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柒、為什麼金磚國家值得研究?

把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稱之為金磚四國並不是國際社會或學 術界的共同意見,而是民間公司對於新起的非西方國家的期許。巴西在 拉丁美洲居於龍頭,有很特別的社會主義措施,在外交政策上並不必然 追隨美國,可是一直拒絕走向核武。俄羅斯一度經濟困頓,但普丁

(Vladimir Putin)執政之後,利用石油及天然氣作為籌碼,走向大國復 興之路。印度和中國在最近十年一直是學界比較的對象,也就是「龍與 象」的比較研究,它涵蓋了外交、軍事、經濟發展、政治制度及社會結 構。在亞洲國家中,過去很少有如此的比較研究。即使東協國家之間,

也少有這樣的比較研究。今天的中印比較研究不僅是時尚,而是一種學 術主流看法。

為什麼金磚四國有它們的特殊性?首先要強調的是金磚四國不是國 際政治的組合。在外交史上,歐洲協調(The Concert of Europe)或大國 外交是經常被引述的例子來說明外交是由大國決定的。48

通常大國或區域國家之間的政治性策略聯盟必須要有下列的條件:

(一)共享的利益(二)共同的認知(三)共同的對手或敵人。

不論是歐洲歷 史上的列強或聯合國中的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代表的都是這種傳 統。大國協商可以說是外交上的常態,也是必然。金磚四國在最初並沒 有這種外交的意涵或功能。可是金磚四國成為通俗及學界的用語之後,

四國的確有定期的集會,他們似乎有形成一股國際勢力的想法,特別是 中印俄三國在地理上的連接性使得學界有這樣的聯想。只是她們對於其 他大國,特別是美國還是維持緊密或正常的關係,要說中印俄對抗美國 與事實不符。

49

48 T. V. Paul, James Wirtz and Michael Fortmann, Balance of Power: Theory and Practice in the 21st century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9).

如果

49 Stephen M. Walt, The Origins of Alliances (Ithaca,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有共同的認同最為理想,有些人還主張一定程度的經濟整合,但以實例 來看,這兩項不是絕對必要。金磚四國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共同的對 手,當時以此來稱呼它們完全是從國際政治經濟學的角度來衡量,認為 他們將來是未來國際貿易及投資的新契機,至少目前的中印證明果然如 此。

在外交史上,大國外交常見,但要有長期的策略或軍事聯盟是不容 易的,原因是國家利益會有所改變,對手也會改變。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存在如此之久,可是它的功能及任務一樣有所調整。在金磚四國提出之 前,工業國家在一九七六年就成立了 G7 的機制,主要是處理經濟問題。

G7 以後轉變成為G8,還是由主要工業國家組成。嚴格說來,這樣的機 制不是國際或區域組織,只能說是對話的機制。德國為了促進西方國家 和新崛起非西方國家之間的互動關係,也推動了「海利根達姆過程」(the Heiligendamm Process),它是由G8 加上金磚四國再加上南非及墨西哥,

成G13。50

現在學界的意見認為金磚四國不妨加上南非或印尼成為金磚五國或 六國,基本考量是南非代表非洲,而印尼代表回教世界。可是南非及印 尼有自己的考慮,到目前為止也只是學界的意見而已。不論是幾國,金 磚代表的是經貿及投資的商機,完全從經濟面去分析,可是它會有政治 的意涵及效果,如果中印俄巴成為策略聯盟,對於國際政治必然有衝擊。

而金融海嘯之後,美國所邀請的國家是G20,本來媒體報導中 美或中美日要組成G2 或G3,後來也無疾而終。

其次要說明的是金磚四國代表的是國際政治經濟學對於原有西方學 界強調的私有化及自由化政策的一種反省。這本來是 80 年代以後為處理 拉丁美洲及東歐國家經濟轉型的策略,簡稱為華盛頓共識,但是拉丁美

Press,1987).

50 Andrew Cooper and Agata Antkiewicz, eds., Emerging Powers in Global Governance:

Lessons from the Heiligendamm Process (Ontario: The Centre for International Governance Innovation and Wilfrid Laurier University Press, 2008).

洲經濟沒有好轉,俄羅斯的經濟一樣是低迷,大家對於原有的政策建議 開始檢討。就連原來的華盛頓共識也有所調整,成為新華盛頓共識。在 此時,北京共識(the Beijing Consensus)出現在學界的討論,成為「中 國模式」的部分理論依據。可是,巴西、印度及俄羅斯本身還沒有用新 的模式來分析,他們是各有特色,經濟發展的結果也不相同。這些研究 早已脫離國際政治經濟學,成為發展研究的最主要部分,而「中國模式」

成為學界討論的最核心部分。如果巴西、印度及俄羅斯在經濟發展上有 所突破,以後討論「巴西模式」、「印度模式」、「俄羅斯模式」就不足為 奇。

最後要強調的是把這四個國家結合在一起討論不是區域研究專家的 臨時起意。非西方國家的發展模式依然是學界研究的興趣。前蘇聯的垮 台,中國大陸的改革與開放,讓許多專家重新思考,逐漸的在「雁行理 論」及「亞洲四小龍」之後,出現了「新興經濟體」,而金磚四國所擁有 的資源、人力及內需市場,展現出充沛的經濟潛力,這是金磚四國受到 重視的根本原因,也是學界會考慮印尼、南非,甚至墨西哥的原因。很 主要的一點是這些國家一定要採用了非西方的經濟發展模式得到了成 果,這樣才能證明他們的特殊性,金磚無金就無法稱之為金磚,道理太 簡單。至於他們是否有意組成政治性的策略聯盟要看經濟的結果及政治 的意圖。如果無法成為新興經濟強國,談策略聯盟是太理想。

目前金磚四國的研究大部分以國際政治經濟學及發展研究為基礎。

國際關係及外交政策的分析也包含在內。這項研究有幾個問題需要面對 的:(一)是學界之間沒有共同的理論架構,目前以使用國際關係及國際 政治經濟學的理論為主,但學界的意見有歧異性(二)金磚四國的資料 互通性有一定的難度,完全使用英文還不容易達成,四國之間還沒有類 似歐盟或 OECD 的組織可以提供相關的資料,對於研究會造成阻力(三)

金磚四國本身自己的定位為何?功能是什麼?這個最根本的問題要有明 確的答案,研究者才能找出問題,提出可行的解決之道。即使如此,在

美日及西方國家的經濟低迷、中國崛起、印度展現活力,巴西活躍在國 際社會、俄羅斯逐漸走向大國復興,加上越來越多的新興經濟,大家對 金磚國家的期待完全可以理解。她們無法組成一個新的地理區域,可是 在區域研究上卻打開了另一個新的學術園地。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