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作品分析

第四節 作品賞析

圖 20:翁黃浩, 《自畫像》, 油畫顏料、畫布, 116.5×91.0cm, 2015

筆者在進行這一系列創作的第一張作品時,就先以自身的經驗實驗,從網 路平台中,擷取不論是自拍的照片、與朋友出遊的生活照,以及曾經的文字記 錄,之所以會把照片放在網路平台上,讓它們能夠被觀看,自然是筆者自己接 受了照片中的生活樣貌,所表現出的人物樣貌,當筆者有權力決定該照片是否 能夠存在於社群媒體上時,在這中間隱藏了筆者對於該照片的認同,而這些照 片共同組織了某種人物的個性、形象,成為筆者在該社群平台上的外顯特質,

筆者將這些累加後,認為這即是筆者在生命中某個階段的寫照,而不只是肉體 外貌上的模樣,因此,筆者決定以自身作為開始,進行了在網路使用經驗上的 省思,以及對筆者自身認同的回觀,將此作為此系列創作的第一步。

36

圖 21:翁黃浩, 《虛擬身分-4》, 油畫顏料、畫布, 116.5×91.0cm, 2016

這件算是整個系列中,較中期的作品,在這個階段,筆者對於人物的形象 相對於一開始的處理方式,人物的影像刻意經過比較大的色調調整,呼應人們 對於自身形象的認同與展現,在從觀看、拍攝、後製乃至於上傳至網路平台的 過程裡,自拍照中的人物樣貌,未必完全等同於其自身外貌,因此在這個階段 之後的系列作中,筆者在電腦製作階段,便開始不再服膺於照片中原始的色 彩,取得代之的是更多的原色使用,除了讓色彩的改變行為呼應認同中的自我 修正,同時也是筆者希望能招喚出人們在螢幕使用過程中,對於色光的視覺經 驗。

37

圖 22:翁黃浩, 《虛擬身分-6》, 油畫顏料、畫布, 116.5×182.0cm, 2017

此件作品算是這一系列作品的中後期,筆者在進行這件作品時,刻意地讓 作品中的人像更加的四散在畫面中的各個位置,突顯人們在在網路中活動時,

四處穿梭在各個場域的片段紀錄,人們在不同的網路平台上,可能會因使用族 群的不同,而有一些行為或言語上的改變,因此筆者認為畫面中人物的形象,

可以不用再像初期的作品,如此集中疊合在同一個位置上,形成一個完整而統 一的整體,反而是讓人物的形象更具有離散的特質。

另一方面,筆者在進行這件作品時,恰巧經歷生活感情上的某些事件,在 當代的交友經驗中,透過網路社交平台中的痕跡去認識、了解、想像某個對象 人物,是難以避免的生活經驗,因為在那個階段筆者自身的生活經驗,對此現 象有特別深的感觸,所以筆者以此經歷創作了這件作品,除了對這些網路現象 的觀察,同時也作為某個階段的見證。

38

圖 23:翁黃浩, 《虛擬身分-7》, 油畫顏料、畫布, 116.5×182.0cm, 2017

此件作品算是這一系列的最後一件作品,筆者除了延續此系列其他作品的 思考和構成以外,特別在整個系列作的後期,不斷的挑戰繪畫的一些方式,前 文中提到繪畫在影像世界中,筆者以繪畫作為重拾主體性的方式,以及繪畫如 何被影像所影響,進而產生質變,在這件作品中,筆者試著將繪畫的質量感與 畫面的配色趨近於輕薄。在材料上,筆者盡量讓顏料層延展,使其厚度盡量降 至最低,在繪畫的過程中,筆者除了使用筆刷推展顏料,也會運用其他工具,

例如:毛巾,協助筆者將顏料層達到薄的可能;另外,在配色上,筆者也試著 控制在色調上的輕盈,壓抑太強的明度差與立體描繪,使用透明度較高的原色 進行塗抹,這些嘗試是筆者企圖讓繪畫,更能夠突顯影像在虛擬空間中,非物 理性的堆疊,其實只是軟體中色點的計算結果,而非物質性顏料的厚度覆蓋,

筆者認為在繪畫的材料特質中,相對於使用影像本身,更能夠彰顯當代影像中 非物質的特性。

39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