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面對亞太新世紀的政經發展,當前臺灣在 APEC 發展的因應策略,

〈中共拒絕陳水扁參加 APEC〉,《中國時報》,2001 年 6 月 7 日,版 11。

應該有下列幾項思考的大原則和方向,臺灣如何掌握經濟優勢,必須 面向亞太經濟,而要面向亞太經濟,就必須掌握 APEC 的發展動向,

為因應新世紀的 APEC 發展,臺灣必須有新的思維、新的視野和新的 行動:

首先,APEC 並不僅僅是「商機」(business)而已,也是每個人 的「事務」(business),更關係到臺灣的「生機」問題。說明白一 點,APEC 應該是生活的議題,也就是一種生活方式(a way of life)。

要落實 APEC 目標的推動,就必須整合民間社會資源,結合產、官、

學等,才能奏效。因此,在國內必須普遍地、全面地宣傳 APEC 的現 實意義與重要性,並將 APEC 融入到整個臺灣社會體系脈絡,達到人 人關心、人人參與 APEC 的目標。畢竟臺灣要走向國際社會,強調國 際化和自由化的同時,就必須重視 APEC 的發展。唯有立足臺灣,掌 握亞太事務的發展,才能面向世界。而立足臺灣,必須將臺灣社會資 源整體投入,務實地全方位參與 APEC 各項議題,才能將臺灣與亞太 緊密地結合與整合一體。

此外,APEC 不僅僅是一個開放性的區域組織而已,更是一個亞太 社區共同體的建立。APEC 也不只是經濟議題的結合而已,更是涉及到 政治、外交、安全、環境、能源、教育、農業、人力資源、科技、產 業、觀光、漁業等多面向的議題。APEC 未來的發展勢必將跨出經濟議 題,進而涵蓋政治、社會、文化、安全等議題,單靠政府力量是無法 完成的,必須全民投入才有優勢。也就是說, APEC 不僅是國與國成 員體的關係之維繫與發展,更應該是各國社會間的聯繫、交流與整 合,如此才能讓臺灣與 APEC 緊密地結合一起。

其次,臺灣參與 APEC 必須相當投入與認真,儘管 APEC 屬於經 濟性質的論壇,但臺灣能參與 APEC 更具有政治意義。對臺灣來說,

能參與 APEC 組織誠屬彌足珍貴,臺灣相當珍惜。目前臺灣表現得可 說是 APEC 的標準模範生,非常重視這難得正式參與的機會,往往動 員最大規模的代表團參與各項議會和活動,配合度與積極性均高。不

僅要努力地推動貿易投資自由化和便捷化,也必須積極爭取擔任組織 內更多的重要職務。其實,加速自由化也符合臺灣走向國際化、自由 化的目標,而且在經濟自由化的議題上,臺灣仍有極大的發揮空間。

此外,在經濟技術合作上,不管是在人力資源、資本市場、經濟基礎 建設、技術、環保和中小企業等優先領域的合作,臺灣可以扮演提供 者角色,也可以是需求者角色,經濟技術合作可使臺灣成為貢獻者,

也可以是受益者,對於經濟技術合作應該努力不懈推動。因此,在實 現提供更多自由化和便捷化的經貿環境,以及建立密切的經濟技術合 作關係,才能提高臺灣在 APEC 的地位。

第三,對臺灣來說,APEC 不僅只是意味著國際舞臺而已,也是重 要的資訊窗口,更是兩岸互動和對話的重要場所。其實兩岸透過在 APEC 的接觸,直接進行部長級的雙邊對話或諮商,以提昇兩岸的共 識。甚至兩岸領導人在 APEC 非正式領袖高峰會議的場合會面,也是 最自然不過的時機,只要兩岸領導人能會面,對兩岸關係的提升發展 具有良性和正面的意義。不過,兩岸除非在「一中原則」架構下獲得 突破,不是中共讓步、就是臺灣接受「一中」原則,否則兩岸在 APEC 的政治攻防仍將持續,即使臺灣一直努力希望在 APEC 架構下或是未 來 WTO 架構下,進行兩岸對話,也將徒勞無功。因此,假如臺灣領導 人欲參加 2001 年由中共主辦的年會高峰會議,承認「一中」(不是接 受一中,正如王永慶所言:「一中」各自表述」)的作法有可能轉圜 兩岸困境,39而兩領導人會晤勢必成為國際媒體的焦點。

第四,重視中華臺北 APEC 研究中心的發展,加強 APEC 研究的 深度與廣度,對於 APEC 教育推廣應該全面展開與落實,才能整合民 間社會和企業力量,以利 APEC 的運作和推動。近年來,私人部門與 社會團體儼然成為 APEC 事務推動的重要動力來源,結合民間力量才 能擴展臺灣在 APEC 活動的量能。在臺灣 APEC 研究中心的成立稍晚,

《中國時報》,2001 年 6 月 20 日,版 1。

其研究規模也較其他國家來得單薄微弱,如何有效整體整合規畫研究 資源與人力,以及爭取政府與民間社會的大力支持,進而對各項議題 皆能深入研究、規劃與掌握,才能有效推動 APEC 的業務。

第五,臺灣應該主動、積極掌握 APEC 內部議題多元化和集團化 之趨勢,與各成員體進行密切的合作關係,在經濟、技術議題上,多 與東南亞國家交換發展經驗與心得,在貿易、自由化、人權、民主方 面呼應先進成員體,在兩岸問題上儘量避免兩國論的政治爭議,以及 支持不具爭議性的安全信心建立措施,在社會與文化價值上,可進一 步與其他成員體合作,建立健全社會安全網,將臺灣真正融入亞太社 區社會。此外,由於 APEC 議題多元和快速擴張範圍,負責的單位與 機構相當多元和不同,例如臺經院(國際處)、勞委會(職訓局)、

國科會(國際合作處)、經濟部(能源委員會、中小企業處、國貿 局、技術處、人力規劃處)、交通部(電信總局、觀光局、運輸研究 所)、財政部(關政司)、環保署(科顧室)、農委會(漁業處、農 糧處)、外交部(國際組織司)、經建會(國際事務小組)等,40因此 除了必須建立彼此資訊流通暢通,以及建立完整的資訊中心,更需要 一個統合單位來負責協調,將產官學社做最有效率的整合與動員。

第六,在 APEC 架構下,漸露頭角的次級區域組織,有逐漸在 APEC 幕後主導 APEC 幕前的活動與議題,臺灣在沒有次級區域組織 保護傘的庇蔭下,孤苦無依,即使想要加入東協、北美自由貿易區、

紐澳自由貿易區等,也苦無管道和機會。臺灣的因應作法除了進一步 表達參與意願外,更應該積極地與各次級區域組織保持密切的經濟與 技術合作關係,甚至建立良性的貿易自由化關係,以經濟紐帶來聯繫 彼此的經貿關係。對於與臺灣立場相似的 APEC 其他無參與區域組織 的成員體(如智利、俄羅斯、秘魯),更可以主動積極地推動雙邊或 李秋錦,〈APEC 推動經濟與技術合作概況及我國參與情形〉,《中華臺北 APEC 通訊》,創刊號,1998 年 7 月,頁 28。

多邊的經貿關係與合作,以及提供或協助中小企業發展和資訊工業發 展經驗,並透過投資分工關係和創造就業機會,強化彼此間的經濟整 合,以期構築類似非正式型態的次級區域組織,來強調經貿關係實質 利益的共同體。此外,臺灣更可以透過「太平洋盆地經濟理事會」

(PBEC)和「太平洋經濟合作理事會」(PECC)與 APEC 的資源相 互結合與運作,41在區域涵蓋與參與國家雷同的背景下,進行「三合 一」的發展策略,可以更加突顯出臺灣在亞太地區的主動參與角色。

最後,在 APEC 政治色彩濃厚的今天,非正式領袖高峰會的重要 性超過部長級會議,唯有打破不合理的政治折衷模式(以總統特使身 分參與領袖高峰會),主動積極協商爭取參與權益,才不至讓臺灣一 直扮演配角角色,而使權益受損。進而降低政治負面的影響,一方面 突顯臺灣「利多」的經濟效果,強調臺灣扮演貢獻者與提供者的角 色,並腳踏實地的默默耕耘,努力推展 APEC 的宗旨目標;另一方面,

必須積極地與中共建立良性的對等互動關係,突破「一中」的框框,

以更寬廣的視野處理一中問題,進而謀取兩岸共榮共利的遠景。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