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主導原則

在文檔中 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 (頁 31-35)

規劃本科課程時,須考慮以下各項:

3.1.1 依 據 中 央課程 架構 , 逐 步發展 校本 課程

學校須依據中央提供的課程架構,透過閱讀、寫作、聆聽、說話、

文學、中華文化、品德情意、思維和語文自學九個學習範疇,為學生提 供均衡而全面的語文教育,貫徹課程宗旨;同時盡量善用課程架構提供 的彈性和空間,因應學生的需要、性向、興趣、能力,以及學校的實際 情況,建設校本課程。

學校發展校本課程,可建基於現有的優勢,因應本身的條件、學生 的特點,決定發展的步伐。學校可以從小步子做起,並分階段逐步開展。

在實施過程中,須按實際情況適時檢討,並就教學進度、單元內容、篇 章數量等作適度的調整。例如參考課程發展處提供的學習單元設計示例 或坊間的教學設計,作校本課程調適,並適時衡量教學成效,進行修訂,

逐步發展校本課程。

3.1.2 設 計 均 衡的校 本課 程

規劃校本課程時,學校要同時顧及五種基要的學習經歷、九種共通 能力和九個學習範疇的橫向平衡,使學生在高中階段,在知識的積累、

能力的掌握、態度和習慣的培養等各方面都能獲得均衡和全面的發展:

基要的學習經歷

教師應有機地規劃學校課程,根據語文學習的特質,設計多元化的語 文活動,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的同時,直接或間接、均衡地獲得「德育、

公民及國民教育」、「智能發展」、「社會服務」、「體藝發展」和「與工 作有關的經驗」五種基要的學習經歷。例如:通過討論生活事件,培 養學生聽說能力,同時進行德育及公民教育;學習各種讀寫聽說策略 後,運用所學於不同專題研習,發展智能;到慈善機構或社區服務機 構表演朗誦、話劇,讓學生嘗試參與社會服務;通過參與不同形式的 文學、文化藝術活動,學習和欣賞藝術作品、表演,提高學生藝術的 素養;鼓勵學生參與校刊的編輯工作。

共通能力

共通能力是學生終身學習、全人發展的基礎。教師要安排適切的語文 學習活動,均衡地培養學生的九種共通能力。例如透過讀寫和聽說學 習活動,培養學生的口頭和書面的溝通能力;透過一般的寫作、創意 寫作或文學創作活動,培養學生的創造力;透過討論、辯論活動,培 養學生的慎思明辨能力等。

學習範疇

中國語文課程的學習內容,包括閱讀、寫作、聆聽、說話、文學、中 華文化、品德情意、思維和語文自學九個學習範疇。規劃本課程時,

要確保學生九個學習範疇的學習均衡而全面。

3.1.3 靈活 調整 課程 內容 及善 用不同 課程 資源

為幫助學生更有效達到學習目標和掌握學習重點,在實施課程時,

學校可因應實際需要、學生能力、社會環境的變化等,靈活調整課程內 容,如增刪課題、學習材料、活動、單元數量,又或調整學習內容的組 織方式、學與教的策略和進度、對學生課業的要求、評估的模式和準則,

也可因應學生的學習情況,安排延伸活動,進行拔尖保底。

學校設計校本課程時,宜善用不同課程資源,以發展具校本特色的 課程。例如學校可參考課程發展處提供的有關課程文件及課程資源,靈 活選用。例如參考課程發展處提供的學習單元設計示例、參考篇章目錄、

參考書籍目錄及簡介、古詩文誦讀材料選編等,編選學習材料、設計學 習單元;因應學校本身優勢或有利條件,參加協作研究及發展(種籽)

計劃;參加教師培訓課程、研討會、經驗分享會等,以豐富教師發展學 校課程的學養和識見。學校也可根據實際情況,善用其他課程資源,如 互聯網的資源等,幫助學生按自己的能力、進度及興趣學習語文,並提 升自主學習的能力,以切合他們的需要。

3.1.4 以 文 言 經典作 品作 為學 生閱讀 輸入 的核 心部分

課程提供「建議篇章」(包括公開考試的「指定考核作品」,見附錄),

推薦適合學生程度的文言經典作品,作為他們閱讀輸入的核心部分。這 些文言經典作品包含豐富的語言、文學、文化底蘊,學生透過熟讀精思,

感受作品的語言文字和思想內容之美,掌握篇中文學、文化內涵,有助 豐富語文積澱,培養品德情意和提升文化修養,也有助拓寬視野和胸襟。

教師可按學校情況,靈活地把「建議篇章」融入課程,例如增設文言經 典單元或配合單元主題加入相關的篇章。

不過,這些「建議篇章」只是學生學習的一部分,教師在規劃課程 時,仍須因應學生的興趣、能力和學習需要,配合單元的學習目標和學 習重點,選用不同的學習材料,包括白話和其他文言作品,進行教學。

在設計教學時,教師應善用文言經典作品,引導學生深入欣賞篇章,體

會作者的用心,感受其中的文化思想特質,掌握行文作法的精粹,從而 提升語文素養,增強品德情意。教師並宜擬設不同的情境,讓學生能遷 移所學。

3.1.5 靈 活 組 織單元 ,發 展學 生潛能 和專 長

為照顧不同能力、興趣、性向和特長學生的學習需要,在高中階段,

課程要為他們創設更寬廣的學習空間,提供多樣化的學習內容,以發展 不同才能。學校及教師可充分發揮校本課程發展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建 基於學校已有的條件和優勢,以及過去的經驗,靈活地組織單元,增加 學習趣味,並發展學生的潛能和專長。

3.1.6 透 過 中 華文化 及品 德情 意的學 習, 加強 價值觀 教育

中國語文課程重視學生價值觀和態度的培養。中國語文的學習,除 了培養讀寫聽說的語文能力和思維能力外,也包括性情的陶冶、品德的 培養。學生閱讀經典篇章,既可學習篇中情理、認識中華文化,亦有助 培養「堅毅」、「尊重他人」、「責任感」、「國民身份認同」、「承擔精神」、

「誠信」、「關愛」、「同理心」和「守法」等價值觀和態度。例如透過日 常生活的事件,對照古今人物的言行思想,發展慎思明辨能力,同時培 養品德,討論尊重他人的精神如何由尊重自己做起,再推己及人,並在 日常生活中身體力行。

3.1.7 善 用 資 訊科技 教育 ,提 升學生 資訊 素養

資訊科技教育能促進語文學習,增加學習趣味,亦能照顧學生不同 的學習需要及風格。電子學習資源的模式多元化,包括電子文本或電子 書、圖片、錄音、錄像、動畫等,甚或是一些網上專題資源套,互動學 習的網上課程。教師可運用這些電子學習資源,了解及掌握學生的學習 進度,過程中教師仍需給予學生適切的指導,幫助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 能力和習慣,運用資訊科技的正確態度,從而提升他們的資訊素養,例 如:

在日常的語文學習中,就不同的課題,運用閱讀能力和所學策略,

蒐集、分析、綜合、整理、評價不同媒體的資訊,達成學習的目 標;

應用資訊科技作多媒體或電子簡報的演示,展示學習成果;

在處理資訊時,懂得列明引用資料的來源,體現正確運用資訊、

尊重知識產權的態度。

3.1.8 推 動 從 閱讀中 學習

中國語文課程須配合學校課程的發展,推行四個關鍵項目,積極參與

跨學習領域/科目協作,以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同時培養共通能力和正 面價值觀,以達到「學會學習」的目標。

在四個關鍵項目中,「從閱讀中學習」與中國語文課程的關係至為密 切。在課堂內,教師應幫助學生掌握閱讀策略和了解閱讀過程,積累語 匯和培養語感,做到「學會閱讀」;在課堂外,教師應與學校圖書館主任 和其他教師緊密合作,促進校園閱讀風氣,推動跨課程閱讀,幫助學生 建立廣泛閱讀的習慣和建構知識的能力,讓他們「從閱讀中學習」,增進 不同領域的知識。

語文是學習不同學科的基礎,學生需具備一定的讀寫能力,以貫通 不同學科的學習。在適當的情況下,可在不同學習領域創設有意義的學 習目的和學習情境,以推展「跨課程閱讀」,提供機會讓學生拓寬學習領 域上的知識基礎,並能應用和鞏固語文課堂所學的閱讀技巧和策略。同 樣地,不同學習領域可推動「跨課程語文學習」,透過提供真實的學習情 境,讓學生運用讀寫能力來建構知識,達至終身學習。

3.1.9 加 強 學 習階段 之間 的銜 接

中國語文課程的學習是由小學貫串至高中,在不同階段的學習內容 應是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學校編排課程,要使各學習階段的內容循序 漸進,讓學生先打好基礎,再進行較深、較廣的學習。為便於檢視學生 學習的基礎,並加強課程的銜接,學校宜訂定不同階段的學習內容和要 求,以掌握學生學習的進程,從而幫助規劃或調節下一階段的學習。學 校須確保學生能在初中階段為高中課程的學習作好充分的準備,而高中 中國語文課程,應建基於學生在初中階段的優勢,讓學生提升水平、發 揮所長。

3.1.10 連 繫本 學習領 域科 目、 其他學 習領 域或 學科的 學習

語文學習有助促進其他學習領域的學習,而其他學習領域,亦往往 提供學生各類語文實踐的機會,幫助鞏固語文課堂所學,為語文學習開 拓更大的空間。學生透過學習和運用語文,可以豐富知識,並且透過其 他學習領域中的不同課題,如人際關係、社會及自然環境、中華文化、

世界文化的多元性等,拓寬視野。因此,學校在規劃課程時,須顧及本 科與本學習領域及其他學習領域、學科之間知識、能力的滲透和遷移。

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科目的連繫

中國語文科、中國文學科與普通話科均是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 內的科目。

中國語文與中國文學兩科在學科知識和能力上互有關連,在學習 上可以互相照應。學校如在高中階段開設中國文學科,在規劃中

在文檔中 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 (頁 31-35)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