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次石油危機

恐怖。雖對外標榜「自由中國」,以與「極權中國」區別,但實際上不以民主憲 政為先,反以黨治國,以黨領軍,憲法保障的人身、言論、出版、集會、結社等 自由凍結。

 1950 年韓戰爆發

 1951 實施報禁

 1954《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簽訂,美軍第七艦隊協防臺灣,臺灣轉危為安,

納入冷戰體系

 1954.11.5 內政部制訂〈戰時出版品禁止或限制登載事項〉,企圖加重行政處 分,後因輿論反彈,暫緩實施

 1958 秘密通過《出版法修正案》,授權行政官署不須經司法程序,得逕行查 封報紙雜誌

 1959-1960 國民黨自由派以雷震為首,利用《自由中國》批評敏感的政治議 題,後雷震於籌組「中華民主黨」前夕被捕

 1961《公論報》發行人李萬居產權訴訟敗訴,《公論報》換手,從此消音。

1960 年代中期以後,臺灣進入國際資本主義分工體系,政治少有進展,以經濟 成長為優先,每年經濟成長率 8-10%,開始出口替代,經濟開始起飛,但城鄉差 距從此拉大。國際上則冷戰對立,加上越戰,反使臺灣能受美國、進而國際支持,

增加 KMT 對內的統治憑藉。

 1964 國民黨第二次新聞會談,強調宣傳與軍事同等重要

 〈懲治叛亂治罪條例〉將白色恐怖建制化、組織化:1965 崔小萍案、1966 新生報案、1968 陳映真案、1969 柏楊案、1970 李敖案、1971 李荊蓀案

1970 年代,經濟成長給了國民黨辯護其統治臺灣的說辭。初期,以有限度的政 治開放應付內外危機,末期則加強促進經濟自由、勾結地方派系、倚靠情治政工,

來化解中國的統戰與黨外勢力的挑戰。

 1971 外交挫敗,國民黨標榜的「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

 1972 尼克森與周恩來簽訂《上海公報》,承認北京為唯一的中國代表,撼動 國民黨統治的法統

 1970-1972 蔣經國積極準備接班,《大學雜誌》替其拉攏青年勢力與學者,對 抗老舊勢力

 1972 蔣經國接任行政院長,以內政建設彌補外交挫敗,加速推動本土化,

啟用台籍才俊,開放中央民代增額補選,某種程度上牴觸了中央地方雙元權 力結構

 1975 蔣介石逝世

 1976 第二次石油危機;泰非與中共建交;十大建設;台籍知識份子與政運 人士創辦《臺灣政論》。

 1977 中壢事件,黨外人士贏得 5 席縣市長、21 席省議員、6 席北市議員。

黨外人士開始走群眾抗爭路線。

 1979 美國與北京建交,,葉劍英發表〈告臺灣同胞書〉:「三通四航」、「一 國兩制」,蔣經國以「三不」(不接觸、不妥協、不退讓)回應。

 1979《美麗島》創刊,12.10 發生高雄事件,黨外菁英幾乎全數入獄。

1980 年代,經濟力量促成社會的多元力量向政治權威挑戰。

 1980 年黨外提出「重審美麗島」的口號,紛紛在選舉中獲勝。

 1979-1983 國民黨成立「劉少康辦公室」,為反統戰、反台獨機構,情治政工 勢力高漲,警總獨大,文工會、新聞局反居第二線。

 1983 陶百川主張管制言論職權應歸於文職單位,以出版法為據,但遭警圍 剿。《中時》、《自晚》揭發,《美洲中國時報》受國民黨極右派報復,只能停 刊。

 1983 菲律賓、南韓都推翻了獨裁政權;臺灣發生江南案、十信案,國民黨 不得不順應民主潮流,與黨外溝通

 1986.9.28 民主進步黨冒險成立

 1987 解除戒嚴

 1988 報禁解除,兩大報投入晚報市場

*保守派的民間報紙與黨政軍一致,但政論雜誌,如書生論政的《自由中國》、《文 星》、《大學雜誌》和走群眾路線的《美麗島》才主動爭取新聞自由。

國民黨政權除了官僚、軍特力量等「國家鎮壓機器(state repressive

apparatus),尚包含新聞、文化、教育的「國家意理機器」(state ideological apparatus) 一邊抓槍桿子,一邊又掌握筆桿子。

國民黨給媒介套上緊箍咒。消極上,排拒由下而上的政治參與要求;積極者,

幫政權說理解釋。.國民黨在政治面是行垂直統治;經濟面,則掌控產業與金融

(國庫通黨庫);新聞上,厲行報禁,保障黨政軍報,控制輿論,只存國民黨說 辭,排除潛在的利益競爭者。在政經共生的惡質結構下,媒介必須時而被迫為國 民黨的政治利益服務,時而服膺資本主義邏輯。

國民黨壟斷國家資本,形成國家資本主義,影響所及:

1. 報禁政策封閉市場競爭大門,報紙登記證限死 31 張,其中半數以上為黨 政軍報,仰賴國庫黨庫津貼,並向外購買黨外勢力的報紙,如 1982 年買 下《工商日報》、1977 年買《台灣日報》。報證奇貨可居,沒有人能入場 競爭,只肥了兩大報。

2. 政府在 50 年代無論是配紙、廣告(公告佔 80%)、融資都以官報黨報為 主,打壓民營報紙生存空間。1950 年代《中央日報》、《臺灣新生報》、《中 華日報》即占發行市場 90%,《聯合報》、《中國時報》須靠社會新聞銷售。

從 Eisenstadt & Roniger 的侍從關係論來看臺灣報業:

1. 資源分配基於特殊考慮,並非公平開放 2. 以政經利益換取報業對統治體制效忠 3. 整體交易,言論立場一律支持國民黨

4. 保護主—侍從間的關係不平等,但即使偶有摩擦,仍維持長期的穩定 5. 雙方關係不藉助於法律,而是透過非正式的人際網絡

6. 橫向破壞組織聯繫,抑制公會聯盟 7. 侍從結構易因內部利益衝突而削弱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