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防疫科技的未來發展與挑戰

在文檔中 AI 倫理治理與醫療防疫 (頁 85-102)

在防疫領域中,不管是診斷或治療方案,包括快篩試劑、治療藥物與疫苗的 發展;各類感染預防技術,包括空氣濾淨、疾病監測;各項醫療照護,包括醫用 機器人,臨床演算法等;遠距醫療技術,包括遠端監視、遠距問診、穿戴是感應 器等,如果能充分利用人工智慧的技術,整個防疫的工作會做得更好、更快而且 更正確。此外,許多公共衛生環境科技、城巿新科技、工業生產科新技、滿足個 人新需求的科技,對於整體防疫也會有所幫助。(見圖5-11)

資料來源:Startus Insights、FDA、生策會整理,摘自主講人簡報。

圖5-11 防疫領域的新科技、新應用

人工智慧對未來智慧醫院跟隔離病房的營運都有很大的幫助,若能結合AI 輔助遠距監控與問診、協助清潔消毒或運送檢體、物品、餐點的AI機器人、全時 段生理監測,就可完成全套醫療解決方案(Total Dolution)。

台灣很多產業正在投入健康科技領域,它們掌握了許多重要的關鍵技術(例 如AI運算、8K影像處理、IoT五感感測、5G通訊傳輸、軟硬體整合等),將對於未 來數位醫療、精準醫療、遠距醫療、健康照護、精準健康、預防醫學的發展有重 要的貢獻,進而完備國內的健康照護產業,包含行動健康照護、醫療設備器材、

智慧醫院解決方案、生醫關鍵元件,基因細胞療法等。(見圖5-12與圖5-13) 醫藥品監管單位對於這些應用人工智慧的醫療、防疫產品,應該扮演監管與 輔導的角色。以美國為例,FDA目前有一整套「應用AI與機器學習軟體的生命週 期監管方法(Total Product Lifecycle Regulatory Approach for AI/ML-Based Software

資料來源:生策會整理,摘自主講人簡報。

圖5-12 產業掌握翻轉醫療與健康科技的關鍵技術

資料來源:生策會整理,摘自主講人簡報。

圖5-13 台灣資通訊產業的健康照護產業佈局

as a Medical Device)」,在充分平衡效益與風險下,從頭至尾系統化地管理應用 AI的醫療產品(見圖5-14)。這也是台灣政府單位應該要扮演的角色,建立類似的 架構(Framework),來協助國內的AI普遍應用於醫療防疫科技。

我昨天參加台灣國際醫療暨健康照護展時,聽到許多的業者反映,政府對於 新型防疫產品的審查,應該更加努力。例如美國在這次新冠疫情中(統計至6月26 日),在短時間內核准了118項檢測試劑、37種實驗室開發檢驗技術(Laboratory Developed Test)、3種藥物與其他40項醫療產品(包括PPE、呼吸機、面罩等)防疫 產品的上市,這也是政府未來可以仿效的。

資料來源:FDA, https://www.fda.gov/files/medical%20devices/published/US-FDA-Artificial-Intelli gence-and-Machine-Learning-Discussion-Paper.pdf, 摘自主講人簡報。

圖5-14 應用AI與機器學習之醫療設備的產品生命週期監管方法(美國)

五、 結語

簡而言之,未來我們應該時時保持著一個零接觸經濟、零距離創新、零傳染 風險的新思維;透過AI的應用來協助新興傳染病的診斷、散播模式的預測、病原 株的基因定序與溯源、入境檢疫與居家隔離的強化、藥物與疫苗的研發、智慧醫 院與隔離病房的解決方案、防疫物資的配送、環境消毒與監控的智慧化;並將AI 與我們的健保大數據結合,來最大化個人化防疫的效率與效益。

於此同時,台灣已經有許多產業積極投入健康防疫季的研發,未來如果能夠 同心協力,透過AI的應用將會成為台灣生醫產業的新典範(Paradigm)。希望未來 有更多AI的夥伴們能夠加入防疫這個領域,謝謝大家。

下午場圓桌論壇

AI 科技於醫療與防疫的應用

主持人:張上淳副校長 台灣大學副校長、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 召集人

與談人:郭旭崧校長 陽明大學校長、前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署長

陳建仁院士 中華民國第 14 屆副總統、中研院院士、中研院基因體 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何志明院士 中研院院士、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加州大學洛杉磯校 區特聘研究教授/前副校長

杜奕瑾創辦人 台灣 AI 實驗室創辦人

莊曜宇教授 工研院生醫所副所長、台灣大學生醫電資所教授

張上淳副校長:

今天很高興有機會聽到何院士跟陳前副總統非常精彩的專題演講,相信大家 都覺得收獲非常豐富。而在這場圓桌論壇中,除了兩位演講者與前場主持人郭校 長之外,我們還有兩位與談人。第一位是杜奕瑾創辦人,他就是剛才陳副總統演 講中提到的AI Lab的創辦人;第二位是莊曜宇教授,莊教授是工研院生醫所的副 所長,長期在生醫領域耕耘。接下來的時間將針對剛才所談到AI科技於醫療與防 疫應用的主題,由幾位與談專家再做進一步的討論跟分享。

郭校長剛剛提到了目前台灣在COVID-19的防疫成果,其中,AI與大數據應 用也確實扮演一個很重要的角色。當然不可諱言的,並不是在防疫初期就可以馬 上運用到這些技術,但是我們動作非常快,主要是因為從過去的經驗裡面,一旦 對岸有任何的風吹草動,我們就高度的警覺,所以從12月底開始就有所謂的登機 檢疫,然後1月成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CDC),並組成專家小組,然後啟動所 有事先想到的應變計劃。

這些應變計畫中,所謂的阻絕於境外是最高目標,對於任何從疫區回來的人,

都要特別檢疫或通報、檢驗等等。有人說我們會不會只是運氣好,我自己當然不 覺得只是運氣好,畢竟我們長久以來的準備,機警快速的反應,絕對不是徒勞無 功。雖然初期仍有少部份個案蔓延到社區裡面,但經過詳細的疫調,並應用手機 定位的追蹤系統,掌握到所有可能的接觸者並進行隔離,全力阻絕病毒來源不明 的個案在社區傳播,這些防疫努力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然而,我們也確實

還沒有將應用高科技防疫納入整個防疫應變計畫中,也是我們未來應該繼續努力 表在Nucleic Acid Research期刊上。

所以,所謂的超前佈署是從上至下,從政府、學研單位與產業界的資源都整 合在一起,一起動起來的一個體系。這是一個跨領域資源的結合,一群擁有醫療 專業的人,提供豐富的醫療資料,在背後支持我們這些做人工智慧的人。

比如說,張上淳副校長領導的台大團隊,影像醫學部的張允中主任,與我們 一起合作開發的AI SARS-CoV-2 Classifier。這項技術原本不是為了COVID-19,

而是單純判斷病人的胸部X光是否有肺炎症狀。但在疫情發生後,張上淳副校長

又是第一個將這套系統開放給全世界的國家。 次我直接督導的研究團隊,為了開發PCR Base的核酸檢測,可說是沒日沒夜的工 作。也趁此機會跟大家報告,跟全世界開發的幾個重要核酸檢測系統做比較,我 們的準確度非常高。這項研究成果也在今年七月的生技展上展出,獲得相當高的 評價,蔡總統亦親自蒞臨參觀。另外,在幾個月前工研院團隊也完成台灣第一個 呼吸器,陳副總統演講中提到的正壓檢測亭,其實也是工研院的研究成果。因為 時間的關係,我就不一一的盤點了。

今年九月行政院召開的「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Bio Taiwan Committee, BTC)」,盤點了未來我們應該要持續發展的新技術,包含了遠距醫療、智慧長照、

精準醫療等等,都涉及到臨床的醫療資料、生活型態的資料,甚至是人類的基因 資料,而這部分要怎麼結合,都是我們未來要特別努力的方向。因為發展AI的前 提是Big Data,但是目前的健保資料庫或醫院的臨床資料中,仍然存在很多問題。

我 們 過 去 有 跟 醫 生 合 作 很 多 研 究 , 僅 是 處 理 臨 床 資 料 的 標 註 (Clinic Data Annotation)就花了很多力氣。所以去年我們團隊將陳副總統領導的台灣人體生物 資料庫(Taiwan Biobank)與美國、歐洲、日本的資料庫進行整合,就是希望能夠幫 助不管是醫生或者生物學家,在做相關的研究時能夠更便利。

另外一點,我常常提醒AI從業人員,因為AI有很多不同的演算法,不是說隨

便拿一種數學演算法就做,像我的學生或工研院的同仁,不管做影像或基因應用, 的人才,因為AI應用最重要的是Domain Knowledge。缺乏Domain Knowledge的狀 況下,即使你擁有最強的AI工程師,也難以解決問題。所以我希望經過這次疫情,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如果某位高齡病患在出院前就可以通知社區長照中心,

剛剛提到台灣的產業環境,我跟大家分享一些看法。陽明大學跟交通大學將

舉例來說,最近有醫學生畢業後加入AI Lab。我問說為什麼他會想要加入AI

這三家公司在第一期的臨床實驗結束以後,續做第二個動物實驗,等第二個動物

也是一個很好的Living Lab,可以應用到許多不同技術。

另外,我們也希望往國際化走,工研院成立的智慧長照大聯盟的目標就是希

外,還能對生醫產業的推動上更加著力。 韋雖然有效,但仍不是一個殺手級藥物(Killer Drug),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夠讓 所有人都能夠接種疫苗,即使接種了也難以確保疫苗的有效期間。所以我們必然

張上淳副校長:

謝謝所有與談人,今天真的非常高興有這麼多專家與我們分享人工智慧與醫 療防疫的心得,相信所有來賓都滿載而歸,也謝謝主辦單位的用心,下午場的圓 桌論壇正式結束,謝謝大家。

閉幕致詞

陳力俊

中研院院士、台灣聯合大學系統/系統校長、清華大學特聘講座教授

感謝大家參與本研討會,聆聽多位頂尖專家學者分享他們對當前兩大最夯議 題的看法。

中技社從 2018 年 3 月起,一連舉辦三場 AI 相關的研討會,分別從 AI 對宏 觀領域的影響,再到對其他領域的應用,進而對個人日常生活的體現,做出既廣

中技社從 2018 年 3 月起,一連舉辦三場 AI 相關的研討會,分別從 AI 對宏 觀領域的影響,再到對其他領域的應用,進而對個人日常生活的體現,做出既廣

在文檔中 AI 倫理治理與醫療防疫 (頁 85-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