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五項構面之名詞解釋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30-5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五項構面之名詞解釋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五項構面之名詞解釋 五項構面之名詞解釋 五項構面之名詞解釋 五項構面之名詞解釋

本節內容主要在解釋構成教師工作壓力模式的主要五項構面的名詞之定義 與內涵,以利因果迴路圖之建構。

一 一 一

一、 、 、 、 教學認知負荷 教學認知負荷 教學認知負荷 教學認知負荷

(一

一 一 一)教學認知負荷的意義 教學認知負荷的意義 教學認知負荷的意義 教學認知負荷的意義

就教學思考的負荷與工作壓力的可能關係來說,認知負荷是指執行工作 時,一些無關的資訊,佔據了「短期記憶」,而造成加諸於個體認知系統上的負 荷(Pass, 1992; Sweller, 1988, 1989, 1990)。而且由認知負荷構念圖(圖 2)可知,造 成認知負荷的原因,主要是任務(環境)特性(例如:時間壓力等)、學習者特性、

以及任務與學習者的交互作用(Paas & Merrienboer, 1994), 據此推知,影響教師 教學思考的負荷之原因,即是教學情境、教師及二者的交互作用。

(二

二 二 二)認知負荷理論的觀點 認知負荷理論的觀點 認知負荷理論的觀點 認知負荷理論的觀點

進一步就認知負荷理論觀點來看,Paas(1992)指出認知負荷是一種多向度的 構念,而構成其認知負荷的原因,乃是其心智努力程度與知覺的內容困難度;

而 Paas and Merrienboer(1994)進一步提出認知負荷構念圖(圖 2),指出認知負荷 包括原因因素(Causal factors)與評估因素(Assessrnent factors),原因因素是造成認 知負荷的來源,包含任務(環境)特性(例如:時間壓力等)、學習者特性、以及任 務與學習者的交互作用三個要素,而評估因素則包含了心智負荷、心智努力、

以及工作成效三個要素。除此之外,學者們(黃克文,1996 ; Bobis, Sweller, &

Cooper, 1993 ; Sweller, van Merrierboer, & Pass 1998)還指出耗費的時間,也是衡 量認知負荷的方式之一,例如:黃克文(1996)利用解題時間的長短,來衡量數學 解題的認知負荷情形;而 Bobis、Sweller and Cooper(1993)利用所花費的時間,

來衡量認知負荷對小學生幾何學習的影響。據此觀之,認知負荷的形成是源自 於任務特性、學習者特性、以及任務與學習者的交互作用,當學習者無法即時

處理工作任務時,就可能會造成認知上的負荷。另外,也可以知道認知負荷情 形,大體上可以從心智努力與負荷、知覺困難度、時間壓力與負荷等方面,來 加以評估。

2 認知負荷構念圖

此外,認知負荷論雖然在前述許多學者的努力下,建立良好的理論架構,

但是,國內進行認知負荷的實徵研究仍較為不足,而且主要是探究學生的認知 負荷,例如:徐易稜(2001)及郭璟諭(2003)從多媒體教材的呈現,探討認知負荷 與學習成效的影響;郭季緞(2005)從認知負荷理論探討數學教學模對數學解題的 影響;而黃克文(1996)則是探討數學學習的認知負荷對學習成就的影響。概括前 述研究的發現來看,大體上可以看出認知負荷與學習表現具有負相關,認知負 荷愈低,其學習表現愈佳。因此,教師在教學思考上的負荷情形也會影響其教 學表現。

二 二 二

二、 、 、 、角色壓力 角色壓力 角色壓力 角色壓力

(一

一 一 一)角色的意義 角色的意義 角色的意義 角色的意義

評估因 cf 原因因素

心智負荷

控制 處理

自動化 處理

心智努力

工作成效 認

知 負 荷 任務

環境

學習者

任務/學 習者交互 作用

角色(Role)亦稱社會角色或角色行為,係指居於社會中的某地位者,所表現 的有條理之行為模式,以及為他人所期待的行為模而言(王文科、林義男,1985);

亦指人們在任務關係中所表現之標準的行為模式(Katz & Kahn, 1978),或指特定 的個體在某種情境或地位中,被期待呈現的行為之一套準則(王文秀,1999)。

析言之,每個人在社會中都會擁有許多位置,而每一個位置也都會伴隨許 多權利與義務,這就構成一個地位,而角色可說是因著地位而來的行為模式、

責任與權利(王春源、錢淑芬,1985),若以輔導教師而言,其角色是指輔導教師 所擔任的工作,或對其職位有關之行為的期望或指導(Shertzer&Stone, 1980)。

(二

二 二 二)角色壓力的意義 角色壓力的意義 角色壓力的意義 角色壓力的意義

有關角色理論的探討,並非是一個新的研究領域,早在二十世紀之前受到 許多學者的關注,其中 Biddle(1979)從社會化的觀點來看認為個人在社會化的的 過程中經常扮演許多角色,當無法學習與角色有關的權利、義務,不能有效的 覆行角色的功能時,就會產生角色壓力 (廖貴鋒,1986)。王秋絨(1982)從社會 體系的觀點來說明角色壓力,認為組織中的成員如果因其角色能力不足,或組 織要求不一致,組織環境變遷過於迅速,使個人無從調適時,便無法順利完成 組織中的角色任務,而陷於無所適從的困境,也就是組織成員已經承受了角色 壓力。

一般所稱的角色壓力分為客觀事實與主觀經驗二種型態,客觀的角色壓力 是指組織中的社會與環境特質確實具有某些不利角色活動的因素,而造成不良 的角色特性;而主觀經驗的角色壓力是指經由客觀的不利因素,而影響到個人 對角色的不良知覺與認知的歷程,進而產生角色壓力。換言之,客觀的角色壓 力是一種環境的狀態,而主觀經驗的角色壓力則是個人受環境狀態影響所引起 的心理歷程(李奇勳、吳萬益、蔡東峻,2002)。

Hardy and Conway(1978)認為角色壓力是因為外在力量擾亂內在系統的穩 定,使得個人在所處的社會結構中,無法表現適當的社會行為,認為角色壓力

包括角色衝突、角色模糊、角色過度負荷、角色不一致、角色能力不足或過度 等層面。Kahn, Wolfe, Quinn and Snock(1964)則將角色衝突再細分出角色過度負 荷,而將角色壓力區分為角色衝突、角色模糊與角色過度負荷三種類型。若觀 察目前有關角色壓力的文獻,也是以探討角色衝突、角色模糊及角色過度負荷 的 研 究 最 多 (Bedeian & Armenakie, 1981, Fried, Ben-David, Avital & Yeverechyahu, 1998, Schaubroeck, Otton & Jennings, 1989),可見角色壓力的探 討一直是學者所關切的課題。

(三

三 三 三)角色壓力的內涵 角色壓力的內涵 角色壓力的內涵 角色壓力的內涵

如前述,角色壓力包括角色衝突、角色模糊與角色過度負荷三個向度,而 此三個向度的具體涵義為?茲介紹如下:

1.角色衝突的涵義

在個人所處的社會組織中,如果具有角色一致性則對於角色行為具有引導 的建設性功能;然而在高度複雜的組織中,要達到角色一致性的目標似乎相當 不易(Hardy & Conway, 1978),因為一個人可能會同時擁有許多角色,要在兩種 角色之間取得平衝便十分困難。當一個人同時扮演許多角色,角色之間無法協 調時,角色衝突(Role conflict)便可能發生。

角色衝突是指角色間的競爭或對角色不致的期望(Rizzo, House & Lirtzman, 1970),角色衝突是一種個體內在的衝突感,衝突可能來自於同一個角色但被賦 予不同的期許和要求(Van Sell, Brief & Schuler, 1981),或是一個人同時肩負多種 角色而產生之混亂或衝突感(Worchel, Cooper & Goethals, 1991),也是指角色踐 行者在面對二組彼此衝突的合理期待時,因無法同時實現而造成顧此失彼的現 象(Biddle, 1979)。Hardy and Conway(1978)分析許多角色衝突的文獻,將其歸納 為二種定義,其一為:角色衝突是角色期望或要求不一致的狀況;另一為:角 色衝突是角色規範與角色行為的不一致。

早期 Kahn, et al. (1964)曾將角色衝突區分成下列幾種類型:

(1)角色間衝突(Inter-role confliect):意指一個人同時扮演數種角色,而這些 角色間各有不同的規範與期望,以致使其無法調適這些要求,完成角色的 義務與期望,而形成矛盾狀態。例如既是職業婦女,又要忙於相夫教子的 責任,常常讓婦女陷入身心俱疲,左右為難的煎熬。

(2)角色內衝突(Intra-role conflict):意指居於某一地位者,因角色背景中的成 員所給予的不同指期望與要求,使其感到左右為難的窘境。具體而言,又 可 分 成 : a. 同一 個 角 色 傳遞 者 的 不 同期 望所 造 成 的 衝 突 (Intra-sender conflict),例如同一位校長對教師的要求可能前後不一致,使教師難以應 付;b.不同角色傳遞者的不同期望所造成的衝突,例如校長與主任對教師 的要求迥異,讓教師無所適從。

綜合上述,角色衝突主要是因為他人角色期望的不一致,或他人期望個人 人格之間的矛盾所形成。而前者又可分成兩類,一類源自個人扮演同一個角色 時遭到的不一致期望,另一類為個人扮演兩個以上不同的角色所承受的不一致 期望。

2.角色模糊的涵意

角色壓力的第二個要素稱之為角色模糊(Role ambiguity)亦有學者稱之為角 色曖昧或角色不明確。角色模糊與角色衝突具有相互的因果關係,角色模糊的 起因是由於相互矛盾或模稜兩可的一種情境(廖貴鋒,1986),角色模糊容易導致 組織中的成員無所適從感而無法表現最佳功能。

Kahn, et al. (1964)認為角色模糊是指角色期望訊息的不確定性與模糊性 (Vagueness),使角色踐行者缺乏確切的目標與權責範圍,而導致無所適從。

Rizzo, et al. (1970)則認為角色模糊是指個體不確定在某些情境中,自己應該 扮演哪些角色或如何行動,或是對角色的責任及如何才能表現最佳的角色缺乏 清楚的、一致的訊息。

Van Sell, et al. (1981)認為角色模糊是指下列三種形式之一或全部:(1)對於 應該表現的角色期望-A、B 或 C 的訊息是不清楚的;(2)理解應該符合角色期

望 A,但是對於何種行為將導致 A 的訊息是不清楚的;(3)不清楚行為 A 所可能 導致的結果。

Kahn, et al. (1964)進一步指出,為了降低角色模糊的程度,必須獲得與角色 有關的三種資料:(1)了解他人期望中的權利、義務與職責;(2)了解覆行上述角 色期望的活動內容;(3)確認最佳的覆行方式。

綜上所述,角色模糊的內涵包括個人缺乏該角色的知識來源,這些知識或 來自於他人明確的期望,或來自於組織於個人職責的規定。

3.角色過度負荷的涵意

角色過度負荷是指角色賦予者對角色接受者要求過多,致使其無法在一定 的時間內完成,或角色要求水準太高,超過個人能力所能負荷的心理負擔(陳瑞 成,1998; Kahn et al., 1964),前者是一種量的過限,而後者是一種質的過限,

角色過度負荷包括質的與量的過度要求,根據研究發現,大多認為量的負荷過 重情形遠 比質的 負荷 過重情 形更普 遍。Caplan, Cobb, French, Harrison and Pinneau(1975)將角色過度負荷定義為知覺太多事情要做,而缺乏足夠的時間去 處理它們。

Scheib(2003)則認為角色過度負荷是指對一個人有過多的、不同的角色期 待,而使得每一個角色皆無法滿意的被完成。

從上述分析可知,角色過度負荷是一種很普遍的角色壓力,是指角色的負 擔(不論是量的或是質的)超過個人能力所能承受的範圍,所導致的一種心理壓 力。

角色衝突、角色模糊與角色過度負荷構成角色壓力的內涵,而角色壓力是 如何產生?個人又將如何因應?Van Sell, et al. (1981)曾根據 Kahn, et al. (1964) 的理論提出角色衝突模式,本研究認為,角色賦予者與角色接受者的人際互動 係經由組織因素(如結構、職務、工作、物理環境、組織措施等)、個人因素(如 地位、需要、價值、教育、能力、年齡、性別、服務年資等)、人際因素(如溝通

息的知覺和角色賦予者期望有所差距,或是所扮演的角色過多時,就會產生角 色衝突、角色模糊及角色過度負荷的角色壓力,此時的因應策略是透過組織因 素、個人因素和人際因素來加以調節,以緩和角色壓力。

三 三 三

三、 、 、 、 情緒管理能力 情緒管理能力 情緒管理能力 情緒管理能力

(一

一 一 一)情緒的意義與特性 情緒的意義與特性 情緒的意義與特性 情緒的意義與特性

情緒是一種人們存在的複雜現象,它在心理、生理、行為、表達、表情姿 勢、以及人際、文化等層面,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廖翌妙,2002)。情緒(Emotion) 一字根源自拉丁動詞「行動」(Motere)加上字首(e)代表遠離,意指採趨吉避凶的 行動(Goleman, 1995);牛津字典對情緒意義的解釋:心靈、感覺或感情的激動 或騷動,泛指任何激越或興奮的心理狀態。對於情緒的定義,國內外專家學者 有不同的看法與見解,關於情緒一詞的確切定義,心理學家與哲學家已爭辯了 一百多年,因為情緒是一種複雜的心理歷程,所以很難對它下一個大家都接受 的定義,其定義也隨著不同的觀點而有所差異。茲將國內、外學者的看法整理 於表9:

表 9

國內、外學者對情緒的定義彙整表

提倡人 年代 定義

張春興 1995 情緒是指個體受到某種刺激,所產生的一種身心激動狀 態。情緒狀態的發生,雖為個體所能體驗,但對其所引起 的生理變化和行為反應,卻不易為個體本身所控制,故對 個體的生活極具影響作用。

張怡筠 1996 將情緒以心理學定義解釋為:情緒為人對於目的的情況產 生出的一些反應。其中包括:生理變化、主觀感受、表情、

行為衝動等四方面;且情緒的產生非僅靠生理反應的辨 識,同時需加上人為主觀的思考及判斷。

王春展 1997 情緒關乎情緒認知,也在意外在的情緒表現,情緒與情感、

感覺、心情等相涵括,是交互轉換的身心狀況。

陸正一 1998 更將情緒分為兩種型態:一是內在型,指的是無法明顯看 出,而需用特殊方法才能辨別了解的狀態,如焦慮、緊張、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30-52)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