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傳球策略與助攻、潛在助攻的關係

將20 場比賽中所有的投籃次數,依照五種傳球策略(內傳內、內傳外、外傳內、外 傳外、自己)與三種投籃結果(助攻、潛在助攻、被犯規)進行卡方獨立性檢定,發現助攻

策略與投籃結果有關連性,χ2(8)=324.991,p < .05,Cramer’s V=0.227,p < .05,表示 兩者間有中度的關聯性,利用調整後殘差檢視細格,殘差的絕對值大於1.96 者,為關聯 度較高的項目,參閱表4-4 交叉列聯表,發現內傳內在助攻較期望的多;潛在助攻較預 期的少;被犯規較預期的多。內傳外在被犯規較預期的少。外傳內在助攻較期望的多;

潛在助攻較預期的少;被犯規較預期的多。外傳外在助攻較期望的少;潛在助攻較預期 的多;被犯規較預期的少;助攻自己在被犯規較預期的多。

0 0.1 0.2 0.3 0.4 0.5

前場 後場 膠囊區

命中率

投籃區域

*

*

27

表4-4

傳球策略與投籃結果交叉列聯表

傳球策略/助攻、潛在助攻 助攻 潛在助攻 被犯規 總計

傳球策略 內傳內 計數 109 160 36 305

調整後殘差 6.7 -10.6 11.7

內傳外 計數 220 810 4 1034

調整後殘差 .3 1.5 -5.0

外傳內 計數 55 108 20 183

調整後殘差 3.1 -5.8 8.1

外傳外 計數 243 1237 4 1484

調整後殘差 -6.0 8.3 -7.1

自己 計數 34 101 8 143

調整後殘差 .8 -1.8 2.7

總計 計數 661 2416 72 3149

第伍章、討論

第一節、進攻時間的使用

本研究主要探討合球比賽中進攻時間與投籃表現的關係。本屆賽事 20 場比賽的平 均進攻時間為8.66 秒,如從參賽 8 支隊伍各自的進攻時間使用情形來看,最短的進攻時 間為荷蘭隊的 7.29 秒,最長時間為中華隊 10.36 秒,也是唯一超過 10 秒的隊伍,最短 進攻時間與最長進攻時間的隊伍分別為第一、二名,也許進攻時間不是影響勝負的主要 因素之一。相較於成威寰(2009)的研究,進攻時間由 28~29 秒縮短至 10 秒之內,表示在 加入25 秒進攻限制後,確實在加速比賽節奏上有一定的成效。20 場比賽總共累積 3601 次進攻球權,進攻時間結束在8 秒的次數最多,並向兩端遞減。由於比賽節奏快速的現

28

象,在獲得球權後迅速出手的次數相當多,尤其在0 秒時可能因為靜態投籃,如自由球 或重開球,造成次數更多的情形。反觀在越接近 25 秒的進攻時間限制時,出手的次數 越是持續下降,也因此進攻時間次數的分佈,形成不對稱的型態。

第二節、進攻剩餘秒數與投籃表現

以投籃次數與進攻剩餘時間進行分類,可以從表4-1 中發現殘差值為正數的大部分 在剩餘12 秒以上,代表球隊會盡量在 13 秒內將球出手,減少同時要面對防守者與進攻 時間限制的壓力,最多投籃次數的高峰出現在剩餘15~20 秒時,可以推論在本屆世界運 動會中,各隊從進攻開始到成功擺脫防守並出手投籃的時間訊息,從開始進攻到產生第 一次的投籃機會大約需要 5 至 10 秒。由表 4-1 我們可得知進攻剩餘秒數內的投籃總次 數平均為每秒區間內有121.1 次,再均分為二十場,也就是每場每秒區間內平均次數為 6 次左右,但是每一秒實際記錄到的投籃次數並不平均,最多的次數發生在剩餘 17 秒時,

每場投籃平均次數有11.4 次,剩餘 11 秒以下的時候,每場投籃總次數皆小於平均值,

剩餘 0~6 秒時,投籃總次數更是只有 1.5 次。投籃次數的分布與曾國棟(2011)檢驗籃球 的分佈,最高次數產生的時間不同,但在秒數接近限制時,投籃的次數都是大幅降低。

以投籃進球的次數與進攻剩餘秒數進行分類,以表4-2 進攻剩餘秒數內進球總次數,

平均每秒區間內進球數為 26.4 次,再平均分為二十場,每一場每秒區間內平均應有 1 顆進球,最多進球次數發生在剩餘25 秒時,平均會有 2.5 次進球,推論這些進球數主要 發生的來源為進攻方被犯規之後產生的自由球,球員能在接近籃框並較不被防守球員干 擾的情況下進行投籃,因此會有較高的進球次數,另一個有較高進球次數的秒數為剩餘 17 秒時,與投籃次數較高的時間相同,推論較多進球次數的原因為較多次的投籃而產生。

進球次數除了在剩餘25 秒外,大部分集中在剩餘 15~21 秒時,剩餘 0~6 秒時明顯較低,

此趨勢與投籃次數的情形相似。曾國棟(2011)檢驗籃球的分佈時,最高進球秒數為第 3 秒(進攻剩餘時間21 秒),與本研究不相同,此差異是兩項運動的不同所產生,籃球可

29

以利用運球快速推進至前場,由於籃球不同於合球,沒有固定防守區的防守球員,原來 在後場的防守球員可能較不易即時回防,形成進攻方的快攻戰術,同時籃球沒有合球防 守位置的規則,可以在最接近籃框時投籃,合球進攻時,要將球經由傳導進入進攻區,

防守者也早已準備好進行防守,使得合球較無法產生與籃球相似的「快攻」情形。

以命中率與進攻剩餘秒數進行分析,可以發現在剩餘 25 秒時,命中率高於平均命 中率一倍,為進攻時間中命中率最高的秒數。如上所述,在剩餘 25 秒產生的投籃機會 多為自由球,推論球員在執行自由球時,最能有效把握投籃機會,將球命中籃框。進攻 剩餘秒數在4 秒與 7 秒時,命中率高於平均,此現象或許需要更多同層級的比賽資料進 行比較,探討命中率較高的原因。命中率在剩餘秒數較多時,並沒有如投籃及進球次數 呈現較高的趨勢,但是剩餘秒數較少時,除了剩餘4 秒外,趨勢與投籃、進球次數相同,

明顯有較低的情形。命中率在進攻時間變化下的情形與曾國棟(2011)和 Csapo 與 Raab(2014)研究籃球比賽命中率有相同的趨勢。

第三節、進攻時間、投籃區域與投籃表現的關係

將進攻剩餘秒數進行群聚分析後,得到剩餘0~10 秒、剩餘 11~17 秒以及剩餘 18~25 秒等三組,剩餘0~10 秒時共 550 次、剩餘 11~17 秒時共 1203 次以及剩餘 18~25 秒時共 1396 次,根據平均進攻時間 8.66 秒,三組時間可能為第一次組織進攻機會投籃、第二 次組織進攻機會投籃以及前兩次組織進攻都找不到投籃機會的情形,大多數進攻會在兩 次的組織進攻內進行投籃。這三組不同的進攻時間,與三個投籃區域會對投籃次數產生 影響,剩餘0~10 秒的投籃次數是最少的,與先前提到投籃大部分是在 13 秒內出手相符,

避免在時間壓力下投籃。前場的投籃次數最多,後場第二,膠囊區的次數最低,與成威 寰(2009)的研究相似,投籃次數的高低,可能與區域的大小有關,前場所可以使用的空 間最多,膠囊區的空間最小,投籃時要盡量與防守者拉開距離避免防守位置的發生。時 間與空間在二因子變異數分析中交互作用未達顯著差異,但有較大效果量,進攻時間的

30

差異不論投籃區域皆是進攻時間剩餘 0~10 秒時的投籃次數顯著小於另兩組;不同進攻 時間內的投籃區域投籃次數皆是前場多於膠囊區,但在剩餘 0~10 秒時前場亦顯著多於 後場;剩餘11~17 秒時與區域的主要效果相同,三個區域之間皆有顯著差異。在不同進 攻剩餘時間的區段內,各區域的確有不盡相同的投籃次數。

分析進球次數可以了解主要得分的來源。在剩餘 0~10 秒時,進球次數最少,與投 籃次數和命中率的趨勢相符,在投籃區域上,前場的進球數高於膠囊區。膠囊區的進球 次數少,但命中率高,原因是膠囊區能夠出手的機會低,但若有機會投籃,便是相當容 易進球的情形。

命中率的高低受到投籃次數及進球次數的影響,剩餘 0~10 秒時,命中率低於其他 兩組,區域則是膠囊區大於另外兩區。在沒有時間壓力下,球員可以有比較好的表現。

距離籃框最近的膠囊區是命中率最高的,但是在膠囊區能得到的投籃機會最少,接近籃 框可以獲得較高命中率在籃球運動中也有發現,如Travares 與 Gomes(2003)、Ribas 等人 (2011),不同的是籃球運動的禁區同時是投籃次數最多的區域,籃球在投籃時,沒有類 似合球投籃時必須注意防守位置的限制,不同項目的規則造成比賽中接近籃框的區域同 樣有高命中率,但投籃次數有差異的情形。

整體討論剩餘時間與投籃區域對投籃表現的關係,進攻時間剩餘 0~10 秒時,不論 是投籃、進球次數都較另外兩組少,符合先前提到大部分進攻在 13 秒內出手且進球較 集中在剩餘15~21 秒時,但是命中率也較其他兩組剩餘時間區段低,支持在時間的壓力 下投籃效率較低,也因此形成快節奏的比賽型態,這是目前所觀察到各球隊在時間上的 進攻策略。使用前場進行投籃的比例較高但在命中率沒有較具優勢的情形,甚至與膠囊 區有顯著的差異,若能夠將前場的投籃次數,轉換到較高命中率的區域,對於比賽獲勝 的可能性便會提高一些。

31

第四節、傳球策略與投籃結果的關係

不同的傳球策略引導球的流動,將場地分為膠囊區與膠囊區以外,投籃出手的位置 在膠囊區外時,次數遠大於在膠囊區內投籃,再分為由膠囊區傳導出來或外圍互傳,兩 者投籃皆能與防守者取得距離進行投籃,被犯規的比例明顯較少,但是在形成助攻或潛 在助攻的情形略有不同,由膠囊區內傳導至外圍的傳球助攻與潛在助攻的比例與總助攻 和總潛在助攻相近,外圍傳導的情形則是比較不容易形成助攻。外圍出手的球通常球線 較長,球飛行的時間也較久,防守者能有機會判斷對手意圖,並干擾對手投籃。出手位 置在膠囊區時,不論是由外圍傳至膠囊區或是膠囊區內的短傳,在形成助攻的比例較高,

同時也非常有機會被防守方犯規而得到罰球。在膠囊區進行投籃,首先要避免防守位置 違例的產生,能夠得到空檔投籃,命中率高,助攻自然較多,防守者面對進攻球員在膠 囊區時,較多會採取近身防守,阻止對手取得投籃機會,身體接觸較激烈,裁判也容易 注意到犯規的發生。球員爭搶籃板球後的投籃形成助攻或潛在助攻的趨勢也與總助攻和

同時也非常有機會被防守方犯規而得到罰球。在膠囊區進行投籃,首先要避免防守位置 違例的產生,能夠得到空檔投籃,命中率高,助攻自然較多,防守者面對進攻球員在膠 囊區時,較多會採取近身防守,阻止對手取得投籃機會,身體接觸較激烈,裁判也容易 注意到犯規的發生。球員爭搶籃板球後的投籃形成助攻或潛在助攻的趨勢也與總助攻和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