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個案公司學名藥藥品複合營運模式之呈現

第四章 個案分析

第三節 個案公司學名藥藥品複合營運模式之呈現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此外,個案公司亦從 1995 年起,陸續投資學名藥所需的原料藥研 發、生產機能,分別設置合成原料藥廠,醱酵原料藥,頭孢子菌原料 藥廠,藉由垂直多角化,發展自用原料藥,強化學名藥的競爭力。

第三節 個案公司學名藥藥品複合營運模式之呈現

一、 個案公司學名藥營運模式演進

台灣學名藥廠商在健保價格管控下,難有新的成長空間,需發展 利基型產品(如特定劑型)或高毛利市場(如專科用藥或特殊用藥等),

才能在台灣市場走出自己的特色。此外,發展多角化[複合營運模式]

以維持個案公司營運成長:包括自費市場[食品、化粧品]的經營;發 展原料藥的研發、生產機能,藉由垂直整合,提升學名藥的競爭力;

開拓學名藥國際市場,並藉由接受高法規市場的學名藥代工,提升法 規、生產技術與 GMP 管理能力。

個案公司自 2005 年即發展複合營運模式(如圖 4-10):以學名藥為 基礎,同步發展自費市場(如保健食品、化粧品)與國際學名藥代工,

也嘗試藉由原料與製劑的垂直整合,將這類學名藥同時在台灣、日本、

美國登記上市,擴大學名藥的市場規模。

仍可從下表 4-1 2005~2015 年個案公司複合年成長率(CAGR)了解:

負責自費市場[如自有品牌保健食品、化粧品及保健食品與化粧品的代 工業務]的健康生活事業部與負責國際學名藥市場[包括學名藥代工]

的全球合作事業部,其 GAGR 均高於 12%以上。

洲學名藥廠“如 Sandoz”

相互競爭激烈。

新興國家的學名藥,原 廠也陸續加入學名藥的

銷售競爭,“如 Novartis”旗下的 Sandoz 公司“,已是全 球十大學名藥廠之一。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圖 4-12 個案公司因台灣產業環境,各事業體營收占比趨勢圖 此外,個案公司在學名藥垂直整合發展過程,曾於 1994 年起設 廠,投入頭孢子類抗菌素原料藥的生產,以結合頭孢子類抗菌素製劑 同時於美國登記、銷售。

唯生產頭孢子類抗菌素原料藥所需的一項關鍵中間體 7-ADCA(英 文名稱:7-Aminodesacetoxycephalosporanic acid;中文名稱:7-氨基 去乙酰氧基頭孢烷酸)是以中國、印度為主要來源,而這些 7-ADCA 的 供應者也同時生產頭孢子類抗菌素原料藥,加上這類以 7-ADCA 合成的 幾種藥品具有抗菌譜廣,毒副作用小,無過敏反應及可以口服等特點,

其應用甚廣。在口服頭孢菌素類抗生素中,頭孢氨芐在臨床上應用最 廣,市場用量也最大,致使 7-ADCA 的產量一直無法滿足市場需求,價 格居高不下。

這種市場機制,也影響個案公司在頭孢子類抗菌素藥品垂直整合 的效益,最終仍放棄自己生產頭孢子類抗菌素原料藥。

垂直整合作為個案公司發展學名藥市場的策略是必要的,但對某 類品項,掌握其原料藥更前端的關鍵中間體,乃至於起始物,都是在 未來學名藥發展策略上必須考量。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圖 5-1 個案公司 SWOT 分析

經由對個案公司的資料分析與深入訪談,一方面更加了解個案公 司的發展要素與營運環境;另一方面,亦從中歸納一些結論與建議,

以期提供個案公司、其他業者、國內相關方面另一思考方向及相關考 慮議題。

第一節 結論

綜整前述章節,本研究的結論,如下分幾方面進行說明。

一、 個案公司的傳統學名藥發展現況

製藥產業在法規與技術的框架下,具有高進入門檻,1980 年代後 期全球經濟衰退之時,大型藥廠面臨業界間競爭與新藥開發成本攀升 壓力下,開始利用委外服務從事研發、生產及行銷。個案公司也成立 全球事業部除了發展國際學名藥市場,也專司藥品生產代工,尤其是 國際高法規市場代工。這部分也獲致不錯的成長,在成立的十年間,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其複合成長率(GAGR)均高於 15%以上。但不管是自有藥證的學名藥或 是代工,市場不確性與通路掌握議價優勢,仍是營運成長的風險。

個案公司的醫院事業部與診所藥局事業部學名藥市場雖為台灣學 名藥市場龍頭,根據個案公司 2005~2015 年複合年成長率(CAGR)報導 (如表 4-1)其 2015 年處方藥銷售額為新台幣 27 億元,僅占整體台灣 學名藥市場 5.5%, 而這個銷售額是 200 多項產品堆疊出來的,在健 保政策對藥品管理、藥價壓抑與法規政策更迭變化大衍生的成本升高,

其複合成長率(GAGR)皆不到 2%,加上衛福部於 2015 年 7 月 31 日公告

《製劑使用之原料藥符合藥品優良製造規範》之實施方法及時程,規 定於 2016 年 1 月 1 日前,既有之製劑許可證應檢附原料藥符合藥品優 良製造規範之相關證明文件,並登錄原料藥來源(含廠名、廠址及國 別),不生產或不輸入之許可證如果擬暫不登錄原料藥來源,應檢附相 關資料至 TFDA 辦理切結不生產或不輸入。廠商將於此公告實施後,需 調整尋找符合原料藥 GMP 之廠商,也將衍生成本上升與因原料來源問 題(包括中國大陸因霾害強制工廠停工)所導致的缺藥風險。

二、 個案公司的自費市場發展現況

個案公司負責自費市場[如保健食品、化粧品]的健康生活事業 部,這十年間,其複合成長率(GAGR)均高於 12%,產品線在不同通路 有不同品牌,加上有近四成的營收來自代工,品牌經營與消費者品牌 認知都還在努力中。

三、 個案公司的新藥發展

個案公司曾利用「藥品查驗登記審查準則」第二十二條之ㄧ修正 條文銜接性試驗評估開發幾項新藥,但每年投入新藥開發資源在研發 占比約在 10%左右。發展新藥除了可與醫學中心臨床醫師連結,提升 公司研發形象,有助於公司在醫學中心的進藥外,產品利潤與獨占性 也優於學名藥。新藥開發成本與失敗風險也遠高於學名藥,這也是個 案公司投入新藥研發資源不高的主因。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第二節 建議

對於建議的說明程序,將分成兩部分。第一部分,先對個案公司 提出建議,期能提供個案公司發展創新營運模式的參考。其次,以研 究的角度,對未來從事相關的研究,提出注意之處。

一、 對個案公司建議

精進個案公司的複合營運模式如圖 5-2 所示:

圖 5-2 個案公司的複合營運模式-找出新的商業模式

(一) 在既有基礎發展新學名藥產業鏈

學名藥主要是構築在成本競爭策略,運用資源管理的能力創造 競爭優勢,主要重點如下:

1. 低成本:人有我有效率 2. 差異化:

 我有人無

 人有,我比『別人』做的更好

從各國基本用藥,臨床經驗選題,從治療同一疾病的多項學名藥 中找出療效佳、副作用低的品項作為選題標的,除了向上垂直整合發 展選題所需的原料藥外,還要再往更上游去取得製造該原料藥的關鍵 中間體;開發全新製劑產品製程,精簡製程,導入自動化生產,以全 球為市場作為學名藥發展的新思維(如圖 5-3 所示)。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圖 5-3 個案公司學名藥發展策略的新思維

(二) 找出最關鍵的資源與行動方案發展自費市場

尤其在保健食品,化粧品上,品牌的經營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必 須盤點與評估公司的資源、能力的價值;從中挑出品牌、通路策略、

產品組合及服務創新成為公司的競爭優勢。必須考量以下因素:

 有價值(Valuable)

 稀有/寡占(Rare)

 難以模仿(In-imitable)

 難以取代(Non-substitutable)

在既有的製造,品質管理能力上,從原有的 OEM、ODM 轉向 OBM 提升新的服務能力,尤其是市場銷售能力與資源綜合能力,發展特有 的保健食品、化粧品原料素材,創造產品的獨特性與差異性,擴植品 牌的深度與廣度。

(三) 運用專精科別,開發新藥題材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利用既有營業團隊所專精的科別,選題新藥題材,以代理方式導 入新藥。藉此培養新藥的行銷與銷售團隊,並連接醫學中心的臨床醫 師,有利於後續的醫院進藥申請,創造高附加價值的產品。

二、 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對未來從事相關議題的研究,提出如下三點的建議,以供大家參考:

(一) 研究資料的增加

首先,為增加資料的比較性,可進行更多有關製藥業發展創新營 運模式之訪談,進而取得更完善,且可供比較的資料,而有助研究的 進行與研究結果的比較。

(二) 研究方法的改進

其次,為廣泛收集資料,以進行更完善的研究,最好可以對相近 製藥業公司採行較大規模的問卷調查而取得量化資料蒐集,以獲得較 多可供驗證性的資料,而有助研究結果與理論的證明。

(三) 研究方向的拓展

最後,亦可從個案營運策略的擬訂、產業政策的因素、模式推廣 等方面,探討製藥業創新營運模式的發展,以利我國製藥業因應資源 環境與市場需求劇變之能力培養,進而提升我國製藥業的核心能力與 營運績效。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參考文獻

一、英文文獻

 Adrews K., The Concept of Corporate Strategy, Homewood, 1971:

p.286.

 Arthur A Thompson, Jr. A. J. Stirckland, Strategic Management, 13 edi., McGraw-Hill, 2004.

 C. K. Prahalad, Gary Hamel,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May–June 1990.

 Coase Ronald, The nature of the firm, Economica 1937, 4, 386-405.

 David Colli, Cynthia A. Montgomery, Competition Resource &

Strategy in 1990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5.

 Deardorff, Alan, Djankov, Simeon, Knowledge Transfer under Subcontracting: Evidence from Czech Firms, World Development, Oct2000, Vol. 28 Issue 10, p183.

 E. Chamberlin, The Theory of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Cambridge Mass, Harvard Business University Press, 1939.

 Foss, Nicolai1, Research in Strategy, Economics and Michael Porter,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1996(1):1-24.

 G Hamel C. K., Prahalad, Strategic Intent.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89.

 Gereffi G., Humphrey J., Sturgeon T., The governance of global value chains,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2005,Vol.12, Issue1, pp.78-104.

 Gunnarson, Sven, and Levitt, Raymond, E., Is a building a hierarchy or a market?, Proceedings of the 7th Internet Congress, Copenhagen, 1982.

 H.1.Ansolf, Corporate Strategy, McGraw-Hill, 1965.

 Hamel G., Strategyas Revoluti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6(4):

67-82.

 Heshmati, A,. Productivity Growth, Efficiency and Outsourcing in Manufacturing and Services, Journal of Economic Surveys. 2003, 17(1), 79-112.

 Holmes. The organization and localization of production

subcontracting, in Scott, A. J. &Storper, M. J. (eds.): Production, work, territory. The geographical anatomy of industrial

capitalism,Allen&Unwin, Boston, 1986.

 J. B. Bamey, Firm Resource &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 Journal of Management, 1991(3):45-56.

 Johnstone, B., Taiwan holds its lead, local makers move into new systems, 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 1989, 31 August, P 50-51.

 Jonathan Reuvid and John Hinks, Managing Business Support Services: Strategies for Outsourcing and Facilities Management,

Kogan Page; 2nd edi, 2003.

 Lippman.S.A.andRumelt.R.P.UncenainLimitability:

AnAnalysisofInterimintertinnDifferencesinEfficiencyunderCompetitio n.BellJournalofEconomics,1982(13):41-53。

 M. Hobday, Innovation in East Asia: Diversity and Development, Technovation, Volume: 15, Issue: 2, March, 1995, pp. 55-63.

 Michael E. Porter, Competitive Strategy: Techniques for Analyzing Industries and Competitors, Free Press, 1998.

 Michael, E.Porter, TowardsaDymanic Theory of Strategy,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Vol,12:95-117.

 Mintzberg, Henry and J. B. Quinn, Five Ps for Strategy in The Strategy Process, 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 Editions, 1992:12-19.

 Prahalad, C. k., Hamel Gary,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 Harnard Business Review, May-June 1990:79.

 Reve, T. and Levitt, R.E., Organization and governance in construction, Project management, 1984, 2, 17-25.

 Sanchez, Ron, Reinventing Strategic Management: New Theory and Practice for Competence-based Competition, European Management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Journal, 1997(I5):31。

 Stephen A. Ross, Randolph W. Westerfield, Jeffrey F. Jaffe, Corporate Finance, 6Edi., McGraw-Hill, 2002..

 Se-Hwa Wu & Frederick B.Hsu, Towards a knowledge-based view of OEM relationship building: sharing of industrial experiences in

Taiw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Vol.22, No.5, 2001.

 Stinchombe, A. L,. Bureaucratic and Craft Administration of

Production:A Comparative Study,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4

Production:A Comparative Study,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4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