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層級分析法在體適能上的應用 -以臺中市國小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層級分析法在體適能上的應用 -以臺中市國小為例-"

Copied!
6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 立 臺 中 教 育 大 學 教 育 測 驗 統 計 研 究 所

國 民 小 學 教 師 在 職 進 修 教 學 碩 士 學 位 班 碩 士 論 文

指導教授:許天維 博士

層級分析法在體適能上的應用

-以臺中市國小為例-

研究生:林育柏 撰

中 華 民 國 一 ○ 二 年 六 月

(2)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層級分析法在國小體適能上的應用。體適能的實施在國小健 康與體育領域是教育部極為重視的課題之一,國小體適能共四個項目:800 公尺 跑走、坐姿體前彎、一分鐘仰臥起坐、立定跳遠,分別測量身體四個向度能力: 心肺適能、柔軟度、瞬發力以及肌耐力。由於測量而獲得的數據(次數、秒數、 距離單位),無法直接判斷學生體適能的孰優孰劣,教師在體育成績評分上並不 能將實際表現轉化為分數,對於體育表現優良學生,確有不公平之現象。因此, 透過層級分析法建立一個新的體適能量尺模式,利於資料的比較與分析,並可提 供體適能教學及相關體育競賽的參考。 為了達成研究目的,特別以臺中市某國小六年級學童為對象,以隨機取樣方 式,進行體適能檢測以獲得數據分析。 研究結果發現:以層級分析法建立的體適能量尺模式來分析體適能四個項目 數據,可以將四項數據合併計算為一個分數,全班依此分數可排列優劣順序,往 後班級體育競賽或學校校隊選手選拔,也可以此分數為依據。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體育教師擬定訓練計畫,加強學生表現不理想的部份, 輔助並改善體適能教學,達到適性化的目的。 關鍵詞:體適能、層級分析法、心肺適能、柔軟度、瞬發力、肌耐力

(3)

Abstract

The research was mainly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of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Theory in Physical Fitness in elementary school. The implement of Physical Fitness is one of the highly valued matter in the health and physical education theory in elementary school for our Ministry of Education. There are four events about Physical Fitness: 800m run walk, sit and reach, one minute sit up and standing long jump, respectively measuring for Cardiorespiratory fitness, Flexibility, Instant power and Muscular endurance.

The data (the number of times, the number of seconds, the distance unit) taken from the measurement can not be directly convert fitness performance into practical scores; therefore, teachers are hard to judge whether students’ fitness is good or bad. And that would be unfair for the outstanding students performed in physical education. For this reason, it would be necessary to build a new physical fitness module by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Theory for teachers to compare and analyze and as a reference for physical fitness instruction and related competiton selection.

For the study purpose, the researcher took the sixth graders in Taichung city as random samples, and proceeded Physical Fitness to get data for analysis.

The result of the study showed, using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Theory to build “Physical Fitness module” to analyze the four scale events can get a exact score. The whole calss’s grade can be ranked from high to low and taken for the future reference for physical contest in school or outside school.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result of the study,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can make up a training plan to improve the weakness of students’ physical perfomance , and to assist physical fitness teaching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adaptive instruction.

(4)

Keywords: Physical fitness,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Theory,

Cardiorespiratory fitness, Flexibility, Instant power, Muscular endurance.

(5)

目錄

第壹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2 第三節 名詞釋義 ...3 第四節 研究的範圍與限制...3

第貳章 文獻探討 ... 5

第一節 層級分析法...5 第二節 健康體適能之概述...10 第三節 體適能評分方式 ...18

第叄章 研究設計與方法... 22

第一節 研究架構 ...22 第二節 研究流程 ...23 第三節 研究對象 ...24 第四節 研究工具 ...24 第五節 研究步驟 ...24

第肆章 研究結果 ... 32

第一節 層級分析法權值計算...32 第二節 體適能數據轉換 ...36 第三節 利用層級分析法加權計算 ...41

第伍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44

第一節 研究結論 ...44 第二節 建議...45

(6)

參考文獻 ... 46

一、中文部份 ...46 二、英文部份 ...48

附錄... 50

附錄一:教育部國小男女學生 800 公尺跑走百分等級常模 (單位:分'秒") ...50 附錄二:教育部國小男女學生一分鐘仰臥起坐百分等級常模(單位:次) ...51 附錄三:教育部國小男女學生立定跳遠百分等級常模 (單位:公分) ...52 附錄四:教育部小學男女學生坐姿體前彎百分等級常模 (單位公分) ...53 附錄五:體適能成績紀錄表...54 附錄六:體適能重要性問卷調查 ...55 附錄七:體適能施測家長同意書 ...56

(7)

第壹章 緒論

體育課程在國小階段是技能取向。教師只能依據測量學生的動作和表現而獲 得數據來評斷學生是否有達到體能技巧精熟,並無法像國語、數學等科目,透過 考試而獲得的實質分數;更無法依據測量數據來給予學生成績。校隊社團選手的 選拔往往只能依靠教師主觀判斷,確實有失公允。若能建立一套評分量尺模式, 讓數據可以轉化為分數,教師在評分及選拔有所標準,也可作為改善體適能 (Physical fitness)教學的依據。 本章節主要在說明研究動機、研究目的,並明確界定研究相關名詞釋義以及 討論研究的範圍與限制,並說明本研究的重要性。針對研究動機、研究目的、名 詞釋義以及研究限制與範圍四部份,分節詳加敘述,內容分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動機

我國政府深知體育發展的重要性,希望學生重視健康,養成從小規律運動的 習慣,從基礎厚植國家競爭力。因此,教育部於2000年全面推動宣導學生體適能 檢測,更全面實施「學生體適能護照」,並在九年一貫課程「健康與體育」領域 中,將提昇學生體適能,列為課程發展重點之一。因此體適能成為檢測學生體能 狀況發展的指標性測驗。 目前國小體適能的檢測方式,是依據「體適能優異學生獎勵要點」,在心肺 適能(Cardiorespiratory fitness)、柔軟度(Flexibility)、瞬發力(Instant power) 與肌耐力(Muscular endurance)檢測的整體總和數據,給予金質、銀質、銅質三 等第獎章。但未獲得獎章之學生確實在某一個項目表現不如預期,但若以一個項 目而否定其他項目優良的表現,也並非體適能實施之目的。若能有一個體適能評 分方式,將體適能檢測結果以分數表示,可提供體育教師以此為依據,檢視體育

(8)

教學方式是否需要調整、抑或用在挑選運動選手及評分上的參考。 在國小的教學現場,體適能檢測通常以數據化方式呈現,例如:秒數、次數、 單位距離,但是因為無法正確的將數據量化成評定分數,所以無法將實際測驗表 現轉化成為可比較的量尺,對於體育表現優良學生,確有不公平之現象。以目前 的體適能評分模式,許多學者也投入研究,但是仍非十分完善,主要在於評分方 式過於複雜,以致於無法實際於教學現場使用,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就是試圖建 立一個新的體適能量尺評分模式,以簡單方便使用為原則,並可比較與分析資 料,且提供體適能教學及相關體育競賽的參考。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基於上節之研究背景與動機,本研究目的與問題陳述如下:

壹、研究目的

一、解決評分不公的現象。 二、建立一個新的體適能評分模式。 三、探究層級分析法在體育成績上的實施成果與應用。 四、提供體育教學者參考並改善體適能教學。 五、建立運動選手選才制度。

貳、待答問題

一、體適能數據如何轉化為分數? 二、層級分析法是否可為體適能建立一個新的評分量尺模式? 三、是否為體育教學者提供體適能教學新思維? 四、運動選手選才依據?

(9)

第三節 名詞釋義

在本研究中,有下列幾個重要名詞,為使其意義具體而明確,玆將其加以定 義,以利研究的進行,分述如下:

壹、層級分析法

層級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由Saaty於1971年提出的理論, 主要應用在決定事物的優先順序,經不斷應用、修正及證明後,理論更臻完備, 因其理論方便在各領域使用,皆有不錯的成果。

貳、體適能

為人類與生俱來或後天獲得的身體活動能力,可以用來適應生活、運動與環 境(如:溫度、氣候變化或病毒等因素)。是身體各器官,如心臟、肺臟與氧氣、 血液加上肌肉有效率運作的交互作用,所以能完成每天的活動而不會倦怠或力不 從心,且還有足夠的體能從事休閒性運動或應付緊急狀況的能力。

第四節 研究的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主要以教師教學現場,透過體適能教學,探討層級分析法在體適能上 的運用,發展出一套評分量尺新方式,並以此設計原則與理念在國小體育課程上 應用與實施,以下說明本研究的範圍與限制:

壹、研究限制

一、參考資料限制 因體適能評分方式相關文獻研究相當有限,造成參考資料收集不易。 二、問卷對象限制 本研究係以國立臺中教育大學體育學系體適能專家教授,為本層級分析 法主要問卷訪問對象,其他國內專家並未在問卷訪問對象之中。

(10)

三、層級分析法限制 層級分析法的層級建立,是以專家提供評估並依據尺度表建立矩陣,因 是個人主觀看法與意見,故對於本研究無法達到完全客觀的地步。

貳、研究範圍

一、研究對象範圍 以研究者任教的臺中市國小101學年度六年級學生為主。 二、教學課程範圍 本研究以體適能教學為主,其它體育課程教學不列入本研究範圍內。

(11)

第貳章 文獻探討

近年來,由於生活型態改變,國人漸漸意識到身體健康的重要,教育部也積 極推動體適能教育,期望能從小培養運動的良好習慣。層級分析法在商業及工業 方面皆有良好的分析效果,期望能結合層級分析法發展新的體適能評分模式,在 體適能教學上提供幫助。 因此本章節除了對體適能以及層級分析法做一介紹外,對於體適能沿革以及 評分制度也做一文獻回顧,可分為三節。第一節為層級分析法;第二節為我國體 適能概述;第三節為體適能評分方式。

第一節 層級分析法

層級分析法是由美國匹茲堡大學Thomas L. Saaty教授在1971年所發展的多屬 性評估方法,理論簡單且操作容易,應用範圍很廣泛。主要應用於不確定情況下 及具有多數評估準則的決策問題上。 層級分析法主要應用在商業和工業方面,在決定決策問題相關研究也不少; 十分可惜的是,在教育領域方面的應用,卻是非常稀少。當人在面臨複雜的問題 時,常會因為考量的因素太多,而無法做出決定,而層級分析法就是將複雜問題 予以系統化,將影響問題的因素,兩兩成對比較,使決策者可以有結構地分析問 題,減少決策錯誤的風險,從而找出適當解決方案。 其應用範圍廣泛,Saaty整理歸納出層級分析法適用於下列十三種方法 (Saaty, 1980;鄧振源、曾國雄,1989 ): (1)決定優先順序(Setting Priorities)

(2)產生可行方案(Generating a Set of Alternatives)

(12)

(4)決定需要條件(Determining Requirements)

(5)根據成本效益分析制定決策(Making Decision Using Benefits and Costs ) (6)資源分配(Allocating Resources)

(7)預測結果-風險評估(Predicting Outcomes-Risk Assessment) (8)衡量績效(Measuring Performance)

(9)系統設計(Designing a System)

(10)確保系統穩定性(Ensuring System Stability) (11)最適化(Optimizing) (12)規劃(Planning) (13)衝突解決(Conflict Resolution) 層級分析法主要步驟可為七部份,分別為:(一)界定決策性問題;(二) 決策群體建立;(三)建立層級結構;(四)問卷設計、調查與建立成對比較矩 陣;(五)計算權重值、特徵向量;(六)一致性檢定;(七)專家偏好整合; (八)最適方案決定。(曾國雄、鄧振源,1989) 圖2-1 層級分析法研究流程圖 最適方案決定 專家偏好整合 一致性檢定 計 算 權 重 值 特 徵 向 量 建 立 成 對 比 較 矩 陣 與 問 卷 設 計 調 查 建 立 層 級 結 構 決 策 群 體 建 立 界 定 決 策 性 問 題 C.R.<0.1 C.R.>0.1

(13)

壹、界定決策性問題

先就問題與問題作清楚詳細的瞭解,可依據文獻、理論、專家意見、網路資 料收集或群體腦力激盪或個人意見等方式,將問題與影響因素界定清楚,並評估 因素之間是否有相關聯性,或從屬關係(洪英恆,2011)。

貳、決策群體的成立

聘請專家成立決策顧問群體。專家人數以5~10人最為適當。若是單一決策問 題,就可跳過此步驟。

叁、建立層級結構:

建立階層是系統結構化的架構,可清楚描述整個系統的結構面與功能面,階 層的多寡則視問題的複雜程度而定,Thomas L. Saaty 提出幾個建立層級結構的原 則(白育綺,2003): 一、最高層級代表評估的最終目標。 二、盡量將重要性相近的要素放在同一層級。 三、層級內的要素不要超過七個。 四、層級內的各要素,力求具備獨立性。

肆、問卷設計、調查與建立成對比較矩陣

為了得知因素的相對重要性,必須將要素兩兩配對比較,Thomas L. Saaty 建 議採用九等的評比尺度,進行要素間的相對重要程度比較。在 1 至 9 尺度下,讓 決策者或專家填寫,此問卷需清楚敘述每一成對比較之問題,並附加詳細引導說 明。

(14)

表 2-1 九等評比尺度表 尺度 定 義 說 明 1 同等重要Equal Importance 兩個因素具有同等的重要性相同重要 3 稍重要Moderate Importance 根據經驗和判斷,認為其中一個因素較 另一個稍重要 5 頗重要Essential or strong 根據經驗和判斷,強烈傾向偏好某一因 素 7 非常重要Very/strong Importance 實際上非常傾向偏好某一因素 9 極為重要Extreme Importance 有證據確定,在兩相比較下,某一因素 極為重要 2,4,6,8 相鄰尺度間的折衷值 當需要折衷值時 資料來源︰Saaty(1980)

伍、計算權重值、特徵向量

建立成對比較矩陣後,即可獲得特徵向量,之後便可求得各準則的權重。公 式如下(曾國雄、鄧振源,1989):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n n n n n n nn n n n n w w w w w w w w w w w w w w w w w w a a a a a a a a a A / / / / / / / / / 2 1 2 2 2 1 2 1 2 1 1 1 2 1 2 22 21 1 12 11               其中aijwi /wjw ,i wj 各為準則 ij 的權重,將成對比較矩陣 A 乘上各 準則權重所成之向量

t n w w w w1, 2,, ,即可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n n n n n n n w w w w w w w w w w w w w w w w w w w w w w A         2 1 2 1 2 2 2 1 2 1 2 1 1 1 / / / / / / / / /

(15)

w A =             n w w w n  2 1 亦即 (A-nI)w=0

以 A 矩陣中最大特徵值max來取代 n,得到(A-maxI) w=0。

陸、一致性檢定:

一致性檢定主要的目的是檢視專家在過程中,是否達到一致,避免造成各準 則間的權重值產生不合理的現象,發生前後不一致之情形。專家重要度評比判斷 要能通過一致性檢定,方能顯示填卷者的判斷前後一致,否則視為無效的問卷。 因此 Saaty 建議以一致性比例(Consistency Ratio; C.R.)的比率來檢定一致性。一致 性比例為一致性指標(Consistency Index; C.I.)和隨機性指標(Random Index; R.I.)的 比率,即 R.I. C.I. = C.R. (張紹勳,2012)。 當C.R.0.1 則表示誤差值超過預想範圍,必須重新修正各評分準則間重視度 的關係。Saaty 認為若可達到C.R.0.1,則一致性程度令人滿意。其中,一致性 指標 1 C.I. max    n n

max為最大特徴值與 n為評分準則個數,兩者的差異程度可 作為判斷一致性程度高低的衡量基準。在不同的階數下所產生的一致性指標稱為 隨機性指標(Random Index; R.I.),見表 2-2。

表 2-2 隨機指標表 階數 1 2 3 4 5 6 7 8 R.I. 0.00 0.00 0.58 0.90 1.12 1.24 1.32 1.41 階數 9 10 11 12 13 14 15 - R.I. 1.45 1.49 1.51 1.48 1.56 1.57 1.58 - 資料來源︰Saaty(1980)

(16)

柒、專家偏好整合

在專家偏好整合方面,Thomas L. Saaty在一些合理的假設下,認為專家偏好 整合分事前及事後兩種方式,事前的整合用幾何平均法,事後整合一般使用算術 平均法(洪英恆,2011)。

捌、最適方案決定:

要做出正確的方案決策,需先定義出決策者重視的要素,在符合一致性的要 求後,即可決定各要素在最終目標下的優勢權重,權重越大,表示該方案越重要 (洪英恆,2011)。 層級分析法在正確方案決策時,的確有實質的幫助。尤其是應用在商業及工 業方面。教育方面雖然應用少,也並非完全沒有。在體育競賽上,除了訓練選手 時可以瞭解選手的喜好以及規劃課程安排(Chou, 2008),另外運動選手選才上, 可以依據專家提供的權重值,提供給教練極大的幫助。

第二節 健康體適能之概述

科技與經濟的高速成長,生活水準的提升,資訊化與便利化已經是現在人生 活的代名詞。不論是成人或孩童,生活型態已由動態轉變為靜態,身體活動與能 量消耗的機會大為減少,「坐」習的時間越來越久,營養的攝取卻越來越高,逐 漸出現基本身體能力下降與健康的危機。身體活動量不足的情況致使了高血壓、 糖尿病、心臟病、肥胖症及體能欠佳等文明病之產生,因而每個人開始感受到良 好體適能和規律運動的重要性。採行有助於維護與增進健康的生活方式,藉由規 律的運動來改善或保持良好的健康體適能,是健康促進領域中最重要的一環(卓 俊辰,2001),而如何促進國民身體適能的健康,預防文明病的產生,也是目前 絕大多數的國家所注重的。國家未來發展以及國家競爭力的展現與國民健康體適 能也是息息相關。

(17)

壹、體適能之定義

「體適能」是由英文Physical fitness翻譯而來,也有譯成「健康體能」。有些

國家以「工作能力」或「身體適性」或「體力」稱之,而我國則習慣以「體能」 稱之(陳定雄、曾媚美、謝志君,2002)。以下許多國內外研究者對體適能的定 義分述如下:

一、美國健康教育體育休閒舞蹈學會 (American Alliance for Health,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and Dance; AAHPERD)根據適能的觀點對健康提出了 整體性的概念,認為真正的健康是由五個安適狀態所構成(AAHPERD, 1975): (一)身體適能 (Physical fitness): 包括瞭解身體發展、身體照護、發展正 向的身體活動態度與能力。 (二)情緒適能 (Emotional fitness):包括思考清晰、情緒穩定、成功的調適 壓力、保持自律與自制。 (三)社會適能 (Social fitness): 包括關心配偶、家人、鄰居、同事和朋 友、積極的與他人互動和發展友誼。 (四)精神適能 (Spiritual fitness ):包括尋找個人生命的意義,設定人生的 目標,擁有愛人和被愛的能力。 (五)文化適能 (Culture fitness ): 包括對社區生活的改造,注意文化和社 會事件,能接受公共事務的責任。 二、體適能為身體適應能力的簡稱,可從下列三個層面加以解釋(體育大辭典, 1984): (一)生活層面:體適能是可以適應生活的身體能力。 (二)人體機能:體適能是指人類的全體機能,表現為運動能力、工作能力 或抵抗疾病的能力。

(18)

(三)身體結構:體適能包括型態、機能、運動等適應能力。 三、體適能是人體的所有器官,包括心臟、肺臟、血液以及肌肉群都能發揮有 效機能,所謂有效機能是可以勝任日常工作,尚且有餘力享受休閒娛樂的 生活,又可以因應緊急突發狀況的身體能力(卓俊辰,1986)。 四、體適能為身體活動的基礎,包括工作學習與日常生活中的活動,也影響身 心健康、身體活動態度與能力。體適能是由身體幾種不同特質體能所組成, 而這些體能與從事日常生活或身體的品質或能力有關。而因對象和需求不 同,又可以分為(方進隆,1995): (一)健康體適能:是與一般人想要促進健康、預防疾病並增進日常生活工作 或學習所需的體能。包括心肺適能、肌耐力、柔軟度與身 體組成。 (二)競技體適能:除了包涵健康體能項目之外,亦強調速度、瞬發力、敏捷 性及平衡、身體協調性。 五、體適能有行動體適能、防衛體適能。行動體適能包含引起行動的能力和持續 行動的能力,如肌耐力;協調行動的能力,如平衡性、敏捷性、柔軟度。防 衛體適能包含抵抗物理性、化學性、生物性、生理性以及精神性壓力的能力 (李勝雄,1998)。 六、體適能為身體適應能力和全面適應的能力。人類全面適應能力,除了身體適 應能力之外,還包括精神、社會和情緒等方面的適應能力(王敏男,2000)。 七、體適能是身體適應變動環境的能力。好的體適能不只能輕鬆應付日常生活及 工作,還有能享受休閒生活的充沛活力,並可以有抵抗氣候、病毒、壓力的 能力。擁有較高產能及較佳的生活品質(邱文成,2010)。 八、體適能係指身體具備某種程度的能力,足以安全而有效地應付日常生活中身 體所承受的衝擊和負荷,免於過度疲勞,並有體力享受休閒及娛樂活動的能 力。(全民體育處,2011)。

(19)

九、體適能可歸納為兩大類(楊金裕,2013): 健康體適能:包括肌力、肌耐力、柔軟度、心肺適能與身體組成,其活動本 身可以增進體適能健康 競技體適能:包括敏捷性、速度、平衡、瞬發力、身體協調能力,其目的在 求取運動競技的優良表現。 綜合以上國內外研究者之論述,體適能的定義:為人類與生俱來或後天獲得 的身體活動能力,可以用來適應生活、運動與環境(如:溫度、氣候變化或病毒 等因素)。是身體各器官,如心臟、肺臟與氧氣、血液加上肌肉有效率運作的交 互作用,所以能完成每天的活動而不會倦怠或力不從心,且還有足夠的體能從事 休閒性運動或應付緊急狀況的能力。

貳、體適能之內涵

美國健康教育體育休閒舞蹈學會將體適能歸納為兩大類,一為「健康體適能」 是與一般人想要促進健康、預防疾病並與增進日常生活工作或學習所需的體能, 包括身體組成、心肺適能、柔軟度、肌耐力與肌力,分述如下(AAHPERD, 1975): 一、身體組成:肌肉、脂肪佔身體重量的百分比。構成身體肌肉、骨骼、脂 肪與其他系統組織的相對百分比。一般較健康之人的體脂肪 百分比應該介於15%~25%。 二、心肺適能:心臟輸送氧氣至全身的能力。心臟、血液、血管及呼吸系統 供應氧氣到肌肉以維持動力的能力。健康個體能較長時間活 動。 三、柔軟度: 單一關節或許多關節的活動範圍。指關節可以活動的角度。 健康的個體能在運動或工作時,使關節做完整的伸展角度。 四、肌耐力: 肌肉的力量與耐力。是指人體肌肉重複施力的能力。如果較 能夠長時間重複動作而不會感覺過度疲勞的個體。

(20)

另一類為「競技體適能」,是體能狀況優異者或運動員所追求的體能,是需 要高強度的訓練,包括敏捷性、協調性、速度、平衡、瞬發力,分述如下:。 一、敏捷性:是指身體迅速移動位置和快速改變方向的能力,敏捷的身手與 直覺的身體反應,就是一種運動能力的表現。 二、協調性:是指身體統合神經肌肉系統,以產生正確、和諧與優雅的身體 活動能力。 三、速度: 是指身體在短時間內,移動身體快慢的能力。是參與各項運動 必備的基本條件之一 四、平衡: 是指身體維持穩定的能力,包括靜態平衡與動態平衡兩部分。 五、瞬發力:又稱為爆發力。瞬發力是指身體在短時間內產生力量的能力, 包括速度與力量兩個因素。 體適能的內涵共有兩個面向:「健康體適能」要素包含身體組成、心肺適能、 柔軟度、肌耐力,其目的是增進身體適應能力及健康。「競技體適能」和運動技 巧有關,要素包括速度、敏捷性、瞬發力、平衡、協調等,其目的在求取競技比 賽的最佳表現。 由此可知,依照體能性質和需要的不同,體適能可分為健康體適能和競技體 適能。健康體適能是身體所有運動體能的基礎,而競技體適能是健康體適能的延 伸,兩者相輔相成。但在日常生活中,一般人所需要的是健康體適能,可以提昇 工作效率、增加身體抵抗力、改善生活品質,對於各方面發展均有助益。良好的 健康體適能,應表現於代謝能力、肌肉系統效率、循環與呼吸效率以及營養、運 動及體重控制。要促進健康體能需透過運動訓練的方式,調整人體生理功能上的 適應,並積極參與規律性的運動訓練(Lamb,1984)。因此擁有健康體適能即擁 有健康的身體。 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是以達成全人健康(total wellbeing)為課程目標。教育的目的除了獲得知識以外,並培養學生養成規律運動

(21)

的習慣、擁有健康體適能的概念、享受參與運動競賽的樂趣、以致最終可以建立 健康的生活型態。所以,協助學生全面提昇健康體適能比競技體適能更為重要。

叄、我國體適能之發展沿革

國家競爭力展現以及未來發展之基礎建立於國民身心健康之上,因此國民體 適能對於國民身心健康之影響十分深遠;更甚者家庭的和樂幸福以致國家社會的 活力泉源,牽一髮而動全身,所以政府推行國民健康體適能可謂不遺餘力。 自1974年起,教育部體育司年委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編製國小、國中和高中 男女生等六組之學生體適能檢測項目以供實施測驗。 在1978到1983年間編製10~46歲以上男女生各五組之體育獎章體適能檢測 項目、方法及頒授標準。

1992年教育部採用美國運動醫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 ACSM)提出的健康體適能之四大體適能要素,包括:心肺適能、肌肉適能、柔軟 度和身體組成等,訂定相關測驗項目,實施檢測與推展(ACSM,1992)。 1993年研訂「學校輔導學生體重控制實施綱要」,實施學童減重計畫。 1994年制定「提升國民體能政策」,並將其列入國家體育中程發展計畫中。 1995年教育部公佈國民體適能檢測項目,測驗的內容結合了健康體適能的五 項要素,整合了專家學者多方討論研究後的意見,審慎制定了健康體適能檢測項 目,包括身體質量指數、坐姿體前彎、1分鐘屈膝仰臥起坐、立定跳遠、800公尺 或1600公尺跑走(6至29歲國民),有別於以往是競技為主的體能測驗(100公尺、 急行跳遠等)。同年並實施「臺灣地區8歲至23歲學生的體適能常模測驗」,以 上述五個項目做為體適能檢測依據,且公布「中小學健康體適能調查報告書」(教 育部,1997)。 1996年辦理「提升國民體能計畫專案」,期望能藉由國民體能常模的建立, 提高國民體能活動的參與(許樹淵,2009)。

(22)

1997年行政院體育委員會成立,全面實施「臺閩地區中小學學生體適能檢 測」,以便建立我國國民的體能常模。 1998 年教育部於 7 月公佈之「臺閩地區中小學學生體適能檢測資料處理--常 模研究」結果顯示,我國 7~18 歲的中、小學生體適能與日本、新加坡與中國大 陸等亞洲國家比較之下較為落後,國中小學生約有三成,每週運動時間不到 2 小 時,而自認身體運動量不足的學生則約佔四成。同年成立「健康體育促進委員會」 並且訂定「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總綱」,包含十項基本能力與七大學習 領域。其中「健康與體育」領域之主要內涵為身心發展與保健、運動技能、健康 環境、運動與健康的生活習慣等方面的學習(教育部,1998)。 1999年教育部提出「提昇學生體適能中程計劃-提升學生體適能(333)計畫」, 實施期程為1999年至2003年。讓學生能每週至少運動3次,每次持續至少30分鐘, 而運動後視個人身心狀況心跳能達到每分鐘130次以上。並設置「體適能護照」, 對於表現優異的學生給予金、銀、銅質獎章獎勵,期望能藉此增加學生運動的機 會,改善並加強學生的身體健康體適能。目的是促進身心健康發展,提高學習效 率,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並提升學生對體適能認知(教育部體育司,1999)。 2002年教育部提出「學校體育新願景、一二三希望工程」,主要具體願景為: 一人一運動、一校一團隊、每年學生體適能提升2﹪及學生規律運動人口提升3 ﹪,其目標為提升學生健康體能水準,養成學生規律運動的習慣。同時結合行政 院體委會辦理「運動人口倍增計畫」,希望透過運動人口增加,提升全體國民體 能,培養終身運動,達到全民做運動的願景(教育部體育司,2002)。 2004年推動「推動中小學生健康體位五年計畫」,完成建構臺灣地區學生體 能常模,建置學生體適能網站,提供線上學生運動處方。並實施健康體育護照, 全面實施學生健康體適能護照約1,500萬本(中華民國體育學會,2004)。 2007 年教育部推動「210 快活計畫」,希望由「體適能 333」提昇為每位學 生身體活動每天至少累積 30 分鐘,且每週累積身體活動時間至少 210 分鐘,同

(23)

時希望各級學校把早自習換成「早運動」,喊出「早自習不如早運動、出去做運 動取代進去寫功課」的口號,把運動當成家庭作業,培育學生運動知能,激發學 生運動動機與興趣,養成規律運動習慣,奠定終身參與身體活動的能力與態度, 落實下列具體指標(邱瑞福,2007): 一、各級學校學生每天至少累積 30 分鐘的身體活動時間,且每週累積 210 分鐘的比率,高中及大專校院學生每年提升 10%至 15%,國中小學生於 2008 年 達到 80%。 二、各級學校學生參加體適能檢測的比率每年提昇 20%,學生通過體適能標 準的比率每年提升。 三、各級學校學生參與運動社團的比率每年提升 4%至 6%。 四、舉辦班際及參加校際運動競賽的學校比率每年提升 20%。 同年又推動「樂活運動站」計畫,鼓勵學校設置「樂活運動站」,提供學生 更充足之室內運動空間與運動設施,舒緩學生運動空間不足問題,及減少不良天 候對於學生從事身體活動之影響,且發揮學校創意與特色,建構多元及對學生有 吸引力之運動設施,發展學生適性體育教育,促進身體活動量,並培養其終身運 動習慣,此外,積極吸引身體活動能力較為弱勢學生加入運動行列並進而養成規 律運動習慣(教育部,2007)。 2008年積極推動「國中小全面推動健康促進學校計畫」,是以健康為導向, 強調應用協調、溝通與合作的機制,進行資源整合,希望提升學校促進師生健康 的能力,提供個人或團體在學習和工作上的整體性需要,來因應生活型態急劇變 化所造成的衝擊(WHO,2005)。 2009年開始推動「國中小學生普及化運動」,考量發展具普及性、團體性、 安全性、易學性及場地便利性等特性之運動項目,從班際、校際到全國性之競賽, 希望讓更多人參與體適能活動(教育部全球資訊網,2013)。

(24)

2010 年推動「體適能攜手促進計畫」促進學校及家長重視學生體適能,塑造 校園優質運動文化。透過體適能活動希望可以達到以下四點績效,並且培養喜好 運動及終身運動的習慣(100 年終身學習行動 331,2010): 1、弱勢學生體適能提升 1%。 2、提供體適能活動方案。 3、增加校園活動機會。 4、活絡師生情誼。 近幾年教育部持續推動包括「體適能護照」、「樂活運動站」、「210 樂活運動」、 「終身學習行動 331」等,並且積極協助學校改善體適能設施、獎勵體適能研究 發展計畫、舉辦體適能教學策略研討會、培訓體適能推廣及輔導教師、編製學生 體適能學習手冊、推廣體適能獎章制度與護照,建置學生體適能評估網站等,時 至今日,成果豐碩。 2010 年至 2012 年陸續推動「校園體適能晨光計畫」、「陽光計畫」、「國 民保健六年計劃」及「攜手計畫」,分別針對不同體適能狀況規畫多元化體能提 升方案,達成「生活體適能、體適能生活」之目的。

肆、總結

我國政府不斷的提出改善計畫,促進並協助提升學生體適能,健康體適能概 念也漸漸受到重視。Hoeger 在十二項全人健康指標中,也將健康體適能列為第一 項目(Hoeger, 1994)。本節藉由討論體適能定義、內涵以及我國體適能發展沿 革得知,體適能測量確實是檢測學生體能健康的重要指標。唯有政府實質重視健 康體適能,並從基層做起,國家的基礎才會穩固。

第三節 體適能評分方式

在體適能的評分上,並無公式可將數據轉換成分數或是有規則可循。2000年

(25)

日本文部科學省公佈了項目別得點表,是可以依照此表將測驗數據轉換為等第分 數,並可比較分析(鄭百成,2002)。林暉岳利用主成份分析,將變數資料簡化 來進行分析(林暉岳,2001)。王順正利用常態分佈,將所測得10到15歲男女學 童資料,轉換成20等第分數(王順正,2001)。鄭百成利用教育部公佈之男女生 體適能百分位常模P95、P90、P85、…、P5為決斷值,參考王順正的方式,將數 據轉換成20等第分數,在以Fisher-Z方式加權轉換(鄭百成,2002)。 本研究參考鄭百成之處理方式並參考教育部(1998)公佈之男女生體適能常 模,將研究資料轉換為百分等第分數,使用百分等第分數是因為組距應越密集, 才能反應差距。以下依照項目說明轉換公式:

壹、800公尺跑走

設百分位數決斷值P95、P90、P85、…、P5為決斷值如附錄一。若x表測得 學生800公尺跑走(800m run walk)秒數,令                n n n n P P x P n x R ) 1 ( ) 1 ( 1 100 1 ) ( n=1、2、3、…、100 體適能公式(1) 則S1

 

x max

R1(x) n=1,2,3,...,100

n 稱為學生800公尺跑走換算分數函數。 依學生800公尺跑走換算分數函數,可將學生的秒數資料轉換為百分等第分數。 其中

 

 表示高斯符號,即當nxn1且n為整數時,則記作

 

x n。例如

 

3,

 

26 5。

貳、一分鐘仰臥起坐

設百分位數決斷值P95、P90、P85、…、P5為決斷值如附錄二。若x表測得

(26)

              )1 ( 2 100 1 ) ( n n n n P P x P n x R n=1、2、3、…、100 體適能公式(2) 則S2

 

x max

Rn2(x) n=1,2,3,...,100

稱為學生一分鐘仰臥起坐換算分數函數。 依學生一分鐘仰臥起坐換算分數函數,可將學生的次數資料轉換為百分等第 分數。

叄、立定跳遠

設百分位數決斷值P95、P90、P85、…、P5為決斷值如附錄三。若x表測得

學生立定跳遠(Standing long jump)的距離數據,令

              )1 ( 3 100 1 ) ( n n n n P P x P n x R n=1、2、3、…、100 體適能公式(3) 則S3

 

x max

Rn3(x) n=1,2,3,...,100

稱為學生立定跳遠換算分數函數。 依學生立定跳遠換算分數函數,可將學生的距離數據資料轉換為百分等第分數。

肆、坐姿體前彎

設百分位數決斷值P95、P90、P85、…、P5為決斷值如附錄四。若x表測得

學生坐姿體前彎(Sit and reach)的距離數據,令

              )1 ( 4 100 1 ) ( n n n n P P x P n x R n=1、2、3、…、100 體適能公式(4) 則S4

 

x max

R4(x) n=1,2,3,...,100

n 稱為學生坐姿體前彎換算分數函數。 依學生坐姿體前彎換算分數函數,可將學生的距離數據資料轉換為百分等第分 數。 主要是將體適能的四項測驗結果利用『體適能換算分數函數』計算出百分等

(27)

第分數。 以六年八班6號為例,轉換方式如下: 表2-3 學生原始數據 60806 800公尺跑走 一分鐘 仰臥起坐 立定跳遠 坐姿體前彎 原始數據 230秒 29次 170公分 25公分 表2-4 學生轉化後分數 60806 800公尺跑走 一分鐘 仰臥起坐 立定跳遠 坐姿體前彎 百分等第分數 70 40 71 60

(28)

第叄章 研究設計與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

研究架構就是研究基礎的流程,本研究架構所呈現的意義,是由研究者在國 小體育課程中,藉由實施學生體適能檢測,最後在課程實施結束後,蒐集相關數 據,以層級分析法整合資料並分析。 圖3-1 研究架構圖 國小體育課程 體適能施測 層級分析法 體適能 分數轉換公式 新的體適能評分模式 修正、改進體適能教學課程 運動選手選才制度

(29)

第二節 研究流程

擬定研究主題後,確立了研究目的。之後即開始蒐集和閱讀與層級分析法及 體適能評分相關議題的國內、外文獻資料,包括政府部門出版或委託研究報告、 學者專家研究報告、碩博士論文、期刊、各類書籍、各類組織之文件紀錄或統計 資料、報章雜誌新聞等,以瞭解相關資料的研究內容並事後比較及互相檢視。 將蒐集到的文獻與問卷內容進行彙整、分析、歸納,並以分析後的資料結果 進行探討。之後進行學生體適能施測,蒐集數據資料,並將問卷內容與數據加以 轉換,再以層級分析法加權計算。最主要目的,則是希望能建立體適能評分模式。 依據研究發現及分析結果,解釋其影響因素並歸納出結論,最後提出本研究 成果。 圖3-2 研究流程圖 擬定研究主題 確定研究目的範圍 文獻探討與回顧 實驗施測 資料分析 撰寫報告 統整研究結果

(30)

第三節 研究對象

限於經費與人力,本研究僅選擇臺中市國小101學年度六年級身心正常男女 學童為施測對象,因此殘障與身體不適者均不包括在內。 採隨機取樣的方式,以一個班的學生為施測對象。

第四節 研究工具

一、教育部體適能網站。

二、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3 軟體。 三、層級分析法。

第五節 研究步驟

壹、體適能施測並建立數據資料

一、施測同意書 約施測前一個月,先行發放「體適能施測家長同意書」,如附錄七。施 測同意書務必需由學生家長親自審閱並簽名,表示學生可參加施測。若 因身體不適,學生可隨時中止施測。 二、施測準備 (一)施測人員:為使測驗客觀公平,挑選體育科任課教師為施測者。 (二)施測項目:800公尺跑走、一分鐘仰臥起坐、坐姿體前彎、立定跳 遠。 (三)測量工具:哨音器、碼表、皮尺、號碼衣、接力棒、立定跳遠測 量墊、體操墊、坐姿體前彎測量器、紀錄表、紅白信 號旗。

(31)

三、施測方式(教育部體適能網站,2013) (一)800公尺跑走 1、施測目的:測量心肺適能。 2、施測器材:哨音器、碼表、號碼衣、接力棒、紀錄表、紅白信 號旗。 3、施測場地:學校操場,確定標準距離、場地平整,並畫好起、 終點線。 4、施測流程:(1)受試者宜穿運動鞋、運動服裝。 (2)受試者身著號碼衣,施測者將號碼登錄在紀錄 表。 (3)哨音開始即計時間,施測者要鼓勵受測者盡力 以跑步完成 測驗,如中途不能跑步時,可以快 走代替,抵終點線時記 錄時間。 (4)受試者抵達終點,紀錄時間,紀錄單位為「秒」。 (二)一分鐘仰臥起坐: 1、施測目的:測量肌力與耐力。 2、施測器材:哨音器、碼表、紀錄表、體操墊。 3、施測場地:舞蹈教室或平整地面鋪上體操墊或軟墊。 4、施測流程:(1)受試者仰臥平躺於體操墊上,雙手交叉輕放於 肩膀,或者兩手掌緊貼於臉頰,雙腳彎曲90度, 足底平貼地面。 (2)施測者雙手壓制受試者腳踝處,或可請其他學 生協助,助其穩定,並協助計算次數。 (3)受試者以腹肌收縮力量令上身抬起至手肘碰觸 膝蓋,並放鬆動作至背部碰觸地面,即完成動

(32)

作。 (4)雙手離肩或臉頰,或用手肘撐地板,該次不計 數。 (5)哨音開始即計時一分鐘,盡力在時間內做仰臥 起坐的動作,直到聽到「停」口令時動作 結 束,以次數愈多者為愈佳。紀錄完整動作,紀 錄單位為「次」。 (三)坐姿體前彎 1、施測目的:測量身體柔軟度。 2、施測器材:哨音器、紀錄表、體操墊、坐姿體前彎測量器。 3、施測場地:平整地面鋪上體操墊,上方放置坐姿體前彎測量器。 4、施測流程:(1)受試者坐於體操墊上,不著運動鞋,雙腳平伸, 腳跟靠齊坐姿體前彎測量器上。 (2)受試者雙手交疊,中指對齊測量器,深呼吸後 緩緩向前推動,過程不可抖動,膝蓋不可彎 曲。受試者雙手相疊(兩中指互疊),自然緩 慢向前伸展,不得急速來回抖動。 (3)儘可能向前伸,並使中指推動至極限後,暫停 二秒,之後身體緩起,並著鞋離開。 (4)受試者可測驗兩次,以最佳成績登錄,紀錄單 位為「公分」。 (四)立定跳遠 1、施測目的:測量瞬發力。 2、施測器材:哨音器、紀錄表、立定跳遠測量墊。 3、施測場地:平整地面鋪上立定跳遠測量墊。

(33)

4、施測流程:(1)受試者立於起跳線前,雙腳自然張開與肩同寬, 雙膝微蹲,雙臂自然擺動至後方,重心向前,呈 預備動作。 (2)雙臂向前擺動,帶動身體向上,雙腳同時離地, 用力躍起,並同時著地。 (3)成績採計以最後腳腳跟與起跳線之間距離,未 登錄前離開測量墊或重心不穩跌倒,成績不予 計算。 (4)受試者可測驗兩次,以最佳成績登錄,紀錄單 位為「公分」。 四、施測注意事項 (一)依教育部體適能網站施行(教育部體適能網站,2013)。 (二)測驗現場需備有急救箱。 (三)施測前,受試者應進行適切的暖身活動,並遵守受試規定。 (四)施測時,若有任何身體不適,應立即停止該項測驗。 (五)確實規劃施測動線,確立場地安全,並清楚向學生清楚指示 「健康中心」之位置。 (六)校準測驗工具,務求測驗公平與準確。 五、資料紀錄與整理 (一)施測前,給施測者說明「體適能成績紀錄表」欄位填寫形式,如附 錄五。 (二)施測完畢,將數據成績登錄於「體適能成績紀錄表」並上傳教育部 體適能網站。

(34)

貳、將數據轉為分數

利用「體適能公式」將原始數據轉換為分數。 表3-1 分數表 學生 800公尺跑走 一分鐘 仰臥起坐 立定跳遠 坐姿體前彎 分數 S1 S2 S3 S4

(35)

叄、請專家填寫問卷

問卷設計如下: 表3-2 問卷表格 800 公尺 跑走 坐姿 體前彎 立定 跳遠 一分鐘 仰臥起坐 立定 跳遠 坐姿 體前彎 絕對重要 9 中間值 8 非常重要 7 中間值 6 頗重要 5 中間值 4 稍重要 3 中間值 2 同等重要 1 中間值 1/2 稍重要 1/3 中間值 1/4 頗重要 1/5 中間值 1/6 非常重要 1/7 中間值 1/8 絕對重要 1/9 一分鐘 仰臥起坐 800 公尺 跑走 800 公尺 跑走 坐姿 體前彎 一分鐘 仰臥起坐 立定 跳遠

(36)

將問卷交由專家填寫,上下兩兩相以比較,依照評估尺度重要性,用勾選方 式進行,完成後,依照評估尺度表建立成對比較矩陣,如表3-3。 表3-3 成對比較矩陣表 800公尺 跑走 坐姿 體前彎 立定 跳遠 一分鐘 仰臥起坐 800公尺 跑走 坐姿 體前彎 立定 跳遠 一分鐘 仰臥起坐

肆、計算權重值、特徵向量

依照表3-3數值計算出權重值T1T2T3T4,如表3-4。 表3-4 權重值 學生 800公尺跑走 一分鐘 仰臥起坐 立定跳遠 坐姿體前彎 權重值 T1 T2 T3 T4

伍、一致性檢定

依據表 3-3 作一致性檢定,若 C.R.<0.1 時,則矩陣的一致性程度使人滿意。

(37)

陸、加權計算

利用「體適能換算分數函數」轉換出的分數S1S2S3S4與權重值T1T2、 3 TT4加權計算後得到S1`、S2`、S3`、S4`四個分數,並將的四個分數相加,得到 一個總分S。 表3-5 成績總表 學生 800公尺跑走 一分鐘 仰臥起坐 立定跳遠 坐姿體前彎 百分等第分數 S1 S2 S3 S4 權重值 T1 T2 T3 T4 加權計算後 S1` S2` S3` S4` 總分 S1`+S2`+S3`+S4`= S

(38)

第肆章 研究結果

本章分為三節,第一節依照體適能重要性問卷,利用層級分析法九等評比尺 度、兩兩比較的方式,計算其相關係數,並計算體適能四項測驗的權重值。第二 節為使用體適能評分方法,將測量得到的數據,利用公式轉換為百分位數據,第 三節利用層級分析法的方式,作加權計算,計算出最後分數,並透過此分數,可 以瞭解學生的體能狀況並作為評分的依據。

第一節 層級分析法權值計算

壹、問卷設計、調查與建立成對比較矩陣

問卷調查對象為現任國立臺中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程○○教授,曾任中臺科技 大學健康體能中心主任,專長運動營養、運動生理學、體適能、…等項目。

(39)

表4-1 填寫問卷 800 公尺 跑走 坐姿 體前彎 立定 跳遠 一分鐘 仰臥起坐 立定 跳遠 坐姿 體前彎 絕對重要 9 中間值 8 非常重要 7 中間值 6 頗重要 5 中間值 4 V 稍重要 3 V 中間值 2 同等重要 1 中間值 1/2 V V 稍重要 1/3 V 中間值 1/4 頗重要 1/5 V 中間值 1/6 非常重要 1/7 中間值 1/8 絕對重要 1/9 一分鐘 仰臥起坐 800 公尺 跑走 800 公尺 跑走 坐姿 體前彎 一分鐘 仰臥起坐 立定 跳遠

(40)

由表4-1建立成對比較矩陣,如表4-2 表4-2 成對比較矩陣 經由上表計算得到

max=4.137 、 R.I. C.I. = C.R. =0.051 一致性檢定C.R.=0.051<0.1,矩陣的一致性程度使人滿意。

依照表4-2數值,使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3軟體計算出權重 值,如表4-3。 表4-3 體適能各項權重值 學生 800公尺跑走 坐姿體前彎 立定跳遠 一分鐘 仰臥起坐 權重值 0.477 0.073 0.190 0.260 800公尺跑走 坐姿體前彎 立定跳遠 一分鐘 仰臥起坐 800公尺 跑走 1 5 2 3 坐姿 體前彎 5 1 1 3 1 4 1 立定 跳遠 2 1 3 1 2 1 仰臥 起坐 3 1 4 2 1

(41)

貳、結果

由上述資料可以推得:體適能專家對於國小體適能重視度權重為:800公尺跑 走(0.477)、坐姿體前彎(0.073)、立定跳遠(0.190)、一分鐘仰臥起坐(0.260)。 圖4-1 國小學生體適能重視度權重圖 國小學生體適能重視度權重 一分鐘仰臥起坐(0.260) 坐姿體前彎(0.073) 800公尺跑走(0.477) 立定跳遠(0.190)

(42)

第二節 體適能數據轉換

依據體適能檢測準則,對學生進行測驗,以臺中市101學年度國小六年○班 為例,年齡為12歲,所有學生測驗成績如下表: 表4-4 體適能檢測成績 編號 性別 身體組成 (BMI) 坐姿體前彎 (公分) 立定跳遠 (公分) 一分鐘 仰臥起坐 (次數) 800 公尺 跑走 (秒) 學生 1 M 24.99 29 145 38 224 學生 2 M 23.07 30 137 24 289 學生 3 M 17.73 14 161 35 292 學生 4 M 16.23 27 198 53 221 學生 5 M 17.3 28 243 53 225 學生 6 M 21.2 26 163 41 243 學生 7 M 16.81 20 120 33 215 學生 8 M 20.97 24 145 38 251 學生 9 M 16.85 25 172 26 233 學生 10 M 14.8 32 151 47 226 學生 11 M 24.8 17 111 2 315 學生 12 M 14.25 27 130 21 262 學生 13 M 22.95 20 126 42 290 學生 14 M 25.87 37 121 24 307 學生 15 M 24.71 30 131 16 297 學生 16 F 16.91 22 162 34 242 學生 17 F 18.75 27 180 39 262 學生 18 F 19.08 30 140 35 255 學生 19 F 16.04 19 130 25 263 學生 20 F 19.37 24 171 49 250 學生 21 F 17.93 49 186 51 197 學生 22 F 16.93 24 123 18 288 學生 23 F 15.86 36 152 33 231 學生 24 F 14.13 22 158 21 244 學生 25 F 20.25 22 118 34 255 學生 26 F 19.7 30 172 33 240

(43)

學生 27 F 16.04 30 123 25 272 學生 28 F 19.6 33 139 20 265 平均 19.04 26.93 150.29 32.5 255.5 註:M代表男學生,F代表女學生。

壹、800公尺跑走公式轉換

800公尺跑走秒數成績經由體適能公式(1)轉換,成績如表4-5:                n n n n P P x P n x R ) 1 ( ) 1 ( 1 100 1 ) ( n=1、2、3、…、100 表4-5 800公尺跑走分數 編號 性別 800 公尺 跑走 (秒) 轉換後 分數 編號 性別 800 公尺 跑走 (秒) 轉換後 分數 學生 1 M 224 74 學生 15 M 297 25 學生 2 M 289 29 學生 16 F 242 86 學生 3 M 292 28 學生 17 F 262 69 學生 4 M 221 77 學生 18 F 255 75 學生 5 M 225 74 學生 19 F 263 68 學生 6 M 243 60 學生 20 F 250 79 學生 7 M 215 83 學生 21 F 197 99 學生 8 M 251 54 學生 22 F 288 46 學生 9 M 233 68 學生 23 F 231 92 學生 10 M 226 73 學生 24 F 244 84 學生 11 M 315 17 學生 25 F 255 75 學生 12 M 262 47 學生 26 F 240 88 學生 13 M 290 29 學生 27 F 272 61 學生 14 M 307 21 學生 28 F 265 67 註:M代表男學生,F代表女學生。

(44)

貳、一分鐘仰臥起坐公式轉換

一分鐘仰臥起坐次數成績經由體適能公式(2)轉換,成績如表4-6:               )1 ( 2 100 1 ) ( n n n n P P x P n x R n=1、2、3、…、100 表4-6 一分鐘仰臥起坐分數 編號 性別 一分鐘 仰臥起坐 (次數) 轉換後 分數 編號 性別 一分鐘 仰臥起坐 (次數) 轉換後 分數 學生 1 M 38 85 學生 15 M 16 5 學生 2 M 24 20 學生 16 F 34 85 學生 3 M 35 75 學生 17 F 39 95 學生 4 M 53 99 學生 18 F 35 86 學生 5 M 53 99 學生 19 F 25 40 學生 6 M 41 91 學生 20 F 49 99 學生 7 M 33 65 學生 21 F 51 99 學生 8 M 38 85 學生 22 F 18 11 學生 9 M 26 30 學生 23 F 33 81 學生 10 M 47 97 學生 24 F 21 20 學生 11 M 2 1 學生 25 F 34 85 學生 12 M 21 13 學生 26 F 33 81 學生 13 M 42 92 學生 27 F 25 40 學生 14 M 24 20 學生 28 F 20 16 註:M代表男學生,F代表女學生。

(45)

叄、立定跳遠公式轉換

立定跳遠距離成績經由體適能公式(3)轉換,成績如表4-7:               )1 ( 3 100 1 ) ( n n n n P P x P n x R n=1、2、3、…、100 表4-7 立定跳遠分數 編號 性別 立定跳遠 (公分) 轉換後 分數 編號 性別 立定跳遠 (公分) 轉換後 分數 學生 1 M 145 35 學生 15 M 131 17 學生 2 M 137 26 學生 16 F 162 85 學生 3 M 161 60 學生 17 F 180 97 學生 4 M 198 95 學生 18 F 140 56 學生 5 M 243 99 學生 19 F 130 41 學生 6 M 163 62 學生 20 F 171 91 學生 7 M 120 9 學生 21 F 186 99 學生 8 M 145 35 學生 22 F 123 30 學生 9 M 172 75 學生 23 F 152 77 學生 10 M 151 44 學生 24 F 158 82 學生 11 M 111 5 學生 25 F 118 23 學生 12 M 130 16 學生 26 F 172 91 學生 13 M 126 13 學生 27 F 123 30 學生 14 M 121 10 學生 28 F 139 55 註:M代表男學生,F代表女學生。

(46)

肆、坐姿體前彎公式轉換

坐姿體前彎距離成績經由體適能公式(4)轉換,成績如表4-8:               )1 ( 4 100 1 ) ( n n n n P P x P n x R n=1、2、3、…、100 表4-8 立定跳遠分數 編號 性別 坐姿體前彎 (公分) 轉換後 分數 編號 性別 坐姿體前彎 (公分) 轉換後 分數 學生 1 M 29 75 學生 15 M 30 80 學生 2 M 30 80 學生 16 F 22 21 學生 3 M 14 13 學生 17 F 27 40 學生 4 M 27 70 學生 18 F 30 55 學生 5 M 28 71 學生 19 F 19 15 學生 6 M 26 65 學生 20 F 24 30 學生 7 M 20 35 學生 21 F 49 98 學生 8 M 24 55 學生 22 F 24 30 學生 9 M 25 60 學生 23 F 36 80 學生 10 M 32 86 學生 24 F 22 21 學生 11 M 17 25 學生 25 F 22 21 學生 12 M 27 70 學生 26 F 30 55 學生 13 M 20 35 學生 27 F 30 55 學生 14 M 37 96 學生 28 F 33 70 註:M代表男學生,F代表女學生。

伍、總結

百分位數決斷值P95、P90、P85、…、P5以教育部公佈之男女生體適能常模 為依據,使用體適能公式轉換時,為方便計算,所得到的分數皆四捨五入至整數, 此時,學生在各個項目測驗得到的數據,可以用體適能公式計算出的分數表示。

(47)

第三節 利用層級分析法加權計算

計算體適能分數呈列如表4-9: 表4-9 體適能分數 編號 性別 坐姿體前彎 立定跳遠 一分鐘仰臥起坐 800 公尺跑走 學生 1 M 75 35 85 74 學生 2 M 80 26 20 29 學生 3 M 13 60 75 28 學生 4 M 70 95 99 77 學生 5 M 71 99 99 74 學生 6 M 65 62 91 60 學生 7 M 35 9 65 83 學生 8 M 55 35 85 54 學生 9 M 60 75 30 68 學生 10 M 86 44 97 73 學生 11 M 25 5 1 17 學生 12 M 70 16 13 47 學生 13 M 35 13 92 29 學生 14 M 96 10 20 21 學生 15 M 80 17 5 25 學生 16 F 21 85 85 86 學生 17 F 40 97 95 69 學生 18 F 55 56 86 75 學生 19 F 15 41 40 68 學生 20 F 30 91 99 79 學生 21 F 98 99 99 99 學生 22 F 30 30 11 46 學生 23 F 80 77 81 92 學生 24 F 21 82 20 84 學生 25 F 21 23 85 75 學生 26 F 55 91 81 88 學生 27 F 55 30 40 61 學生 28 F 70 55 16 67 平均 54 52 61 62

(48)

將表4-9與表4-3權重值加乘計算,如表4-10。 表4-10 體適能加權計算後總成績 編號 性別 坐姿體前彎 0.073 立定跳遠 0.190 一分鐘 仰臥起坐 0.260 800 公尺 跑走 0.477 總分 學生 1 M 5.48 6.65 22.10 35.30 69.52 學生 2 M 5.84 4.94 5.20 13.83 29.81 學生 3 M 0.95 11.40 19.50 13.36 45.21 學生 4 M 5.11 18.05 25.74 36.73 85.63 學生 5 M 5.18 18.81 25.74 35.30 85.03 學生 6 M 4.75 11.78 23.66 28.62 68.81 學生 7 M 2.56 1.71 16.90 39.59 60.76 學生 8 M 4.02 6.65 22.10 25.76 58.52 學生 9 M 4.38 14.25 7.80 32.44 58.87 學生 10 M 6.28 8.36 25.22 34.82 74.68 學生 11 M 1.83 0.95 0.26 8.11 11.14 學生 12 M 5.11 3.04 3.38 22.42 33.95 學生 13 M 2.56 2.47 23.92 13.83 42.78 學生 14 M 7.01 1.90 5.20 10.02 24.13 學生 15 M 5.84 3.23 1.30 11.93 22.30 學生 16 F 1.53 16.15 22.10 41.02 80.81 學生 17 F 2.92 18.43 24.70 32.91 78.96 學生 18 F 4.02 10.64 22.36 35.78 72.79 學生 19 F 1.10 7.79 10.40 32.44 51.72 學生 20 F 2.19 17.29 25.74 37.68 82.90 學生 21 F 7.15 18.81 25.74 47.22 98.93 學生 22 F 2.19 5.70 2.86 21.94 32.69 學生 23 F 5.84 14.63 21.06 43.88 85.41 學生 24 F 1.53 15.58 5.20 40.07 62.38 學生 25 F 1.53 4.37 22.10 35.78 63.78 學生 26 F 4.02 17.29 21.06 41.98 84.34 學生 27 F 4.02 5.70 10.40 29.10 49.21 學生 28 F 5.11 10.45 4.16 31.96 51.68 註:加權計算分數,計算到小數點後兩位四捨五入

(49)

表4-11 六年○班體適能成績總表 坐姿體前彎 立定跳遠 一分鐘仰臥起坐 800 公尺跑走 編號 性別 公分 分數 權重值 0.073 公分 分數 權重值 0.19 次數 分數 權重值 0.26 秒數 分數 權重值 0.477 總分 學生 1 M 29 75 5.48 145 35 6.65 38 85 22.10 224 74 35.30 69.52 學生 2 M 30 80 5.84 137 26 4.94 24 20 5.20 289 29 13.83 29.81 學生 3 M 14 13 0.95 161 60 11.40 35 75 19.50 292 28 13.36 45.21 學生 4 M 27 70 5.11 198 95 18.05 53 99 25.74 221 77 36.73 85.63 學生 5 M 28 71 5.18 243 99 18.81 53 99 25.74 225 74 35.30 85.03 學生 6 M 26 65 4.75 163 62 11.78 41 91 23.66 243 60 28.62 68.81 學生 7 M 20 35 2.56 120 9 1.71 33 65 16.90 215 83 39.59 60.76 學生 8 M 24 55 4.02 145 35 6.65 38 85 22.10 251 54 25.76 58.52 學生 9 M 25 60 4.38 172 75 14.25 26 30 7.80 233 68 32.44 58.87 學生 10 M 32 86 6.28 151 44 8.36 47 97 25.22 226 73 34.82 74.68 學生 11 M 17 25 1.83 111 5 0.95 2 1 0.26 315 17 8.11 11.14 學生 12 M 27 70 5.11 130 16 3.04 21 13 3.38 262 47 22.42 33.95 學生 13 M 20 35 2.56 126 13 2.47 42 92 23.92 290 29 13.83 42.78 學生 14 M 37 96 7.01 121 10 1.90 24 20 5.20 307 21 10.02 24.13 學生 15 M 30 80 5.84 131 17 3.23 16 5 1.30 297 25 11.93 22.30 學生 16 F 22 21 1.53 162 85 16.15 34 85 22.10 242 86 41.02 80.81 學生 17 F 27 40 2.92 180 97 18.43 39 95 24.70 262 69 32.91 78.96 學生 18 F 30 55 4.02 140 56 10.64 35 86 22.36 255 75 35.78 72.79 學生 19 F 19 15 1.10 130 41 7.79 25 40 10.40 263 68 32.44 51.72 學生 20 F 24 30 2.19 171 91 17.29 49 99 25.74 250 79 37.68 82.90 學生 21 F 49 98 7.15 186 99 18.81 51 99 25.74 197 99 47.22 98.93 學生 22 F 24 30 2.19 123 30 5.70 18 11 2.86 288 46 21.94 32.69 學生 23 F 36 80 5.84 152 77 14.63 33 81 21.06 231 92 43.88 85.41 學生 24 F 22 21 1.53 158 82 15.58 21 20 5.20 244 84 40.07 62.38 學生 25 F 22 21 1.53 118 23 4.37 34 85 22.10 255 75 35.78 63.78 學生 26 F 30 55 4.02 172 91 17.29 33 81 21.06 240 88 41.98 84.34 學生 27 F 30 55 4.02 123 30 5.70 25 40 10.40 272 61 29.10 49.21 學生 28 F 33 70 5.11 139 55 10.45 20 16 4.16 265 67 31.96 51.68 平均 26.93 53.82 3.93 150.29 52.07 9.89 32.50 61.25 15.93 255.50 62.43 29.78 59.53 註:成績計算至小數點後兩位

(50)

第伍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

壹、體適能評分制度建立

本研究的體適能評分模式,經由實際測驗計算,得到良好的驗證。第一階段 體適能數據,也經由體適能公式確實達到分數的轉換。後續分數的計算,藉由 Excel 2010 程式設立參數,並利用層級分析法成功結合體適能專家之見解,建立 加權值,體育教師僅需在測驗過後,將數據依序填入,即可立即獲得體適能分數, 提供體育教師評分上之參考。

貳、改善體適能教學

在體適能成績計算出現後,體育教師便可依據分數調整教學或是加強學生該 項身體技能。例如:在『立定跳遠』上,學生獲得的分數並不如預期,而『立定 跳遠』在體適能中,是身體瞬發力的展現,往後體育教師在體育課時,可以針對 加強該項身體技能,擬定訓練計畫。而以目前國小體適能普遍實施之情況下,教 育部規定每位學生每學年度都需接受體適能檢測,如可將數據分數化並建立資料 庫,不僅可觀察學生體能發展情況,也提供體育教師在改善學生體能上的依據。

叄、運動選手選才之依據

以往體育團隊若要選拔體育競賽選手,先目測選手外觀,再者實際實施測 量,之後以測量成績來決定晉用或是淘汰選手。此方式流於主觀且費時費力。體 適能的內涵包含了身體的敏捷性、協調性、速度、平衡、以及瞬發力,體適能成 績優異之學生,代表了在這幾項身體素質,都達到了一定的程度。若是以此項加

(51)

權體適能分數作為第一階段選拔選手之依據,不僅客觀,也可針對某項能力突出 的選手作篩選。 體適能評分模式是以實用為目的,以及能實際運用於改善體育教學。此評分 模式也確實達到了科學化、數值化、簡單化、客觀化的一個量尺模式。

第二節 建議

本研究限於人力、經費,故研究範圍僅侷限於區域,以方便取樣測驗。對於 本評分模式,建議未來可努力之方向: 一、體適能檢測以觀察並改善學生體能為目的,測驗務求公平正確,體育教師不 可為求成績優異或使班級平均分數提高,使用多次補考方式進行。 二、層級分析法若有多位專家學者,可使用德菲法(Dalkey, 1969)方式進行,經 由討論過後,決定權重。 三、本評分模式可依據體育專家不同的意見而有不同之權重值,例如:籃球教練 會著重於心肺適能以及身體瞬發力,針對不同的需求,修改參數值。 四、針對上述第二點,可編寫電腦程式,輸入數據及參數之後,可立即呈現結果。 五、建立學校的體適能資料庫,作為往後體適能分數分析之用。 六、體育教師可以依據學生不同的狀況,擬定體適能訓練計畫。 七、依據本評分模式訂定體適能優異學生獎勵辦法。

(52)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100 年終身學習行動 331(2010)。體適能揚帆計畫。線上檢索日期:2012 年 2 月 5 日,網址:http://edu331.tku.edu.tw/action.php 丁文貞(2001)。肥胖與非肥胖國小學童身體活動量與健康體適能之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縣。 王敏男(2000)。國小體育課程與教學。臺東市:時岱。 王順正(2001)。建立運動選手選才制度-以建立青少年體能商常模為例。臺北市: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方進隆(1995)。八十三學年度提升國民體適能方案-學生體能檢測報告書。臺北 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校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 中華民國體育學會(2004)。2004落實學生體適能推廣措施─體適能檢策項目現況 調查計畫 。臺北市: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白育綺(2003)。幼兒園教育品質指標體系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 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新北市。 全民體育處(2011)。體能的定義與分類。線上檢索日期:2013年04月11日,網址: http://www.sac.gov.tw/WebData/WebData.aspx?WDID=55&;wmid=107 李勝雄(1998)。運動課程理論導讀。臺中市:心中。 林正常(1997)。運動生理學。臺北市:師大書苑。 林貴福(1998)。認識健康體能,臺北市:師大書苑。 林暉岳(2001)。健康體適能於壽險核保之應用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 學統計與精算研究所碩士論文,臺中市。 卓俊辰(1986)。體適能:健身運動處方的理論與實際。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體育學會。

(53)

邱文成(2010)。體適能緣起及概念發展趨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 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縣。 邱瑞福(2007)。快活計畫Focus「快樂運動,活出健康」。學校體育,17(4),10-17。 洪英恆(2011)。IPA與AHP在國小棒球隊之應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 教育大學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臺中市。 黃永任(1998)。運動、體適能與疾病預防。國民體育季刊,27(2),5~13。 黃永任(2007)。運動與骨骼健康。中華體育季刊,21(1),1-6。 陳定雄、曾媚美、謝志君(2002)。健康體適能。臺中市:華格那。 許義雄譯(2001)。兒童發展與身體教育(David L. Gallahue原著出版於1996)。臺 北市:麥格羅希爾。 許樹淵(2004)。運動科學導論。臺北市:偉彬體育研究社。 許樹淵(2009)。運動技術智略。臺北市:師大書苑。 張紹勳(2012)。模糊多準則評估法及統計。臺北市:五南。 教育部(2007)。快活計畫「促進學生身體活動,帶給學生健康、活力與智慧」。 臺體(一)字第096010896號函。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全球資訊網(2013)。教育部推動國中小學生普及化運動方案。線上檢索日 期:2012年11月04日,網址:http://140.111.34.54/plannews_detail.aspx?sn=208& pages=9 教育部體育司(1999)。提昇學生體適能中程計畫:333計畫。 教育部體育司(2002)。學校體育新願景、一二三希望工程學校體育,13(2), pp.5-13。 教育部體育大辭典編訂委員會(1984)。體育大辭典。臺北市:臺灣商務。 教育部體適能網站(2013)。體適能檢測。線上檢索日期:2013年03月03日,網址: http://www.fitness.org.tw/ 曾國雄、鄧振源(1989)。層級分析法(AHP)的內涵特性與應用(上)。中國統計學報,

數據

表  2-1    九等評比尺度表  尺度  定  義  說  明  1  同等重要Equal Importance  兩個因素具有同等的重要性相同重要  3  稍重要Moderate Importance  根據經驗和判斷,認為其中一個因素較 另一個稍重要  5  頗重要Essential or strong  根據經驗和判斷,強烈傾向偏好某一因 素  7  非常重要Very/strong Importance  實際上非常傾向偏好某一因素  9  極為重要Extreme Importance  有證據確
表 2-2    隨機指標表  階數  1  2  3  4  5  6  7  8  R.I.  0.00  0.00  0.58  0.90  1.12  1.24  1.32  1.41  階數  9  10  11  12  13  14  15  -  R.I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台鐵女司機..

實務上在應用 SPSS 軟體 run 完主 成分分析後,應該進一步進行因素 轉軸,在社會科學研究中,varimax 法為最常使用的,varimax

為使學生得以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學校應營造良好校風,為學生提供適切的

 據美國的研究指出網上體育課一般都以體適能為主 (Fitness-focused), 但主要的學習成果以認知 多於技能 (difficult to provide real-time psychomotor feedback, which is invaluable

教育部國教署 2022 年補助全臺 86 所高級中等學校辦理戶外教學,鼓勵學校推 動戶外教育,提供真實情境的體驗,奠定素養導向的教學本質。國教署於

年青的學生如能把體育活動融入日常生活,便可提高自己的體育活動能

衞生署指出,由童年開始至成年階段,恆常參與體能活動

衞生署指出,由童年開始至成年階段,恆常參與體能活動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