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有受訪的教師與學生認為,大學的發展任務之一,是肩負在地的社會責 任。但是,這在目前學校積極追求國際化的發展下是被忽略的。因此他們期待,

學校在未來發展上若要追求卓越發展,不應只是重視國際化的指標表現,而應 回歸大學最初的設立目的,這其中包括大學本身對於在地社會責任的重視,以 及在教學上更強調大學生社會責任的培養。

AII-3:我們那個時候在○○○○4之後大家有一個共同的心得,就是為什 麼要進百大這件事情是…我們認為是學校提不出一個我們如果要不 斷的努力進步,我們應該要朝哪個方向前進,提不出來一個具體的

「我們要培養怎麼樣的學生?」、「我們要變成怎麼樣的大學?」,所 以乾脆叫別人來告訴我們,雖然這個「別人」大家都知道他很有問 題,是國外的某一些評鑑公司,那評鑑公司它會把這個東西給做出 來它背後還有很多奇怪的原因,那些指標是不是可不可以變成一個 指標都很奇怪,那我們覺得是因為他提不出來。所以那個時候○○

○○我想起來這個脈絡就是那既然學校提不出來,我們學生來提提 看……我們覺得如果這所學校它的服務課是真的可以跟在地社區結 合,是真的讓這個社會感受到說這所大學是跟我們有關的,真的有 落實它的社會責任,這也許才是一個在...不要說進百大啦,追求進步 的大學該做的事。

4 該大學學生曾針對學校對追求世界大學排名表現的舉措發起一連串自我反省及向學校建言的活 動。

55

伍、結論

儘管台灣少數大學在政府於 2000 年初開始積極推展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並企 圖打造世界頂尖大學之前,就在國際化發展上累積相當經驗及成果,但不可否認 地,在政府透過資源挹注與政策制訂推動高教國際化之下,台灣的高等教育環境 產生相當大的改變。對於這樣的改變,本地學術社群是一則以喜,一則以憂。一 方面,有人認為國際化是推動台灣高等教育及學術社群發展進步的動力。但是,

也有人憂心台灣只是「邯鄲學步」,在尚未瞭解自己並建立自己的獨特性與自信之 前,就盲目地抄襲其他國家(特別是英語系國家)高等教育體系中的零星元素,

錯誤地認為「國際化」就是「歐美化」,因而難以透過現有的國際化發展策略以使 本地學術社群獲益,並建立台灣的大學在全球高等教育市場的競爭利基。

研究資料顯示,本地老師與學生大多認為學校在國際化目標與發展措施的形 塑,往往是由上而下的。而這種權威模式的國際化目標,往往所展現出來的思維 與措施會過於同質化,而忽略大學本身不同學科的特性與需求。此外,權威式的 國際化政策往往缺乏行政彈性,因此容易使學術的國際化發展難以獲得有效率的 行政支持。第二,從本地教師與學生的觀點,台灣高教的國際化發展缺乏多元性。

一方面,學校傾向以「英語化」的思維來推動教學的國際化發展。另一方面,台 灣的大學學術環境中以強調教師研究的量化與國際化表現為主要的衡量指標來評 估教師的工作表現與價值,不但會壓抑教師適性發展的機會,也造成本地學術社 群的原子化與產業疏離。此外,對大學教師而言,「罰」重於「賞」的評量原則,

使得在台灣的大學服務的教師,特別是在學界基層的資淺教師,倍感壓力。若我 們仍相信知識的發展需要以學術自主為基礎,大學的任務是向世界各地傳播普遍 性的知識(Altbach, 2006; Kerr, 1994)時,這種由上而下的政策與體制就可能挑戰 大學與學術的根本價值,如研究自由、教學與學習的自由、以及對異質性與獨特 性的尊重等。

從本地學生的觀點,台灣的大學校園儘管加入了愈來愈多的國際學生,但與 本地學生的互動相當有限,甚至兩者間(特別是本地學生與外籍學生)存在者可 能與實際上的矛盾和衝突。本研究以文化距離與整合威脅理論的論述,討論了本 地學生與國際學生之間的互動關係。在國際化的學習經驗上,儘管少數本地學生 主動使用學校提供的各項國際化學習機會並從中受惠,但大部分的本地學生是對

56

這些機會的親近是相對被動的,甚至也不認為這些機會必然會對他們在大學的學 習有所助益。此外,本地學生由於缺乏與校方的溝通管道,因此往往難以瞭解及 支持校方推動國際化發展的緣由,甚至會認為學校為了國際化發展的目的而無視 於本地學生的權益。

本土高教學術社群普遍認為,「國際化」是台灣高教,也是全球高教未來的發 展趨勢。然而,相對於台灣的政府與大學在推動高教國際化發展時普遍表現出「向 外看(outward-looking)」的比較與競爭心態,本地教師與學生在理解與期待台灣 高教國際化發展時,比較多表現出的是內省式的「向內看(inward-looking)」態 度。他們期待台灣的學術環境尊重學術自主,讓大學教師能適性發展,並以本土 化研究及建立本地學術社群的自信與獨特性做為國際化的發展基礎,甚至不再只 是向歐美先進國家學習的追趕者,而是能協助後進國家發展教學能量,培植亞洲 區域人才的教導者。他們也期望學校在教學的國際化發展上,提供來台求學的國 際學生更為適切的訓練,透過教學對來自世界各地的留學生建立更為深層的文化 薰陶,並藉由大學校園創造更多讓留學生與本地生進行文化交換的機會,並在資 源分配上更加謹慎,不顧此失彼。另外,台灣的大學在積極向外推展國際化的同 時,也應不忘對在地的社會責任以及對本地學術社群在地發展的支持。綜合本研 究所得,台灣本地學術社群認為台灣在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上,不能單純地仿造 他國經驗,而需思考自身的需求,培養自身的獨特性,以穩紮穩打的方式,走出 自己的路,進而在全球高教市場上展現自身的競爭利基。

57

附錄一:學生訪談說明與問題大綱

<本地學生焦點團體訪談說明>

同學你好!很高興能邀請你來參加這場焦點團體座談。我是政大社會系的馬藹 萱老師。這場座談的目的,是想請你分享對於學校邁向國際化的各項措施的觀 察和想法。我想在開始前,提醒你幾件事:

1. 我希望各位分享你們自己真實的想法和感受,這當中沒有所謂的對錯,所以 請不用擔心自己講的好不好或對不對。我也希望,參加這場座談的所有人都 能包容不同想法的聲音,並能從討論中激發出一些意見上的交換。

2. 為便於資料記錄,這場座談將會錄音錄影。但各位不用擔心,我會妥善保存 資料,只有我、研究助理和譯稿員會使用這些資料,且接觸資料的工作人員 皆會簽訂保密同意書,資料不會外流。

3. 做為研究者,我會謹守研究倫理,對資料的處理與使用上堅守「保密」與「匿 名」的原則,在未來的報告或論文中不會透露資料提供者的真實姓名與個人 基本資料,並會維護受訪者的隱私。我也希望在座的每一位能與我有這樣的 默契,就是這場座談的內容(例如,誰講了什麼),請不要帶出場外公開。

4. 我未來在座談資料的使用上,皆會使用化名指稱各位。如果你個人希望用真 名,請於座談結束後來找我。

如果會後對相關事宜有任何疑問,歡迎與我聯繫。我的聯繫方式是:

E-mail: ahsma@nccu.edu.tw Tel: 02-2939-3091 ext. 50839

Office: 政大綜合院館南棟八樓 270839 室 謝謝你的參與!

58

<訪談大綱〈本地學生〉>

※ I 與 II 大題可配合簡易問卷作初步資料蒐集,再於訪談時進行深入分享

I. 個人背景資料 A. 基本資料 B. 教育背景

II. 參與大學或政府舉辦的高等教育國際化相關活動的經驗 A. 學習

B. 研究 C. 課外活動 III. 理由

IV. 在校園中和國際學生(包含外國學生和僑生)相處的經驗 A. 學習上

B. 社交上

V. 對政府或大學在高等教育國際化政策的看法 A. 對政府在國際化政策的看法

B. 對大學在國際化政策的看法

VI. 對國際化的看法與對高教國際化影響的評估 VII. 對台灣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未來展望

A. 你覺得未來會如何發展?你希望未來會如何發展?

B. 你認為台灣本地的學生要如何為未來的改變做準備?

59

附錄二:學生基本資料表格

I. 個人背景資料 A.基本資料

A1.性別:□ 男 □ 女

A2.請問您的出生年?民國 年 □ □ A3.請問您的出生地是? □ □ □

A4.請問您家所在的縣市? □ □ □

A5.家中成員(EX.父母、兄弟姐妹等等)

B.教育背景

B1.請問您高中就讀哪間學校?(EX.xx 市 xx 高中)

B2.請問您目前就讀的學校與系級?(EX.xx 大學 xx 系 x 年級) B3.是否曾有出國的經驗?□ 是 □ 否(跳答 B4)

B3.1.去過哪些國家?

B3.2.去的目的是?□ 旅遊 □ 探親 □ 短期遊學 □ 留學 □ 打工

□ 校際交換學生 □ 其他

B4.家庭成員是否曾有國外求學的經驗? □ 是 □ 否

B5.家庭成員是否曾有國外工作的經驗? □ 是 □ 否

II. 參與大學或政府舉辦的高等教育國際化相關活動的經驗 A.學習

A1.是否曾參與英語授課課程或學程? □ 是 □ 否

A2.是否曾參與和國際活動相關的課程或訓練?(例如:國際考察與參訪)

□ 是 □ 否 B.研究

B1.是否曾參與國際研討會?□ 是 □ 否

B2.是否籌辦過國際研討會或工作坊?□ 是 □ 否

B3.是否曾參與國際的學術交流計劃或活動? □ 是 □ 否

60

B4.是否曾有研究或出版上的國際合作? □ 是 □ 否 C.課外活動

C1.是否有參與國際學會或組織? □ 是 □ 否(跳答 C2) C1.1.學會或組織名稱?

C2.是否有參與國際社群網絡?(學術性或非學術性) □ 是 □ 否 C2.1.社群網絡名稱?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