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伍、結論與討論

本文關注的問題焦點是距離的新聞含義,準確地說,是距離在三類 報紙內容層面上表現出的系統差異。通過對權力依附、衝突報導和責任 歸咎的分析,我們發現各種新聞事件,是非曲直經距離過濾,有些被強 化,有些被淡化,有些則有規律地被排除在新聞話語之外。同樣是權 力,在報導中卻褒貶不一,同樣是衝突,在新聞處理中卻強弱程度不 一,而責任的指向亦有微觀宏觀之分。有意義的是,除了報紙的政治立 場能夠解釋的方差以外,分析結果顯示,不同的報導手法和新聞處理方 式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基於一個「內外有別」原則,與新聞事件發生地點 遠近有關。傳媒利用符號建構現實的含義之一就是將地理位置轉化為心 理認知,在傳播學和其它社會科學的研究中,學者們早已注意到這個現 象。我們的研究則是把這個普遍規律納入到一個具體的社區、具體的傳 媒形式、具體的歷史時期、和三個具體的新聞內容維度進行觀察分析。

就我們所知,至少在傳播學領域,類似的研究並不多見,這是本文的最 大理論貢獻之所在。

透過對香港 14 份報紙的內容分析,我們希望找出新聞事件發生的 地點和其報導手法之間的關係。我們的研究提出如下假設:新聞事件發 生的地點越遠離本地,社區報紙倚靠官方詮釋的機會越大(假設一);

引述衝突觀點的概率越高(假設二);並越傾向於把問題歸結為制度、

社會、機構(假設三)。研究發現地域距離的新聞含義比較複雜,但具 有共性的一個規律是無論何種類別的報紙,在報導本地新聞和異地新聞 時,其處理手法均有系統差異。

異地新聞能夠在社區報紙的版面上佔有一席之地,除了現有新聞格 局的編排要求外,還要符合「夠份量」的標準,更重要的是,本地報紙 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需要及意識形態取向,用自己的處理手法對異地新 聞 進 行 選 擇 、 修 改 、 詮 釋 、 演 繹 及 增 減 (Fishman, 1980; van Dijk, 1988)。換言之,本地報紙對不同地域發生的新聞事件在內容上的定 位,直接或間接地反映了其辦報理念和本地社會的世界觀,這具有一定 普遍性(Best, 1991)。如上文所述,香港報紙大致可分為三類,各屬 不同的政治陣營,包括市場化的大眾報、追求高端讀者品味的精英報及 體現大陸官方意志的親建制報。主流的右派大眾報在政治上推崇獨立見 解,在操作上推行消費主義、以「滿足讀者需求」為口號來換取經濟利 益。以中產階層為目標讀者的精英報,致力推動公民權益、民眾教育,

並不斷嘗試跨越意識形態的門檻。而親建制報作為喉舌只能硬銷官方話 語,對市場佔有率則難以顧及。

可以肯定的是,新聞事件發生在哪裡與由誰來報導是絕對分不開 的。綜觀我們的研究發現,可以看出地域的新聞含義大體上是由政治經 濟、機構常規及新聞價值這三要素決定的。報紙的意識形態定位影響記

者編輯對事件的篩選和詮釋,報紙的操作準則影響機構的資源配置,而 報紙的新聞價值觀則影響事實面貌。地域貼近受眾(proximity)一直是 傳統新聞價值中的保留項目,地位不亞於衝突和後果。當記者「被迫」

在地域與其他新聞價值之間進行取捨時,地域的份量就會變得尤其重 要,就極有可能超過衝突和後果而躍居首位。本地新聞通常與市民大眾 的日常生活、個人經驗直接相關;國家層面的新聞意圖把本地市民的想 法和情感與一個更大的政治、經濟及文化體系(祖國)概念相聯;而國 際新聞從國 際 視 角 描 述 新聞事件,往往被報紙和讀者視為奢侈品。

我們把新聞事件發生的地點籠統地分為「本地」、「國內」、「亞洲地 區」及「其他國際地區」四個組別,這和香港報紙對地域距離的定位及 報紙排版相呼應。研究結果指出,媒體本質和新聞事件的地域距離存在 一定的互動,並形成採編上的差異,這從新聞內容上可以清晰地反映出 來。

分析本地十四份銷售報紙,數據結果不完全支持假設一,事件發生 的地點越遠離本地,本地報紙的確越傾向於依賴權力消息源,這對前三 個地區來說總體上是印證的,但其他國際地區則例外。若以引述官方的 頻率作為反映報紙倚重權力的指標,香港報紙似乎最喜歡以官方的框架 解釋在亞洲地區發生的新聞事件。但本地報紙在報導其他國際地區發生 的事件時,並沒有出現類似情況,這或許是因為亞洲地區在地理位置上 相對較接近香港,報紙的管理層較願意調派記者前往採訪有關。其他因 素如語言障礙、政策侷限、緊迫的採訪行程,亦令新聞機構傾向把他們 的新聞聚焦點放在靠近權力中心的位置。此外,和其他兩類報紙不同,

在香港市場占有率最高的大眾化報紙,在報導國內新聞時,引述權力消 息來源的比例,比報導本地和亞洲地區新聞都要來得更低,這其中體現 出香港主流報紙記者和中國大陸主流權力機構與個人之間,可能存在的

相互不信任和緊張關係,雖然囿於內容分析方法的局限性難於在此進行 更詳盡的分析,卻值得在後續研究中深入展開。

只有精英報的表現基本符合假設二的預測,即精英報在報導本地、

國內和亞洲地區新聞時,引述衝突觀點隨地域距離的增加愈來愈多,但 在報導其他國際新聞時則比亞洲地區新聞有所減少,儘管仍高於本地和 內地新聞。其它兩大類別的報紙則都以報導國內新聞時引述衝突觀點的 比例為最低。追其原因有三。其一,衝突的觀點指的是新聞中出現的爭 議 。 然 而 , 編 碼 時 我 們 發 現 有 時 候 頗 難 區 分 「 爭 拗 的 意 見 」 ( contending opinions)和「不同的意見」(different opinions)。因此,

此欄的數據或許摻合了兩者。其二,相比起本地新聞,報紙在報導內地 新聞時,較少出現衝突的觀點意見,這個是比較容易理解的。大陸政府 極力制止傳媒報導政府對民眾的監控及所有負面消息,嚴重限制了記者 的工作,即使是境外的記者亦不能倖免。其三,只有大眾報在報導本地 新聞時,比起報導其他國際地區的新聞,出現較多互相衝突的意見觀 點,研究結果顯示這類報紙嘗試向本地讀者呈現其多元化的形象,縱使 報紙整體引述衝突觀點的頻率並不高。

假設三只得到部份證實,所有報紙在報導本地新聞時,都較傾向於 把社會問題歸咎於個體而非整體。但是,此差異在報導亞洲及其他國際 地區的新聞時,並不顯著。儘管幾乎三類報紙在報導國內新聞、亞洲新 聞和其他國際新聞時,的確在橫向上都是問責組織機構多過問責個人,

但是其依據地域距離由近到遠,縱向非但沒有如研究假設預期的那樣愈 來愈多地問責整體,反而親建制報還在距離最遠的其他國際地區新聞報 導上,呈現出問責個體微弱多過整體的現象。這一點也十分值得在後續 研究中繼續關注。如前文所述,傳媒將一事件(如,醉酒駕駛)與另一 事件聯結起來(如,交通意外)時,慣常根據其社區定位及權力關係有

目的地選擇內置或分解機制,把矛頭指向或指離某一方。同時,當某個 內置或分解程式在傳媒內容中得到不斷重複的時候(如,911 恐怖襲擊 事件),因果的必然(有∕無)邏輯關係便得到鞏固,這個傳播現象不 論在理論或實際層面都有其深層意義。

地理距離通過符號表述向心理認知轉換的普遍規律放到具體生活實 踐來觀察,或多或少需要得到修正,這種修正給我們的啟示是理論需要 不斷的檢驗來獲得完善。雖然新聞事件發生之地域本身具有獨立改變其 報導及解讀方式的作用,但就變化規律而言,我們的研究發現只能說是 冰山一角。由於量化內容分析以及統計方法的侷限性,我們需要採用質 化的文本分析和對傳媒編採人員的深度訪談,來揭示新聞生產中更深層 的理論和社會意義,這是我們下一步的研究目標。

本研究的結果有些完全與假設吻合,亦有些部份支持假設。研究結 果讓我們深感「內地因素」(mainland factor)對本港媒體的影響。在 中國大陸政治體系的框架下,香港主流媒體對祖國愛恨交集,甚至可謂 近乎「人格分裂」的地步。本地報紙一方面恐懼淪為宣揚內地意識形態 的工具,極力逃離暗伏的政治漩渦,但另一方面又覬覦內地龐大的廣告 以及讀者市場,希望能夠挖掘這個金礦。內地的意識形態正在逐漸滲透 香港新聞媒體,這在報紙的報導中一而再地反映出來。傳媒對地域距離 的建構及定義雖然跳不出意識形態無形的控制,但是一個理念總是隱含 著千萬種操作,道理猶如下棋,主流意識形態制定的是遊戲規則,但不 同的棋手按照同樣的規則每一步具體的落子,卻有無窮的變化,本研究 所集中探討的就是這個變化之一。對傳媒內容生產過程的理解與闡釋並 不 因 為 主 導 意 識 形 態 已 知 而 失 去 意 義 , 相 反 , 傳 媒 內 部 ( within-media)與傳媒之間(between-media)的操作差異有助於我們了解信息 建構及其與受眾認知和行為的關係的深層含義,其理論探究空間不可小

窺。

註釋

1 西方傳媒在對北韓的報導中充滿敵意實屬家常便飯,這種先入為主的報導立場

1 西方傳媒在對北韓的報導中充滿敵意實屬家常便飯,這種先入為主的報導立場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