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材料

第二節 研究方法

二、 估算綠水足跡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9

到重視之原因為其可以避免計量模型的過度配適(over-fit)或是資料開發 之濫用(data-mining)(陳旭昇,2013)。

二、 估算綠水足跡

單一製程水足跡根據 Hoekstra et al.(2011)定義,均以單位產品為標 準,及單位質量產品的水資源量。通常在作物或樹木產品的製程水足跡單 位為 m3/ton。作物生長過程的綠水足跡等於作物耗水中的綠水量(𝐶𝑊𝑈𝑔𝑟𝑒𝑒𝑛, 𝑚3/ℎ𝑚2)除以作物產量(𝑌, 𝑡/ℎ𝑚2):

𝑊𝐹𝑝𝑟𝑜𝑐,𝑔𝑟𝑒𝑒𝑛 =𝐶𝑊𝑈𝑌𝑔𝑟𝑒𝑒𝑛(體積/質量) (3. 7)

作物耗水(𝐶𝑊𝑈, 𝑚3/ℎ𝑚2)的綠水部分等於整個生長期每日蒸發散

(𝐸𝑇, 𝑚𝑚/𝑑)的累積加總量,即:

𝐶𝑊𝑈𝑔𝑟𝑒𝑒𝑛 = 10 × ∑1𝑔𝑝𝑑=1𝐸𝑇𝑔𝑟𝑒𝑒𝑛(體積/面積) (3. 8) 其中,𝐸𝑇𝑔𝑟𝑒𝑒𝑛為綠水蒸發散量,係數 10 是將水深(𝑚𝑚)轉換為每單 位面積之水量(𝑚3/ℎ𝑚2),1𝑔𝑝表是生長期的長度、以日計量。不同作物生 長期的長度差異甚大,對作物耗水的影響非常明顯。

然因直接測量蒸發散量的成本較高,故多透過經驗公式模型估算蒸發 散量。而蒸發散量卻又難以將藍水蒸發散和綠水蒸發散個別量測,因此可 採用聯合國農糧組織的 CROPWAT 模型來估算(FAO, 2015)。該模型提供 了兩個模擬作物生長時期之藍水蒸發散和綠水蒸發散的估算方案,其一為

「作物需水量(𝐶𝑊𝑅)」:假設作物生長過程不受水分的限制,須計算:(1) 在特定氣候條件下生長期作物需水量(𝐶𝑊𝑅)、(2)同期有效降水(𝑃𝑒𝑓𝑓)、 (3)灌溉需水;其二為「灌溉制度法」,其不採用𝐶𝑊𝑅之有效降水的概念,而 以土壤水分平衡取代,此方案則要求土壤類型數據。本研究採用前者不需 土壤類型數據且為多數學者所採用的「作物需水量(𝐶𝑊𝑅)」方案(Bulsink et al., 2009; Aldaya et al., 2010; Chapagain et al., 2011;張元馨,2011;姚姵 萱等人,2013),進行綠水蒸發散的模擬估算。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0

(一) 作物需水(𝑪𝑾𝑹)

作物需水量(𝐶𝑊𝑅)是在理想的生長條件下,作物從種植到收穫所需 的蒸發散量。「理想條件」指降水或灌溉能保證充足的土壤水分,而不會因 為水分限制而影響作物生長或作物產量。作物需水量由參考作物蒸發散

(𝐸𝑇0)乘以作物係數(𝐾𝐶)計算而得:𝐶𝑊𝑅 = 𝐾𝐶× 𝐸𝑇0 = 𝐸𝑇𝐶。假設作物 需水量得到充分滿足,作物的實際蒸發散將等於作物需水量:𝐸𝑇𝐶 = 𝐶𝑊𝑅。

其中,參考作物蒸發散量(𝐸𝑇0)來自不缺水參考地表的蒸發散,參考 地表是假設具有特定標準點的廣大綠草覆蓋面,故影響𝐸𝑇0的因素僅有氣候 參數,因此須再乘上作物係數(𝐾𝐶)才會等於某作物之蒸發散量(𝐸𝑇𝐶)。 而本研究中採用的 MOD16 蒸發散監測資料,已經土地分類成果、採用皆為 稻作地區所相對應的蒸發散監測資料,即不須再乘上作物係數、而為稻作 之實際蒸發散量、亦為作物需水量,即𝐸𝑇𝑀𝑂𝐷16 = 𝐸𝑇𝐶 = 𝐶𝑊𝑅。

(二) 有效降水(𝑷

𝒆𝒇𝒇

於農業領域中指的是總降水的一部分,它留存於土壤中,為作物提供 潛在的有益或可利用水分。有效降水通常小於總降水,係因不是所有的降 水都會被作物利用,部分雨水不可避免地會被浪費掉,部分甚至會帶來破 壞性,而僅有部分降水可轉化為地表逕流或土壤入滲;隨著總降水隨天氣 型態產生變化,有效降水亦隨之變動(Dastane, 1978)。有許多不同的方法 可根據總降水來估計有效降水,CROPWAT 模型提供四個可選方法供有效 降水的估算,其中常被使用的是美國農業部土壤保護局所提供的美國農業 部土壤保持法(USDA soil conservation service, USDA SCS)方法(Smith and FAO, 1992)。

然而有效降水一名詞、在多個學科中具重疊但多元的解釋意義,除前 述農業領域之定義外,如氣象學中從降水頻率、數量、強度等評估有效降 水;水文學中更是將有效降水定義為既不保留在地表上、亦未入滲土壤的 降水,甚至與農業領域對有效降水的解釋意義恰好相反。上述顯示不同領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1

域對於有效降水的具各自獨立解釋、量測方法也將因領域而異,而本研究 將根據水足跡評價手冊中之說明及水足跡評估對象為農業之稻作,將以農 業領域之 定義進行 有效降水 的估算( Dastane, 1978; Chow et al., 1988;

Hoekstra et al., 2011)。

(三) 灌溉需水(𝑰𝑹)

灌溉需求(𝐼𝑅)由作物需水和有效降水之間的差值算出。若有效降水 大於作物需水量,灌溉需求即為 0。故𝐼𝑅 = 𝑚𝑎𝑥 (0, 𝐶𝑊𝑅 − 𝑃𝑒𝑓𝑓),假定灌 溉需求得到充分滿足。因此綠水蒸發散(𝐸𝑇𝑔𝑟𝑒𝑒𝑛),為被作物所吸收利用之 降水的蒸發散,在有灌溉需求時將等於有效降水、無灌溉需求時將等於實 際的蒸發散量;換言之,綠水蒸發散等於總作物蒸發散量(𝐸𝑇𝐶)與有效降 水(𝑃𝑒𝑓𝑓)的較小值。藍水蒸發散(𝐸𝑇𝑏𝑙𝑢𝑒)為農田灌溉用水的蒸發散,等 於總作物蒸發散減去有效降水(𝑃𝑒𝑓𝑓);但當有效降水超過作物蒸發散時,

其值為 0。

𝐸𝑇𝑔𝑟𝑒𝑒𝑛 = min (𝐸𝑇𝐶, 𝑃𝑒𝑓𝑓)(長度/時間) (3. 9) 𝐸𝑇𝑏𝑙𝑢𝑒 = max (0, 𝐸𝑇𝐶− 𝑃𝑒𝑓𝑓)(長度/時間) (3. 10) 故根據前述,稻作綠水足跡𝑊𝐹𝑟𝑖𝑐𝑒,𝑔𝑟𝑒𝑒𝑛(𝑚3/𝑡𝑜𝑛)定義如下式:

𝑊𝐹

𝑟𝑖𝑐𝑒,𝑔𝑟𝑒𝑒𝑛

=

10×𝑚𝑖𝑛{𝐸𝑇𝑌𝐶,𝑃𝑒𝑓𝑓}×𝐴 (3. 11)

本研究將以 MOD16 資料和前述逐步迴歸模型推估值作為作物總蒸發 散量(𝐸𝑇𝐶)進行計算,取代過去使用的氣象因子估算之參考作物蒸發散量 與作物係數之積;有效降水則以美國農業部土壤保持法(USDA SCS method)

來估算(Hoekstra et al., 2011),以降雨量 250 mm 區分:

𝑃𝑒𝑓𝑓 = {𝑃𝑡𝑜𝑡𝑎𝑙 × (125 − 0.2 × 𝑃𝑡𝑜𝑡𝑎𝑙)}/125, 𝑃𝑡𝑜𝑡𝑎𝑙 ≤ 250 𝑚𝑚

𝑃𝑒𝑓𝑓 = 125 + 0.1 × 𝑃𝑡𝑜𝑡𝑎𝑙, 𝑃𝑡𝑜𝑡𝑎𝑙 > 250 𝑚𝑚 (3. 1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2

「產品中所含水份」因所佔比例甚低可忽略不計外,因此式(3. 11)計 算之成果即為稻作生產所需之綠水足跡。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