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從 APEC 的政經發展過程中,可以發現 APEC 的存在不僅僅只是 經濟上的需求(economic needs)而已,也有其政治需求(political needs)。而 APEC 組織之所以快速的發展,也正是填補冷戰結束後亞 太政經真空,加上東亞經濟的興起,逐漸對一向由美國和歐洲支配的 國際經濟形成挑戰,並出現泛太平洋現象,多少遮掩了大西洋主導的 優越性。APEC 的興起不僅聯繫了亞太盆地的經濟關係,也反映出亞太

PECC 和 PBEC 皆為第二軌道的國際組織,以促進亞太區域經濟整合為宗旨 而成立的國際經濟合作組織。PECC 係由亞太地區各會員國的產、官、學界 菁英所組成的半官方組織,而 PBEC 的成員則偏重於各會員國產業界人士,

臺灣分別於 1986 年和 1984 年加入該二組織成為正式會員。

新經濟秩序的利益。

從 APEC 的發展中,有幾個重要現象與特徵可以歸納如下:一是 APEC 運作充滿著政治意味;二是 APEC 討論議題多元化,逐漸涵蓋 政治、社會、安全、文化等領域問題;三是 APEC 議題的需求是具有 現實與功能的考量;四是 APEC 發展趨向於制度化;五是次級區域組 織的興起,有逐漸干擾 APEC 的運作;六是 APEC 鼓勵私有部門的參 與,是區域經濟成長的動力;七是 APEC 是一個自願性、不具強制性的 經濟組織,重視互利和相互尊重。

至於 APEC 未來的發展趨勢,也可歸納成下列幾點:一是 APEC 成員體比較傾向於推動自由市場,而不是完全的自由貿易;二是 APEC 成員傾向於經濟技術合作和競爭政策的發展;三是加強 APEC 組織制 度的整合;四是將 APEC 的重點從具有理想層次比較高的非正式領袖 高峰會,轉移到務實層次較為具體的部長級會議或是其他制度化諮詢 的會議;五是 APEC 的未來發展有可能走向 OECD 的模式,即是強調 貿易便捷措施,並對開發中成員體給予金融與技術的援助;六是 APEC 在次級區域組織的運作下,有被虛化的現象,而且在一個堅持非歧視 性原則和實行歧視性原則之間也產生矛盾與衝突,模糊了 APEC 的發 展精神。

對於經濟強國成員體偏向於從經貿圖謀己利,只一味地推動經貿 自由化,要求弱國成員體也跟進,卻不關心弱國成員體所面臨的實際 經貿困難,出現了貿易交換上不平等的矛盾,一向忍氣吞聲的弱國成 員體,其反彈強國成員體經濟強勢的聲浪將提高,希望在經貿自由化 推動下,同時也能尋求或獲得強國成員體的經貿援助與技術轉移,達 到實質「雙贏」或「多贏」的局面,不是一面倒的只是由強國成員體 來主導 APEC 發展趨勢,卻忽視弱國成員體在發展上的困境。如何在 經貿自由化與強國對弱國成員體的技術轉移與經濟合作,將是新世紀 APEC 年會的重頭戲,而這種可能的反應與策略,將給予一向主張經貿 自由化的美國,帶來相當的衝擊與難堪。

面對此局勢,臺灣必須有一套因應策略與思維,配合上新視野、

新觀念和新行動,來適應新世紀、新經濟、新情勢的發展,才能在 APEC 組織中尋求比較優勢地位。除了積極推動貿易自由化、便捷化和 經濟技術合作外,臺灣一方面必須積極全方位地參與 APEC 事務,結 合產、官、學和社會資源的力量,一起投入 APEC 社區社會的發展;

另一方面必須積極改善兩岸關係,從兩岸經貿發展出發,以建立雙贏 的經貿互利共同體;另外,必須突破「一中」框架的限制與迷思,讓 兩岸建立良性的政治互動,無疑地 APEC 會議或是高峰會仍將是最佳 的時機地點與切入點。

(收件:2001 年 6 月 26 日,修正:2001 年 7 月 7 日,採用 2001 年 7 月 10 日)

The Developmental Challenges of APEC and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