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代謝症候群的危險因子探討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三節 代謝症候群的危險因子探討

值 (Azadbakht et al., 2005)。另有研究提出攝取低脂乳製品有助於高血壓 的預防 (Alonso et al., 2006;Huncharek et al., 2008)。

研究提出攝取全穀類與血糖值呈現負相關 (Sahyoun et al., 2006);攝 取全穀類與腹部肥胖、高三酸甘油酯及高血壓亦呈現負相關 (Esmaillzadeh et al., 2005)。每天攝取穀類纖維達 8 克比僅攝取 2.6 克者,能減少四成的

2004)。但依「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老人調查 1998-1999(NAHSIT)」 65 歲以上老年人之資料結果進行分析,脂肪攝取百分比對代謝症候群有負面影 響(OR=0.98,95%CI(0.97-0.99);

p

=0.03),蛋白質攝取百分比也具有相同

的意義(OR=0.95,95%CI(0.93- 98)

p

=0.001);而其他如醣類、膳食纖維、

單元不飽和脂肪酸(油酸)及不飽和脂肪酸等,則無法顯示出相關性(黃幸妮,

2005)。

9 圍、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或腰圍≧90 百分位為診斷標準,

其 OR 分 別 為 1.06 、 1.17 及 1.14(95% CI=0.97~1.15 、 1.08~1.28 及 1.05~1.24)。女童 BMI越高者代謝症候群 (BMI、腰圍、BMI或腰圍≧90 百分 位診斷標準) 危險性亦顯著增加 (OR分別為 1.42、1.33 及 1.36,95%

CI=1.17~1.74、1.10~1.60 及 1.13~1.64) (金憲權, 2006)。另對芬蘭及瑞 典的大型糖尿病家族追蹤研究發現,針對血糖值對代謝症候群盛行率的比較,

2008)。此外, Wallenfeldt 等人針對瑞士 391 位 58 歲男性之研究,使用 自填式問卷調查吸菸習性,發現吸菸者之C-反應蛋白、三酸甘油酯、胰島素 及血壓明顯高於不吸菸者 (Wallenfeldt et al., 2001)。另一項針對美國 45 至 64 歲 9020 位個案研究,調查其吸菸情形,發現吸菸者罹患高胰島素血症 是不吸菸者的 1.5 倍,而高胰島素血症代表胰島素阻抗性增加,亦與代謝症 候群的發生息息相關 (Carnethon et al., 2003)

研究報導代謝症候群高危險者如以 20 週的有氧運動介入,可減少 30%

代謝症候群的發生率 (Katzmarzyk et al., 2003)。美國 Duke大學以 171 位受試者,進行中強度運動介入,每天運動時間平均 30 分鐘以上,每週運動 頻率 3 次以上,經過 6 個月的訓練研究,能降低 44% 代謝症候群的發生率 (Johnson et al., 2007)。根據亞洲國家日本的研究,以 43 位受試者採用合 乎ㄧ般人習性的多樣化運動進行緩和運動,每天運動 40 分鐘,每週運動 3 至 5 次,長達 52 週的研究結果,顯示長期運動可降低BMI、腰圍、血壓及三 酸甘油酯等,可有效的改善代謝症候群 (Mitsui et al., 2008)。亦有學者 提出短時間運動對健康促進的成效不大,且如果無飲食控制甚至有攝食過多 的情形 (Melzer et al., 2005)。對於代謝症候群改善方式,以運動控制配 合飲食,比單方面的飲食控制效果更佳 (Okura et al., 2007)。

針對國內代謝症候群與運動之研究:ㄧ份以 7484 位接受健康檢查的民 眾,年齡在 19~84 歲之探討結果,呈現隨著體能活動量增加及減輕體重,有 助代謝症候群改善,其中亦發現教育程度是影響代謝症候群改善重要因素

11

(林士傑,2004)。另以 880 位醫院員工進行代謝症候群研究,無運動習慣者 高達 76.8%,且無運動習慣者比有運動者,發生代謝症候群的機率高達 3.67 倍 (陳德仁,2008)。

增加運動訓練有助於握力強度,根據研究指出代謝症候群高危險者,其 握力測試呈現較弱的現象 (Miyatake et al., 2007)。另ㄧ篇英國世代研究 觀察指出,握力較低者與高血脂、高血壓、腹部肥胖及高血糖等的發生為正 相關,易增加代謝症候群的風險 (Sayer et al., 2007)。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