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科技與經濟的高速成長,生活水準的提升,資訊化與便利化已經是現在人生 活的代名詞。不論是成人或孩童,生活型態已由動態轉變為靜態,身體活動與能 量消耗的機會大為減少,「坐」習的時間越來越久,營養的攝取卻越來越高,逐 漸出現基本身體能力下降與健康的危機。身體活動量不足的情況致使了高血壓、

糖尿病、心臟病、肥胖症及體能欠佳等文明病之產生,因而每個人開始感受到良 好體適能和規律運動的重要性。採行有助於維護與增進健康的生活方式,藉由規 律的運動來改善或保持良好的健康體適能,是健康促進領域中最重要的一環(卓 俊辰,2001),而如何促進國民身體適能的健康,預防文明病的產生,也是目前 絕大多數的國家所注重的。國家未來發展以及國家競爭力的展現與國民健康體適 能也是息息相關。

壹、體適能之定義

「體適能」是由英文Physical fitness翻譯而來,也有譯成「健康體能」。有些 國家以「工作能力」或「身體適性」或「體力」稱之,而我國則習慣以「體能」

稱之(陳定雄、曾媚美、謝志君,2002)。以下許多國內外研究者對體適能的定 義分述如下:

一、美國健康教育體育休閒舞蹈學會 (American Alliance for Health,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and Dance; AAHPERD)根據適能的觀點對健康提出了 整體性的概念,認為真正的健康是由五個安適狀態所構成(AAHPERD, 1975):

(一)身體適能 (Physical fitness): 包括瞭解身體發展、身體照護、發展正 向的身體活動態度與能力。

(二)情緒適能 (Emotional fitness):包括思考清晰、情緒穩定、成功的調適 壓力、保持自律與自制。

(三)社會適能 (Social fitness): 包括關心配偶、家人、鄰居、同事和朋 友、積極的與他人互動和發展友誼。

(四)精神適能 (Spiritual fitness ):包括尋找個人生命的意義,設定人生的 目標,擁有愛人和被愛的能力。

(五)文化適能 (Culture fitness ): 包括對社區生活的改造,注意文化和社 會事件,能接受公共事務的責任。

二、體適能為身體適應能力的簡稱,可從下列三個層面加以解釋(體育大辭典,

1984):

(一)生活層面:體適能是可以適應生活的身體能力。

(二)人體機能:體適能是指人類的全體機能,表現為運動能力、工作能力 或抵抗疾病的能力。

(三)身體結構:體適能包括型態、機能、運動等適應能力。

三、體適能是人體的所有器官,包括心臟、肺臟、血液以及肌肉群都能發揮有 效機能,所謂有效機能是可以勝任日常工作,尚且有餘力享受休閒娛樂的 生活,又可以因應緊急突發狀況的身體能力(卓俊辰,1986)。

四、體適能為身體活動的基礎,包括工作學習與日常生活中的活動,也影響身 心健康、身體活動態度與能力。體適能是由身體幾種不同特質體能所組成,

而這些體能與從事日常生活或身體的品質或能力有關。而因對象和需求不 同,又可以分為(方進隆,1995):

(一)健康體適能:是與一般人想要促進健康、預防疾病並增進日常生活工作 或學習所需的體能。包括心肺適能、肌耐力、柔軟度與身 體組成。

(二)競技體適能:除了包涵健康體能項目之外,亦強調速度、瞬發力、敏捷 性及平衡、身體協調性。

五、體適能有行動體適能、防衛體適能。行動體適能包含引起行動的能力和持續 行動的能力,如肌耐力;協調行動的能力,如平衡性、敏捷性、柔軟度。防 衛體適能包含抵抗物理性、化學性、生物性、生理性以及精神性壓力的能力

(李勝雄,1998)。

六、體適能為身體適應能力和全面適應的能力。人類全面適應能力,除了身體適 應能力之外,還包括精神、社會和情緒等方面的適應能力(王敏男,2000)。

七、體適能是身體適應變動環境的能力。好的體適能不只能輕鬆應付日常生活及 工作,還有能享受休閒生活的充沛活力,並可以有抵抗氣候、病毒、壓力的 能力。擁有較高產能及較佳的生活品質(邱文成,2010)。

八、體適能係指身體具備某種程度的能力,足以安全而有效地應付日常生活中身 體所承受的衝擊和負荷,免於過度疲勞,並有體力享受休閒及娛樂活動的能 力。(全民體育處,2011)。

九、體適能可歸納為兩大類(楊金裕,2013):

健康體適能:包括肌力、肌耐力、柔軟度、心肺適能與身體組成,其活動本 身可以增進體適能健康

競技體適能:包括敏捷性、速度、平衡、瞬發力、身體協調能力,其目的在 求取運動競技的優良表現。

綜合以上國內外研究者之論述,體適能的定義:為人類與生俱來或後天獲得 的身體活動能力,可以用來適應生活、運動與環境(如:溫度、氣候變化或病毒 等因素)。是身體各器官,如心臟、肺臟與氧氣、血液加上肌肉有效率運作的交 互作用,所以能完成每天的活動而不會倦怠或力不從心,且還有足夠的體能從事 休閒性運動或應付緊急狀況的能力。

貳、體適能之內涵

美國健康教育體育休閒舞蹈學會將體適能歸納為兩大類,一為「健康體適能」

是與一般人想要促進健康、預防疾病並與增進日常生活工作或學習所需的體能,

包括身體組成、心肺適能、柔軟度、肌耐力與肌力,分述如下(AAHPERD, 1975):

一、身體組成:肌肉、脂肪佔身體重量的百分比。構成身體肌肉、骨骼、脂 肪與其他系統組織的相對百分比。一般較健康之人的體脂肪 百分比應該介於15%~25%。

二、心肺適能:心臟輸送氧氣至全身的能力。心臟、血液、血管及呼吸系統 供應氧氣到肌肉以維持動力的能力。健康個體能較長時間活 動。

三、柔軟度: 單一關節或許多關節的活動範圍。指關節可以活動的角度。

健康的個體能在運動或工作時,使關節做完整的伸展角度。

四、肌耐力: 肌肉的力量與耐力。是指人體肌肉重複施力的能力。如果較 能夠長時間重複動作而不會感覺過度疲勞的個體。

另一類為「競技體適能」,是體能狀況優異者或運動員所追求的體能,是需 要高強度的訓練,包括敏捷性、協調性、速度、平衡、瞬發力,分述如下:。

一、敏捷性:是指身體迅速移動位置和快速改變方向的能力,敏捷的身手與 直覺的身體反應,就是一種運動能力的表現。

二、協調性:是指身體統合神經肌肉系統,以產生正確、和諧與優雅的身體 活動能力。

三、速度: 是指身體在短時間內,移動身體快慢的能力。是參與各項運動 必備的基本條件之一

四、平衡: 是指身體維持穩定的能力,包括靜態平衡與動態平衡兩部分。

五、瞬發力:又稱為爆發力。瞬發力是指身體在短時間內產生力量的能力,

包括速度與力量兩個因素。

體適能的內涵共有兩個面向:「健康體適能」要素包含身體組成、心肺適能、

柔軟度、肌耐力,其目的是增進身體適應能力及健康。「競技體適能」和運動技 巧有關,要素包括速度、敏捷性、瞬發力、平衡、協調等,其目的在求取競技比 賽的最佳表現。

由此可知,依照體能性質和需要的不同,體適能可分為健康體適能和競技體 適能。健康體適能是身體所有運動體能的基礎,而競技體適能是健康體適能的延 伸,兩者相輔相成。但在日常生活中,一般人所需要的是健康體適能,可以提昇 工作效率、增加身體抵抗力、改善生活品質,對於各方面發展均有助益。良好的 健康體適能,應表現於代謝能力、肌肉系統效率、循環與呼吸效率以及營養、運 動及體重控制。要促進健康體能需透過運動訓練的方式,調整人體生理功能上的 適應,並積極參與規律性的運動訓練(Lamb,1984)。因此擁有健康體適能即擁 有健康的身體。

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是以達成全人健康(total wellbeing)為課程目標。教育的目的除了獲得知識以外,並培養學生養成規律運動

的習慣、擁有健康體適能的概念、享受參與運動競賽的樂趣、以致最終可以建立 健康的生活型態。所以,協助學生全面提昇健康體適能比競技體適能更為重要。

叄、我國體適能之發展沿革

國家競爭力展現以及未來發展之基礎建立於國民身心健康之上,因此國民體 適能對於國民身心健康之影響十分深遠;更甚者家庭的和樂幸福以致國家社會的 活力泉源,牽一髮而動全身,所以政府推行國民健康體適能可謂不遺餘力。

自1974年起,教育部體育司年委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編製國小、國中和高中 男女生等六組之學生體適能檢測項目以供實施測驗。

在1978到1983年間編製10~46歲以上男女生各五組之體育獎章體適能檢測 項目、方法及頒授標準。

1992年教育部採用美國運動醫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 ACSM)提出的健康體適能之四大體適能要素,包括:心肺適能、肌肉適能、柔軟 度和身體組成等,訂定相關測驗項目,實施檢測與推展(ACSM,1992)。

1993年研訂「學校輔導學生體重控制實施綱要」,實施學童減重計畫。

1994年制定「提升國民體能政策」,並將其列入國家體育中程發展計畫中。

1995年教育部公佈國民體適能檢測項目,測驗的內容結合了健康體適能的五 項要素,整合了專家學者多方討論研究後的意見,審慎制定了健康體適能檢測項 目,包括身體質量指數、坐姿體前彎、1分鐘屈膝仰臥起坐、立定跳遠、800公尺 或1600公尺跑走(6至29歲國民),有別於以往是競技為主的體能測驗(100公尺、

急行跳遠等)。同年並實施「臺灣地區8歲至23歲學生的體適能常模測驗」,以 上述五個項目做為體適能檢測依據,且公布「中小學健康體適能調查報告書」(教 育部,1997)。

1996年辦理「提升國民體能計畫專案」,期望能藉由國民體能常模的建立,

提高國民體能活動的參與(許樹淵,2009)。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