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從過去的相關研究中我們得知:民眾政治效能感與政治參與密切相關。

Easton(1965)與Gamson(1968:42)將其視之為對政治體系的輸入項。郭秋 永(1991:323-24)更指出:「當公民保有政治功效感而未訴諸政治活動時,政 治菁英可以預期到公民的可能需求和政治活動,從而事先予以回應,使得『潛 在上活躍的公民』不致成為『積極而活躍的公民』」。因此,政治效能感的研 究,不但對於民眾政治參與的分析具有重要的啟示,也對於政治體系的穩定,

具有重要的意義。

本研究承接Abramson對於政治效能感提出的四個解釋假說,從民眾的教育 程度(知性)、政黨傾向(黨性)以及網絡討論與媒體使用(資訊)等三個角 度出發,分析哪些因素影響民眾的政治效能感。研究發現:在影響民眾政治效 能感的諸多因素中,民眾的教育程度以及政黨認同,具有顯著的效果。此一發 現與過去結果大致相符。就資訊的交換以及媒介的使用上,網絡討論政治程度 以及對於報紙的注意程度,皆對於民眾內在政治效能感具有顯著的影響。對於

c2.025(10)=20.5,因此二者並無統計上的顯著差異。而模型三與模型一的c2值的差為

92.82-76.66=16.16,自由度差為23-10=13,查表c2.025(13)=24.7,因此模型三與模型一無 統計上的顯著差異。以上的統計檢定可以得出,模型二與模型三的解釋力如同模型一相 似,故可以用較少的變數詮釋依變數。

電視媒體的暴露程度以及注意程度,也與民眾的政治效能感具有重要的關聯。

此一發現也與本文的理論預期一致。另外,年齡則單獨對外在政治功效的「在 乎」面向產生影響力。至於政黨支持強度、大眾傳播媒介中報紙的暴露程度,

及其政治立場都對內在與外在政治效能感都未產生顯著的影響力。顯示黨派立 場較對特定政黨支持程度的強弱更為重要,而以政黨認同作為中介變數,檢視 其是否具備「有色眼鏡」的功能上,則與本研究預期不符。

本研究的發現顯示:就教育的功能而言,其對於民眾自我政治能力的評價 以及對於政府回應性的評價,具有重要的影響。也顯示教育在提高民眾對政治 事務的關注上,具有一定效果。隨著教育程度的不斷提高,民眾認知能力逐步 提升,可以預料的是,這個趨勢對於民眾的政治效能感提升,應該是有所助益 的。至於有關政治現實或是政治賦權的相關解釋中,強調選民個人支持的政黨 執政,會對其政治效能感具有顯著的提升效果,本研究也獲得印證。選民的政 黨認同與其政治效能感之間,是具有重要的理論連結的。不過,民主政治的一 個特性就是不確定性。換言之,主要政黨很可能經由選舉而執政,也可能因為 選舉而在野。現實的政治環境對不同政黨傾向者的政治效能感雖有所影響,但 當選舉競爭成為常態,政黨的支持者也許不會永遠成為輸家,也不會永遠是贏 家,對於整體民眾政治效能感的提升,應該也有一定的影響。從資訊的角度而 言,本研究運用社會系絡與資訊網絡的相關論證,分析民眾的政治效能感,研 究結果發現:社會網路的政治討論,對於提升民眾內在政治效能感具有顯著的 影響。顯示民眾所處的人際網絡在提供個人政治資訊以及公民論述訓練上,具 有一定的貢獻。不過,社會網絡的政治討論情況,卻未必可以提升其對政府回 應能力的評價。值得注意的是,大眾傳播媒體也對民眾外在政治效能感具有一 定的影響。民眾經常暴露或是注意電視傳播媒體的報導,其外在政治效能感較 高,顯示大眾傳播媒體透過資訊的提供,對於民眾重要政治態度具有重要的影 響。

綜合而言,知性(教育程度)與黨性(政黨認同)對於政治效能感的影響

臺灣民主季刊

是非常大的。不過以本文所要探討的資訊面向來說,就大眾傳播媒介而言,選 民的資訊接收以電子媒體的「電視」媒介較為重要,而平面媒體的報紙則未發 揮影響力;同時,就社會網絡的資訊接收來看,「社會網路的政治討論程度」

對內在政治效能感有顯著的影響,但是對外在效能感來說,其影響力則未顯 現。

政治效能感的研究一直是國外學者所關注的焦點,近來也開始受到國內學 者的重視,不過,相關理論的提出以及理論驗證的研究並不多見。本文試圖從

「知性」、「黨性」與「資訊」三個角度出發,討論影響民眾政治效能感的因 素,初步的研究成果除了提供學界參考之外,也希望政治學界關注目前日漸下 滑的投票參與,並對政治效能感的相關理論與經驗研究可以持續提出並支持,

以掌握我國民眾在政治參與的重要態度變數,持續掌握與關注我國民主政治的 發展。

附錄:相關變數處理方式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