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二)物提供機緣

在文檔中 傳播工具中的心智 (頁 38-69)

機緣此一概念涵蓋了物(工具)相對於個體的關係。前文己說明其主要意旨。根據本計劃 之分析,表八進一步發展出分析媒介及其物質性與機緣。

34

(Goodwin, 2000)

1. 手勢不只是視覺也是重要 語的一部份(Kendon, 1980 &

McNeill, 1985/轉引自Cienki

& Müller, 2008/曾惠鈴,

1996,楊婉君,2013)

4. 不同手勢的意義需視文化 而定(Kress, 2010)

1. 指示手勢(indicate/deictic):說話者將手指向欲陳述的對象物 上(Efron, 1941; Ekvnan & Frisen, 1972; McNeil & Levy, 1982;

McNeil , 1992, 1985/曾惠鈴,1996,楊婉君,2013)或者用來強 調與描繪出談話主題(Kress, 2010)

2. 節拍手勢(beat):手勢上下左右移動,凸顯話語中的訊息,擊

35

(McNeil, 1992, 1987a/曾惠鈴,1996,楊婉君,2013)

4. 標示手勢(emblems):有些手勢代表固定的意義,如:單手揮 擺表示和對方道別、搖頭表示不同意或不知道、拇指與食指相圈代 表 ok(McNeil, 1992/曾惠鈴,1996,楊婉君,2013)

5. 比喻手勢(metaphoric):表達話語中的抽象圖像(McNeill, 1992

/曾惠鈴,1996,楊婉君,2013)

6. 相互確認(double check)(Goodwin, 2000/曾惠鈴,1996,楊 婉君,2013)

36

7. 表達情緒(Matthews, 2005/曾惠鈴,1996,楊婉君,2013)

8. 手勢兼具時間邏輯與空間邏輯(Kress, 2010)

表情 五官變化組合 眼神(正視或斜視)x 挑眉與 否 x 嘴部表情微笑與否

1. 表達價值判斷

2. 表達不同的感覺與情緒(emotion)(Goldin-Meadow, 2003/曾惠 鈴,1996,楊婉君,2013)

& Müller, 2008/曾惠鈴,1996,楊婉君,2013)

3. 和當下情境以及文化脈絡有關

4. 透過言者與聽者之間,建立人際關係(interpersonal function)

(Bateson, 1972)

37

(Bezemer & Kress, 2008; StÖ ckl, 2004;

Kress, 2010; Leeuwen, 1999)

5. 真理展現在口語傳述言者與聽者建立的共識中(Tannen, 1982 ; Ong, 1982; Olson, 1996 )。由於強調言者與聽者的知識共享,提供 共同參與、重視情境、凝聚社群意識等潛能(Ong, 1982)

6. 是一開放的結構,言者邀請聽者參與談話內容 7. 注重當下的理解能力(即時反饋的能力)

8. 口語結構相較文字結構更注重語言的實用性(Ong, 1982)

9. 對話/會話(conservation)有一定的輪番次序性,一次由一個人 說話。下一個說話者須回應上一個談話內容,如:上一個說話者提 出問題,下一個談話者接著回答或表示同意與否(Leeuwen, 1999)

1. 聲調(pitch) 1. 中文的四聲(平上去入)

英文的聲調(intonation)

2. 聲調的游動

(pitch movement)

聲調的範圍

(Pitch range)

聲調的音階

(Pitch level)

(Leeuwen, 1999)

1. 擴展情感(增加聲調的範圍)、限制情感(降低聲調範圍)

(Leeuwen, 1999)

2. 聲調的游動(pitch movement)、聲調的範圍、聲調的音階以及 旋律以不同的方式銜接,具體表現出聲音的變化(Leeuwen, 1999)

3. 說話者的聲調愈是上升,愈能使參與者主動參與話語的內容以 及增加互動性;聲調愈是下降,參與者愈無法主動參與其中

(Leeuwen, 1999)

4. 愈是增加聲調的範圍,說話者愈能從中表達情感以及態度;聲 調愈是下降,愈表達的情感與態度也隨之受限(Leeuwen, 1999)

38

2. 節奏(rhythm) 速度放快 速度放慢

1. 速度由快變慢,提醒觀眾這裡是重點

2. 速度由慢變快,有可能代表此處的資訊不重要或者時間有限 3. 腔調(accent) 南腔北調 1. 與同一腔調的人建立熟悉感 or 親密感

2. 不同腔調有各自的獨特性

3. 吸引聽眾的注意(故意學某個腔調)

4. 線性(linear) 連續性(sequential) 口語對話具有一定的順序性(輪番發言)

5. 音量 音量大聲 表達重點、吸引注意力

音量小聲 音量小聲創造兩人之間耳語的感覺

音量大聲 x 速度放慢 x 聲調 上揚

提供表達重點的功能 音量(大聲或小聲)x 聲調(高

或低)x 輕柔

經由音量的變化,建立與聽者的距離(Leeuwen, 1999):

距離 音量的變化

親密距離 以輕聲低語(whispering)或柔軟的聲音

個人距離 以低音量的聲調與音量呈現柔軟、放鬆的聲

非正式的距離 較高的聲調與音量

正式的距離 以大聲、更高與緊縮的音量 公眾的距離 響亮的聲音

39

40

(speed)、停頓(pausing)

3. 身體(body language)

4. 態度

(arched melodies)(Leeuwen, 1999)

1. 設計套語(formulas)等不同形式便於記憶以及多人傳唱,具有

「戲劇性」、「敘事性」(沈錦惠,2004)

2. 史詩助於記憶、學習、共同意識與認同感的塑造、傳統文化與 道德規範的傳承(Havelock, 1963)

3. 表演性、戲劇性、敘事性(沈錦惠,2004)

(outgoing)、「主動的」(active)

的情緒;梯降的旋律表達「來

41 能,使得文字代表一種證據的觀點(Olson, 1994)。

3.更複雜的字彙,更複雜的子句結構(尤其是科學論文)

42

8. 運用不同的標點符號,具有引導聚焦、提示重點等功能,如:

使用問號、驚嘆號、逗號、句號代表不同的語意呈現。

9. 粗黑體代表寫者要強調/凸顯的重點,吸引讀者注意 10. 不同的字體給讀者不同的感覺,新細明體看起來工整 文章 1. 段落結構 標題(heading) 1. 使讀者快速掌握段落的主題與次要主題

文字、段落 1. 文字有字彙組成句子、段落,有一定的章法結構,具有不同資

訊分布的階層性。重要的資訊提示可能放在文字段落的第一句,中 間段落可能用來交代次要重點資訊或細節,段落結尾處再一次呼應 第一句的重點或總結

2. 知識的客體化、抽象化與概念化(沈錦惠,2005)

3. 說理的能力、前後段落的文脈提供推理的能力(Olson, 1994)

4. 架構層次分明

5. 講求證據、前後語意的連貫性、注重嚴謹的思維邏輯性(Olson, 1994)

6. 呈現思想結晶的成果,並可以進行高階的抽象層次思考(沈錦 惠,2006; Ong, 1982; Olson, 1994)

7. 書寫體系的發展成就出句法的結構,這些句法的結構不只是單 純的列表陳述(list)而已,而是成為一論點(proposition)的前提 存在(Olson, 1994)

43

2. 敘事角度 1. 第一人稱:敘事者以「我」

的自敘方式。

2. 全知觀點:不屬於任何一個 角色,獨立於文章情節之外的 敘事者

3. 第三人稱:第一人稱及全知 觀點的綜合。

1. 第一人稱意圖創造與讀者的親密感

3. 空間版面配置

(layout)

1. 版面配置的功能不在於命 名或者描述,而是透過版面的 安排提供已知和未知的結構

(Kress, 2010)。

1. 因循版面的編排(同時有左右兩個版面)讀者可同時看左右兩 個版面,便於快速掌握

2. 閱讀路徑(reading path):上至下,左至右(Bezemer & Kress, 2008; Kress, 2010)

3. 不僅涉及閱讀路徑的問題,也涉及已知和未知(given-new)的 結構,因此意義也不一樣(Kress & van Leeuwen, 1996; Kress, 2010)。

4. 版面配置可以透過區塊的安排,創造視覺吸晴的效果。如:純 文字的版面與圖文搭配的版面凸顯的視覺效果不同,圖文搭配可以 以圖為版面的中心,文字居於四邊的方式凸顯圖片本身。

5. 不同文件版面的演化,從純文字的版面配置形式到雜誌、報紙 的版面配置變化,是從一單一進入的閱讀方式,轉為多重進入點的 閱讀方式(Bateman, 2008)

44

影像 抽象示 意圖

點(/面) 形狀(三角形、方形、圓形等) 1.圓形較不具外張力、力度(集中)

2.正方、三角:內聚力自角往外張揚,易於處理為平面

面積 1.點:小點置於大空間

2.面:大(圓/矩形)置於狹窄空間 3.可比較大小

線條 1.粗細、長短、明暗 1. 指示方向、引導動態方向

2. 製造「指涉物」

3. 線條可產生意象(沈重/輕浮、堅硬/柔軟、動態/靜態、親切/排 斥等

2.線條組合 1. 可形成方向(箭頭)、2. 形狀(圓形、方形、三角、人形、房子…)

空間 1.載體

2.劃定範圍

1.提供一個「範圍」,暗示範圍內的媒材之前存在某些「關係」,或 提供視覺「比較」(大小、位置…)的基礎

(文字) 1.命名、轉化 1. 定義線條或形狀所指涉的意義

2. 因空間限制,字數有限制,常以「名詞」形式出現

(數字) 1.給予價值 1. 精準化

2. 提供面積大小、長短、高低等落差的絕對值

(色彩) 1.給予價值

2.差異化

1. 例:紅色表示重要或危險

2. 不同顏色表示有相異處,相同顏色表示有相同處

3. 色彩所代表的意義,可能因文化而不同(Kress & van Leeuwen, 2006)

組合 點(面) X 空間 1. 提供定位、視點(集中視覺)

45

2.欄/列:透過同與異的比較,產生意義(Baldry & Thilbault, 2006) 3. 不一定能呈現時間變化過程的資料(Baldry & Thilbault, 2006) 2.內容物(文字、數字、

46

色彩所代表的意義,可能因文化而不同(Kress & van Leeuwen, 2006)

組合 點或線 X 縱橫軸 X 文字 X 空

間 X 色彩

1. 長於呈現關係(如:比較)、趨勢變化(如時間發展等向量變化)

(Baldry & Thilbault, 2006) 2.可比較相鄰點的差異

47

7.構圖(composition) 1.選擇視覺重點的位置

2.透視法:二維或三維(立體)

48

靜態影 像(非線 性):照 片

取景(frame) 呈現視野的大小 1.決定呈現訊息的多寡

2. 框架(framing):強調某個角度或景象,定格 3. 無刻意留白處,提供現場細節

4. 照片被視為是一種對外在世界的模仿,可以用來表達真實

(Leeuwen & Jewitt, 2001)

特寫 有時呈現出的物體面積

比原物體還大,具誇張的 效果,可表現「張力」

近景 表現某種整體的狀態

中景 常用於:表達一個物體與

週邊環境的關係。

49

全景 表現一個場景較完整的

構圖方式

常用於主體物很大,或有 好幾個主體物的情況。

遠景 取景範圍最廣,表現的是

一個大體的環境,不利細 節的呈現。

圖片資料來源:孔妮婭等,2011。

靜態影 像(非線 性):照 片

拍攝視角

仰視 將被攝物放大,拉高其

「地位」

50

俯視 縮小被攝物,使觀者獲

致較高地位感

平視 和人們觀察事物的角

度較接近,容易產生

「較真實」的效果 圖片資料來源:孔妮婭等,2011。

構圖(composition) 選擇視覺重點的位置 1.強調重點

2.產生張力、美感

3.著眼點:左上角(主要視覺區)

視覺流程:S 型

閉鎖點:右下角(閱讀結束點,終點)

51

4.常用構圖典範(構出三等份的畫面,四個井字交叉點)

資料來源

http://chang-home.myweb.hinet.net/Classroom/Scenery/page_3.html

景深 焦距清楚的距離 受實際物理距離及相機的光學變焦功能所限制

對焦的範圍,物體影像清晰、充分表現質地的內涵

長景深 短景深

提供較多非主角的細節

(提供豐富資訊)

僅有重點清楚可見(過濾噪 音)

資料來源

http://lovelyhebe.pixnet.net/blog/post/49863284-%5B%E5%A5%BD

52

%E7%89%A9%5D-%E5%96%AE%E7%9C%BC%E7%B0%A1%E5

%96%AE%E7%8E%A9!!olympus-e-pl1

被攝對象的物理質地 模擬裸眼視覺所見(擬真) 層次豐富,增加真實感

數位照片 像素、解析度 1.可計算性

2.可操弄影像的大小及品質

時間 照片有內在時間和外在時間,可以提供讀者知覺經驗

靜態影 像(非線 性):照 片

光影變化( Modulation) 1.擬真

2.以光線明暗塑造情緒/影調

調變(Modulated)-感知的事實 平(Flat)-抽象的事實

人造光光 源

自然光光 源

正午頂光 對比較強烈,給 予物體堅硬感

黃昏側光

較柔和,明暗層次豐富

53

影調

低調(暗調)

深沈、莊重感

灰調

層次豐富,能 表達:立體 感、質感、空 間感

高調

明快、淡雅感

圖片資料來源:孔妮婭等,2011。

圖片資料來源:孔妮婭等,2011。

在文檔中 傳播工具中的心智 (頁 38-69)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