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五、岩石與現象的時間性問題

不僅庭園的整體氛圍以及庭園中的樹木等美學現象違背純為視 覺對象、自然物這種身分,並以觸情、觸發的方式激發並引導直觀活 動,而且甚至庭園中大小岩石,即所謂的立石或石組,一樣對直觀發 揮複雜的觸發作用,也具有獨特的顯現狀態。舉例來說,在西芳寺的 池泉庭園的「上庭」有一道名為「枯山水」的「瀑布」,這道無泉之 水彷彿通過三個階段朝著站在「水流」末端的參觀者飛濺過來。觀者 面對這座龐大的立石配置,體驗到的不僅是一種空間結構和空間裝 置,更是一種神奇的整體情況:藉著一種奇妙的共感聯覺,觀者不由 自主地感覺自己宛如實際在聆聽水流沖擊的聲音,眼前的靜態情形隨 而轉成一個動態發生,也就是觀者感覺自己似乎真的在體驗枯山水的 造景岩石往下滾滾捲來。乍想之下,這個現象體驗只不過是一種「幻 覺」或「想像」的結果,根據常識就會如此解釋,不會再往下追問此 體驗所面臨的「現象」本身為何,此「現象」的被給予方式為何。可 是,觀者這種體驗的緣由,根本不在於現有的物理空間及空間中的佈 置,甚至可以主張,岩石瀑布的滾流「現象」不是在自然時空中發生 的,這個滾流現象令包圍觀者的整個空間瞬間流動靠近,而此滾流現 象也就給了觀者暫時重新「設置」其所在之「場所」,此時此刻周圍

30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 第四十一期

世界透過「去遠」的方式被引領到近處來。只是,這個流動現象一浮 出,整個印象的這一瞬間就成為過去,這座枯山水又復凝聚成石頭,

永遠沉重而默然不動。

若由上文曾提出的二諦論角度去思考這個現象,這座枯山水瀑布 便似讓參觀者具體體驗「現象」與所謂「意象」或「觀念」的糾纏關 係以及「現象」與「想像」之間發揮作用的弔詭連結:在觀者彷彿實 際體覺到水流之際,他的專注又立刻被眼前靜止的岩石縛住,使其體 悟「有中見無,無中見有」的原義。此處結果與以上曾提的清流園一 致,即使現實本身似乎發生脫節,現實之內卻湧現另類的可能性與聯 想,但任何超越、脫離現實的想像畢竟會失敗:岩石始終僅為感知下 的岩石罷了。不過,值得注意的還是在於,這個美學體驗不僅涉及空 間的重構,更為甚者,此美學或佛教現象也牽涉常識中的時間架構。

岩石瀑布的滾流彷彿瞬間中讓時間猶如影片快轉一樣也跟著暢動流 淌,於下一秒卻又再恢復軟懶如爛泥的「時間綿延」(durée)。

上述參觀經驗表示什麼?所謂的「時間」不但不是物理學自從亞 里斯多德 (Aristoteles) 以來所構想、所讓人計算運動上之數量的那種 絕 對 框 架 , 而 且 也 不 是 哲 學 自 奧 古 斯 丁 (Augustinus) 直 至 康 德 (Immanuel Kant) 所假設,即「直觀的內在形式」(innere Form der Anschauung) 那樣的形式。「顯現」這個發生顯然不歸結到例如胡塞 爾所關注的「意識流」(Bewußtseinsstrom) 以及「內時間意識」(inneres Zeitbewußtsein) 這種固定的形式架構 (Husserl 1969)。「顯現」的發 生每次都讓時間本身也重新發生,也就是說「顯現」的發生讓所謂的

「時間」以某種特殊的時間樣態顯露出來。因此,某個「時間樣態」、

某個「顯現」的發生以及某個由此發生才形成的「現象」,這三個環 節是稠密連結在一起的。各種「現象」處於各種顯現時間、各種時間 樣態之下,而透過對某個「現象」的體驗,體驗者自然也接觸並體驗 某種時間樣態。易言之,所謂的「時間」勢必落實於經驗脈絡,即現

何謂現象?以日本庭園的體驗省思現象學 31

象界或世界之中,並且是從此超越的世界中以各種樣態湧現出來的時 間。這樣一來,所謂的「時間」其實歸屬於世界的種種面貌,在「顯 現」的發生當中,某個「時間」與某個顯露的「現象」是融為一體的。

反過來說,這又表示所謂的「現象」根本不是某種在時間以內湧現的、

脫離時間性而固定下來的意識內容,「現象」的顯現狀態勢必牽涉在 顯現這個發生的內部發揮作用的「時間性」(Zeitlichkeit)。若由康德 的時間論來看,便可以說時間作為「直觀的形式」並不局限於一個內 在於意識的框架,這個直觀形式其實落實於其「所觀」之對象及其顯 現狀態上,而且此形式並非一種一般的等質性框架,滲透到具體現象 之構造內部的時間形式所標記的是一種時間裂隙和時間弔詭。

其次值得注意的是,當觀者將枯山水岩石當成「瀑布」看待時,

這樣的「看法」並非依賴對於某個象徵性對象的詮釋、解讀,此「看 法」也並非雷同某種腦海中浮出的抽象「意涵」,即某種思考或想像 所產生的、純屬精神的「意象」、「觀念」。如此理解對枯山水瀑布 的體驗並不妥當。理由是,這個體驗不等於某種瞬間中完成的洞察、

覺悟,這個體驗本身佔據一段時間,它甚至召喚或連帶某一個時間樣 態,而且它又可逆轉,反覆發生幾次。再來,這個現象體驗牽涉體驗 者的身體性,也牽涉體驗者對於自己身處的一整個周圍世界的態度,

就現象學態度而言,此現象體驗等於是一個落實在人與世界之關係上 的實際轉換。這個體驗不局限於所謂的「主觀經驗」、「個人經驗」,

這裡被體驗的顯現發生始終歸結「世界開顯」這個原本的層面,此顯 現就與世界之為世界的世界性有關。

現象學最著重的、有關意識流之意向性的原則是「將某物視為某 物」。可是,若據上述分析觀之,則不可以將此原則局限於「理解」

和「命題內涵」這種純思維相關的範疇。「將某物視為某物」是一種 具體的發生,而且此發生不但涵蓋置於焦點之「某物」所關聯的整個 背景,它同時也牽涉此發生落實其上之人通往周圍世界的方式以及人

32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 第四十一期

的自我狀態:在上述美學體驗發生之際,周圍世界忽然開啟一種別有 一格的、整體性的「場所」,使得枯山水轉成溪水,空間中的佈置轉 成流動的時間樣態,觀看者轉成聆聽者,以致世界與人兩者彷彿都舞 動起來。當現象學習以為常地將意向性還原至所謂的「立義內涵」時,

現象學恐怕低估意向性的原義,沒有充分考慮到意向性所牽涉的不是 某種特定內涵,意向性所涉及的乃是一種整體的顯現發生,而且除了 意向性對象本身,意向性結構同時也勢必感染意識我,即自我本身。

再者,若觀者不由自主地在枯山水中「看出」水流,「將某物視為某 物」,這種轉換乃並非觀者本身所催動,此「直觀發生」很明顯為所 觀石頭或者說為一整個枯山水佈置所觸發而引起。

即使石頭與松樹不同,沒有生命也沒有擬人模樣,但庭園中的岩 石居然還是足以促進一次落實在直觀活動上的整體轉換,石頭居然也 有「觸情」一面,甚至石頭也可能發揮「化為肉的感觸」,隨而呼喚 人的直觀回應。由此觀之,枯山水瀑布與觀者之間發生的顯現和直觀 的確如同華登菲延續胡塞爾有關「被動綜合」的構思所主張,此顯現 兼觀看確實是一種「複重發生」。然而,假設連魯鈍沉默的岩石都不 例外,也會引發知覺的「複重發生」,梅洛龐蒂言「世界有肉」(chair du monde)(Merleau-Ponty 1964a: 169, 302-304; 梅洛龐蒂 2008:157,

317-320)則並不言過於實,庭園中立石的「觸發力」正好足以讓現 象學憑據岩石這種看似與身體、「肉」是最極端相反的物質來更深入 省思「世界的肉」這句名語的意義。不過,岩石的「肉」與岩石的陌 異狀態這個課題超出本文的範圍,在這裡只能圍繞庭園岩石試圖勾勒 時間性的問題。

在仁和寺御殿的黑書院南方有一座地上鋪滿青苔的小小庭園,除 了幾株楓樹及灌木叢之外,還有幾組立石。乍看之下,這些立石類似 島嶼從柔軟的青苔大海中浮出,它們給觀者提供一種堅硬穩定的執著 點,但參觀者另外還體驗到一種這些石頭所散發的、奇妙的距離感或

何謂現象?以日本庭園的體驗省思現象學 33

陌生感。原因大概在於周邊的嫩綠植物不斷地朝向充滿慾望和可能性 的未來生長,而針對這種生生不息、似乎是敞開的時間樣態,庭中岩 石彷彿封閉了自己,蹲居於成長時間以外。針對植物的動態,岩石似 乎在展現另一種時間樣態。假如樹木的自然成長與人的時間性相離不 遠,假設植青的顯現情況某種程度上也指向海德格提出的「將來性」

(Zukünftigkeit) 這種根本的時間樣態,假設在人的體驗下植物的成長 衝 動 所 顯 露 的 , 是 一 種 「 先 行 歸 到 自 身 來 」 (vorlaufend auf sich zurückkommen)(Heidegger 1986: 325; 海德格爾 2012:371),那麼 庭園中的岩石就是這種時間樣態的他異面,這些立石所標幟的時間樣 態應該接近規模更廣泛的「歷史性」(Geschichtlichkeit)(Heidegger 1986: 387-392; 海德格爾 2012:438-443)。在人的體驗當中,穩固 的岩石好像是從一種比任何記憶可及之過去來得更久遠的歷史那裡 承襲自己的存有,在某種意義下奠建整座庭園的時間狀態。換言之,

這些岩石如同海德格所謂的「業已」(Je-schon),岩石猶如一種「曾是 著的當前化」(gewesendes Gegenwärtigen)(Heidegger 1986: 326; 海德 格爾 2012:371-372)從人和植物共享之「將來性」這個維度之中湧 現出來。

或許也可以採取胡塞爾的時間論為思考架構,來分析對庭園岩石 的體驗:當參觀者於同一個現象脈絡中體驗樹木成長的時間流和石頭 的綿延時間的時候,這兩種時間樣態的關係有一點類似胡塞爾藉由

「前持」(Protention) 和「持留」(Retention) 所推展的時間觀。只不 過,此關係並不平等,樹木與岩石、「前持」和「持留」之間有一種 無從解決的張力,植物現象所開啟的時間樣態以及岩石的時間樣態之

「前持」(Protention) 和「持留」(Retention) 所推展的時間觀。只不 過,此關係並不平等,樹木與岩石、「前持」和「持留」之間有一種 無從解決的張力,植物現象所開啟的時間樣態以及岩石的時間樣態之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