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1. 不能輸給弟弟的壓力

經歷過訓練營所培養出「文化再造」模式的青年組不僅引起祭典時青年人口的 回流,也讓祭典氣氛更加活絡。因為訓練營期間所接受的課程主要以迎接豐年祭為 主,無論是傳統形式的一般歌舞或者 Malikuda(大會舞),都是訓練營的重點;另 外愉悅長輩為出發點的現代歌舞表演也是重頭戲,透過參與孩童之間的創意,搭配 時下最流行的舞蹈動作,在豐年祭特別設定的歌舞比賽中呈現給每一位參與族人,

提供共同歡樂的效果。

相對於拉千禧與拉立委,較高兩個階層(拉中橋與拉監察)的組別在擔任 Pakalungay 期間因為面臨部落年齡組織斷層之際,因此並沒有參加訓練營的機會;

比較下階兩組青年組在孩提時期就已經獲得教育以及實踐的機會,很多成員都是在 後來成年之後才慢慢因為同儕邀約的關係返回部落參與活動。所以無論是從人數參 與比例或者歌舞比賽成績來看,較低階青年組獲得族人的迴響(feedback)多於高階 兩青年組。36但傳統年齡組織觀念裡,上級總是利用豐富的經歷給予晚輩指導,面對 不同世代的想法以及部落本身所接受不同文化因素所產生的思考方式,傳統經驗法 則教育與駕馭晚輩的條件不再。在高階青年組參與人數與祭典相關觀念較為薄弱的 情況下,加上部落似乎都將焦點鎖定於低階青年組身上時,一種「弟弟優於哥哥」

的氛圍若有似無的在部落蔓延,高階兩組團體自然對其產生相互競爭的心態。筆者 在部落當中曾經也觀察到高階青年組對於低階組別的看法,部分族人會認為低階組

36 迴響效應可以從豐年祭過後族人聊天話題中觀察,若該年豐年祭發生了很特別的事情,就會成為常 常被提及的聊天內容。

別表現較好的是因為「他們是刻意配培養出來『萬眾矚目』的一群」。37相較之下,

拉中橋與拉監察成員在 Pakalungay 時期並沒有得到如同拉千禧與拉立委(甚至是 二○一○年成年的拉薩棟)的待遇,所以低階青年組在歌舞表現較好是「應該的行 為」、「既然他們那麼好,那什麼事情就給他們做」的心態。然而忌妒的心態是刺激 團體對內凝聚的力量,從筆者二○○五年開始進入都蘭觀察的結果,拉中橋與拉監 察兩組在目前的參與人數已經有非常大的成長,除了豐年祭以外,其他例如農曆春 節青年組聚會活動,參與人數甚至還比低階組要高。另外在歌舞競賽當中,也透過 組內成員細心的編排,所呈現的效果以及得到族人的迴響也是十分優越。拉監察成 員 R 表示:

我們當然會有不能輸給弟弟的壓力啊,畢竟拉千禧和拉立委都是被培養出 來的,特別是拉千禧,那時候整個部落都超轟動。我想這是一種良性競爭 吧,畢竟作哥哥的還是要以身作則,否則弟弟根本就會瞧不起你們,所以 我們拉監察常常也會聚在一起討論一些事情,像這樣就可以凝聚我們的 心,自然會在許多地方表現出來。

拉千禧族人 Fa 認為:

你看真的哥哥們在做事情,弟弟們就會自己看,看誰比較有能力,誰比較 差。這種互動是很正常的事情,雖然我們拉千禧在部落似乎是特別被教育 出來的一群,但是我們也會很努力的去學一些東西,不然哪天等弟弟們都 會了,我們還不會,這樣不是很丟臉嗎?而且像現在上面的哥哥都笑我們 不會講母語,或不會射魚之類的,我們也都有人在學習了。

從兩青年組成員的談話當中,可以發現到青年組對於部落事物的學習也會有一 種「不能輸給弟弟」的因素存在。年齡組織長幼秩序的條件首先需要被晚輩敬重的 能力,如同過去以經驗法則成就長輩的尊嚴,當代雖然無法全盤皆以經驗作為被敬

37 因為較低階青年組教育程度為大學以上,筆者認為此文化再造過程可與日治時期宜灣青年因受到日 本教育使得原本傳統年齡組織階級互動關係更改互為呼應,只是此時從對立轉型為相互刺激而增進上階 青年組對於文化認知的學習動力。

重的條件,另外還需要更多被當下社會價值觀認定的因素,才能夠讓長幼秩序的價 值觀被確立。簡言之就是不能夠在與晚輩的互動當中被瞧不起,所以當年齡組聚集 的時刻就會自然有相關的討論現象。另外團體進行文化探討的行為可以視之為在訓 練營教育過程中,團體互動所產生的效應,所培養出的默契與討論行為可以讓日後 這些參與者具有改變現狀的能力。此行為模式也影響到不曾接受過訓練營教育的族 人,對於較高階級青年組成員來說,從晚輩對於部落事物關切角度的探討現象與呈 現之態度,可以作為該組討論的題材與借鏡,同時在探討過程中也能夠間接增加更 多的團體認同與凝聚力。

2. 女性與年齡組織的關係

女性青少年雖然從一九九五年起與 Pakalungay 共同被設定為訓練營教育對 象,但始終被訓練營課程策劃者視為陪襯角色。由於傳統觀念的約束,即便阿美族 是一個以母系社會為主體的族群,但針對於未婚女性的角色不如以往透過與女性家 人的相處下習得應有的文化認知,加上因結婚而遷出部落的族人比例漸高,使得早 期小姐組的互動往往依賴著其伴侶而定。從訓練營課表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發現女性 青少年角色在文化訓練營籌劃過程中從一開始被邊緣化,到二○○七年開始出現專 門課程;再到二○○八年已正式將男女性區分開來同時間、不同地點進行課程得知,

都蘭阿美族人在年齡組織的修補上不僅出現嶄新的族群觀,更是順應潮流將原本排 除在年齡組織外的女性也納入訓練營的授課對象。筆者試圖從「女性團體是否亦為 年齡組織」一部分談起。

羅素玫(2008)對於壯年婦女出現的 Militepulay 有精闢的見解,當都蘭婦女在 婚後藉由丈夫而擁有一個類似男性年齡組織的團體,其社會地位及角色除了仰賴婚 姻關係、生育能力獲得社會性認可以外,同時也藉由子嗣出生、到進入年齡組織而 從原本的自然狀態帶入文化範疇內。儀式是文化再造的場域,當七十年前都蘭阿美 族開始出現正式女性組織,獲得男性政治團體(頭目、耆老)的認同,也因為過程 未發生不幸事件的歷史偶然促成文化再生產。

同樣的情形在二○一○年再次進行文化元素的整合,原本附屬於青年組的女性 青年認為可以將未婚女性統整為一團體,除能夠更有效達到文化學習效果,也能夠 凝聚一直以來被忽略,流失情形更嚴重的女性青年。小姐組與青年組的正式區分不 僅代表女性青年不再屬於男性青年組,領導幹部也由年長女性青年擔任。在小姐組

成員互動為複製男性年齡組織的長幼倫理秩序,按照年紀大小互稱為「Kaka」(姊 姊)、「Safa」(妹妹),亦有該組別的領導幹部。策劃者 Si 認為訓練營原本就是為了 恢復原有年齡組織的一個活動,而年齡組織本來就是完全以男性為主軸的團體,不 應該有女性的加入。未婚女性的學習應該是在家中與長輩的互動中而來,訓練營教 育對象應該以男性為主。然而抱持著學習文化不應該將性別區分的原則,後期 Su 的 策劃過程都將女性劃入範圍內,雖然歷屆策劃者對於女性的參與皆有不同的意見,

但女性課程直到二○○七年才與男性有明顯獨立呈現的安排。目前民國七十八年次 以上的女性成員多數沒有參加過訓練營,或者參加一、兩次就不再參加,許多人都 是在國、高中畢業後,因為工作的需求而前往其他城市發展,在團體凝聚方面不如 男性維持的久,也不同於 Pakalungay 選拔自己的團體幹部作為召集指標人物。因 此當 Pakalungay 的團體意識逐漸高漲之際,小姐組的成員在訓練營期間常常出現 的是三三兩兩、無延續性的現象。所以青年組女性成員比例遠不及男性成員,加上 女性族人與其他部落或者外族通婚的比例較高,一旦結婚後再返鄉參與祭典或者團 體活動的機率降低,因此新一代女性青年在參與訓練營期間,能夠與其對應的未婚 女性就不如男性多,祭典期間也多半是選擇與自己同學或者男朋友的年齡組織為依 歸。因此筆者認為此一創新的模式在未來能夠順利銜接婦女組(Militepulay)之間的 倫理關係,也能夠透過集體共事的互動過程建立團體情感,較不易因為外在環境造 成女性青年的流失,女性青年婚後則自然依附丈夫該階年齡組織。38早期因為婚姻關 係離開部落的情形,因為小姐組的出現獲得舒緩的現象。

長期擔任訓練營幹部的拉千禧女性青年 P 認為:

以前部落真的不像現在比較重視女生,以前我們在部落的地位就像是會場 招待一樣,豐年祭的時候就會被大人叫去現場當那種帶領來賓進場的角 色。後來是因為拉千禧成年之後,女生才慢慢因為是組員女友或妹妹的關 係而回來參加;另外我們也有找以前的國中同學回來參加的,只是因為不 常聚會的緣故,跟我們差不多年紀的朋友比較不那麼踴躍參與部落活動。

小姐組成立的同時也有藉由與青年組的互動,增加族人異性認識的機會。起初

小姐組成立的同時也有藉由與青年組的互動,增加族人異性認識的機會。起初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