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研究結果分析

5.3 淤泥混凝土工程性質試驗結果

5.3.4 乾縮裂縫觀察試驗成果

由於流填料之應用為大量的填方工程,且藉由水庫淤泥回填料之 不透水性,可有效阻隔地下水入侵地下擋土壁體,因此必須對於回填 料之裂縫進行觀察與控制。

表5.5 淤泥混凝土:水固比/灰水比 = 0.5 / 0.5

0.5-0.5(3.4 小時) 0.5-0.5(6 小時)

0.5-0.5(8 小時) 0.5-0.5(12 小時)

0.5-0.5(16 小時) 0.5-0.5(24 小時)

表5.6 淤泥混凝土:水固比/灰水比 = 0.5 / 0.7

0.5-0.7(3.4 小時) 0.5-0.7(6 小時)

0.5-0.7(8 小時) 0.5-0.7(12 小時)

0.5-0.7(16 小時) 0.5-0.7(24 小時)

採用水固比/灰水比 = 0.5 / 0.7 之配比設計,經觀察發現此種配比 裂縫發生情況最為輕微,且均為試驗震動夯實階段所產生之不平整皺 摺,故應用於流填料之材料建議採用此配比,應可達到最佳之裂縫抑 制效果。

表5.7 淤泥混凝土:水固比/灰水比 = 0.5 / 0.9

0.5-0.9(3.4 小時) 0.5-0.9(6 小時)

0.5-0.9(8 小時) 0.5-0.9(12 小時)

0.5-0.9(16 小時) 0.5-0.9(24 小時)

隨水泥用量之增加,觀察皿內之試體裂縫亦有明顯增加之趨勢,

且於觀察皿內可清楚看到大小不依之細微孔洞,推測應為試體乾縮階 段相互拉扯所形成,但若使用噴霧養護法及浸水養護法均可有效降低 該裂縫發生之機率。

表5.8 淤泥混凝土:水固比/灰水比 = 0.7 / 0.9

0.7-0.9(3.4 小時) 0.7-0.9(6 小時)

0.7-0.9(8 小時) 0.7-0.9(12 小時)

0.7-0.9(16 小時) 0.7-0.9(24 小時)

隨著水固比之增加,淤泥試體呈現濕潤狀態,待其靜置乾縮後,

裂縫產生漸趨明顯,經觀察得知:此裂縫之發生僅為表皮細紋,無深 入試體深處之大型裂隙,且此裂縫經優良養護過程,均可有效抑制裂 縫之發生。

表 5.9 水泥砂漿:水固比/灰水比 = 0.5 / 0.5

砂 0.5-0.5 (4 小時) 砂 0.5-0.5 (6 小時)

砂 0.5-0.5 (8 小時) 砂 0.5-0.5 (12 小時)

砂 0.5-0.5 (16 小時) 砂 0.5-0.5 (24 小時)

本試驗採用水固比/灰水比 = 0.5 / 0.5,係因為水固比 0.7、0.9 之 配比水量過多,使材料難以膠結,故採用此配比先行觀察,發現水泥 砂漿並未發生任何乾縮之情形,亦未觀察到任何裂縫之產生,故水泥 砂漿亦有其良好工程性質之優勢。

表 5.10 水庫淤泥:水固比/灰水比 = 0.5 / 0.5

淤泥 0.5-0.5(4 小時) 淤泥 0.5-0.5(6 小時)

淤泥 0.5-0.5(8 小時) 淤泥 0.5-0.5(12 小時)

淤泥 0.5-0.5(16 小時) 淤泥 0.5-0.5(24 小時)

由上述試驗發現,淤泥混凝土皆會產生些許乾縮裂縫,故透過純 淤泥乾縮裂縫之觀察更可清楚得知:裂縫之發生係由於淤泥水分蒸發 後所產生,因此若採用水泥與水庫淤泥以特定配比拌合之淤泥混凝 土,可有效避免純淤泥之嚴重乾縮情形,亦可透果優良養護作業,抑 制裂縫之發生。故使用淤泥取代細骨材,實屬可行之道。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以試驗方式探討水庫淤泥應用於流填料之工程性質,藉以 提昇淤泥資源化之再利用。研究之主要目的為評估水庫淤泥於防水回 填工程應用之可行性,依實際工程考量以試驗方式求出適當且合理之 配比設計,綜合試驗結果可獲得以下結論與建議:

6.1 結論

1. 取自石門水庫第十三號沉澱池之淤泥試樣,其比重平均值為2.55,

與前人研究所得之石門水庫第七號沉澱池比重平均2.71略有不同,係 因取樣來源不同,而使比重試驗所得之值略有出入。

2. 取自石門水庫第十三號沉澱池之淤泥試樣,其液性限度為35,塑 性限度22.18。亦因粉土含量增加,而使液性限度和塑性指數稍顯下 降,其土壤分類依統一土壤分類法(USCS)屬低塑性黏土(CL)。

3. 粒徑分析試驗係使用「水洗法」進行,試驗成果為:石門水庫第 十三號沉澱池之淤泥試樣全數通過200號篩,為極細微之粉末狀顆粒。

4. 氯離子含量檢測試驗得知:本研究所採用之石門水庫十三號沉澱 池淤泥為拌合粒料,其氯離子含量為0.000738%,遠小於規範不得超 出0.024%之限制,因此適合作為混凝土拌合之細粒料。

5. 由TCLP試驗得知:本研究所採用之石門水庫十三號沉澱池淤泥為 拌合粒料,未測出含鎘物質,且鉛及汞之含量亦遠小於規範之限制,

因此適合作為混凝土拌合之細粒料。

6 由化學成分檢測試驗得知:本計畫(2010)針對石門水庫十三號沉澱 池淤泥進行物質檢定之結果,水庫淤泥之主要化學成分為SiO2、Al2O3

及Fe2O3,其含量分別為36.3%、3.78%、6.34%。與張孟弘、黃忠信等 之試驗數據相比較,各項化學成分比例相差懸殊,其確切原因仍有待 深入研究。

7. 由配比試驗得知:水固比0.5之配比試樣,同時具有強度發展適中,

符合流填料再開挖性之規範,且其淤泥使用量上為水泥用量之兩倍,

兼顧流填料之適用性與成本效益之優點,而使用水固比/灰水比 = 0.5 / 0.7之配比設計,其強度表現與同配比之水泥砂漿相當,故應用水庫 淤泥取代細質骨材之提議,實屬可行。

8. 由單軸壓密試驗得知:淤泥混凝土試體強度增加之原因主要可歸 類為二:(1)水泥使用量之多寡,(2)養護天數之長短。其抗壓強度會 隨水泥用量與養護天數之增加而增加。

9. 變水頭試驗結果得知:淤泥混凝土之滲透性介於10-7 至10-8 cm/sec 之間,與黏土相當,屬低透水性材料。適用於一般地下儲油槽及大樓 基地開挖之防水回填料應用。

10. 由乾縮裂縫觀察試驗得知:採用水固比/灰水比 = 0.5 / 0.7之配比 設計,裂縫發生情況最為輕微,且均為試驗震動夯實階段所產生之不 平整皺摺,僅需透過優良養護過程,均可有效抑制裂縫之發生。

6.2 建議

1. 本研究僅以石門水庫淤泥為探討對象,為確認水庫淤泥應用於 CLSM 之廣泛可行性,應針對其他水庫之淤泥進行類似研究,以求 普遍水庫淤泥均可應用於CLSM之領域。

2. 淤泥因來源影響,極可能具有不同性質,為使淤泥流填料之性質 穩定,建議於拌製前應行充分混合,並且於粒徑分析試驗階段,應採 用水洗法進行之。

2. 應再次製作:水固比/灰水比=0.5/0.7 之試體,確認淤泥混凝土是否 有晚強之特性,亦或是排除人為操作之誤差。

3. 應再次進行淤泥化學成分檢測,將以下因素加以分析,並進一步 將非直接相關因素予以排除,以獲得更為精確之淤泥化學成分。

參考文獻

林維明、洪盟峰、黃兆龍、陳宗鵠,現代營建 304,「水庫淤泥 輕質骨材混凝土在橋樑及高樓綠建築上推廣應用」,2005。

范國晃,「淤泥骨材燒製及拌製混凝土之研究」,碩士論文,2001。

張孟弘,「利用水庫淤泥造粒燒製濾料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 中央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2004。

陳志鈞,「添加玻璃粉末對水庫淤泥燒製輕質骨材之影響」,碩士 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資源工程研究所,2008。

陳志榮, 「改質水庫淤泥對水泥砂漿工程性質之影響」,碩士論 文,國立成功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2005 。

彭元俊,「淤泥壓密固結處理之研究」,碩士論文,私立逢甲大學 土木工程學系,2004。

黃忠信、郭文毅、彭淑娟,「水庫淤泥生態性利用之整體研究」,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委託研究計畫,2004。

葉樺姿,「水庫淤泥應用於流填料之探討」,碩士論文,中華大學 土木與工程資訊學系,2006。

蘇訊緯、林郭港,台灣混凝土學會第四卷第一期,「CMP 混合汙 泥對混泥土力學性質之影響」,2009。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