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二)狩野紀昭(Noriaki Kano)的二維品質模式

高橋文夫、狩野紀昭將Herzberg(1959)的工作動機 M-H 理論(Motivator

-Hygiene theory)引入品質相關的領域,並加以類推定名為「品質的 M-H 性」,但是一 般人並不習慣所謂「品質的M-H 性」,所以他重新賦予魅力品質(Attractive quality)

及必須品質(Must-be quality)的名稱。瀨樂信彥、高橋文夫、辻新一(1984),正式提出

“二維品質"模式及實證研究。最初運用於製造業產品品質的開發,其將品質分成五種

品質要素構面,各構面的定義如下:

1.魅力(Attractive)品質要素

當此要素充足時會令人感到滿足,而不充足時也可以接受、不會造成不滿意的品 質要素,叫做有魅力的品質。觀念上和Herzberg 的激勵因子相近。

2.一元(One-dimensional)品質要素

此種要素充足時會令人感到滿足,不充足時便會引起不滿。也就是所謂的傳統觀 點。

3.必須(Must-be)品質要素

此種要素充足時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並不會帶來更高的滿意,而不充足時即會引 起不滿的品質要素。觀念上和Herzberg 的保健因子相近。

4.無差異(Indifferent)品質要素

此種要素不論是充足或是不充足都不會造成滿意或是不滿意。脫不了“不滿意"這 個維度的範疇;而無差異品質則是和橫軸重疊的直線,即表示此種要素不論是充足 或是不充足都不會造成滿意或是不滿意。

5.反向(Reverse)品質要素

此品質要素充足時反而引起不滿,不充足時才令人感到滿意。

圖 2-30 是楊錦洲(1993)以圖形的方式來表示 Kano 二維品質模式,橫軸為品 質要素充足與否,縱軸則為使用者滿意與否。一元品質為斜率1 的直線,即表示此 種要素充足時會令人感到滿足,不充足時便會引起不滿。而反向品質為斜率-1 的直 線也是同樣道理,只是方向和一元品質剛好相反;魅力品質與必須品質則為弧線,

前者均在橫軸上方,而後者則均在橫軸下方,說明了魅力品質不管具備與否,都不 會造成不滿意,而必須品質再怎麼具備,也脫不了「不滿意」這個維度的範疇;而 無差異品質則是和橫軸重疊的直線,即表示此種要素不論是充足或是不充足都不會 造成滿意或是不滿意。

圖2-30 Kano 二維品質模式示意圖 楊錦洲(1993)

在這五類品質要素中「必須品質」一定要具備才行,否則會引起顧客的不滿意,進 而顯著影響產品或服務的銷售。至於「一元品質」應儘可能的具備,而且要避免欠缺。

而「魅力品質」可以當做競爭的策略,以增加銷售。上面所說的品質要素的具備及加強 均會增加顧客的滿意,是服務業者所不能忽略的。至於「反向品質」是絕對不能有,具 備的話不但沒有好處,反而有害,不可不慎。「無差異品質」不論是具備與否,均不會 帶來太大的影響,所以在降低成本的考量下,應可加以排除。

由上述可知顧客的需求是隨時會改變的,對某些顧客可能是但對其他的顧客也可能 不是,在不同的時間及地點顧客對同一項品質需求也有可能會不同的,因此要對顧客作 多方面、多時點展開調查,因為無差異及反向品質要素都不是顧客想要的,故有許多文 獻在作Kano模型分析時,常會將無差異及反向品質要素除外不例入調查中。

(三)Swan and Combs 的二因子理論(顧客滿意之二因子理論)

Swan and Combs(1976)由Herzberg 之『M-H理論』發展出二因子理論,認為消費 者在購買產品時,消費者會將產品效能與原先的預期做比較,如果產品的實際效能與預

期的一樣,甚至更好,則該顧客會覺得滿意;反之,則會產生不滿意。很多對消費者而 言是很重要的產品效能,會因消費者的認知而受到限制,產品效能只是人們過去看法與 經驗法則的構成物。也就是說滿意和不滿是互相獨立的。

對於產品效能與消費者滿意之間的關係,Swan and Combs 提出了產品的機制性構 面(instrumental dimension)與表現性構面(expressive dimension),而機制性構面與產 品的物質因素(physical)有關,如產品外觀、方便性或耐用性,表現性構面則與非物 質的、心理因素(psychological)有關,如顧客的主觀回應。表現性的需求(即心理需 求)被滿足前,機制性需求(即物質需求)需先被滿足才行,而且只有表現性的產品效 能才能產生顧客滿意,而減少表現性要素會降低顧客滿意,但是不會導致顧客不滿意。

非令人滿意的機制性效能會造成顧客不滿,但是表現良好的機制性效能卻不能造成顧客 滿意,也就是說機制性構面僅是顧客滿意之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