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東南亞地區的主要大學及智庫發揮了重要的貢獻,不論是東 協自由貿易區、東協區域論壇、東協高峰會及清邁協議等都有學術界的 參與及提供的建議。美、英、法、日、澳洲、印度及中國的學界也有不 同的研究成果。在東南亞區域研究上,東南亞學派似乎已經成型。類似 的情況出現在拉丁美洲,從早期的依賴理論開始,到今天的拉美區域研 究,拉丁美洲學派也是發揮了影響力。非洲則尚無這種學術的氛圍。

區域研究如果從各區域的個別研究來看,它的成果是非常的豐碩。

以區域研究來命名在最初確實是科研行政上的一種作法,並不是社會科 學社群的典範,受到學界的質疑確有原因。可是如前所析,各區域的研 究已經有很長的學術歷史,而且使用了標準的科學方法,今天的區域研 究大量使用統計、田野調查和經濟分析,而傳統的人文及社會科學的要 求的研究方法仍然採行。不論是中國研究或歐盟研究都是如此,區域研 究要再往前發展,應該怎麼走?

一是學科的共屬性確實需要強化。我們將區域研究和區域安全去比

40 Tan See Seng, ed., Regionalism in Asia (London: Routledge, 2009); Thomas Leinbach and Richard Ulack 著, 李美賢及楊昊譯,東南亞:多元與發展(台北:台灣東南亞 學會,2010)。

較就可以充分明白這個必要性。現在的區域安全已經有相當明確的學科 共屬性,典範之下的研究方法、範例、個案、解釋通則及理論一應俱全,

無論在歐洲安全或亞太安全都是如此。可是在區域研究上,我們仍然沒 有一個共同的典範。最根本的問題或許是區域本身就是一個不容易界定 的學科單元,它究竟指的是一個地理範圍,還是一門科學?它是基礎學 科還是應用學科?這也是區域研究無法和發展研究,甚至安全研究相比 較的原因所在。今天的安全研究雖然年輕,可是它的學科共屬性相當的 明確,發展研究得到的肯定一樣是明確的。

現在歐洲、美國及亞太地區的知識社群已經在「區域主義」這個基 礎上設法提出一個共同的典範,國際關係及國際政治經濟學提供了必要 的協助。如果一切發展順利,區域主義或許會和現實主義或自由主義一 樣成為區域研究的基本理念架構,有了這個架構,學科的共屬性應該就 是邁出了一大步。最大的困難是目前的主要區域,歐洲、亞洲及美洲的 歷史、地理、政治大不相同,區域主義無法完全涵蓋。歐洲學界推出區 際關係就是這個原因。它們認為三大洲既已存在,或者不同區域已有各 自的整合及認同,雖然不是一個超國家,可是區域之間的關係是不容否 定的。歐亞對話及亞洲和拉美的對話已行之有年,現在應該是建立「區 際關係」這門學科的時機。不過,這個過程將會很慢,主要原因如下所 列:

(一)區際關係的基礎一定要區域的利益及認同很堅實才行。國際 關係之所以成為可能,而且是必要,主要原因在於國家利益及民族主義,

主要兩項因素合起來形成國家對於主權的堅持。到目前為止,歐洲區域 的整合度最高,也有歐洲認同出現,可是它不能稱之為區域的民族主義。

區域主義已經是普遍的現象,但它和民族主義不能相比。在這樣的情況 之下,區際關係可能只是理念的討論而已。

(二)區域整合在歐洲特別突出,其它區域則還在推動,效果很不

一致。即使歐洲定期和亞洲召開會議,東協和拉美國家定期對話,金磚 四國彼此之間也有對話,這些都不能和國際關係相比。國際關係有國際 法,國際經濟及外交制度為架構,區際關係還為期尚早。至少歐洲以外 的其他地區在整合上要發展到今天歐洲的階段,才有可能出現使節的派 遣、國際關係的制度化。這些都不是短期之內可以實現的。

(三)區域整合是否為各國的共同目標,恐怕言之過早。歐洲整合 帶來了實際的利益,現在代表一種進步及文明的象徵。歐盟本身不只是 市場而已,它還有教育、科技及文化各方面的互補及融合,可是在最根 本的憲政主權上,各國倒是有不同的想法,這是不容易克服的政治傳統,

或是加以改變的制度。既然原來以國家為基本單元的國際關係還是大家 共同遵守的行為準則,區際關係要成形就不容易。學術討論有其價值,

是否能成為政策則要看各國政府的決定。

二是在區域研究的個別區域受到不同程度的重視,這個差異性還會 持續存在。歐盟及歐洲研究是目前最有成就的領域,亞太研究或東亞研 究一樣受到重視。區域主義或新區域主義已經無法完全解釋這些發展,

即使作為決策的政治依據也是不足。這也就是國際關係、國際經濟和國 際政治經濟、安全研究都會被採用的原因,傳統的地理學及資訊時代的 經濟地理同樣重要。如果以個別地理區域為單元的區域研究繼續發展下 去。歐洲研究及亞洲研究就會成為個別的學科,在中國研究的領域中,

已經有不少的學術期刊,而且分科越來越細,經過一段時間,中國研究 自然就會形成自己一套的知識體系,歐洲研究也會有相同的情況。非洲、

拉丁美洲或中東地區,在短期間內還不至於發展這個階段。這樣的情形 繼續發展下去,區域研究本身的大理論就會有需要,否他的學科共屬性 就受到更大的質疑。

三是區域研究繼續在政策分析上做出貢獻是必然的結果。到目前為 止,推動區域研究的最大動力還是國家的政策需要,學術研究及教學也

有必要,但不是最急迫的原因 41

四是區域研究在資料的蒐集方面已經有具體的實績,方便研究的進 行。香港是早期研究中國大陸的必訪之地,各大學有相當完整的中國大 陸研究資料,特別是地方經濟和治理。京都大學長期收藏漢學書籍,更 有東南亞研究的豐富圖書及史料。英國的亞非學院、美國檀香山的東西 中心、康奈爾及德州大學、法國巴黎大學等均為例子。這些都是個別的 區域研究。由資料蒐集、資料庫的建立、期刊的發行、學會的成立,我 們見到系統化社會科學發展。今天的區域研究缺少一份類似「國際安 全」、「世界政治」或「國際研究季刊」的學術期刊。國際關係的研究之 所以能夠成長如此之快,前述期刊的貢獻功不可沒。任何一門社會的學 科、學會、期刊及同僚審查幾乎已經成為通則。作為社會科學的學門之 一,它需要自己專門領域內的學會、期刊及共同的科學研究方法及範例。

整體的區域研究需要從這裡開始,它必然是一條很遙遠,而且辛苦的學 術奠基過程。

。政策需要往往是外交、安全及經濟上 的考量,這幾乎是數世紀以來的共同法則。薩依德、費正清或傅柯是從 他們個人的研究興趣去追求各自的學術目的,和政治研究無關,但是它 們的理論及見解還是對於決策者有所影響,程度因人、時、地、事的不 同而有差異。到今天為止,美國的對華決策人士,很難說沒有受到費正 清的影響。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