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你聽過他們的聲音嗎?教育弱勢

在文檔中 國⽴中 ⼤學⽂學院 (頁 44-56)

柳宇宸

學習是件奢侈的事嗎?學習那張門票該是多少錢呢?面 對這 個問題,國家當仁不讓推出價格平易近人的義務教育,提供每個 學生共同的機會學習。然而在學習的跑道上,有一群人的障礙特 別多。他們在教育上是相對弱勢的,可能因為身份—性別、原住 民、身心障礙,也可能因為家庭狀況—家庭低收入與家庭組織型 態—而受到影響。本文希望透過了解弱勢族群在教育現場的狀況,

更進一步審視與討論現行制度的問題,來找尋理想的解答。

ㄧ、初識阿康

放學的午後,習慣繞路去巷口攤位買最愛的奶茶,再踏 著步 隨著美食香味買一碗老饕才知曉的牛肉麵雙手都拿滿了才心甘情 願去補習班。補習後爸媽總會來載,回到家中老媽總不會放過機 會檢查作業。當年總愛抱怨,但長大時回想起這段童年,是抱著 感激且覺得幸福。

二年甲班的阿康,放學的午後,在學校等著阿嬤來接。 阿康 在警衛室轉著電視頻道,漫不經心按著遙控器,視線從沒在一個 節目駐留三秒鐘。他的思緒似乎早已飄去別處,臉上的表情掩不 住不耐,嘴裡喃喃著。警衛阿伯對阿康的停留見怪不怪,他總會 留一席看電視角度最好的位置給阿康,再沖一壺茶讓他喝。他倆 早是老相好,警衛阿伯數著長針,想著時間也差不多了,平常最

柳宇宸

44

多就是一個多小時。「啊呀!阿康!阿康!阿嬤來了」,時間算 得準,阿康阿嬤騎著那台老人電動車克服碎石路上的顛頗,緩緩 駛來。阿康拖著步伐坐上了車,臉上的表情始終沒有笑容,他不 想講話,他的思緒早已飄去別處,緩緩地回了家。

放學的午後,阿康不想寫作業,早已將作業擱置桌子邊緣處。

他喜歡打開爸爸送給他的智慧型手機看最新的卡通,但他其實很 苦惱,最近班上的同學好像不再討論最新一集的卡通了,他們總 是相約到補習班一起玩最近火紅的槍戰遊戲。怎麼大家總是在補 習班一起玩?阿康想著想著早已興致索然索性關了手機。阿嬤在 旁打了瞌睡,他覺得慶幸耳根多了點清淨;阿嬤清醒時總說他聽 不懂的事,但內容總離不開咒罵那個女人是怎麼騙了錢跑走,不 然不會像現在過那麼慘。他對這些聽慣的故事情節不懂也不想懂,

思緒逐漸離去。阿康起了身,似乎想了點什麼,放輕身子,悄悄 將手伸進阿嬤的皮包,似乎想通了,快速地打開門出去。

這是老師通知阿嬤阿康沒到學校的第二天,一個小孩能 去哪 裡呢?沒人知曉,直到警局通知阿嬤發現了阿康。阿嬤著急駛著 車在熟悉的路線前往警察局,上一次好像是一年前的冬天,就算 著急也無法讓車子快起來,一切都是如此的無力。是車子,也是 阿康和阿嬤,更是那令人痛恨的生活。在警局,阿嬤又哭又叫摟 著阿康,雖說人沒事,但警察還是必須說明阿康的狀況:阿康的 蹤影不用太久便從監視器畫面中發現,他往公園的籃球場走,那 裡總有一群人,高中大哥領著國中、國小的弟弟玩在一起,喝著 酒、抽著菸,煙幕瀰漫。大家像是拋開一切煩惱,在煙幕中盡情 享樂。阿康在放學的午後認識了他們,高中大哥騎著摩托車載著 阿康逃離一切。一切都是如此的快,他痛恨那總晚一小時的緩慢,

爾後警察也循著這條路在高中大哥家中找到阿康。

教育弱勢

45 對警察來說這不是個講起來動人的故事。阿嬤氣極了, 他只 是個小孩。阿康!你為什麼要這樣呢?阿康!阿康!為什麼呢?

阿康你說呢?說話啊?沒上學的午後,坐在警察替他準備的位置,

太斜的角度總看不清電視,阿康漫不經心聽著警察與阿嬤的對話,

但他的視線始終停駐在公布欄。他的思緒不再飄離,看著公佈欄 上犯人的紀錄,那名嫌犯在一年前的冬天因為酒駕被警察逮捕,

在搜索過程中更發現了毒品。阿康看著公告上那熟悉的面容,好 想他,好想他陪我玩,好想再坐在他的後座吹著風,好想爸爸。

二、教育弱勢

在案例中,阿康是一名正在就讀小學的學生。阿康現在 的家 庭型態是隔代教養家庭,原因來自於父親服刑,因此父親在阿康 的生活中喪失了親職的陪伴與教養,而家中僅剩的阿嬤便需要一 人扛起全家經濟與生活。年邁的阿嬤工作能力有限,導致家庭整 體的收入狀況有困難。阿康在無法像其他同學那樣安排課後活動,

參加補習班或學才藝。而且阿康與阿嬤年紀差距甚大,在文化的 刺激與累積方面,比起正常的雙親家庭還來得有限。阿康的弱勢,

不是單一因素而形成的,是包含著經濟、家庭、文化、社會、學 校等因素,每個因素都影響著彼此。

救濟與補助弱勢族群是公共政策上重要的一環。在政策 規劃 及執行階段前,更需要先將弱勢的範疇定義出來,才能在有限的 資源下,將資源發揮到最大化,幫助弱勢者。在教育學界弱勢分 類上還沒有固定的通說,不同學者試著找出合適的規準將弱勢族 群分類。然而在不同的理論中可以見到大致上多以家庭、學校、

經濟、文化、族群、社會等因素進行區分。

柳宇宸

46

以「雙因區分」進行討論,根據美國學者科爾克(S. Kirk)的 觀點(洪儷瑜,2001),他認為學習上的低成就原因大致可以被 分成環境與個人因素兩種方面,外在環境因素可以細分為缺乏學 習機會、經濟不利、文化不利、教學不當;個人因素則指個人無 法改變的障礙,例如因爲智能、感官、行為、情緒、學習障礙等,

或是其他生理及心理上疾病所導致學習上的低成就。國內學者黃 儒傑(2010)以相同的脈絡,區分成環境因素與個人因素兩大類。

環境因素分別為低社經家庭、地處偏遠地區、文化殊異、家庭不 利。其中文化殊異討論的對象為原住民、新住民及其他少數族群,

而家庭不利的狀況為單親、隔代教養、父母教育程度低、受虐兒 等。

現今國內學者大多以三類區分。例如洪儷瑜(2001)將弱勢 學生區分為家庭環境不利、文化殊異、原住民。陳麗珠(2006)

提出不同的三類區分,她在討論國內國民教育資源分配政策時,

將弱勢學生分類為族群弱勢、生理不利、社會文化不利;其中社 會文化不利涵蓋的範圍相對較廣,包括家庭低收入、單親家庭、

隔代教養家庭、寄養家庭、親子年紀差距大、居住偏遠地區、外 籍配偶子女。陳麗珠認為弱勢族群中的原住民與身心障礙者,已 經發展了較為完備的法規,因此較能獲得教育資源分配的優先性;

然而社會文化不利相較於前兩項在法規上較無明確的保障,在教 育資源分配時便相對的弱勢。

政府該如何定義弱勢呢?從上述的不同理論可以發現弱 勢概 念難以清楚的界定。然而在政府擬定政策與實施政策前並需有個 明確的法源授權。法律保留原則,不僅規範著政府與人民之間的 關係,更涉及行政與立法之間權限問題。因此在弱勢議題相關的 政策都必須要有明確對弱勢者的界定。依據法律優位原則,從最

教育弱勢

47 上位的憲法來看弱勢的分類,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第 10 條針對婦女、身心障礙、原住民族、離島民眾等對象。在《中 華民國憲法》亦可以見到法規上保障偏遠及貧瘠地區人民(本文 第 163 條)、貧苦者(本文第 160 第一項後段、本文第 161 條)、

失學者(本文第 160 條第二項)、受非常災害者、老弱殘廢而無 力生活者(本文第 155 條後項)。憲法法規以積極性的差異原則 目的保障及消除上述所提及弱勢族群的弱勢情形,更是重要的法 律核心影響行政與立法往後以什麼角度處理弱勢族群福利措施。

將視角往下看至主管機關教育部,歷年來教育部針對不 同弱 勢族群提出相關的計畫與政策。為了執行一系列的弱勢學生補助 措施,教育部提出了《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補助國民中小學 弱勢學生實施要點》,像是在教育優先區計畫中提及針對實施學 校為偏鄉交通不便、原住民學生比率偏高與低收入戶、隔代教養、

單(寄)親家庭、親子年齡差距過大及新住民子女之學生比率偏 高。其次在國民小學兒童課後照顧服務、夜光天使點燈專案計畫 當中可以了解到對經濟弱勢兒童的重視及相對的關懷。教育部還 有許多對弱勢相關的計畫及政策,而以上述所提及的政策可以了 解,教育部對弱勢的分類大致上包括原住民族、經濟弱勢、地區 弱勢、學習弱勢、家庭弱勢等五類。

個體本身具有多重面向,我們無法用幾項標準就能將所 有需 要幫助的弱勢族群做好完整清楚的劃分,但能循著上述所提及的 不同因素,將其視做源頭繼續往下疏理脈絡,審視弱勢族群是在 社會上、體制上哪個環節出了問題,了解到哪些人會是在教育上 呈現弱勢且需要協助的狀況,而我們可以就問題點做出切要的協 助幫忙,我想這是最重要的目標。

柳宇宸

48

三、難題

我認為弱勢學童在教育上遇到的難題往往脫離不了經濟問題,

舉例來說偏遠地區硬體不足、師資流動快速,且偏鄉學童生活在 相對都市不穩定的家庭,像是家中無固定收入、親職無法發揮乃 至於隔代家庭數量多於都市狀況,又,可以發現不管是什麼因素 連接到經濟問題,便有高機率形成弱勢問題,這一切關乎著資源 是如何分配的,雖然教育與社會上不同議題相比起來在資源分配 的差距問題是來的小,甚至教育在目標上更希望能弭平資源的差 距,然而在現行狀況上資源的匱乏,孩童最首當其衝的便是親職 資源的缺乏,其次是在課外生活的不豐富、資訊逐漸形成落差、

文化的刺激毫無起色,孩童自然在與同儕學習的跑道上逐漸落於 人後。

因為經濟弱勢最直接的影響便是孩童的生活情形,根據 家扶 基金會 2017 年的弱勢兒少生活趨勢調查資料,可以看到弱勢家庭 的學童中有 48.2%沒有每天吃早餐且有 50.4%面臨居住環境問題,

我們可以了解到家庭與教育成效是相輔相成的,處在相對不穩定 的家庭,最明顯的便是學童無法全心專注於學習上。因為經濟弱 勢狀況家長大多在學經歷上有所限制,且長期的缺乏在親職陪伴,

這都會影響學童在學習的狀況情形,像是在家扶基金會調查家中 是否有人可以指可以指導作業時,回答「沒有」人可以教導者高 達 75.7%,而其中沒有人可以教功課的主因,以「家裡的人沒有 能力指導」佔 46.4%最高,學童在文化資本的累積無形中與他人 有了落差。撇除學習與文化資本的累積,長期親職資源的匱乏,

更可能導致親子之間互動出現問題,在這種照顧狀況下,孩童容

在文檔中 國⽴中 ⼤學⽂學院 (頁 44-56)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