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影像隨機與穿透的預言-大衛.薩爾

第二章 文獻分析

第一節 影像隨機與穿透的預言-大衛.薩爾

第二章 文獻分析

在第二章,筆者從對虛擬的思考,並進行創作實踐的過程,除了對當下的 社會進行反思,同時試著在藝術史脈絡中,梳理出同樣以繪畫創作回應影像的 藝術家,對筆者自身進行對應的思考和參照,在下文中將列出三位對筆者創作 過程中,不論在觀念、形式上具有影響力或啟發性的藝術家,分別為大衛.薩 爾(David Salle,1952~)、尼克.根特利(Nick Gentry,1980~)、任.曼恩

(Jen Mann,1987~),在接下來的章節中,筆者將對他們的創作理念和作品進 行分析和探討,試著爬梳藝術創作與當代虛擬經驗的連結。

第一節 影像隨機與穿透的預言-大衛.薩爾

美國的藝術家大衛.薩爾創作的繪畫作品,運用後現代論述中,符號挪用 與拼貼的概念,將雜誌、室內裝潢或是藝術史上可能會出現的圖像,彼此看似 毫無關係卻同時並存在同一畫面中,這些圖像看起來是隨機的被選擇並排列組 合而成,有些圖像在被大衛.薩爾重新繪製的過程中,加以重疊、扭曲、透明 化,使得圖像之間的排列不只是像剪貼般並列,還有更多的轉化和穿透感,使 得大衛.薩爾的作品有更多層次的空間穿梭感(圖 1)。

9

圖 1:David Salle, 《Mingus in Mexico》, Oil and acrylic on canvas with photosensitized linen, 213.4 ×289.6, 1990

大衛.薩爾的作品中被拼湊的隨機圖像,模擬了當代社會的生活中,人們 被各式各樣媒體所包圍,在不同的媒體或是螢幕之中反覆跳躍的視覺經驗,人 們被短暫而大量的各種影像包圍,同時這些影像彼此消解,去除了彼此的敘事 脈絡,讓大衛.薩爾作品中的圖像看起來彼此毫無關聯,彷彿是隨機抽樣一 般。大衛.薩爾的作品中,圖像的另一個特點為穿透性,大衛.薩爾在某些圖 像的繪製手法,在下方的圖像上層,直接勾勒另一圖像的輪廓而不加以填色,

讓上層的圖像彷彿玻璃般具有視覺的穿透感,對此筆者認為大衛.薩爾凸顯了 當代人們的另一種視覺經驗的特徵,相對於較傳統、紙本的報章雜誌,當代的 生活不論在公領域或個人生活用品,似乎都脫離不了螢幕的觀看,而螢幕所展 現的影像往往由「色光」所組成,相對於紙本的媒體所乘載的影像,「色料」

的物質感無法像「色光」的光線特質,能夠由機體內部穿透至螢幕之外,大 衛.薩爾藉由繪畫的方式,使本身做為物質性的「色料」,表現出當代觀看方 式中穿透性的特質,這項特質也是筆者在創作的過程裡,關心的一種觀看方式 的改變,筆者也試著在創作中,藉由讓繪畫顏料層極度的薄,營造出圖像和圖

10

像之間的穿透性,以及非物理性重疊的連接關係(圖 2、圖 3)。

圖 2:David Salle, 《Backdrop》, Oil and acrylic on canvas, 243.84 x 309.88cm, 1990

圖 3:David Salle, 《Old Bottles》, Oil and acrylic on canvas, 243.84 x 325.12cm, 1995

11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