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CII-3:(笑)對啊!

對於外國人的這些負面刻板印象,除了可能和資源競爭與文化距離相關以外,

也有同學認為和外籍生的少數身分有關,他們的稀少性讓他們的行為容易被放大檢 視與關注。

BIII-3:其實我覺得,剛剛在講那個外籍的素行不良,我自己覺得有另外 一個可能的原因是,因為如果你真的要說,當然啦那個,他們在這邊 母數就少啦,那第一個就是大家本來對他們的,就是會可能會比較特 別在意一點,所以這有沒有放大的效應,我覺得是有可能的,因為畢 竟,至少我也知道我認識的台灣人裡面,有不喝酒就很怪的,(大家笑) 因為這就是,可能這種人都有,那我覺得第一個可能就是,因為我們 本來就比較會在意他們,所以就會覺得,好像看到就會覺得特別的嚴 重,因為本來就關注……

CI-2:覺得被放大檢視吧!外籍生在台灣算是少數,那他們一發生事情就 很容易被放大,像政治人物那樣被放大,然後就會大家會去引起砲火 針對他們強烈的討論。

4. 互動焦慮

在本研究中,我們觀察到本地生與外籍生普遍來說彼此互動很少,幾乎沒有交 流。我們推測了幾項原因,包含彼此間的文化距離的差異、資源競爭以及對外籍生 的刻板印象,這些都讓本地生對外籍生容易產生負面觀感而不願接觸,但除此之 外,即使本地生對外籍生沒有任何的惡感,也有許多本地生「不敢」和外籍生接觸,

這些同學大多擔心自身的語言能力不足,或者害怕不小心觸犯外籍生的禁忌,就如 同Stephan & Stephan(2000)所宣稱的,內外團體在互動時會因為對彼此的不了解,

害怕觸犯對方而容易感到焦慮。而這個互動上的焦慮在外籍生人數較多,而本地生 相對少的情境下,會讓本地生更望而卻步。

BII-3:就是會覺得外國人就是一個外國人在那就覺得很難去接近他,然 後會覺得說我自己的英文可能不好啊,然後口條也不太好就去跟人家 講話會不會不禮貌啊什麼的。

BIII-6:……學校他其實有一點問題啦,就是他一直要國際化,但是他沒

44

有做一些相關的教育跟推廣,例如說他沒有教導我們學生們,就是說 不同的文化上面有什麼樣不同的文化差異,那這些東西我們是不是都 不曉得,我們也不曉得他們平常是怎麼樣生活的,例如我常常耳聞,

跟黑人的朋友講話的時候真的要小心,不然他們有時候會覺得你好像 在歧視他還是怎樣,那這些東西我們也不曉得啊,那我們要小心什麼 東西?我們也不知道啊,久而久之就變成不要跟黑人講話就好了,那 你就會發現這種東西我們就,有時候就會覺得不知道該如何去接觸,

假如說他們會講華語還簡單一點,不會講華語有時候就是講的比較奇 怪的英文,也聽不太懂他們在講什麼,對啊!

BIII-1:……你在譬如說平常在山下校區這樣走,有時候不常遇到外國人,

就比較常遇到同,學校的同,就是本國籍的同學,但是你一但走到OO 大樓就是,每一層樓都是外國人,對,然後,而且很明顯的就是,像 我是在六樓上課,然後他們那個電梯一出來就是那個,就是有那個沙 發區,就是一群,就是他們如果下課他們就坐在那個沙發區,然後就 在那裡聊天,然後你走過去都會覺得好像,不知道你是不是好像干擾 他們什麼之類的……

這種與外籍生的互動焦慮並不只是擔心觸犯外籍生,同時也擔心當自己與外籍 生相處時,其他的本地生同學會如何看待自己,有同學認為與外籍生對談互動會讓 其他本地生同學覺得自己崇洋媚外,因而不願與外籍生多接觸。

CII-2:我不知道怎麼講耶,可是我知道有些人會是因為這種原因,就是會是 因為覺得我好像不能跟他講話的那種感覺,有些人會有這樣的原因,然後...

對啊

Q:那是什麼意思,可不可以再講清楚一點?

CII-2:就是會覺得說,啊我幹麻跟外國人講話,就是我不知道怎麼講耶!

CII-4:就是一種刻板印象,對於崇洋媚外的那種感覺,但是那種媚外因為他 今天已經是在台灣,就好像我們是主人,但是卻因為有一點…這好衝突 喔,我們是主人,漢文化的觀點,但是漢文化以外又來一個西方文化的一 個一個好像很厲害的東西,但是其實他內容怎樣我不知道,只是他的包裝 可能是白人、可能是藍眼睛可能是金頭髮,但是你就會覺得他比較高尚,

可能是在講那一塊吧!

Q:是這個意思嗎?

CII-4:所以因為這樣子包裝,所以你在跟他互動的過程中,你會有一點欸會 真的會有一點稍微怕一下,就是會欸你幹麻跟我講話這樣子,所以造成了

45

就是…對,會有一些隔閡。

CII-3:我覺得常常會有一種奇怪的效應,就是比如說在我們本地的學生間會 覺得說,有一個外國人來然後你去跟他有可能聊天搭訕,我們就覺得哇你 好厲害,就是你好像是你是那個世界的人,你可以跟他們聊天然後知道他 們在講什麼,他也懂你在講什麼,就覺得說哇你是另外一個層次跟level的 一個人,然後就會在我們本地學生就會形成…就會變成有一種效應,再極 端一點就會變成說那我們幹麻要去抱人家大腿,幹麻要這樣像你剛剛講的 那麼親近人家,你現在在台灣在台灣耶,你幹嘛不講中文,應該是你來跟 我們講中文,為什麼是我們去跟你講英文?對啊,就會有一種很奇怪的一 種氛圍在那邊,就會你也不知道到底是應該,你應該是要跟他接近好呢?

還是你應該是跟他講…就算我們要跟他接近,你要講英文好還是講中文 好?變得是一件很弔詭的一件事情在那邊,就是…對啊!

從焦點訪談資料中可以發現,同學們認為招收外籍生有練習英文(AI-1、

CI-4)、了解他國文化(BI-3)、促進彼此間的交流(BII-6、DII-4)、增進學校的知名 度(BI-2、CI-2、DII-1)以及提昇國際化(CII-3、D1-2)等益處。

但實際上,本地學生卻鮮少與外籍學生互動,不論是在課堂,還是一般的日常生活 中,甚至在彼此距離最接近的寢室裡,雙方的互動都相當有限。

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用文化距離、資源競爭、刻板印象與互動焦慮四個面向 來解釋。從訪談中我們可以發現多數同學都認為和外籍生間的價值觀與生活習慣差 異很大,特別是文化距離和我們相距較遠的歐美學生,容易產生衝突或難以相處。

再加上學校給予外籍生較優厚的獎學金,讓本地生有資源被剝奪的威脅感,加深了 本地生對外籍生的負面觀感。

此外,本地生對外籍生也存在著許多刻板印象,這些負面刻板印象讓同學不敢 或不願接觸外籍生,害怕自己也受到干擾或影響。當然,並非所有本地學生都不喜 歡外籍生,但即使對外籍生持有正面觀感,也不代表本地生會和外籍生有所互動。

許多本地生是因為語言以及對他國文化的不了解而不敢輕易接觸外籍生,加上外籍 生總是一群人聚在一起,讓本地生覺得無法打進他們的圈子,擔心冒犯他們。另外,

有些同學則是害怕和外籍生互動會引起其他本地同學的反感。這些因素都導致四校 同學雖然都表示現在很常在校園看到外籍生,但卻很少有同學和外籍生有更進一步 的往來與交流,雖然身處同一個校園,但卻好像被隔成兩個世界。

46

八、本地學術社群對大學國際化的理解與期待

本研究發現,雖然台灣整體高教在教學與研究的國際化發展上,是偏向「美式」

與「英語化」的發展,受訪的老師們也一致認為,「國際化」是台灣高教,也是全 球高教未來的發展趨勢。但是,各校對於「國際化」的定義仍略有不同。不同學院 與系所基於本身專業的發展傳統與該單位的發展歷史,對於「國際化」的想像也很 不一樣。此外,行動者的身份與立場,也會影響其對「國際化」的理解與期待。如 同一位老師所言:

C1:如果就大環境來說,我想這個[國際化趨勢]大概沒有辦法抵擋吧!……

只是說,我覺得大家對於國際化的定義,各校解讀、各個學生的解 讀跟老師的解讀其實差異實在太大。

研究資料顯示,相對於台灣的政府與大學在推動高教國際化發展時普遍表 現出「向外看(outward-looking)」的比較與競爭心態(例如,提升大學知名 度與聲望、提升世界大學排名名次、各校彼此比較所爭取的政府資源與經費、

增加並與他校比較學校論文生產篇數、增加招募國際學生人數等),本地教師 與學生在理解與期待台灣高教國際化發展時,比較多表現出的是內省式的「向 內看(inward-looking)」態度。以下將參與本研究之教師與學生對於高教國際 化發展的理解與期待歸納為幾項: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