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二、綜合性創造思考教學策略

在文檔中 貳、創造力的研究 (頁 25-32)

除了上述常用創造思考教學策略外,針對創造思考策略提出整套綜合 性的教學策略的學者有:Osbord(1963)的腦力激盪法、Guilford(1967)

二十四項擴散性思考策略、Parnes(1967)的創造性問題解決策略、Williams

(1970)的十八種認知情意教學策略;以及Wile &Bondi(1980)培養創 造思考能力的二十種技術群組策略、陳龍安創造性問題發問技巧(1985)

等。以下就綜合性創造思考教學策略進行探討:

(一)Osbord的腦力激盪法(Brainstorming)

腦力激盪法被視為最有效的問題解決技巧,不僅適用於團體,也是促 進個人發展的重要活動(陳龍安,1998)。此種方法利用團體思考,產生大 量意見,可說是一種集思廣益方式,再由大量產生意見、靈感或方案中產 生創意的歷程。因此,Osbord認為腦力激盪法式訓練創造思考最直接,也 是最常用的方法。

通常實施腦力激盪,以八至十八人為佳,在班級教學中,可以小組方 式或分組方式實施,也可以全班參加。腦力激盪教學可依下列幾個步驟進 行:1.選擇適當的問題;2.組成腦力激盪小組;3.說明應遵守規定及原則;

4.進行腦力激盪;5.共同訂定標準,評估構想,選取最佳意見。

(二)Guilford的擴散性思考策略

Guilford於1956年發表智力結構理論,運用因素分析法及型態綜合 法,從思維運用型態、內容和產物等三方面說明人類智力結構要素,在智 力結構立方體中三各項中共包括一百八十種能力,Guilford認為人類的智 力是由這一百八十種能力結構而成。

根據智力結構論所發展的創造思考教學策略,以其組合的三向度要 素命名,以「DFU:Divergent production of Figural Units」(圖形、

單位的擴散思考)為例,其策略是引導學生運用擴散思考,將圖形或實 物,改變成不同單位的產品。

(三)Parnes 創造性問題解決策略(簡稱 CPS)

Parnes(1966)發展出有清楚文字描述的 CPS 五階段(Isaksen , 1993):發現事實、發現問題、發現點子、發現解答、尋求可被接受的點子。

這種分階段解題模式,通常用來解決開放性問題,其解題步驟包含有發現

事實(fact-finding,FF)、發現問題(problem-finding,PF)、發現點子

(idea-finding,IF)、發現解答(solution-finding,SF)、尋求可被接 受的解答(acceptance finding,AF)等五個階段(Parnes,1987)。

其最大特色是解題過程中,每一個階段都先有擴散性思考,以免遺漏 任何可能的答案,再有聚斂性思考,以從眾多可能解答中找出最佳者,而 解題者利用這五個階段系統性的解決問題。

(四)Williams創造思考教學策略

在Williams(1970)的認知情意教學模式中,第一層面是學校課程的 六種不同學科:包括語文、數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音樂和藝術等;

第二層面是教師的十八種創造思考教學策略;第三層面是學生的行為包括 認知方面的流暢力、變通力、獨創力和精進力;以及情意方面的好奇心、

冒險性、挑戰性和想像力等。以下分別敘述這十八種教學策略(整理自施 乃華,2002;陳龍安,1998;賈馥茗,1972)。

1.矛盾法:發現似是而非的相互矛盾的論點,發現一般認為是對,卻未必 完全正確的觀念。

2.歸因法:發現事件屬性,指出約定俗成的象徵或意義,發現特質、或屬 性並加以歸類。

3.類比法:比較類似的各種情況,發現事物間相似之處,將每事件與另一 事件做適當的比擬。

4.辨別法:發現知識領域之不足或闕漏,尋覓各種訊息遺漏的環節。

5.激發法:多方面追求各種事物的新意義,運用發問技巧,引發探索知識 的動機,探索並發現新知。

6.變通法:演示事物的的動態本質,提供各種選擇、變通、修正的機會。

7.習慣改變法:確定習慣思想的作用,改變功能固著的觀念及方式,增進

思考的敏銳性。

8.重組法:將一種新的結構重新改組,創立一種新的結構,衍生或重組不 同的新結構。

9.探索法:探索前人處事的方式,探索某些事物的現況,建立實驗的情境,

並探討結果。

10.容忍曖昧法:提出懸疑、困惑、或挑戰性的問題,讓學生思考或提出 開放性的問題或情境,以激發擴散性思考。

11.直觀表達法:學習透過感官了解事物,表達其情感,啟發對事物直覺 的敏感性。

12.發展調適法:從錯誤或失敗中學習,強調在工作中積極的發展,而非 被動的適應,引導發展更多的選擇性或可能性。

13.創造者與創造過程研究法:分析富有創造力人物的特質,以學習洞察、

發明、精密思慮及解決問題的過程。

14.情境評鑑法:根據事件的各種結果,判斷其可能性,檢查或驗證原先 對於事件猜測是否正確,即做決定前,先衡量情境,分析利弊得失,

再作決定。

15.創造性閱讀技巧:運用閱讀獲得知識的心智能力,學習從閱讀中產生 新觀念。

16.創造性傾聽技巧:學習從傾聽中產生新觀念,以及從傾聽一事件中導 出另一事物的資訊。

17.創造性寫作技巧:利用寫作的方式,學習溝通觀念,表達意見以及產 生觀念。

18.視像法:用具體圖解或實例的方式,表達各種觀念思想、情感或經驗。

(五)懷邦創造思考教學策略

美國學者 Wiles 與 Bondi(1980,1981)曾發展一套培養創造思考能 力的策略,依難易及運用層次分為五大類二十種技能((Wiles 與 Bondi,

1981;余瑞虔,1999;施乃華,2002;陳龍安,1998)。

(一)分類一:組織技巧

1.組織知識:給予學生一些多樣性、不同的材料,讓學生排列或組合,成 為有意義的整體。

2.建立語彙:針對某一項主題或事件,提供學生一些資料或語詞,由學生 自行組織或統合,最後將象徵的語詞轉變成資料形式。

3.自我導向問題:學生依教師所提供的線索,提出關於事件的發展趨勢,

或其基本成分的問題,藉由問題的提出,使學生練習高度的組織技巧,

與減少思考差距和中斷,以利問題解決。

4.關鍵性問題:讓學生提出事件關鍵或轉捩點的問題,或述說一連串可以 使問題豁然開朗的資料。

5.界定問題:從新獲得的訊息分析,或綜合成可處理的問題或要點,以便 界定或限制問題的範圍,使問題更清楚。

6.推展延伸:確認現有資料種類、性質,並將這些資料的原理規則、方法 加以更新或推廣,應用於新用途。

(二)分類二:概念化技巧

7.研究事件間的關係:研究兩種以上事件在功能上、條件,或共有特質上 的關係。

8.瞭解與關聯:觀察並探討哪些事物具有共同限制、次序或關聯性,並進 一步了解系列的解釋,及觀念的流暢性。

9.組合再組合:統整事件間的關係,集合相關事件並分類,將既存的關係 再聯結成新的模式。

10.形成概念:觀察事物,在腦中形成抽象的概念,並能用語言或文字,解 釋在特殊事例中推衍出來的觀念。

(三)分類三:結構的技巧

11.將知覺簡化為符號:將心理影像或印象組合成為符號,將意識到或知覺 到的事件作聯結,以更明顯看出其關係。

12.意向的運作:採用自己最喜歡的,及適合自己的方式,以符號重新塑造 新形象,嘗試安排及掌握可見的代表形象。

13.建立模式:建立一套計畫、設計或敘述,表達出一套系統或結構。

14.符號式思考:用符號的方式來表達、設想,或想像各種不同的事件。

(四)分類四:知覺分化的技術

15.分析的過程:觀察了解一個操作的方式,決定行動、探討一連串活動,

或連續事物的本質關係,檢驗每一個活動的必要部分。

16.構圖的結構:詳細地評估各種事物的裝置、設計的形式,並調查研究其 中的關係。

17.知識的審視:以研究的態度探討熟悉與不熟悉的事物,針對某事件逐點 詳細審視其特質,作進一步的了解。

(五)分類五:運用的技巧

18.延緩判斷:延緩對資料下結論,鼓勵學生除資料線索外,多提出各種構 想及可能答案。

19.刻意扭曲資料:將事實或普通事物的比例、形式和意義刻意加以改變,

使產生不同想法,導致新構想。

20.自由聯想:無限制地自由組合想像前所未有的資料,作不尋常的創造性 思考。

(六)陳龍安的創造性發問技巧

發問是教師教學時常用的方法,有效的發問技巧可以引導學生心智活 動,促進思考能力的有效途徑,也是成功教學的基礎(張玉成,1988)。教 師運用各種技巧的問題刺激學生,以激發其創造力和想像力,問題是開放 性的問題、激勵性的問題(Torrance,1971)。在陳龍安提出的ATDE教學模 式中,歸納出十項有助創造思考的問題,並提出「假列比替除,可想組六 類」的發問口訣。

1.「假如」的策略:假如現在你是一隻小鳥的話,你要做什麼事?

2.「列舉」的策略:請列舉出來磚頭有哪些用途?

3.「比較」的策略:比較茶杯和碗有什麼不同的地方?

4.「替代」的策略:媽媽炒菜沒有味精,可以用什麼東西替代?

5.「除了」的策略:筷子除了吃飯外,還可以做什麼用?

6.「可能」的策略:到網咖可能遭遇哪一些危險?

7.「想像」的策略:想想看,每年中秋節嫦娥仙子會對我們說些什麼?

8.「組合」的策略:請用「老虎」、「猴子」、「魚」這三樣動物,組成一個 故事。

9.「6w」的策略:對於現有的辦法或產品從六個角度(why,what,who,

when,where,how)來檢查問題的合理性(Raudsepp,1981)。

10.「類推」的策略:貓與冰箱有什麼相同的地方?

創造性問題最大的特點就是擴散性、沒有標準答案,實施時要注意以 下幾項要點(陳龍安,1998):1.問題內容及敘述文字要符合學生程度;2.

問題類別應有變化;3.問題之後應有適切的停頓時間讓學生思考;4.鼓勵 接納及包容學生不同的答案;5.問題的提出應由易而難,由較低認知層次 往較高認知層次發展;6.鼓勵學生提出關鍵問題,或自我引導問題;7.從 學生不完整答案中進一步探討;8.在適當時機及相關教材提出,而非全部。

綜合以上有關創造思考教學策略可發現,創造思考教學策略包羅萬

綜合以上有關創造思考教學策略可發現,創造思考教學策略包羅萬

在文檔中 貳、創造力的研究 (頁 25-32)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