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伍、汽車產業政策對產業發展的影響

基本上,產業政策只是一個指導方向,對產業的影響要視執行 力及行政支援手段的強度而定。如果政府在投資及稅率的優惠上沒 有落實,或者在產業組織結構的調整上並無強大的執行力,則產業 政策的實質功效是令人質疑的。

根據大陸1994年3月頒布的汽車工業產業政策、「九五」、「十

五」計畫內容及2004年頒布的汽車產業發展政策中有關汽車產業的 規劃目標顯示,中國大陸最希望達到的政策目標就是能夠實現汽車 產業的集團化及規模經濟的要求,另外在技術上亦希望能夠引進西 方較先進的技術,並提高自己的研究水平;最終的目的則在自創知 名的汽車品牌及產品能夠具有國際競爭力外銷他國。雖然產業政策 的目標明晰,但實際成果如何,還需要參照大陸汽車產業的發展情 形來加以檢視。以下即針對產業組織、產業技術及投融資政策等項 目加以檢討,並對汽車產業政策的實施成果作一評價。

(一)產業組織政策並未成功

在產業組織上,雖然大陸政府一再鼓勵兼併重組,並要求發展 跨部門、跨地區的企業集團,但實質上大陸汽車產業的合併重組速 度並不令人滿意,尤其是汽車整車廠在2002年仍有一百一十七家

(如表4)。儘管大陸政府一再要求不具生產規模的小廠應與大廠合 併,但實際上只有少數汽車大廠有意願主動合併重組一些小汽車 廠,其餘仍在原地踏步,或待價而沽,並不願意退出汽車市場。這 除了證明徒有政策並不能保證就能執行,且亦顯示大陸國家機關的 政策執行力不高,且各部門及各地方政府並未能與中央配合,導致 一些不具規模或甚至「零生產」的小汽車廠該退未退,46生產家數 超出一般先進國家甚多。

另外2002年大陸汽車生產企業(集團)前十名的產量已較前有 所增加(如表5),第一名的一汽集團產量為五十六萬餘輛,第十名 的瀋陽金杯汽車公司的產量亦達八萬五千餘輛,前十名的市場佔有 率為81.5%,前四大集團產量的市占率為57%,雖然集中度有所提 升,但前三大集團的生產規模仍距各跨國汽車集團的產量甚遠。如

46.賀北時,「產業結構調整呈現三大亮點-『零企業』退休、『零部件』獨立、

『企業聯盟』」,中國汽車報(北京)(2004年6月1日),六版。內容指出目前大陸 整車廠約有二十家完全沒有生產任何車輛。

表4 1990∼2002中國汽車行業生產企業數 單位:個

資料來源:汽車工業年鑑編輯部,中國汽車工業年鑒2003,頁403。

表5 2002年大陸汽車產量前十五名企業

資料來源:汽車工業年鑑編輯部,中國汽車工業年鑒2003,頁415。

以轎車為例,前三名的上海大眾(二十八萬輛)、一汽大眾(十九 萬輛)、上海通用(十一萬輛)等三大汽車公司亦仍未達三十萬輛 規模經濟的產量。

(二)技術進步政策取得一定的成果 1.汽車科研水平提高

除了在幾個重要大學內(如清華、天津大學、吉林大學)設有 與汽車相關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外,各主要汽車生產企業也多設立了 技術開發中心,對汽車的零組件開發及車型的設計上也均有長足的 進步。如隸屬於一汽集團的「長春汽車研究所」除了能自行設計開 發解放牌貨車外,對於小轎車的改型設計及開發亦有長足的進步

(如已能在引進的Audi100車型基礎上自行設計小紅旗及紅旗世紀星 等車型的改款);上海泛亞汽車技術研究中心(由上汽集團及通用 汽車合資的研究中心)亦有能力協助上海通用公司設計開發賽歐

(Sail)及君威(Regal)等最新車型。47目前大多數汽車廠商的工藝 設備也均提高甚多,CAD、CAM的使用也相當普遍。此外,中國 政府亦在「十五」計畫中將發展電動汽車做為重點項目,並全力支 持,安全氣囊及ABS等重要零組件亦在積極發展中,並有了一些初 步的成果。48

2.國產化取得階段性成果

中國政府於2001年加入WTO之後,為了履行承諾,於2002年 中已經取消了執行十餘年的40%以上國產化率的強制性規定,及國 產化率優惠級差稅率政策。49但我們從表六中可以看出,在1980年 代引進的一些車型,於2000年後,其國產化率均在80%以上。即使

47.李春利,「自動車製品開發:國有、外資、民營企業の鼎立」,輯於丸川知雄、

高山勇一,グローバル中の自動車產業(東京:蒼蒼社,2004),頁98~144。

48.汽車工業年鑑編輯部,中國汽車工業年鑑2003,頁243~244。

49.汽車工業年鑑編輯部,中國汽車工業年鑑2003,頁2。

表6 大陸引進的主要汽車車型國產化率

資料來源:1.機械工業部汽車司,中國汽車工業規劃參考資料(北京:機械工業部汽車 司,1996)。

2.汽車工業年鑑編輯部,中國汽車工業年鑑1999;汽車工業年鑑編輯部,中 國汽車工業年鑑2000(天津:汽車工業年鑑編輯部出版,2000);汽車工 業年鑑編輯部,中國汽車工業年鑑2001(天津:汽車工業年鑑編輯部出 版,2001);汽車工業年鑑編輯部,中國汽車工業年鑑2002(天津:汽車 工業年鑑編輯部出版,2002)。

3.陳晉,中國乘用車企業の成長戰略,頁60~61。

在九○年代末期引進的別克、雅閣、藍鳥等車型,在國產化率取消 之前,其自製比率也均在45%以上,顯示大陸整車及零組件廠商的 技術水準仍有一定的進步。

基本上,早期合資汽車廠引進的新車型初始的國產化率相當 低,如上海大眾於1985年引進的桑塔納基本型,其國產化率僅 2.7%,到1990年即達60%左右,1996年達到90%,國產化的速度算 是相當快的;此外北京吉普生產的切諾基CXI車型(與克萊斯勒合 作)於1988年時國產化率為30%,1996年達89%,其國產化速度也 不慢。即使國產化速度較慢的神龍富康、貴州雲雀等車型,其國產 化率於1996年時亦達到60%左右,2000年前後亦達80%以上。唯國 產化比率雖高,但重要零組件的生產仍掌握在合資的外商手中或由 國外直接進口,要取得突破性的進展還需努力。

3.自主研發、自創品牌尚在起步階段

大陸汽車產業發展擁有自主品牌的車型多為貨車,轎車甚少。

但在近年來受到國際競爭的壓力之下,目前也有不少汽車廠商發展 自有品牌的轎車。如一汽小紅旗轎車、東風汽車的小王子轎車,以 及哈飛的中意、華晨的中華、安徽的奇瑞和浙江的吉利等。這些公 司除了一汽、東風是所謂的三大集團外,其餘如哈飛、華晨、奇瑞 及吉利汽車公司等,均非主要的汽車集團,或僅是民營汽車公司,

但為了擁有自主品牌,不惜投入巨額的研發資金,並延攬外籍人士 協助研發,才有今日的成果,由此亦可見大陸汽車的技術是在不斷 的競爭中有所進步。

不過,儘管如此,如將大陸汽車研發的成果與國外先進國家相 比,仍然落後甚多,尤其是在轎車的研發上。因此為了因應未來更 為嚴厲的競爭,中國政府勢必要更多投入研發資金及人才,或許才 能縮小與跨國汽車公司的研發差距,也才可能會有自創知名品牌的 機會。

(三)產業保護政策面臨挑戰

正如學者所言,在追求規模經濟及技術密集的產業中,落後國 家如果在競爭力較弱的階段不進行保護,這些行業的起步和發展將 會非常困難。但如果長期保護或過度保護,亦可能產生怠惰及尋租 的不良作用。50

大陸汽車產業的保護政策較偏重關稅及行政手段,非關稅壁壘 的保護手段較少見。由於大陸長期以來以高關稅及限制進口的方式 來控制外車進口數量,以保護國內汽車生產廠商,但成效並不佳。

如以表七來看,中國大陸於80年代初限量開放外車進口以彌補「缺 重少輕,轎車空白」的現象,但在高關稅的情況下(1994年以前轎 車進口關稅高達180~220%),1985年大陸進口汽車數量仍高達三十 五萬四千輛,進口金額為二十六億四千多萬美元。即使到了2000年 之後,轎車關稅仍高達70~80%,但外車進口的數量及金額仍然甚 高,如2003年進口外車十四萬餘輛,進口金額為四十二億美元,51 對大陸汽車市場仍然是一個相當大的衝擊。

即使在高關稅的保護下,但由於大陸民眾及機關購車的熱潮不 退,因此導致大陸汽車廠商即使產品質量差、生產規模小的企業亦 能生存,也導致大陸汽車生產廠商過多,且均不願退出汽車市場,

亦使汽車產業組織的調整更為困難。

中 國 在 2 0 0 1 年 加 入 W TO 之 後 , 轎 車 關 稅 於 2 0 0 6 年 要 降 到 25%,汽車零組件關稅2006年7月之後則要削減到10%,且汽車進 口配額於2005年將全部取消,屆時對大陸汽車市場又是另一番衝 擊。大陸汽車的保護政策似乎對大陸本土汽車企業的扶持與育成效

50.可參考Chang, H-J.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Industrial Policy (N.Y.:ST. Martin, 1994);江小涓,經濟轉軌時期的產業政策,頁184;瞿宛文,全球化下的台灣經 濟(台北:唐山出版社,2003),頁1~22。

51. “China’s Vehicle Imports: Demand Continues to Shift Upmarket into 2004,” Fourin China Auto Weekly, (Jul 5, 2004).

果並不理想,面對外車的全面開放及關稅的降低,是否會刺激大陸 汽車廠商的競爭力,或嚴重打擊大陸汽車廠商的生產意願,目前仍 待觀察,但可以確定的是,如果大陸汽車廠商無法在短期內提升產 品質量及降低成本的話,那麼其所面對的困境將愈來愈大。52

52.郭克莎,「加入WTO之後中國大陸汽車工業面臨的影響及應對思路」,發表於海 峽兩岸產業發展與結構調整研討會(台北:中華經濟研究院主辦,2002年1月8 日)。

表7 1982~2002大陸汽車產品進口數量及金額

資料來源:1.汽車工業年鑑編輯部,中國汽車工業年鑑2003,頁231。

2.2003年資料引自 “China’s Vehicle Imports: Demand Continues to Shift Upmarket into 2004,” Fourin China Auto Weekly, (Jul 5, 2004).

(四)有一定效果的投資政策

(四)有一定效果的投資政策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