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貳、綜合活動學習領域

在文檔中 貳、創造力的研究 (頁 44-48)

綜合活動是二十一世紀中小學課程改革一項創舉,綜合活動能跳脫傳 統教育的桎梏,透過綜合活動學習,學生自活動中體驗到教育意義,培養 個人基本倫理觀,以及因應社會變化的實踐力、反思、解決問題的能力(洪 久賢,2001),教育部(2003)在「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中「綜 合活動學習領域」(附錄一)指出「綜合」是指萬事萬物中自然涵融的各類 知識,「活動」是指兼具心智與行為運作的活動,一個人對所知的萬事萬物 要產生更深入的認識,需透過實踐、體驗與省思,建構內化的意義。黃譯 瑩(2001)指出綜合活動內涵以「實踐、體驗與省思」,省思萬事萬物間的 關聯,自己與萬事萬物間的關聯,以及自我內在的關聯,藉此闡明綜合活 動領域與其他學習領域的不同,更突顯出綜合活動領域基本內涵。

一、綜合活動課程目標

教育部(2000)在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課程暫行綱要中,提出生活實踐、

體驗意義、個別發展及學習統整,四項課程目標,以和其他學習領域有所 區別。湯梅英(2000)認為綜合活動所重視的並非零碎學科的學習、外在 知識的認知,而是提供學生探索、建構個人意義、及統整知識與生活實踐 的機會。李坤崇(2001)認為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的目標可精簡為「實踐、

體驗、發展、統整」,「實踐」乃是生活實踐的能力,協助學生表現自我與

檢證學習內容;「體驗」乃重視實踐以體驗活動意義,省思以增進自我了解;

「發展」是針對不同能力、興趣、需求設計多元活動,以個別發展機會;「統 整」是獨立設計,運用校外資源,進行若干學習領域統整設計。

由於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課程暫暫行綱要,無法充分說明「實踐、體驗 與省思以建構內化意義」的綜合活動基本理念(李坤崇,2003)。因此,教 育部(2003)在「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修正綜合活動課程目標 為:實踐體驗所知、省思個人意義、擴展學習經驗、鼓勵多元與尊重,張 景媛(2003)認為綜合活動課程目標傳達出下列訊息:綜合活動不要紙上 談兵,而要有真實的行動,著重將已知的知識運用於問題解決;綜合活動 要將活動和個人產生關聯;綜合活動要讓增廣見聞;綜合活動避免作統一 規定,而是尊重孩子的多元智慧。

二、綜合活動階段能力指標

九年一貫新課程的總目標是要培養學生十大基本能力,所以綜合活動 課程能力指標亦和基本能力相呼應,楊思偉(1999)認為「能力指標」係指 把學生所應具備的能力項目,轉化為可以觀察評量的具體數據,藉以反應 學生的學習表現。李坤崇(2001)認為基本能力指標具有四項功能,分別 為:編輯教材的依據;確立教學目標與運用學方法的前提;教師實施教學 評量的準則;基本學力測驗的準則,此外,他(2000)指出教育部所公佈 之課程綱要中僅有原則性、籠統性規範能力指標,學校可予以增加、補充、

或分化,然學校應依據學校願景與特色秉於專業自主來活化,教師得以充 分展現專業自主,但若缺乏足夠專業能力,則專業自主將流於空談。

因此,能力指標提供教師最基本的教學方向,教師應依據不同學習階 段學生的能力指標,以教學專業能力對既定的能力指標進行調整,活化能 力指標意涵,使能力指標能與實際教學結合,如此才真正協助學生學到活 的能力,本研究將以原版本教材設計之能力指標為原則,進行融入教學方 案設計。

三、綜合活動教學活動設計原則

教師實施綜合活動必須能掌握其精神,充分發揮其功能,方能擺脫傳 統教學的束縛,顏國梁(2002)指出教師應掌握的教學原則有:以學生本 位取代教師為主體的教學;以積極鼓勵取代消極處罰的教學心態;以動態 多元取代靜態一致的教學模式;以資訊能力取代灌輸知識的心態;以發表 展現取代被動沉默的畏縮態度;以整合資源取代固定呆版的學習環境;以 尊重參與取代附屬配角的社區結合,張景媛(2001)亦提出綜合活動設計 的原則:1.以「真實的行動」為基礎,以學生為主體,藉由各種真實的活 動,達到培養學生生活實踐的能力;2.以「應用與創造」為歷程,協助學 生將所學到各領域知識應用於生活,並且在實作的過程中發現個人的潛 能,培養創造思考的能力;3.以「意義的建立」為依歸,活動能和學生的 生活經驗產生連結,達成知識統整、經驗統整與社會統整的目的,並能從 規劃、組織與實踐的過程中體驗活動的意義。

另一方面,陳惠娟(2003)根據活動課程理念,提出理想的綜合活動 教學原則有:1.課程採活動方式進行,活動以學生為核心,重視學習者自 主性;2.鼓勵學生發表,提供機會讓不同論述得以表達,培養學生思考能 力,並肯定自己的判斷能力;3.加強學生間的對話,課程可藉由合作學習,

增加學生互動及討論。此外,詹于倩(2001)認為綜合活動課程為各領域 學習提供一個回饋機制,強調學生能將各領域所學統整並運用到生活中。

由上述可知,教師在教學時應以學生實際狀況調整課程內容,除了提 供學生運用課程所學的機會,藉由多元的學習刺激,引導學生去體驗、透 過實踐,讓學生產生深刻的省思,並將所學運用到學習及實際生活中。

四、綜合活動學習評量

評量對教師及學生同樣具有重要功能,對教師而言,可藉以作為教學成 敗檢討的指標,對學生而言,可了解自己學習的情況(張春興,1994),教 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提及,評 量過程重於結果,評量重要的原則是讓學習者用自己興趣的、自己選擇的 方式來表達知道的,所感受的、所做到的,提出下列三項評量原則:1.整 體及多元的觀點;2.避免壓力、樂於學習;3.鼓勵性質、過程導向。

評量方式若仍採傳統、單一方式,則綜合活動所重視的體驗及實踐精 神,必定無法達成,高博詮(2003)認為教學評量應採取綜合性、全程性、

真實性、有效性、以及多樣性原則,使教學評量活動能夠更趨於周延,楊 雯雯、廖年淼(2002)認為綜合活動教學過程注重形成性評量,使學生能 了解自己的學習狀況,教師適時肯定學生的表現,讓學生在課堂及作業,

展現不同長才與特色,能提升學生自我效能評價外,更可有助於提升學生 學習綜合活動的動機。因此,為展現課程多樣及豐富的面貌,建立每位學 生都能有機會成功的情境,綜合活動評量方式應採多元方式進行,取代固 定測驗(湯梅英,2000)。

教師可運用多樣方式紀錄學生學習活動表現,如:教學日誌、活動心 得、成品製作、專題報告、發表活動或遊戲化評量、調查、訪問、等,運 用多元評量方式,此外,家長、學生或同儕參與評量,也能呈現活動評量 多元化、適性化的特質(湯梅英,2000;詹于倩 2001)。

由此可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以學生為主體,提供多元的學習方式,讓 學生有發揮的舞台,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其精神與創造思考教學十分符 合,因此,本研究在學生綜合活動評量採用多樣化的方式進行,多種評量 方式提供學生不同展現學習的機會,此外,評量者除研究者外,輔以同儕 間的評量,讓評量方式、向度更加多元。

在文檔中 貳、創造力的研究 (頁 44-48)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