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人工智慧帶來的機遇與難題

在文檔中 AI 倫理治理與醫療防疫 (頁 25-29)

以上,就是這次疫情所預示的人工智慧所帶來對未來社會的結構性轉變及可 能演變路徑,也曝露了我對當前社會經濟體制的各種隱憂及潛在問題。同時,也 激發了我們去掌握人工智慧跟相關數位科技大爆發帶來各種機遇的動力;並且迎 頭去面對各種難題的挑戰。我把這些嚴肅的抉擇歸納如下:

(一) 全智能生產時代的就業與所得分配

當我們進入全智能生產時代,傳統的就業型態面臨到革命性的轉變。而一個 高失業或低就業勞動市場,將會對社會安定、經濟安全與所得分配造成難題。根 據牛津大學(University of Oxford)的一項研究發現,未來10年現有工作的45%將消 失,其中一些工作將完全自動化或至少升級到僅需要少部分勞動力的地步(見圖 1-5)。不只如此,人工智慧也將大量取代高階專業人士的工作,例如JPMorgan已 經使用人工智慧來審查商業貸款協議(Commercial-loan Agreements),可在幾秒鐘 內完成律師需要花費36萬個小時才能完成的工作量。另外,微軟公司旗下MSN與 News Service改以人工智慧處理新聞內容,並解僱了數十名記者。

為了解決上述難題,現在許多北歐國家已經開始認真地進行「無條件基本所 得(Universal Basic Income)」的社會實驗,並認為這是人工智慧時代裡必要的一套 社會權利保障制度。但是大部份的人聽到無條件基本所得的想法都會提出一個問 題:「一種不需要任何的資格審查,每個人每個月可以領取固定的所得,會不會 導致政府財政破產呢?」

資料來源:University of Oxford, C.B. Frey and M. Osborne, Morgan Stanley Research, reported by Business Insider.

圖1-5 工作自動化可能性

在這次美國大選中,有一位華裔的總統候選人,楊安澤(Andrew Yang),提 出了「自由紅利(Freedom Dividend)」的概念。他認為未來12年大概每三個美國勞 工裡面,就有一個人的工作會因為人工智慧而消失,造成勞動市場的嚴重衝擊。 稅(Value Added Tax, VAT)」,將創造巨大的財源,再將稅收,以自由紅利這個名 稱,發放給所有美國民眾。雖然楊安澤最後沒有得到民主黨提名,不過他第一次

第二個,是前面提到的「超級透明社會(Super Transparent Society)」。在我 們不知不覺當中,只要你使用智慧型手機,或者使用社群網路平台,從此以後你 的行蹤,你的一言一行,你的所有的活動,都全被紀錄下來。這不只有政府能收 集你的資訊,Google、Facebook也在收集,並且將之賣給他的客戶,或直接做為 其廣告行銷的對象。這些巨量的資訊將被視為一種數位資產,等待後續的發掘與 運用。

這可以體現在幾個方面,例如以電子貨幣(Digital Currency)取代紙幣,假若 成真的話,未來所有的經濟交易與金錢流向都將一目了然;或者配合上物聯網後,

障與社會治理的效果之間取得一個最佳平衡,但這是相當困難的挑戰。

在2015年至2019年期間,標準普爾500指數(S&P 500)攀升了74%,其中FAMAG 股票(五百家公司中的五家)貢獻了22個百分點,約佔總指數增長的近三分之一; 慧財產權(Intellectual Property, IP)系統對大型科技公司有利;(2)牢不可破的巿場 壟斷地位;(3)享有零邊際成本;(4)過分寬鬆甚至放任的政府監管;(5)以金權政 治(政治獻金)影響政府體系與國會立法。

在超級科技巨獸掌握了壟斷性市場地位以後,為了獨享額外的經濟收益,開 始限制競爭而非鼓勵競爭,明目張膽的壓制初生的挑戰者,阻斷任何新事物對舊 事物挑戰的可能性。在不斷的收購、持續的擴張、持久不破的壟斷之下,這些超

資料來源:Schroders.

圖1-6 五大科技公司市值占S&P 500比重

級科技巨獸的規模「大到無法監管 (Too Big to Regulate)」,其財力與國際影響力 甚至比許多中小型國家還要龐大。以戲劇化一點的說法,可說是「科技的巨人」

面對「政治的侏儒」。

Google的座右銘是「不要作惡(Don’t be Evil)」,但是按照目前的發展趨勢,

將很難避免「無心作惡,惡成蔭」。超級科技巨獸們不斷掠奪的大量財富與資源,

最終甚至造成分配不均、民粹主義興起。

哥倫比亞大學有一位相當年輕也傑出的一位法律學家,叫吳修銘(Tim Wu),

他的父母親都是台灣人,所以吳修銘也是台灣之子。吳修銘近幾年就在關注這些 高度集中、壟斷的這些數位平台,對於美國的經濟、社會跟政治扭曲作用。在他 的「The Curse of Bigness:How Corporate Giants Came to Rule the World」及「The Curse of Bigness: Antitrust in the New Gilded Age」兩本著作當中,認為「讓巨頭 倒下,才能澆灌民主之花」。強烈主張要分拆這些大企業,才能提升產業競爭力,

從停滯轉變為充滿活力。

(五) 零邊際成本社會:壟斷性資本主義與普惠性共享社會的拔河

除了這樣一個被壟斷性數位資本主義的未來之外,我們人類的未來或許還存 在另外一個可能性,一個接近理想化的烏托邦社會的可能性,只要我們能將數位 科技帶來的龐大生產能力與普惠效益全面釋放出來。

要知道,過去的我們受到資源、技術的限制,所以傳統的製造業若是要擴充 產能,必須蓋一間接著一間的廠房、鋪設一條接著一條的生產線、招募一個接著 一個的勞工。即使有規模經濟的效益,但邊際成本(Marginal Cost)永遠是不可能 趨近於零的。但是,在數位經濟時代,土地、勞動、固定資產這類傳統的生產要

素,在生產過程中的重要性不斷下降,而無形資產(信用、大數據、知識、軟體, 幣(Token)或時間銀行(Time Bank),以交換或互助方式得到個人與家庭所需要的各 類專業服務;許多家庭只要投入設置成本,可望在能源或其他領域扮演「產消者 (Prosumers)」,不但自給自足,還有剩餘可以出售或與他人分享。

(六) 數位經濟的包容與公正:全新社會契約的設計

在文檔中 AI 倫理治理與醫療防疫 (頁 2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