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參、綜合活動相關研究

在文檔中 貳、創造力的研究 (頁 48-53)

九年一貫課程從八十九學年度試辦到九十學年逐年實施,自今雖僅三 年時間,但九年一貫相關論文研究如雨後春筍,查詢全國碩博士論文資料 庫出現兩百餘篇以九年一貫為論文題目的論文研究,由此可知,九年一貫 關研究方興未艾。因應新課程的實施,九年一貫相關研究多以學校系統對 教育改革的因應,以及教師對於課程改革的認知與態度為研究方向,呈現 在此重大教育改革中學校系統及教師如何因應及其意見,較缺乏以實際教 學進行研究的論文。因此,相較九年一貫研究中其他研究範疇,相關教學 課程研究,仍有待繼續開發。

進一步查詢全國碩博士論文資料 http://datas.ncl.edu.tw/theabs/

以綜合活動為研究主題的論文研究,截至 2004 年四月前共有十七篇論文,

見表 2-3-2。

表 2-3-2 國內綜合活動論文研究

域綱要可達成之程度,較 究佔多數,而其中進行實際教學實驗共三篇,分別為林小麗(2004)、

陳惠娟(2002)、蔡彩霞(2003),此外,黃黎葳(2003)、姜鵬珠(2003)

設計綜合活動相關課程。

三、研究重點:多數研究在調查綜合活動課程實施以來,學校及教師的適 應狀況,研究重點:課程試辦工作之相關、課程評鑑、教師對綜合活 動的認知及態度、在實施新課程的困難及衝擊等,侯昕辰(2003)提 出綜合活動評鑑規準,分為必要規準及一般規準。此外,以教學課程 實施為研究重點有五篇,重點分別為:林小麗(2004)進行幽默融入 綜合活動教學;陳惠娟(2002)以概念構圖整合單元進行教學實驗;

蔡彩霞(2003)設計並進行符合綜合活動理念的生命教育課程研究,

此外,黃黎葳(2003)設計主題統整教學方案,及姜鵬珠(2003)設 計生命教育課程。

四、教學研究成效:在綜合活動的相關教學實驗中,研究主題不同,效果 也不儘相同,林小麗(2004)的研究中發現,幽默感、情緒適應和幽 默人際因應上沒有顯著差異存在;蔡彩霞(2003)指出透實施生命教 育課程,學生更能體會生命的意義及價值;陳惠娟(2002)的研究發 現實驗組學生綜合活動之學業成就有差異,在問題解決能力無差異。

由上述可知,在國內綜合活動相關研究中,以學生研究對象的教學研 究為數不多,此外,缺乏創造思考教育作為研究重點的研究,綜合活動強 調實踐,本研究將設計一套融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的創造思考教學方案,

並探討此教學方案對於提升學生創造思考能力,及其他學習領域遷移效果 的如何,更進一步對所設計的課程進行評鑑。

課程評鑑的目的,游家政(2002)認為課程評鑑是以「課程」作為評 鑑對象,系統地蒐集學校的課程目標、課程計畫、課程設計、課程實施與 結果等資料,藉以診斷問題、發現缺失,做為改進課程的依據,葉興華(2002)

認為課程評鑑的目的除了是課程優缺點的判斷,追溯過去的績效之外,更 要展望未來。因此課程評鑑的範圍必須包括整個課程發展的過程,也就是 包括課程的規劃、設計、實施,及學習結果的評鑑等。

Tyler(1949)在「課程與教學基本原則」一書中,提出發展課程與教 學方案的四個基本問題:希望協助學生達成哪些教育目標?可提供哪些學 習經驗使學生達成這些目標?如何將學習經驗加以組織以擴大學生們的累 積性效果?方案效果如何加以評鑑?(引自黃嘉雄,2004),Tyler 認為教 師除了是課程的使用者外,也應是課程的生產者與修訂者,並非是單一方 向的被動施教(黃義良,2000),此外,郭昭佑(2003)更進一步指出課程 評鑑對教師而言是一個批判反省的歷程,它隨時存在於課程發展與實施之 中,教師是課程發展者,同時也是最瞭解課程與學校情境的人,因此教師 最有資格對課程進行評鑑。然而,當教師同時身兼課程發展者、課程實施 者,又要作為課程評鑑者時,該如何進行課程評鑑,郭昭佑(2003)建議 評鑑的過程應加以簡化,可運用課程評鑑指標、檢核表、觀察表、反省札 記等存在教師的教室裡的工具,教師隨手拈來即可針對課程設計與實施進 行反省檢核,瞭解自身的問題及如何解決,針對問題研擬解決策略。

綜觀上述,本研究基於教師即課程評鑑者的觀點,採用教學現場原有 的工具如觀察紀錄、反思札記、課程回饋表等,針對研究者所設計之「創 造思考學融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學方案進行評鑑,以了解本研究教學 方案的適切性。

在文檔中 貳、創造力的研究 (頁 48-53)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