 10.

2 續觸鍵」機械(repetition) 及「雙卡子擊弦機」(double escapement action)的出現,51809 年由製琴家埃拉爾(Sébastien Erard, 1752-1831)發明,可使琴槌迅速地重複擊弦,讓同一 個琴鍵在極短時間內可以重複彈奏,彈奏者不需要完全放開琴鍵就可以重複彈奏同一 音,現代的鋼琴也都還是採用這樣的裝置。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鋼琴製造從小型工藝 轉變為工廠生產,內部構造透過機器進行切割、結合等等,也出現專門生產鋼琴內部構 造的工廠,1810 年左右,英國鋼琴製造商布羅德伍德(John Broadwood, 1732-1814)獻給 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一架新型鋼琴,它擁有五個八度並且有「連續 觸鍵」機械及「雙卡子擊弦機」種種新型機械,受到貝多芬的喜愛,開始為這樣新樂器 作曲,他的三十二首鋼琴奏鳴曲中的後期作品,就是使用這種鋼琴創作,它們較先前的

3 Edwin M. Good, “Piano” in The Harvard Dictionary of Music 4th edition., ed. Don Michael Randel (Cambridge, Mass. :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652-659.

4 舒迪製琴工廠由 Burkat Shudi(1702-1773)所創立, 1769 年布羅德伍德(John Broadwood, 1732-1814) 和師傅 Burkat Shudi 的女兒 Barbara Shudi 結婚,後來接手工廠,並改用自己的姓為工廠名。

5 Gerald Abraham, Romanticism , 1830-1890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150.

3 Blanchard, 1791-1858) 7於 1836 年描述著演奏家塔爾貝格(Sigismond Thalberg, 1812-1871) 的演出:「從沒有人聽過這樣的鋼琴聲響,塔爾貝格以非常細微的變化維繫著漸強,就

6 Cyril Ehrlich and Edwin M. Good. “Pianoforte” In Grove Music Online. http://www.oxford- musiconline.com/subscriber/article/grove/music/21631( accessed Jun. 20, 2012 ).

7 Henri Blanchard (1791-1858)為十九世紀法國小提琴家、作曲家、戲劇家以及評論家。

8 Todd 1990, 6. 此處譯文來自本文作者。本論文中無特別標明譯文出處者,皆為本文作者所譯。

9 Arthur Loesser (1894-1969)為美國鋼琴家與作家,著有《美國歌曲的幽默》(Humor in American Song, 1942)以及《男人、女人與鋼琴:一段社會歷史》(Men, Women and Pianos: A Social History, 1955)

10 Leonard G. Ratner. Romantic music: Sound and Syntax (New York: Schirmer Books, 1992), 32.

11 Alfred Newman (1900-1970)為美國作曲家暨指揮家。

12 Franz Liszt, 1811-1886.

4

曼(Robert Schumann, 1810-1856)也在 1839 年寫到:

鋼琴音樂是現今最能表現音樂內涵的一種形式,這樂器已經完善,在之前,貝多芬

13 Thomas Alan Brown. The Aesthetic of Robert Schumann (New York: Philosophical Library, 1968), 99.

此處底線為本文作者所加,為強調舒曼對於鋼琴音樂「個性化」的看法。

14 Rey M Longyear. Nineteenth-Century Romanticism in Music (Englewood Cliffs, N. J. : Prentice Hall, 1988), 335.

5

社交工具,幫助她們得到良好的婚姻,使得培養音樂能力成為重要的活動。

至於浪漫時期的作曲家,多是自由的職業音樂家,強調自我的思想,無論在題材、

形式、風格、表現手法各方面都非常多樣化,沙龍常常是他們展現創作靈感及才華之處。

例如,對於寫作眾多鋼琴小曲的作曲家蕭邦(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 1810-1849)而 言,巴黎和倫敦的沙龍,就是他高度藝術成就的場域,蕭邦曾說:「我不喜歡演奏會, 世紀奏鳴曲的發展情形,16在貝多芬之後,舒伯特(Franz Schubert, 1797-1828)以貝多芬奏 鳴曲為寫作模範,創作二十一首鋼琴奏鳴曲,韋伯(Carl Maria von Weber, 1786-1826)在 1812 年到 1822 年間創作了許多奏鳴曲,除了舒伯特和韋伯外,相較於十八世紀,十九

15 Carl Dahlhaus, Nineteenth-Century Music. translated by J. Bradford Robinson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9), 147.

16 Dahlhaus 1989, 238.

17 胡麥爾(Johann Nepomuk Hummel, 1778-1837 )為奧地利鋼琴家、指揮家暨作曲家,曾師事莫札特。

6

這個形式已經很少有優秀的作品出現,奏鳴曲已逐漸沒落,這是一個自然的現象,

相較於重複著上一個世紀的創作,我們應該要轉變出新的想法,無論是奏鳴曲或幻 想曲,重要的是別忘記音樂,讓你自己的天賦才能去主掌一切。18

由舒曼的言論中,或許可以推測,在貝多芬的三十二首鋼琴奏鳴曲後,作曲家們正 苦思著要如何承繼或超越貝多芬,但另一方面,作曲家們也尋找著另外一些可能,鋼琴 個性小品就是其中一個產物。當然,鋼琴音樂的轉變綜合著許許多多時代背景的轉變、

浪漫主義思潮的影響以及種種的因素,我們無法單從個性小品的發展來找出鋼琴音樂轉 變的原因,但是我們可以從探究十九世紀個性小品當中的詩意訴求,去看個性小品如何 反映出鋼琴音樂的轉變,而浪漫時期作曲家們又如何在多樣性多變化的個性小品中,蘊 含專屬於作曲家自己的詩意,展現每個作曲家自己的「個性」。

18 Neue Zeitschrift für Musik 11/1(1839), 134; Robert Schumann, Gesammelte Schriften über Musik und Musiker, ed. Martin Kreisig (5th. edn. ; Leipzig, 1914), i. 395.

7

一、Programme 與 Title

個性小品有其標題,但中文的「標題」在音樂裡實有 programme 與 title 的區別。22在 本論文中,programme 指得是在樂譜上有具體描述之文字,述說著與音樂相關的故事情 節,音樂的內容則對照著文字的情節進行,例如白遼士(Hector Berlioz, 1803-1869)《幻想 交響曲》(Symphonie Fantastique, 1830),作曲家將各樂章的情節以詳細的文字寫下,並

19 Willy Kahl, Das Charakterstück (Köln: Arno Volk Verlag, 1961), 4. 該書為一本個性小品樂譜選集,

序言附有一篇介紹個性小品美學與歷史的文章。

20 Ibid.

21 Dahlhaus 1989, 142.

22在此所說的區別,主要是指本論文中的用法,至於 programme 以及 title 這兩個字在音樂史上各個 時期各個狀態如何被使用,並不在本論文的研究範圍內。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