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找到一種平衡─在當代水墨語境中找尋可能

第一節 人物造型

一、重回對「不似之似」的意義探討

當我們以「不似之似」探討水墨人物畫時,便是從傳統文人審美概念而出,試 圖以舊有的概念建立起當代水墨畫中的認知「平衡」。「不似之似」的概念初見于明 代沈顥《畫麈》:「似而不似,不似而似。60」清代石濤曾題詩:「名山許游未許畫,

60 (明)沈顥,《畫塵》,與(清)秦祖永《繪事津梁 一卷》合刊於(清)周星蓮撰,《臨池管見一 卷》,戊辰年(民國十七年,1928 年)上海神州國光社排印本。

30

31 000216N000000000 之簡介說明。

68 柯九思,〈稗史集傳‧柯九思傳〉,宗典編《柯九思史料》,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63,P.167。

69 故畫竹必先得成竹於胸中,執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 兔起鶻落,少縱則逝矣。蘇軾,〈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吳功正編《古文鑑賞集成》,臺北:文史 哲出版社,1996, P.844。

70 劉墨,《書法與其他藝術》,瀋陽:遼寧美術出版社,2002。

32

http://www.artlinkart.com/cn/artist/txt_ab/31ffsy/656cvApi 2012 年 6 月瀏覽。

圖 7:

劉慶和,〈飛〉,2007 年,水墨,39×39cm。

圖 8:劉慶和,〈日光〉,2007 年,

紙上水墨,27×27cm。

33

方式進行對象物的造型,是一種自然而有效的手法。而他也指出,利用這樣「默寫」

的方式所形成的線條是一種「靈動的線條」,能夠貼切記錄心中的靈感。

我創作前要勾好多線描小稿子,一閃念的東西用線描來記錄下來,我用很靈動 的線條來記下最初萌動的東西。我覺得感受力不是靠手記錄的,而是靠內心去 感受的。73

如同劉慶和一樣,當代有許多水墨人物畫家皆利用這樣的「默寫」手法形塑人物造 型,並從中賦予人物特徵以表達畫家的感受;正如劉慶和的人物傳達出一種都市人 的無奈、荒謬,畫家石建國則用他的人物傳達出理想式的情慾、雍容;而這些都來 自於他們對人物的「默寫式」造型、筆線。(圖 9)這樣的手法得以使造型簡化並使 特徵強調出來,以「放大」畫家的心情感受。

石建國像哲學家那樣,把女性抽象化,因為赤裸的女人擺脫了種族、階級、民 族、 階層的象徵秩序和等級關係,變成一種自然化和抽象化的女人,這種女性 形象的自然化和抽象化,與石建國要表達情欲的抽象化是相關的。就此而言,

石建國也就用情欲建構了一個理想化的人與外在的自然(動物與山川)和內在 主體的自然(情感和欲望)和諧相處的世界,給人以前伊甸園的世界和時代的 想像。74

73 裔蕚,〈劉慶和訪談錄〉,《二十世紀中國人物畫史》,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

74 鄒躍進,〈超然心靈的伊甸園──讀石建國的水墨人物畫〉,藝術+網站

http://www.artet.com.cn/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10&id=374 2012 年 6 月瀏覽。

(上)圖 9:石建國,〈無題系列〉,2006。

(右)圖 10:石建國,〈麗人圖〉,68×136cm,2008 年。

34

http://www.chinabaike.com/article/6/7/12/2007/20070131770.html 2012 年 6 月瀏覽。

76 王雪,〈白描在中國畫繪畫中的重要性〉,《文藝生活(藝術中國)》7 期,2011。

35

(左)圖 11:十八描圖譜,柳葉描。

(右)圖 12:林若熹,〈裸女〉。

從中培養一種介於傳統線性和實體之間的「自律」,以顯示物的體積、量感。(圖 12)

……培養出一種自律感來,線的抽象美和物的實體感都要關顧,達到線、面、

體,全面生動的效果,使傳統線條產生了「實」的功能。82

82 李渝,〈唯美和現實〉,《族群意識與卓越風格-李渝美術評論文集》,臺北:雄獅圖書,2001,P.84。

36 1987 年,65×95cm。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