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解嚴後新聞事業的變局與新問題

1987/07/15 解除戒嚴(1949.5.20, 0AM—1987.7.15, 0AM) 允許民眾赴大陸探親

開放組黨(民進黨遲至 1989.5 才得合法地位)

1988/01/01 報禁解除

1988/01/13 蔣經國過世 李登輝繼任

1

報禁開放後的 KMT 政策:

(1) 行政院新聞局 1988 年元月一日起受理新報紙登記申請。

(2) 張數:上限為對開六大張,下限為對開一大張。

(3) 字體大小:新聞用字不得小於六號;一般商業廣告字號不限;分類廣告 由目前之一版卅批至卅四批,減少為廿八批或廿九批,字體放大 約百分之十五。

(4) 廣告與新聞的比例不限制。

(5) 報紙之新聞與廣告分版,以目前最高狀況(23)為準,加張後不再擴增。

(6) 報價:視各報發行張數多少,由報業公會協商言定,並向主管機關報備。

(7) 登記立案之報紙,在不同地點印刷及發行,應另申請登記證,並在名稱 上清楚註明為地區版。

(8) 由省市報業公會各推兩位代表,新聞局推薦三位學者專家,組成九人小 組,研究加強報業自律與新聞評議功能。

民間業者各有對策:報禁開放後的新況

(一) 新登記的報紙如雨後春筍(頭一個月,短短一個月內就有 21 家 登記)。後來報紙究竟有多少,無人有正確數字,因為報紙隨時 都在增減,也有登記了難產或胎死腹中的。

有人形容報業開放後,競爭激烈,報紙發展如同置身「戰國時 代」,新報對於內容走向,讀者群定位,無不挖空心思,紛紛求 最有利的開拓方式與發展途徑。不少報紙選擇走專業路線,看 準的是社會會逐漸多元發展,讀者的品味可由業者多元開發。

專業報紙興起:

《民生報》 《經濟日報》 《國語日報》 《自晚》

《大成報》 《工商時報》 《兒童日報》 《台灣立報》 《聯晚》

《星報》 《財訊快報》 《China Post 周日報》(學英語)《中晚》

《財星日報》 《China News 周日報》(學英語)《勁報》

《亞洲華爾街日報》Taipei Times

既有的綜合報,憑藉著篇幅可以隨意增加,也紛紛推出各種專業版面。

如:〈電腦資訊〉、〈開卷〉或〈讀書人〉、〈民生消費〉、〈休閒旅遊〉、〈醫 療衛生〉、〈科技新知〉、〈股、匯、市場消息〉、〈大陸新聞〉

(二) 政治民主化、經濟自由發展,報業開放,促使輿論發揮更大影 響力。各報都增闢〈輿論版〉,大量刊載讀者投書,以溝通輿情,

2

(三) 新聞圖片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彩色攝影技術也日益進步,各報 都認為彩色印刷可以吸引家庭及青少年讀者,結果,彩色印刷 的內容也無所不包,幾乎各報都有彩色版面。整體看來,臺灣 竟出現了彩色的報業,為世界所少見(但卻四個眼睛四個鼻孔)。

(四) 報紙張數過去固定為三大張,報業開放後,各大報多以六大張 為競爭目標;各報依本身的條件彈性發展,報業市場因而更趨 多樣。至於報價,基於競爭與促銷,實際的售價均有折扣。

(五) 報紙訂閱率與廣告注目率反而顯著下降,廣告競爭手段更趨激 烈,影響了報業收益,也影響及新聞內容。訂閱率下降是因為 報紙張數增多,內容完備,報價又提高,可是讀者閱報時間並 沒有增加。結果媒體為了賺錢,開始不篩選廣告,致使色情、

賭博類廣告充斥,也為了吸引更多讀者,以爭取廣告主青睞,

新聞內容不惜聳動、低俗、刺激。

(六) 競爭一旦激烈,促使業者必須改善硬體設備,以爭取優勢;因 而也導引了報紙編排形式的改進,而且特別重視美術設計版 面,此外新聞字體放大、標題字體變化也多。

(七) 新報創刊,舊報增張,造成專業人手不足,部分報紙也採用挖 角政策,使報業人員,特別是編採好手流動率變大,同時也吸 收了大批熱衷新聞工作的各界青年投入報業,各大學因而紛紛 增設新聞傳播科系,連本系 1989 起都增為兩班,學子趨之若鶩。

到此階段報業又掀起的新問題:

新報紙登記者雖多,不過根據新聞局的資料顯示,其中有二分之一根本沒 有創刊發行。像柯賜海一人就登記廿幾家新報,但無一家按期出版。

越有基礎的報紙,辦新報越容易成功,可見辦報絕非如一般人想像的簡單。

報禁解除後,許多新報紙陸續成立:

康寧祥的《首都早報》 能存活的,除了既有報閥之外,

吳德美的《環球日報》 就是財團接手的

羅福助的《公論報》 《自立》—宏福陳政忠,

段宏俊的《世界論壇報》 後是象山集團的江道生 東南水泥的《太平洋日報》 《自由》、Taipei Times—聯邦林榮三 自立報系的《自立早報》 《台灣日報》—顏文閂出面:

聯合報系的《聯合晚報》、《星報》 台塑、長億、瑞聯 中時報系的《中時晚報》 《勁報》—象山集團(道生幼稚園)

轉看〈報禁開放後重要新報簡表〉

3

舊報關掉的有

1988-1997 臺灣經濟的新風貌

1) 產業結構變化,資訊電子產業產值比重激增 2) 金融服務業蓬勃發展,服務業就業人口增加 3) 民間投資活動興盛,股、匯、房市大盛 4) 國營企業民營化與民營企業集團化

5) 國際貿易自由化與國內市場開放(甚至於加入 WTO)

6) 兩岸經貿關係密切

7) 勞工意識崛起、工資高漲、勞動參與率下降(三 K 工作乏人問津)、

開放外勞 錢多、事少、離家近

假期多來責任輕 每天睡覺睡到自然醒 還可以算薪水算到手抽筋 8) 環保與消費者意識覺醒

1998-2006 台灣經濟的新風貌 1)工廠關門西進

2)媒體唱衰台灣,也唱衰自己

(八) 由於勞基法實施及政治開放,社會上勞工意識日漸強烈,報業 也不例外。面對組產業工會的潮流,較具規模的報紙都先後組 成工會,為戰後臺灣報業史無前例的經驗。先是《中國時報》

系的鄭村祺、張玉琴等人籌組工會,但遭社方壓力辭職。1994 年則是自立報系工會爭取票選總編輯、「編輯室公約」,但失敗。

新聞工會失敗的原因是:

1) 資方設法介入運作

爭取到的只是「物 質」權益

2) 勞方通常有編採、印製、

業務部門之分,理念分歧 3) 其實也是長年戒嚴的遺毒

五、六年來,台北免費捷運報不斷出現又消失,從台北捷運報、中晚捷運報、台 灣立報、風報一直到目前的可樂報、蘋果派,因為不用錢,隨手翻翻,打發坐車 時間,順便吸收一點好玩的資訊,這些捷運站周邊免費發送的報紙,日漸改變了 捷運通勤族的閱報習慣。

新聞、求職資訊、廣告,是捷運報的三大內容,各家報紙因為定位不同,三者的 比例也不同。如可樂報的內容堪稱精良,版面編排也有用心,和部份時有時無、

沒啥內容的捷運刊物比較起來,讀者願意花時間看,也讓可樂報在短時間之內打

5

6

響知名度。

而蘋果派完全放棄新聞內容,一半求職快報,一半吃喝玩樂快報(基本上就是 coupon 券),又很聰明的在上班時間之外,還於大家不趕著打卡的下班時間發放,

打著「家樂福送你 3,300 元優惠」、「破天荒!台塑牛小排創始店史無前例打八 折」,路過的人更願意人手一冊。

待整理補充材料:

報禁解除後,許多新報紙陸續成立:

康寧祥的《首都早報》(1989.6.1-1990.8.28) * , 吳德美的《環球日報》(1990/9 停刊)*

羅福助的《公論報》(出 59 期而已)*

段宏俊的《世界論壇報》

東南水泥的《太平洋日報》*

自立報系的《自立早報》(1988.1.21-1999.1.21)*

聯合報系的《聯合晚報》、《星報》(2006/11/1 停刊)

中時報系的《中時晚報》(2005/11/1 停刊)

聯邦集團的《自由時報》、Taipei Times

三重幫財團的《大成報》(體育報 2001/4/1 陣亡,影劇報倖存至 2006.2.28)

  《兒童日報》*

  《財訊快報》

  《財星日報》

  象山集團(道生幼稚園)的《勁報》*

  電子產業卅餘企業家集資辦的《電子時報》

  《明日報》*

能存活的,除了既有報閥之外,就是財團接手的   《蘋果日報》(2003.05.02 起)、《爽報》

  《大紀元》、《風報》、《台北捷運報》、《可樂報》

呂秀蓮創玉山媒體,2009 年 6 月 10 日發行《玉山週報》。 中時媒體集團《旺報》8 月 11 日創刊。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