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無論從國內外文獻的探討或本研究的發現,皆已顯示出社會資本與社區發展之 間,皆具有相當程度的關聯性,為促進全面性社區發展目標的達成,當前的社區工 作必須要能重視社區社會資本的創造與累積,進而能為社區發展奠定穩固的基礎;

同樣地,若社區社會資本的累積是社區發展策略的軟性目標,便需關注到要能夠兼 顧社區發展的過程與結果目標。為此,基於前述之研究發現與討論,本研究擬從政 策面、實務面及學術面提出有助於社會資本與社區發展之提升的相關建議。

(一)政策面的建議

1. 充權社區居民,強化社區民主

本研究發現,社區居民對社區整體利益的重視度,及對社區事務的決定過程之 瞭解相對偏低;此外,社區居民在包容不同意見,積極參與團體或社團,參與社區 事務的決策機會,以及獲取社區相關資訊上,也不盡理想。這些現象可能與社區居 民之社區意識及主動參與社區事務的意願有關,為促進公民社會的發展及社區民主 的成長,作法上,應能透過充權的策略,以讓社區居民有機會且樂意對社區事務能 有更多的瞭解,並逐步激發社區居民參與社區相關事務,甚至提供給居民更多參與 社區重要決策的機會。

2. 導正「重遠親、輕近鄰」的現象

雖然多數社區與鄰近的組織或團體能夠維持良性的關係,然而,本研究卻發 現,儘管社區居民與政府的互動和信任關係,隨著政府的層級愈高而有遞減的趨 勢,但在解釋社會資本對社區發展的影響上,近距連結型的「地方互動關係」與

「地方社會參與」的重要性並不顯著,反而是遠距連結型的「遠距的社會信任」與

「遠距社會關係」有顯著重要的影響。儘管遠距社會資本的是社區重要的資產,但 社區之橋接型與近距連結型社會資本在社區發展的重要性,卻未能如遠距連結型社 會資本般。這某種程度可能蘊含著發展較佳的社區對相對遠距的組織或政府部門的 關係,遠重於鄰近的政府或民間組織或團體,這種現象可能與社區須依賴縣市或中 央政府經費補助有關,特別是中央政府。儘管連結社區外的組織已被視為是社區營 造成功的要件之一(Mattessich & Monsey, 1997),但若忽略與社區或地方性組織 或機構互動,它可能成為社區發展上的障礙。社區發展必須立基於「社區」與「地 方」,始可能為永續社區發展奠定穩固的基礎;為此,政策的設計應能逐步導向讓 社區脫離對外部資源的依賴,並導引社區逐步著力於發展與地方組織或團體的伙伴 關係,以作為永續發展的後盾。

3. 重視社區發展人文環境的營造,以促進社會資本的累積

本研究發現,社區發展與社會資本之間普遍存在某種程度的關聯性,社會資本 有助於社區發展的推動,特別是橋接型與遠距連結型社會資本的某些因素;此外,

無論是社區發展的過程面或結果面,皆對社區社會資本有正向的助益,特別是社區 發展人文環境的營造,對於各項社會資本的影響力皆高於物理環境與社區營造。

Sinder(1969: 21)指出,社區發展的長期目標在於創造無形的哲學、社會和人群 的改變。缺乏人文環境的營造,社區發展的長期目標是不易達成的,面對台灣社區 普遍存在著「重物質、輕人文」的現象下,為營造及累積社區更雄厚的社會資本,

政策的推動宜避免僅著重於物理環境的營造,亦應兼顧到如何去塑造社區重視關 懷、學習與參與的人文環境。事實上,傳統地緣社區的能量是有限的,當社區的意 涵從「地緣」朝向「事緣」再朝向「多緣」觀點時,若能夠在社區治理的旗幟下,

鼓勵並引進各領域的專業團體加入社區發展工作,除將有益於社區物質建設外,其 著重於諸如生態、教育與文化的專業協助,將有助於社區人文環境的塑造。

(二)實務面的建議

1. 強化社區、村里與鄰近組織之間的合作契機與伙伴關係

社區內部組織及社區外部公、私單位或部門之間的連結,是社區社會資本的一 環,這種連結與互動關係的建立,無論對於社區營造或社區發展,皆將有其正面的 效果(Gittell & Vidal, 1998; Mel & Jenny, 2007)。本研究發現,儘管社區與村里之 間可能存在著緊張關係,但至少大多數的社區與村里仍維持著一定的和諧,或至少 不願易讓彼此的衝突公開化;此外,社區與鄰近的組織多數維持良好的互動關係,

這種良性關係已為社區發展奠定絕佳的網絡關係。為讓社區既有的網絡資產發揮作 用,在實務運作上,宜創造讓社區組織良性互動的機會,進而發揮社區網絡的效 果,例如,將網絡建構列為社區發展重要的指南之一,抑或透過方案補助鼓勵社區 與其它組織發展協力合作計畫,以營造彼此之間的合作契機與伙伴關係。

2. 活絡社區人際關係與社會聯繫,重視關係品質以強化社區協力網絡的能量 本研究發現,絕大多數社區居民彼此之間的關係是和諧的,有一定程度的往來 與互助,且能夠包容不同的族群;然而,居民彼此之間的信任度與包容力相對上是 偏低的。本研究亦發現,橋接型的「社區事務參與」對社區發展的各項因素皆有高 度顯著的貢獻,但橋接型的「社區人際關係」在整體社區發展與過程面的社區營造 之解釋力未能達顯著。對社區而言,社區人際關係是一種靜態的資源,它僅是一種

「機會」而已,能否有助於社區發展,其關鍵在於能否將它活絡並轉化為動態的社 會聯繫,以建立社區發展所需的協力網絡(Green & Haines, 2008)。社區居民之高 度和諧與包容的人際關係,已提供社區協力網絡的必要基礎,但這項機會似乎沒能 被轉化為有助於社區發展的能量;為此,在社區實務運作上,應能致力於活絡社區 既有的人際關係,將它轉化為動態的社會聯繫與社區參與,並在關注其關係品質的 情況下,來強化社區協力網絡的能量。為此,除政府部門在政策的制訂上宜有激勵 措施外,例如,鼓勵居民或團體找尋共同關注的社區議題,並創造一個友善的正式 或非正式的互動與討論平台,以激發「利害關係人」(stakeholders)參與討論的意 願與行動,並藉由專業輔導團隊協助,進一步促使社區之伙伴與協力關係的運作。

3. 引爆社區優勢,創造社會資本與社區發展的良性循環

本研究發現,社區社會資本與社區發展的各個變項皆出現高度關聯性,此外,

社區社會資本對整體社區發展有顯著正面的影響,社區發展對整體社會資本的累積 也有顯著正面的影響。為讓兩者之間的良性循環能在社區中發酵,實務運作上,社 區可找尋其潛在的優勢,它們可能是社區潛存的某項社會資本,也可能是某項社區 既有的營造或發展項目,若能夠以其優勢或資產作為介入點,適切地予以引爆和導 引或從發展的過程與結果中累積更豐富的社會資本,或從社會資本的累積開創社區 發展的能量,相信社區將可在可在兩者的良性循環中,不斷朝著永續發展的旅程邁 進。

(三)學術面的建議

1. 發展以社區居民為主體的實證查查研究

本研究主要係以社區領導者為研究對象,探究台灣社區社會資本、社區營造與 社區發展之間的關係,儘管本研究已為台灣社區在三方面的關係架構出一個輪廓,

且能夠有助於對社會資本、社區營造與社區發展上的個別與相關面向的了解,然 而,社區的主體還是社區居民,日後的研究,若能將研究對象拓展到社區家戶,當 有助於對台灣社區有更廣泛和深入的了解。

2. 探究村里與社區組織之間的實質關係

村里長與社區理事長之間的關係對社區發展有深遠的影響,儘管本研究呈現出 村里與社區發展協會之間仍維持一定的和諧關係,但諸多的研究卻一再強調雙方的 不和,甚至衝突。因本研究僅訪問社區領導者的看法,然有可能村里長與社區發展 協會理事長為同一人,亦有可能僅是社區領導者個人的解讀,為進一步瞭解兩者的 實質關係,日後相關研究可將受訪者的範圍涵蓋至村里長或社區民間團體之負責 人,並進一步利用控制變項的統計方法,以讓這項分歧的看法更趨於明朗。

3. 執行長期社區社會資本、社區營造與社區發展之相關資料庫的建立

社區的發展並非一蹴可幾,台灣長期缺乏社區相關資料之縱斷面的研究,建立 在本次研究的基礎上,日後若能定期長期的追蹤社區在社會資本、社區營造與社區 發展的狀況,當有助於了解台灣社區的變遷狀況,更將有助於社區政策的擬定。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