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回顧

3.2 地形

石門水庫集水區域內之地形地勢除羅浮西北端為較低緩之丘陵 地外,大部分均為山岳地帶,地勢起伏由海拔 135 公尺(石門水庫壩 址)變化至 3,500 公尺之間,以南端之品田山 3,529 公尺為最高,全區 地形自東南向西北傾斜,而呈南北向之狹長腰形。

依據水土保持技術規劃之坡度分類,坡度小於 30%之緩坡地約 佔集水區之 10.2%,坡度 30~55%之約佔集水區之 29.3%,而集水 區內多為坡度大於 55%,約佔集水區之 60.5%(林昭遠,2004)。

集水區內地形坡度大於 30 度以上佔總面積的 56%以上,以 93 年艾莉颱風為例,其崩塌地主要集中在坡度 30 度以上的陡坡,約佔 總崩塌面積的 78%。

總體而言,石門水庫集水區上游,多屬於坡度陡峭地區,其坡度 大於風化材料之安息角,因此容易於颱風豪雨時造成崩塌。集水區內 之坡向則是影響其受雨量多寡的重要因素。由多次災害的經驗中得 知,雨量多寡是影響崩塌的最大誘因。在石門水庫集水區內有兩大地 形區,分別是雪山山脈及西部麓山帶地形區,兩地形區以屈尺斷層為 界,在計畫區域內則由水車寮至復興延至阿姆坪一線為分界。

圖 3.2 石門水庫集水區地形水系圖 (行政院農委會水保局,2006)

A. 雪山山脈

集水區南側地形屬雪山山脈,位於中央山脈之西側呈東北-西南 走向,構成岩層均以板岩、硬頁岩、石英岩為主。本區地層經過地殼 變動後造成反覆的褶皺,中間為若干斷層所分隔,因此地形受地質條 件所支配甚為明顯,東北-西南向之山脊及後成河流集發達。本山塊 東側即為中央山脈板岩山塊,西側與西部麓山帶(覆瓦狀斷層山塊)

相接。在本集水區內,雪山山脈帶地形區占全區面積約三分之二,地 形南高向北下降,由最南端品田山分東西兩山稜向北環繞成集水區,

品田山沿集水區邊境向東蜿蜒延伸。

B. 西部麓山帶

集水區南側地形屬雪山山脈以西之麓山地帶,其標高均在 2,000 公尺以下,由未變質之新第三紀砂岩與頁岩互層夾少量石灰岩體和凝 灰岩凸鏡體組成,地貌上概屬壯年期,地勢東高西低且顯得平緩寬 闊。本地形區於更新世地殼變動時,受到來自東方之橫壓力,而造成 一連串南北縱向斷面而向東傾斜,成一系列雁行排列之覆瓦狀斷層 (imbricate fault)系統。出露岩層均屬未變質之新第三紀地層,其與板 岩區接觸,係為台灣主要之縱向構造線之一,稱為屈尺斷層。本地形 區西側與西部諸丘陵或台地相鄰接。地形上除山稜環繞河谷外,在河 谷兩旁有河階台地發育,此處為區內地形最為平坦之處。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