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時間與空間對合球投籃表現的影響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時間與空間對合球投籃表現的影響"

Copied!
4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學院 運動競技學系 碩士學位論文. 時間與空間對合球投籃表現的影響. 研究生:王子豪 指導教授:劉有德. 中華民國 107 年 12 月 中華民國台北市.

(2) 時間與空間對合球投籃表現的影響 107 年 7 月 研 究 生:王子豪 指導教授:劉有德 摘要 合球比賽規則自 2009 年起加入 25 秒進攻時間限制,但在合球領域中,尚未見探討 進攻時間與投籃表現之關係。目的:探討合球比賽進攻時間的使用,及進攻時間與投籃 區域對於投籃表現的影響。方法:以 2017 年世界運動會合球賽事二十場比賽為研究對 象,利用 Simi Scout 影片分析應用程式標記相關內容,以描述性統計、群聚分析、卡方 獨立性檢定及變異數分析等方法進行資料分析。結果:本屆比賽中平均進攻時間為 8.66 秒,進攻時間為非常態分布,進攻剩餘時間以群聚分析可分為 0~10 秒、11~17 秒及 18~25 秒三組。以進攻剩餘時間及投籃區域進行二因子變異數分析,發現投籃次數、進球次數 及命中率在進攻剩餘時間 0~10 秒時少於 11~17 秒與 18~25 秒;在投籃區域方面,投籃 次數以前場最多,後場第二,膠囊區最少;命中率在膠囊區高於前場與後場;進球次數 方面,前場高於膠囊區。傳球策略與投籃表現有關係,以內傳內的策略較易形成助攻。 結論:時間與空間的因素會影響合球投籃表現。未來可將進攻分為三個不同時間進行更 多變項的比較,並將動態投籃與靜態投籃分別記錄。. 關鍵詞:合球、比賽表現分析、群聚分析、投籃次數分布情形. iii.

(3) Effects of Time and Space on Korfball Shooting Performance July 2017 Author: Wang, Tzu-Hao Advisor: Liu, Yeou-Teh Abstract. The korfball game has added a rule of 25-second attack time limit since 2009, but few researches have examined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attack time and shooting performance.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was to explore how the attack time and shooting area affect the korfball shooting performance. Methods: Twenty korfball games of the 2017 World Games were analyzed for the study. The game videos were downloaded through IKF website, and the SIMI Scout software was used for notational analysis. Results: 2017 World Games Korfball average attack time was 8.66 seconds. The attack time was not normally distributed. Remaining attack times were clustered into 3 groups. The results of two-way repeated measure ANOVA showed that there was the least number of shots, number of goals and goal rate for the 0~10 seconds remaining attack time group than the other 2 groups. For the shooting area, the front court had the g number of shots, the back court came next, and the capsule area had the least number of shots. More goals were from the front court than the capsule area, and the capsule area had the highest goal rate. Shooting performance was associated with passing strategies in that capsule to capsule strategy was highly associated with assist. Conclusion: Time and space both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korfball shooting performance. Future studies may use 3-group attack time as a basis to analyze more performance variables, and analyze the static shots and dynamic shots separately. Keywords: Korfball, Performance Analysis, Cluster analysis, Shooting Distribution. iv.

(4) 謝誌. 光陰似箭,歲月如梭,碩士班的生活過起來很充實,但回首來時路,真真切切的體 會到古人對於時間的感慨,一個只是愛參與各式運動的普通人,栽進了運動行為與比賽 表現分析的世界,一切從基礎的理論開始建造,萬事起頭難,當理論架構起來,配上實 驗中實際操作時的所見所聞,慢慢地我沉浸於這領域中的汪洋,對人體運動時的行為過 程越發了解,在學習的過程中用身體去證實所學,也許不是對所有的學術專業都得心應 手,至少找到了能讓我自得其樂的所在,我想這一切需要感謝的是陪伴我度過研究生時 期的老師及各位學長姊及室友。 劉有德老師對學術上的專業不說,更讓我欽佩的是老師對於研究上的熱忱,縝密的 邏輯思維與分析事務的能力,學習這樣的態度無論在各行各業肯定都是能輔助我生涯的 一份助力。身為運動行為領域的佼佼者,當然在運動方面也是不落人後,在課餘時間的 網、羽球運動,是實驗室學生們與老師開心的同樂時光,從初學者到能進行對打比賽, 每一天一點點的進步,都是在學習過程中一步步的印證課堂中學習的知識。 宗諭與國良兩位學長,堪稱實驗室的最佳模範,總是能幫助懵懵懂懂的學弟妹們, 在老師忙碌的時候,給予他們生活與學習的經驗,為我們排解疑惑,或提供不同的見解, 使我們的學習更為豐富。同時兩位學長是網、羽球的大魔王呢!離開實驗室後,也分別 當上進入大學開班授課,像劉老師一樣影響著一群又一群的莘莘學子。 當然還有實驗室的所有朋友們,立堯、凱新、佩芬、逸軒、依凡、筑宇、啟倫、婷 琪、昱瑋、宋婕、艾仕、琮霖、睿君、雅君、峻豪,不論是一同學習、研究或是娛樂的 時光,讓我這兩年半的碩士生活,充滿了快樂的回憶。 最後謝謝兩年半前我,謝謝你選擇了這裡成為我研究生活的家,未來還有許多艱難 的挑戰要面對,帶著 MBLAB 給予的養分,去茁壯,去回報愛你的人與你愛的人吧。. v.

(5) 目 次. 口試委員與系主任簽字之論文通過簽名表…………………………………………………..i 論文授權書……………………………………………………………………………………ii 中文摘要…………………………………..…………………….……………………………iii 英文摘要………………………………………………………………………………………iv 謝誌…………………………………..…………………….…………………………….…….v 目次…………………………………..…………………….…………………………….……vi 圖次…………………………………..…………………….……………………………..…viii 表次…………………………………..…………………….…………………………….........ix. 第壹章. 緒論…...……………………………………………………………..1. 第一節 問題背景…………………………………………….….……………………..1 第二節 研究問題…………………………………………….….……………………..2 第三節 研究目的…………………………………………….….……………………..2 第四節 研究範圍………………………………………………..……………………..3 第五節 研究限制……………………………………………….………….…………..3 第六節 名詞操作性定義……………………………………………….……………...4. 第貳章 文獻探討…...………………………………………………..………..5 第一節 合球運動……………………………………………….……………………...5 第二節 合球比賽表現分析……………………………………………….……….…..7 第三節 籃球比賽表現分析…………………………………………………….....…...9 vi.

(6) 第參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11 第一節 研究對象……………………………………………………..................……11 第二節 研究工具……………………………………………………………...……...12 第三節 研究步驟……………………………………………………….…………….12 第四節 紀錄者信度…………………………………………………………………..12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13. 第肆章 結果…………………………………………………………………...13 第一節 各隊平均進攻時間與進攻時間分布…………………………….…………..13 第二節 投籃表現在時間的分布………………………………………….…………..14 第三節 不同進攻時間與投籃區域的差異……………………………….…………..18 第四節 傳球策略與助攻、潛在助攻的關係…………………………….…………..26. 第五章 討論…………………………………………………………………...27 第一節 進攻時間的使用…………………………………………...…………………27 第二節 進攻剩餘秒數與投籃表現………………………………...…………………28 第三節 進攻時間、投籃區域與投籃表現的關係………………….…………………29 第四節 傳球策略與投籃結果的關係…..………………………….…………………31.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31. vii.

(7) 引用文獻 第一節 中文部分………………………………………………………….…………..33 第二節 外文部分………………………………………………………………….…..35. 圖 次. 圖 1-1……………………………………………………………………………………..4 圖 4-1……………………………………………….……………………………………14 圖 4-2…………………………………………….………………………………………18 圖 4-3…………………………………………….………………………………………19 圖 4-4………………………………………….…………………………………………20 圖 4-5……………………………………….……………………………………………21 圖 4-6…………………………………….………………………………………………22 圖 4-7………………………………….…………………………………………………23 圖 4-8……………………………….……………………………………………………24 圖 4-9…………………………….………………………………………………………25 圖 4-10………………………..….………………………………………………………26. viii.

(8) 表 次. 表 4-1…………………………….………………………………………………………15 表 4-2…………………………….………………………………………………………16 表 4-3…………………………….………………………………………………………17 表 4-4…………………………….………………………………………………………27. ix.

(9)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 問題背景 合球起源於 1903 年,由荷蘭教師尼克.布魯克修森,依據混合教育的理念,發明 的一項男女混合團隊的球類運動。Korf 在荷蘭語中為籃子的意思,因此,合球也稱為荷 蘭式籃球。我國在翻譯時,依據其需團隊合作之意,故採用合球之名(周瑾璇,2009)。 近年來在國際合球排名部分,荷蘭、比利時、中華台北以及英國,穩固地保持在前 四名,且名次鮮少變動,僅有 2017 年初中華台北成功超越比利時,成為世界排名第二 的國家。尤其當荷蘭、比利時、中華台北這三個世界排名前三國家的隊伍,在對上其餘 國家的賽事中,大多數比賽已有明顯的實力差距,可見各國合球實力與世界前三名有一 段落差。 對運動比賽表現的事後分析檢討,通常以攻守紀錄表的紙筆紀錄為基礎,搭配上教 練主觀的印象,然而教練的主觀印象正確率相當低(Hughes & Franks, 2004),對分析檢討 的效果應有相當的影響。比賽影片分析可以分為球員技術的分析,和比賽中戰術運用的 分析,前者的分析可以增進、改善球員本身的技術層面,後者在教練對於長期比賽中, 面對不同對手可以產生不同的攻守策略,亦可以在休賽季時,作為對未來比賽的攻守策 略制定的一大關鍵。 在合球以外的其他運動項目中,已有教練學者持續進行相關比賽表現分析研究,檢 討比賽內容、改進缺點、情報蒐集以及訓練計畫訂定。例如籃球、足球等運動,都有著 相當多的文獻與研究。搜尋以中、英文發表之合球領域的比賽表現分析研究,僅見 1994、 2009 以及 2016 年共三篇相關文獻,相較於比賽類型相似的籃球是屈指可數。這三篇文 獻討論了投籃得失、組織型態等,研究者也自製紀錄表格觀察空間使用分布、技術使用 型態、犯規等等;合球比賽規則在 2009 年開始實施進攻時間限制,在進攻時間的相關. 1.

(10) 研究僅成威寰(2009)以 2008 年世界青年錦標賽為範圍,檢驗平均進攻時間,結果發現參 賽隊伍皆花費超過 25 秒進攻限制。 有關合球比賽表現分析現有的三篇文獻中,雖皆探討空間在投籃表現上的影響,但 對比賽空間有不同的劃分方式。李竹圍(1994)實際在場地上貼上識別標記辨別遠投與密 接區域;成威寰(2009)將空間依動態或靜態投籃分為十種不同區域;高禎佑(2015)則以 不同距離作為空間上的劃分。由於對比賽空間分配的方式不同,亦不易對這些研究的結 果進行統整比較;若能建立合理、系統化、易於判斷的比賽空間劃分,讓研究者能直接 在比賽影片中明確觀察標記,將有利於合球比賽表現分析研究的發展。在時間部分,成 威寰(2009)統計半場平均進攻時間後,尚未見任何後續研究,無法瞭解在加入進攻時間 限制後,合球比賽進攻時間的變化,實為可惜,本研究擬透過較簡易的空間定義,統計 世界各隊進攻時間使用情形,嘗試更進一步了解目前在合球比賽中的各種資訊。. 第二節 研究問題 依據前述問題背景所發展出之具體研究問題如下: 一、在實施進攻時間規則下,2017 年世界運動會各隊進攻時間使用與進攻秒數的分 布情形為何? 二、投籃次數、進球次數與命中率在每一秒進攻時間的分布情形為何? 三、投籃次數在不同進攻時間與投籃區域是否有差異? 四、不同進攻時間與投籃區域下的命中率是否有差異? 五、進球次數在不同進攻時間與投籃區域是否有差異? 六、不同傳球策略對投籃結果是否有關連?. 第三節 研究目的 一、檢驗各隊平均花費的進攻時間以及進攻時間的分布。 2.

(11) 二、檢驗投籃次數、進球次數以及命中率在每一秒進攻時間下的分布情形。 三、檢驗投籃次數在不同進攻時間與投籃區域的差異。 四、檢驗命中率在不同進攻時間與投籃區域下的差異。 五、檢驗進球次數在不同進攻時間與投籃區域下的差異。 六、檢驗不同傳球策略對得分的關聯。. 第四節 研究範圍 本研究分析對象為 2017 年世界運動會合球項目的全部賽事,一共 20 場比賽。賽事 分為小組循環賽、排名賽、四強賽、季軍賽以及冠軍賽。共有 8 支隊伍參與此項競賽, 分別為:荷蘭(Netherlands)、中華台北(Chinese Taipei)、比利時(Belgium)、德國(Germany)、 中國(China)、澳大利亞(Australia)、英國(Great Britain)和波蘭(Poland)。. 第五節 研究限制 本研究僅觀察 2017 年世界運動會的賽事,世界運動會與世界合球錦標賽同屬合球 大型高層級國際賽事,並為成人級賽事,對於其他等級比賽的應用不在本研究的討論範 圍。標記投籃區域時,係以觀察者透過轉播畫面進行主觀判斷;在標記進攻時間時,可 能因轉播單位未顯示倒數計時器,須由觀察者以影片時間計算該次進攻所適用之進攻時 間。所有因影片而造成無法記錄的情形,皆捨棄標記。罰球不列入紀錄之中。. 3.

(12) 第六節 名詞操作性定義 一、前場:由球場中線至籃柱的 13.33 公尺20 公尺的區域,但不包含膠囊區及自 由球發球限制區域 (附圖:1-1) 。 二、後場:由球場底線至籃柱的 6.67 公尺20 公尺的區域,且不包含自由球發球 限制區域 (附圖:1-1) 。 三、膠囊區:以籃柱為中心 2.5 公尺,以及以罰球點為中心 2.5 公尺兩圓形區域組 合之膠囊形狀區域 (附圖:1-1) 。. 圖 1-1 右半場為例,分出前場、後場及膠囊區 四、傳球策略: 接獲傳球後直接進行投籃,並且進球,該次傳球記為助攻。 接獲傳球後直接進行投籃,但未進球,該次傳球記為潛在助攻。 下列將助攻與潛在助功分為五種不同情形: (一)內傳內:膠囊區傳球至膠囊區後投籃。 (二)內傳外:膠囊區傳球至膠囊區以外區域後投籃。. 4.

(13) (三)外傳內:膠囊區以外區域傳球至膠囊區後投籃。 (四)外傳外:膠囊區以外區域傳球至膠囊區以外區域後投籃。 (五)助攻自己:球員爭搶反彈球後自行投籃。 五、進攻時間:進攻方將球傳入進攻區或從進攻區開球後到失去球權或進攻時間重新倒 數時所使用的秒數。 六、進攻剩餘時間:投籃時,球明顯離手的該幅畫面中,比賽場地中進攻時間計時器所 顯示剩餘的進攻時間秒數。 七、投籃次數:嘗試投籃的總數,包含出手被犯規的情形。 八、命中率:投籃命中數除以投籃出手次數(不包含出手被犯規)。 九、投籃表現:與投籃相關的行為,包含投籃次數、進球次數與命中率。. 第貳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合球運動 合球於 1902 年由荷蘭教師尼克‧布魯克修森(Nico Broekhuysen)在瑞典納斯(Nääs) 參與夏季課程後,接觸女子籃球活動後並結合混合教育的基本理念,於阿姆斯特丹正式 的建立這項運動(吳正奇,2005;周瑾璇,2009)。 「Korf」為荷蘭語中籃子的意思, 1903 年世界第一個國家合球組織成立,為荷蘭皇家合球協會(K.N.K.V)。1979 年合球傳入我 國時,曾以音譯稱為「國富球」,1984 年後依陳金樹、陳祐正等人,依據這項運動相較 其他運動更需要互相合作的意義,更名為「合球」(周瑾璇,2009)。我國第一個民間推 廣組織是 1984 年的台北市合球委員會(高禎佑,2016)。在陳祐正 1984 年造訪國際合球 總會的技術委員會主席史旺,討論如何在台灣推廣合球運動,並帶回規則與相關技術資 料後,隔年成立中華民國合球協會(鄭文蕊,2008)。. 5.

(14) 合球自 1902 年開始發展至今已有百年的歷史,曾分別在 1920 年比利時奧林匹克運 動會與 1928 年荷蘭奧林匹克運動會中列為示範項目,不久之後,國際合球總會 (International Korfball Federation)於 1933 年成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混合教育的思想 盛行,同時合球變為室內運動項目,歐洲地區運動俱樂部組織蓬勃發展,合球運動人口 直線上升,開始在國際上受到推廣。1978 年舉辦第一屆世界合球錦標賽;1985 年則正 式被列為世界運動會的競賽項目之一。我國最早的參賽紀錄可追溯到 1987 年的世界合 球錦標賽,在不被看好的情形下,第一次參賽即奪得第四名的成績(周瑾璇,2009)。第 一次參加世界運動會為 1989 年,也奪得第四名(中華民國合球協會網站,2017)。 合球比賽場地為長 40 公尺,寬 20 公尺之長方形場地,分為兩個 20 公尺的正方形 區為進攻區及防守區,正方形區內設立高度為 3.5 公尺的球柱於場地中央偏向底線的位 置,距離底線 6.67 公尺,球柱上架設合成材質球框,球框面向中線,因此球框在場地上 互相面對。合球比賽用球是一個圓周 68~70.5 公分,重量介於 445~475 公克的球。合球 是一項在時間內以投籃進球數量的多寡判定勝負的比賽,投進一球即得一分。正式的合 球賽每隊有 4 男 4 女上場,並分別在進攻區與防守區配置 2 男 2 女。進攻區球員的目標 是將球投入籃框,防守區則是防止對手將球投進籃框。當得分為 2 的倍數時,攻守兩區 球員交換區域,原先進攻區球員變成防守區球員;防守區球員變進攻區球員。合球的基 本規則為:球員不得運球或帶球走;不得擊打、奪取對手手中的球;不能過分妨礙對手; 不能直接把球遞給隊友;不能用腳或拳頭擊球;不能搖動籃柱影響投籃;隊友間須互相 合作,不能單打獨鬥;不能干擾或防守異性球員(中華民國合球協會網站,2017)。 投籃時有一項「防守位置」的特別規定,當投籃時防守球員同時達到下列四項條件,進 攻者便不能進行投籃動作:(一)軀幹位置較進攻球員軀幹更靠近籃柱,(二)距進攻球員 一隻手臂距離以內,(三)面向進攻球員,及(四)用手試圖防止進攻球員投籃。(中華民國 合球協會網站,2018)。在「防守位置」下進行投籃會被判罰失去球權。另外,球員不 能以「切斷」來獲得投籃機會,切斷是以隊友身體進行掩護動作。. 6.

(15) 合球比賽的目標是得分,得分需要透過投籃,因此,最重要的合球技術為投籃,投 籃可分為三大類:第一類為上籃,持球者在跑動中接獲隊友傳球,向籃框踏一至二步後, 跳起將球拋向籃框的方式得分;第二類為定點投籃,球員接球後在原地進行投籃或跳投, 楊峰銓(2008)研究女選手在不同距離下雙手投籃的運動學資料;林傳基(2012)年研究高 中選手接受不同訓練後的投籃命中率,結果確認合球投籃符合固定的動力鍊系統,且合 球投籃是需要身體協調,才有好的投籃表現;第三類為跑動投籃,球員在跑動中改變行 進方向,在接獲傳球後移動中跳投。楊峰銓(2008)研究 V 型移位接球的動作質性分析, 透過正確的 V 型位移接球動作演示及影片教學,選手能有效學習到接球瞬間雙腳離地、 接球後要能以身體處於平衡時,正面面向籃框並迅速將球投出或於接球落地後迅速傳球; 王郁琳(2010)研究優秀選手在不同距離進行 V 型移位接球投籃的運動學分析,發現在較 遠距離投籃時,有較小的髖關節角度,下肢動力鍊會有更好的連結,與楊峰銓(2008)有 相同的結果;建立投籃技術的運動學資料知識能在訓練時,設計更好的模式。. 第二節 合球比賽表現分析 比賽表現分析的研究大致上可以分為空間上或是時間上的兩種,空間上的分析討論 場地上發生的事件,包括投籃、傳球、爭搶反彈球、失誤及犯規等等,主要探討上述事 件發生在場上的距離、位置或是事件成功與否;時間上的分析則常是將場上的事件,依 照發生的時間序列進行分類進行統計。 合球比賽表現分析研究中以探討空間作為主要內容的文獻有三篇,其中,李竹圍 (1994)將場地劃分為自籃筐向中線十公尺內的密接區和十公尺以外的遠投區,探討 1991 年與 1992 年兩年世界大學合球錦標賽中團隊的密接、遠投兩區的投籃命中率情形。結 果顯示 1991 年密接區命中率 (28.6%)優於遠投區命中率(21.8%);1992 年密接區命中率 (23.1%)優於遠投區命中率(13.3%)。成威寰(2009)比較 2008 年世界青年合球錦標賽中前 四名隊伍在不同區域投籃的情形,比較各區域間投籃次數比例和得分次數比例。結果顯 7.

(16) 示四隊投籃區域較集中於面向籃框的三個區域,四隊之間比較時,荷蘭在後場的投籃與 得分比例皆高於其他隊伍。高禎佑(2016)則是將空間依照離籃柱的距離分為 4 公尺內的 近距離;4 到 7 公尺的中距離和 7 公尺以外的遠距離,比較三種距離的投籃次數、進球 次數以及命中率。結果顯示,遠距離出手次數以英國最多,進球數與命中率英國僅次於 荷蘭,三項數據中華隊皆最低;中距離方面,出手次數以荷蘭最高,英國最低;進球數 與命中率比利時最優,英國最低;近距離方面出手次數、進球數與命中率四隊沒有顯著 差異。上述三篇研究中,對空間的劃分不盡相同,使得三篇研究不易進行比較,我們仍 可以發現越靠近籃框得分的命中率越高,投籃多以籃框附近以及前場區 4 公尺至 7 公尺 的距離為主,荷蘭相較於其他國家更勇於使用後場及遠距離,命中率也較佳,設計較簡 易辨別的空間規劃,能有利於合球比賽表現分析研究的發展。 以時間作為探討內容在成威寰(2009)年的研究中,以每半場作為一單位,分析參賽 隊伍平均一次進攻所花費的秒數,結果顯示四隊之間沒有顯著差異,惟四隊花費時間分 別為:中華隊 28.28 秒、荷蘭隊 28.97 秒、比利時 27.71 秒和俄羅斯 29.31 秒,皆超出現 今規範的 25 進攻時間限制,後續並無研究對此一現象進行探討,另外,進攻時間與投 籃表現的關係也沒有研究進行探討。 合球比賽表現分析不僅止於空間與時間的範疇,比賽中有許多技術上的應用亦是研 究者們討論的議題。李竹圍(1994)以各種不同戰術及跑位動作的進攻組織,作為組織系 統戰調度動作,將 1991 年及 1992 年世界大學合球賽中的組織進攻是否完成既定的戰術 跑位,分為動作完成與未完成,並對應得分率進行比較。研究發現組織系統戰調度動作 完成得分率 1992 年(35.3%)優於 1991 年(29.7%);組織系統戰調度動作未完成得分率 1992 年(8.8%)優於 1991 年(7.8%);組織系統戰調度動作完成失分率 1992 年(36.2%)大於 1991 年(28.6%);組織系統戰調度動作未完成失分率 1992 年(65.7%)大於 1991 年(31.8%);籃 下取球成功率 1991 年(55.8%)優於 1992 年(51.1%)。成威寰(2009)分析不同球隊在投籃時 使用的三種投籃動作數量,定點投籃技術使用以中華隊與比利時較荷蘭及俄羅斯來的多, 8.

(17) V 型投籃四隊使用頻率相似,側移投籃則是荷蘭最常使用。高禎佑(2016)記錄各隊所運 用的助攻型態次數,分析不同助攻型態與得分的關係,研究發現外傳外的型態差異達顯 著,經事後比較荷蘭隊多於英國。 比賽表現分析的目的為更深入了解比賽中發生的事件,透過統計量化這些結果,最 終希望能得到比賽的勝利,因此研究者透過多元逐步迴歸分析,推論出各隊勝率公式, 以了解影響隊伍的關鍵技術,如中華隊的獲勝率為 0.72 乘以投籃次數;荷蘭隊的獲勝率 為 0.591 乘以上籃次數(成威寰,2009);以各種行為進行多元逐步迴歸分析預測得失分 差,發現中距離投籃、遠距離投籃、中距離投籃命中率、內傳內的助攻、罰球與進攻球 權中未能投籃的次數對得失分差有顯著的關係(高禎佑,2016) 。 2017 年世界運動會合球項目各隊得失分情形,荷蘭隊平均一場得 27.6 分、失 12.6; 中華隊平均一場得 22 分、失 18 分;比利時隊平均一場得 24 分、失 15.2 分;德國隊平 均一場得 14 分、失 19.6 分;中國隊平均一場得 18.4 分、失 27 分;澳洲隊平均一場得 16 分、失 23.2 分;英國隊平均一場得 20 分、失 18.4 分;波蘭隊平均一場得 15.6 分、 失 23.6 分。以這些得、失分的平均數據看來,平均一場得分在 20 分以上的隊伍,多有 得分比失分高的現象,在一場比賽中獲得 20 分以上的表現,可能是現今高水準國際合 球比賽表現的簡單指標。. 第三節 籃球比賽表現分析 籃球與合球同樣是將球投入籃筐的侵入式運動,不同處為籃球允許球員運球推進而 合球須以傳球進行。由於籃球運動較早發展,在全球盛行普及,有關於籃球領域空間、 時間與技術的研究相當豐富。籃球比賽可以從攻守紀錄表中的數據來了解比賽的情形 (王景南、王世椿,2001;李雲光、江孟珍,2002;曾國棟、劉有德,2010),將攻守紀 錄表數據透過量化分析,客觀的描述比賽,攻守紀錄表提供的資料包括投籃次數、進球 數、籃板、抄截和失誤等,但這種紀錄方式無法還原比賽的過程,只是將數據累積紀錄, 9.

(18) 想要更進一步知道比賽的過程發生什麼樣的變化,還需其他方式收集資料。以時間序列 標記比賽內容提供研究者了解比賽過程的依據,探討時間對於比賽的重要程度,蒙大慶 與林如瀚(2008)指出每一節的得分與比賽結果有著規律與特性,比賽的最後一節是最關 鍵的時期。曾國棟等人(2010)探討美國職業籃球隊伍使用三分球的時機,發現並不是平 均的分佈在比賽每一節,在第一節的次數低於其他三節,第四節時使用的次數明顯的較 多。除了將比賽時間平均分配,探討各段時間內的進攻表現外,亦有許多對每次進攻時 間進行探討的研究。如曾國棟(2011)以 2010 年瓊斯盃籃球邀請賽男子組的比賽為研究範 圍,標記每次投籃的進攻時間,檢驗進攻時間的投籃分布情形,發現在 3 秒時,出手次 數最多,3 秒後開始下滑,到 8 秒、9 秒時開始上升到 16 秒且趨勢較平穩,17 秒後投籃 次數明顯降低;Csapo 與 Raab (2014)指出隨著出手時進攻時間秒數的減少,命中率有隨 之降低的顯著關聯性,出手時進攻剩餘秒數在 20~24 秒時,進球機率為 48.04%~60.81%; 進攻時間剩最後 1~5 秒時,進球機率也分別只有 25.29%~37.74%;進攻秒數在 6~19 秒 時,進球機率為 38.02%~44.73%。 除了以比賽時間作為分析的單位外,籃球比賽表現的分析亦有許多將球場劃分為不 同區域,探討在不同區域進攻的效率。Tavares 與 Gomes (2003)將籃球半場分為 9 個區 塊;Ribas 等人(2011)將區域更進一步分為 14 個區塊,均發現投籃命中率以禁區最高; 藍于青、劉有德(2017)以 2012 年到 2014 年大專籃球賽的勝敗隊伍所使用的進攻區域, 進行主成份分析,發現不論勝敗隊伍,禁區的投籃次數與命中率皆是最高。近來亦有許 多研究進一步結合時間與空間的變項,探討進攻時間與位置對得分、防守的交互作用。 如王凱新(2017)研究傳球對於不同進攻策略與出手位置的關係,發現傳球次數在不同進 攻策略與不同出手位置時有顯著差異。超級籃球聯賽主要以組織進攻為主,但不論進攻 策略,三分球出手的潛在助功位置多來自於禁區,禁區出手的潛在助功位置則多來自於 三分線,隊伍多以組織戰進行外圍傳導和禁區吸引防守者注意後傳至三分線出手;林逸 軒(2017)以籃球拚搏數據探討防守對進攻的影響,發現拚搏數據能夠呈現防守方對進攻. 10.

(19) 方的影響,好的防守能夠壓迫對手投籃的命中率;較多次的傳球擾斷可以造成進攻方的 失誤率提升。 除了對籃球比賽在常態規則下進行探討分析外,在重大規則改變後對於比賽表現的 影響也是研究的重點。如張學坤、曾國棟、劉有德(2013) 研究籃球三分線改至 6.75 公 尺前後對台灣超級籃球聯賽攻守表現的影響,各隊伍在三分投籃次數與命中數顯著低於 前兩季。兩分出手次數增加但命中率下降,使總得分不如前兩季。張學坤(2013)探討 增加三分線距離後,對國際賽事的影響,發現非洲國家在制訂新規則後第一年無法快速 適應,歐洲國家不但適應新的三分線距離,在整體攻守表現上反而有更大的幫助;籃球 比賽透過靜態與動態的研究勾勒出比賽內容的初步重現,比賽影片可以讓細微、不明顯 的資訊重現,重複撥放或是慢動作處理可提供研究者們標記出平時較不易觀察的項目, 如唐立堯(2017)研究歐錦賽男籃球員在跳投前的腳步運用,發現一二步跳投為最常用的 跳投腳步,跳步為第二常用,大多腳步運用以三分線外最多,但轉身跳投則較常發生於 禁區。籃球與合球運動十分相似,有研究者認為合球是起源於籃球(周瑾璇,2009),在 合球相關研究文獻匱乏的情況下,參考籃球比賽表現分析的研究,可提供合球比賽表現 分析的研究方向及方法。. 第參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第一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 2017 年世界運動會(The World Games 2017)合球賽事的 8 支參賽隊伍為對 象,二十場賽事作為研究範圍,其中包括小組循環賽十二場、排名賽四場、四強賽二場、 季軍賽以及冠軍賽各一場。. 11.

(20) 第二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以 Simi Scout(Simi Reality Motion Systems GmbH,德國)標記分析軟體為主要 的標記工具,以 Clip Converter 作為影片下載與轉檔工具,Microsoft Excel 2010 整理記 錄後的資料,最後以 IBM SPSS Statistics 23.0 進行統計分析。. 第三節 研究步驟 研究者首先自 www.worldkorfball.org 網頁,找出所有 2017 年世界運動會合球賽事 的 YouTube 影片,將 YouTube 影片網址利用 Clip Converter 下載並轉檔成 AVI 格式以利 Simi Scout 使用,接著以 Simi Scout 標記分析軟體,在每次進攻秒數重設與投籃後進行 標記,標記內容包含:隊伍、單次進攻時間、投籃區域、傳球策略、投籃結果、進攻秒 數重設原因。. 第四節 紀錄者信度 紀錄者內信度 紀錄者在第一次標記後間隔一星期,再一次標記同一場賽事,將兩次標記的內容中 類別項目,如投籃區域…等,利用列聯表計算Kappa值(Cohen,1960)作為該紀錄者的信度。 信度須高於0.8為極高吻合(Altman,1991)。連續性的標記項目,如進攻時間,則利用皮爾 遜積差相關輔以相依樣本t考驗檢驗信度。 紀錄者間信度 計算方式與紀錄者內信度相同,兩位紀錄者分別記錄同一場賽事的所有標記項目, 把兩者之間相同與不相同的資料利用 Kappa 值、皮爾遜積差相關與相依樣本 t 考驗檢驗 信度。. 12.

(21)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本研究將蒐集到的數據,依照不同項目進行統計分析,除以描述統計紀錄各隊平均 進攻時間,及檢驗所有比賽進攻時間的分布是否屬常態分布外,另以卡方適合度考驗, 檢驗投籃次數、進球次數與命中率在進攻時間中每秒的分配差異。所有投籃的進攻剩餘 時間以群聚分析分為三個群集,並根據群聚分析的結果將進攻剩餘時間的三個區間和三 個投籃區域進行二因子重複量數變異數分析,檢驗其對投籃次數、命中率與進球次數的 影響,若主要效果達顯著差異,以 Bonferroni 法進行事後比較。最後另將五種傳球策略 與三種投籃結果(助攻、潛在助攻、被犯規)進行卡方獨立性考驗,觀察兩者間的關聯性。 所有統計檢驗顯著效果的 Alpha 值訂為.05。. 第肆章. 結果. 類別項目中,不論紀錄者內與紀錄者間的 Kappa 值均於 0.93~1 之間,連續性項目 之皮爾遜積差相關係數,在紀錄者內與紀錄者間皆大於 0.98,且相依樣本 t 考驗均未達 顯著差異,ps ≧ .15。. 第一節、各隊平均進攻時間與進攻時間分布. 2017 年世界運動會合球賽事 8 支隊伍分別進行 5 場比賽所使用的平均進攻時間及進 攻時間標準差,依排名表示:荷蘭隊 7.29 ± 4.855 秒;中華隊 10.36 ± 6.12 秒;比利 時隊 7.50 ± 5.24 秒;德國隊 9.06 ± 5.99 秒;中國隊 8.17 ± 5.34 秒;澳洲隊 8.78 ± 5.56 秒;英國隊 9.25 ± 5.44 秒以及波蘭隊 9.60 ± 5.65 秒。整屆賽事 20 場比賽平均 進攻時間為 8.66 ± 1.05 秒。. 13.

(22) 本屆賽事中總共有 3601 次進攻,將每一次進攻剩餘時間以每秒鐘為單位分為 0~25 秒,紀錄 26 個區間每個區間所發生的進攻次數。檢驗進攻剩餘時間的常態分佈,結果 顯示 Kolmogorov-Smirnov(3601)=0.135,p < .05,表示進攻剩餘時間並非為常態分佈。 進攻時間總次數的分佈以進攻剩餘時間的方式呈現於圖 4-1。 300. 250. 次數. 200. 150. 100. 50. 0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進攻剩餘時間(秒). 圖 4-1 進攻剩餘時間之次數分佈. 第二節、投籃表現在時間的分布 二十場賽事中,總計 3149 次投籃,以出手時剩餘的進攻秒數作為標記,區分為 26 2. 個區間。以卡方適合度檢驗投籃次數結果,χ (25)=1036.802,p < .05,投籃次數並非平 均分配於進攻時間的每秒內。表 4-1 顯示進攻剩餘秒數內的投籃總次數與殘差值。. 14.

(23) 表4-1 投籃次數與進攻剩餘秒數次數表 剩餘進攻秒數. 投籃次數. 殘差. 0 1 2 3 4 5. 4 30 32 32 24 51. -117.1 -91.1 -89.1 -89.1 -97.1 -70.1. 6 7 8 9 10 11 12 13 14. 49 70 85 95 78 119 132 149 159. -72.1 -51.1 -36.1 -26.1 -43.1 -2.1 10.9 27.9 37.9.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01 215 228 214 220 201 195 148 124. 79.9 93.9 106.9 92.9 98.9 79.9 73.9 26.9 2.9. 24 25. 133 161 3149. 11.9 39.9. 總計. 本屆賽事非罰球進球數共 661 次,以出手時剩餘的進攻秒數作為標記,在 0 秒時無 2. 任何進球,因此區分為 25 個區間。以卡方適合度檢驗進球次數結果,χ (24)=251.443,. 15.

(24) p < .05,進球數並非平均分配於進攻時間每秒內。表 4-2 顯示進攻剩餘秒數內的進球總 次數與殘差值。 表 4-2 進球次數與進攻剩餘秒數次數表 剩餘進攻秒數. 進球次數. 殘差. 1 2. 2 2. -24.4 -24.4. 3 4 5. 5 9 4. -21.4 -17.4 -22.4. 6 7 8 9 10 11. 7 20 17 20 16 29. -19.4 -6.4 -9.4 -6.4 -10.4 2.6. 12 13 14 15. 30 30 22 38. 3.6 3.6 -4.4 11.6. 16 17. 46. 19.6. 50. 23.6. 18 19. 37 44. 10.6 17.6. 20. 37. 10.6. 21. 43. 16.6. 22 23 24 25. 30 26 31 66. 3.6 -.4 4.6 39.6. 總計. 661. 將二十場比賽進攻時間內每秒進球總數除以每秒投籃總數所得之命中率以卡方適 2. 合度檢驗,χ (24)=74.356,p < .05,命中率並非於進攻時間每秒內均相同。表 4-3 為進 16.

(25) 攻剩餘秒數內的命中率乘以 100 與殘差值。圖 4-2 顯示投籃次數、進球次數以及命中率 以秒為單位在剩餘進攻時間的分布。 表 4-3 命中率與進攻剩餘秒數 進攻剩餘秒數. 命中率乘以 100. 殘差. 1. 7. -13.2. 2. 6. -14.2. 3. 16. -4.2. 4. 38. 17.8. 5. 8. -12.2. 6. 14. -6.2. 7. 29. 8.8. 8. 20. -.2. 9. 21. .8. 10. 21. .8. 11. 24. 3.8. 12. 23. 2.8. 13. 20. -.2. 14. 14. -6.2. 15. 19. -1.2. 16. 21. .8. 17. 22. 1.8. 18. 17. -3.2. 19. 20. -.2. 20. 18. -2.2. 21. 22. 1.8. 22. 20. -.2. 23. 21. .8. 24. 23. 2.8. 25. 41. 20.8. 總計. 505. 17.

(26) 250. 0.45 投籃次數. 0.40. 進球次數 200. 0.35. 命中率. 0.30. 次數. 0.25. 0.20. 命中率. 150. 100 0.15. 0.10. 50. 0.05. 0. 0.00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投籃時剩餘進攻時間(秒). 圖 4-2 投籃次數、進球數與命中率分布情形. 第三節、不同進攻剩餘時間與投籃區域的差異 將進攻剩餘時間進行群聚分析,可分為三組群集,分別為第一組 0 至 10 秒共 550 次,第二組 18 至 25 秒共 1396 次,第三組 11 至 17 秒共 1203 次,投籃區域的前場、後 場以及膠囊區三個區域,對每隊投籃次數、進球次數以及命中率進行二因子變異數分析 的結果,分別報告如下。. 18.

(27) 投籃次數結果,顯示在進攻剩餘時間達顯著差異 F(1.157,8.1)=16.13,p < .05,𝜂𝑝2 = 0.697;事後比較發現,0~10 秒的投籃次數顯著少於 18~25 秒,p < .05;0~10 秒的投籃 次數顯著少於 11~17 秒,p < .05;18~25 秒與 11~17 秒之間無顯著差異,p > .05。圖 4-3 顯示時間群集之間的差異。. *. 20. *. 投籃次數. 15. 10. 5. 0 0~10秒. 11~17秒. 18~25秒. 進攻剩餘秒數. 圖 4-3 各進攻剩餘時間內所有球隊投籃次數的平均數與標準差. 投籃區域達顯著差異,F(2,14)=43.815,p < .05,𝜂𝑝2 = 0.862;事後比較顯示,各區 域之間皆有顯著差異,前場大於後場大於膠囊區,ps < .05。圖 4-4 表示投籃區域之間的 差異。. 19.

(28) * 20. 投籃次數. 15. 10. 5. 0 前場. 後場. 膠囊區. 投籃區域 圖 4-4 各投籃區域內所有球隊投籃次數的平均數與標準差. 進攻剩餘時間與投籃區域的交互作用雖未達顯著效果,F (1.681,11.764) = 4.109 , p = .05,𝜂𝑝2 = 0.37,但因 p 值在臨界之.05,且效果量亦屬大於 0.26 之大效果,故仍進行 單純主要效果之事後檢定。在進攻剩餘時間的效果,投籃區域在前場時,0~10 秒時的投 籃次數顯著小於 18~25 秒時,p < .05;0~10 秒時投籃次數顯著小於 11~17 秒時,p < .05; 18~25 秒時與 11~17 秒時無顯著,p > .05。投籃區域在後場時,0~10 秒時顯著小於 18~25 秒時,p < .05; 0~10 秒時顯著小於 11~17 秒時,p < .05;18~25 秒時與 11~17 秒時無 顯著,p > .05。投籃區域在膠囊區時,0~10 秒時顯著小於 18~25 秒時,p < .05; 0~10 秒時顯著小於 11~17 秒時,p < .05;18~25 秒時與 11~17 秒時無顯著,p > .05。圖 4-5 顯示相同投籃區域下,不同進攻剩餘時間的投籃次數差異。. 20.

(29) *. 25. *. *. 投籃次數. 20. * 0~10秒. 15. 11~17秒. * 10. 18~25秒. *. 5. 0. 前場. 後場. 膠囊區. 進攻剩餘秒數. 圖 4-5 進攻區域內三種進攻剩餘時間投籃次數的平均數與標準差. 在檢驗投籃區域的單純主要效果,在 0~10 秒時,前場的投籃次數顯著大於後場, p< .05,前場的投籃次數也顯著大於膠囊區,p< .05;後場與膠囊區無顯著差異,p > .05。 進攻剩餘時間為 18~25 秒時,前場與後場的投籃次數無顯著差異,p> .05;前場的投籃 次數顯著大於膠囊區,p< .05;後場的投籃次數與膠囊區無顯著差異,p > .05。進攻剩 餘時間為 11~17 秒時,三區之間皆有顯著差異,前場大於後場,p< .05;前場大於膠囊 區,p< .05;後場大於膠囊區,p< .05。圖 4-6 顯示不同進攻剩餘時間下,不同投籃區域 的投籃次數差異。. 21.

(30) 25. * *. *. *. 投籃次數. 20. 15. 前場. * 10. 後場. *. 膠囊區. 5. 0. 剩餘0~10秒. 剩餘11~17秒. 剩餘18~25秒. 進攻剩餘秒數. 圖 4-6 相同進攻剩餘時間內不同進攻區域的投籃次數的平均數與標準差. 進球次數的二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果顯示,進攻剩餘時間達顯著差異 F(2,14) = 15.994 , p < .05,𝜂𝑝2 = 0.696;事後比較發現,0~10 秒的進球次數顯著小於 18~25 秒;0~10 秒的 進球次數也顯著小於 11~17 秒;18~25 秒與 11~17 秒間的進球次數無顯著差異,p > .05。 圖 4-7 為各進攻剩餘時間內所有球隊進球次數差異。. 22.

(31) * *. 4. 進球次數. 3 2 1 0 0~10秒. 11~17秒. 18~25秒. 進攻剩餘秒數 圖 4-7 各投籃時間內所有球隊進球次數的平均數與標準差. 投籃區域達顯著差異 F(2,14)=4.857, p < .05,𝜂𝑝2 = 0.41;前場與後場的進球次數無 顯著差異,p > .05;前場的進球次數顯著大於膠囊區, p < .05;後場的進球次數與膠 囊區無顯著差異,p > .05。圖 4-8 為不同投籃區域內所有球隊進球次數的差異。進攻剩 餘時間與投籃區域對進球次數沒有交互作用,F(4,28)=0.617, p > .05,𝜂𝑝2 = 0.081。. 23.

(32) * 4. 進球次數. 3. 2. 1. 0 前場. 後場. 膠囊區. 投籃區域 圖 4-8 不同投籃區域內所有球隊進球次數的平均數與標準差. 命中率的二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果顯示,在進攻剩餘時間達顯著差異,F(2,14) = 4.95, p < .05,𝜂𝑝2 =0.414;事後比較發現,0~10 秒時的命中率顯著小於 18~25 秒時,p < .05; 0~10 秒時的命中率亦顯著小於 11~17 秒時,p < .05;18~25 秒時與 11~17 秒時的命中率 則無顯著差異,p > .05。圖 4-9 為所有球隊在三種進攻剩餘時間內的平均命中率差異。. 24.

(33) * 0.4. *. 命中率. 0.3. 0.2. 0.1. 0 0~10秒. 11~17秒. 18~25秒. 進攻剩餘秒數 圖 4-9 所有球隊在三種進攻時間內的平均命中率與標準差. 投籃區域之間達顯著差異 F (1.102,7.712) = 17.081, p < .05 ,𝜂𝑝2 = 0.709;前場與後 場間的命中率無顯著差異,p > .05;但前場的命中率顯著小於膠囊區,p < .05;後場的 命中率也顯著小於膠囊區,p < .05。圖 4-10 為所有球隊在三個投籃區域的平均命中率差 異。進攻剩餘時間與投籃區域之間的交互作用未達顯著效果,F(1.596,11.174)=1.157,p > .05,𝜂𝑝2 = 0.142。. 25.

(34) * *. 0.5. 命中率. 0.4 0.3 0.2 0.1 0 前場. 後場. 膠囊區. 投籃區域 圖 4-10 所有球隊在三個投籃區域內的平均命中率與標準差. 第四節、傳球策略與助攻、潛在助攻的關係 將 20 場比賽中所有的投籃次數,依照五種傳球策略(內傳內、內傳外、外傳內、外 傳外、自己)與三種投籃結果(助攻、潛在助攻、被犯規)進行卡方獨立性檢定,發現助攻 2. 策略與投籃結果有關連性,χ (8)=324.991,p < .05,Cramer’s V=0.227,p < .05,表示 兩者間有中度的關聯性,利用調整後殘差檢視細格,殘差的絕對值大於 1.96 者,為關聯 度較高的項目,參閱表 4-4 交叉列聯表,發現內傳內在助攻較期望的多;潛在助攻較預 期的少;被犯規較預期的多。內傳外在被犯規較預期的少。外傳內在助攻較期望的多; 潛在助攻較預期的少;被犯規較預期的多。外傳外在助攻較期望的少;潛在助攻較預期 的多;被犯規較預期的少;助攻自己在被犯規較預期的多。. 26.

(35) 表 4-4 傳球策略與投籃結果交叉列聯表 傳球策略/助攻、潛在助攻 傳球策略. 內傳內. 內傳外. 外傳內. 外傳外. 助攻. 總計. 被犯規. 總計. 計數. 109. 160. 36. 調整後殘差. 6.7. -10.6. 11.7. 計數. 220. 810. 4. 調整後殘差. .3. 1.5. -5.0. 計數. 55. 108. 20. 調整後殘差. 3.1. -5.8. 8.1. 計數. 243. 1237. 4. -6.0. 8.3. -7.1. 計數. 34. 101. 8. 調整後殘差. .8. -1.8. 2.7. 661. 2416. 72. 調整後殘差 自己. 潛在助攻. 計數. 第伍章、討論. 第一節、進攻時間的使用 本研究主要探討合球比賽中進攻時間與投籃表現的關係。本屆賽事 20 場比賽的平 均進攻時間為 8.66 秒,如從參賽 8 支隊伍各自的進攻時間使用情形來看,最短的進攻時 間為荷蘭隊的 7.29 秒,最長時間為中華隊 10.36 秒,也是唯一超過 10 秒的隊伍,最短 進攻時間與最長進攻時間的隊伍分別為第一、二名,也許進攻時間不是影響勝負的主要 因素之一。相較於成威寰(2009)的研究,進攻時間由 28~29 秒縮短至 10 秒之內,表示在 加入 25 秒進攻限制後,確實在加速比賽節奏上有一定的成效。20 場比賽總共累積 3601 次進攻球權,進攻時間結束在 8 秒的次數最多,並向兩端遞減。由於比賽節奏快速的現 27. 305. 1034. 183. 1484. 143. 3149.

(36) 象,在獲得球權後迅速出手的次數相當多,尤其在 0 秒時可能因為靜態投籃,如自由球 或重開球,造成次數更多的情形。反觀在越接近 25 秒的進攻時間限制時,出手的次數 越是持續下降,也因此進攻時間次數的分佈,形成不對稱的型態。. 第二節、進攻剩餘秒數與投籃表現 以投籃次數與進攻剩餘時間進行分類,可以從表 4-1 中發現殘差值為正數的大部分 在剩餘 12 秒以上,代表球隊會盡量在 13 秒內將球出手,減少同時要面對防守者與進攻 時間限制的壓力,最多投籃次數的高峰出現在剩餘 15~20 秒時,可以推論在本屆世界運 動會中,各隊從進攻開始到成功擺脫防守並出手投籃的時間訊息,從開始進攻到產生第 一次的投籃機會大約需要 5 至 10 秒。由表 4-1 我們可得知進攻剩餘秒數內的投籃總次 數平均為每秒區間內有 121.1 次,再均分為二十場,也就是每場每秒區間內平均次數為 6 次左右,但是每一秒實際記錄到的投籃次數並不平均,最多的次數發生在剩餘 17 秒時, 每場投籃平均次數有 11.4 次,剩餘 11 秒以下的時候,每場投籃總次數皆小於平均值, 剩餘 0~6 秒時,投籃總次數更是只有 1.5 次。投籃次數的分布與曾國棟(2011)檢驗籃球 的分佈,最高次數產生的時間不同,但在秒數接近限制時,投籃的次數都是大幅降低。 以投籃進球的次數與進攻剩餘秒數進行分類,以表 4-2 進攻剩餘秒數內進球總次數, 平均每秒區間內進球數為 26.4 次,再平均分為二十場,每一場每秒區間內平均應有 1 顆進球,最多進球次數發生在剩餘 25 秒時,平均會有 2.5 次進球,推論這些進球數主要 發生的來源為進攻方被犯規之後產生的自由球,球員能在接近籃框並較不被防守球員干 擾的情況下進行投籃,因此會有較高的進球次數,另一個有較高進球次數的秒數為剩餘 17 秒時,與投籃次數較高的時間相同,推論較多進球次數的原因為較多次的投籃而產生。 進球次數除了在剩餘 25 秒外,大部分集中在剩餘 15~21 秒時,剩餘 0~6 秒時明顯較低, 此趨勢與投籃次數的情形相似。曾國棟(2011)檢驗籃球的分佈時,最高進球秒數為第 3 秒(進攻剩餘時間 21 秒) ,與本研究不相同,此差異是兩項運動的不同所產生,籃球可. 28.

(37) 以利用運球快速推進至前場,由於籃球不同於合球,沒有固定防守區的防守球員,原來 在後場的防守球員可能較不易即時回防,形成進攻方的快攻戰術,同時籃球沒有合球防 守位置的規則,可以在最接近籃框時投籃,合球進攻時,要將球經由傳導進入進攻區, 防守者也早已準備好進行防守,使得合球較無法產生與籃球相似的「快攻」情形。 以命中率與進攻剩餘秒數進行分析,可以發現在剩餘 25 秒時,命中率高於平均命 中率一倍,為進攻時間中命中率最高的秒數。如上所述,在剩餘 25 秒產生的投籃機會 多為自由球,推論球員在執行自由球時,最能有效把握投籃機會,將球命中籃框。進攻 剩餘秒數在 4 秒與 7 秒時,命中率高於平均,此現象或許需要更多同層級的比賽資料進 行比較,探討命中率較高的原因。命中率在剩餘秒數較多時,並沒有如投籃及進球次數 呈現較高的趨勢,但是剩餘秒數較少時,除了剩餘 4 秒外,趨勢與投籃、進球次數相同, 明顯有較低的情形。命中率在進攻時間變化下的情形與曾國棟(2011)和 Csapo 與 Raab(2014)研究籃球比賽命中率有相同的趨勢。. 第三節、進攻時間、投籃區域與投籃表現的關係 將進攻剩餘秒數進行群聚分析後,得到剩餘 0~10 秒、剩餘 11~17 秒以及剩餘 18~25 秒等三組,剩餘 0~10 秒時共 550 次、剩餘 11~17 秒時共 1203 次以及剩餘 18~25 秒時共 1396 次,根據平均進攻時間 8.66 秒,三組時間可能為第一次組織進攻機會投籃、第二 次組織進攻機會投籃以及前兩次組織進攻都找不到投籃機會的情形,大多數進攻會在兩 次的組織進攻內進行投籃。這三組不同的進攻時間,與三個投籃區域會對投籃次數產生 影響,剩餘 0~10 秒的投籃次數是最少的,與先前提到投籃大部分是在 13 秒內出手相符, 避免在時間壓力下投籃。前場的投籃次數最多,後場第二,膠囊區的次數最低,與成威 寰(2009)的研究相似,投籃次數的高低,可能與區域的大小有關,前場所可以使用的空 間最多,膠囊區的空間最小,投籃時要盡量與防守者拉開距離避免防守位置的發生。時 間與空間在二因子變異數分析中交互作用未達顯著差異,但有較大效果量,進攻時間的. 29.

(38) 差異不論投籃區域皆是進攻時間剩餘 0~10 秒時的投籃次數顯著小於另兩組;不同進攻 時間內的投籃區域投籃次數皆是前場多於膠囊區,但在剩餘 0~10 秒時前場亦顯著多於 後場;剩餘 11~17 秒時與區域的主要效果相同,三個區域之間皆有顯著差異。在不同進 攻剩餘時間的區段內,各區域的確有不盡相同的投籃次數。 分析進球次數可以了解主要得分的來源。在剩餘 0~10 秒時,進球次數最少,與投 籃次數和命中率的趨勢相符,在投籃區域上,前場的進球數高於膠囊區。膠囊區的進球 次數少,但命中率高,原因是膠囊區能夠出手的機會低,但若有機會投籃,便是相當容 易進球的情形。 命中率的高低受到投籃次數及進球次數的影響,剩餘 0~10 秒時,命中率低於其他 兩組,區域則是膠囊區大於另外兩區。在沒有時間壓力下,球員可以有比較好的表現。 距離籃框最近的膠囊區是命中率最高的,但是在膠囊區能得到的投籃機會最少,接近籃 框可以獲得較高命中率在籃球運動中也有發現,如 Travares 與 Gomes(2003)、Ribas 等人 (2011),不同的是籃球運動的禁區同時是投籃次數最多的區域,籃球在投籃時,沒有類 似合球投籃時必須注意防守位置的限制,不同項目的規則造成比賽中接近籃框的區域同 樣有高命中率,但投籃次數有差異的情形。 整體討論剩餘時間與投籃區域對投籃表現的關係,進攻時間剩餘 0~10 秒時,不論 是投籃、進球次數都較另外兩組少,符合先前提到大部分進攻在 13 秒內出手且進球較 集中在剩餘 15~21 秒時,但是命中率也較其他兩組剩餘時間區段低,支持在時間的壓力 下投籃效率較低,也因此形成快節奏的比賽型態,這是目前所觀察到各球隊在時間上的 進攻策略。使用前場進行投籃的比例較高但在命中率沒有較具優勢的情形,甚至與膠囊 區有顯著的差異,若能夠將前場的投籃次數,轉換到較高命中率的區域,對於比賽獲勝 的可能性便會提高一些。. 30.

(39) 第四節、傳球策略與投籃結果的關係 不同的傳球策略引導球的流動,將場地分為膠囊區與膠囊區以外,投籃出手的位置 在膠囊區外時,次數遠大於在膠囊區內投籃,再分為由膠囊區傳導出來或外圍互傳,兩 者投籃皆能與防守者取得距離進行投籃,被犯規的比例明顯較少,但是在形成助攻或潛 在助攻的情形略有不同,由膠囊區內傳導至外圍的傳球助攻與潛在助攻的比例與總助攻 和總潛在助攻相近,外圍傳導的情形則是比較不容易形成助攻。外圍出手的球通常球線 較長,球飛行的時間也較久,防守者能有機會判斷對手意圖,並干擾對手投籃。出手位 置在膠囊區時,不論是由外圍傳至膠囊區或是膠囊區內的短傳,在形成助攻的比例較高, 同時也非常有機會被防守方犯規而得到罰球。在膠囊區進行投籃,首先要避免防守位置 違例的產生,能夠得到空檔投籃,命中率高,助攻自然較多,防守者面對進攻球員在膠 囊區時,較多會採取近身防守,阻止對手取得投籃機會,身體接觸較激烈,裁判也容易 注意到犯規的發生。球員爭搶籃板球後的投籃形成助攻或潛在助攻的趨勢也與總助攻和 總潛在助攻相近比例相似,被犯規較高的情形,可能是在爭搶籃板球後,防守者較不能 取得好的防守位置,要跳起干擾對手投籃時,身體的移動可能較大,便容易與對手的身 體發生接觸,造成犯規。根據表 4-4 將由膠囊區內作為傳球起點的次數共 1339 次,膠 囊區外作為傳球起點的共 1667 次,膠囊區外做為起點的次數些許較多,同時計算成為 助攻的次數,膠囊區內作為傳球起點且形成助攻的次數共 329 次,膠囊區外作為傳球起 點且形成的次數共 298 次,與成威寰(2009)的研究中,近籃區成為助攻區域的結果相近。. 第陸章、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探討時間與空間在合球比賽中對於投籃的影響,發現本屆賽事平均一次球權 使用 8.66 秒,製造一次投籃機會需要 8 秒左右,8 支參賽隊伍的平均進攻時間在 8~10 秒之間。投籃次數、進球次數以及命中率並非平均分布在進攻時間內,在進攻時間剩餘 12 秒以上三項指標有較高的次數/比例,進攻時間超過 13 秒後,各項指標都大幅的減少。 31.

(40) 時間與空間對於投籃表現有影響,進攻時間進行群聚分析後可以分成 3 組,分別為剩餘 0~10 秒、剩餘 18~25 秒以及剩餘 11~17 秒,時間的主要影響在剩餘 0~10 秒時,投籃表 現比其他兩個時間相對較差。投籃區域方面,投籃次數以前場最多,進球數也同樣最多, 命中率膠囊區最高,但膠囊區投籃次數最低。傳球策略中內傳內的方式有較多的助攻數, 外圍互傳的潛在助攻最多,在膠囊區出手,無論球從外圍或膠囊區傳來,有較高機會被 犯規得到罰球機會。 本研究的過程以群聚分析將進攻剩餘時間分為三組的發現可以作為後續類似研究 時間劃分的一個依據,在剛開始進攻時若不能取得極佳的投籃機會,球員可能會重新組 織一次投籃,面對進攻時間壓力下,進球次數與命中率大幅降低,教練團可以往此方面 著想,是否能在短時間找到好的投籃機會。本次研究沒有特別將動態投籃與靜態投籃(自 由球)分開標記,使得在投籃表現在進攻剩餘 25 秒時,相較有一些優勢,在膠囊區開始 進攻且防守者須從 2 公尺外開始行動的投籃有較高的命中率,未來研究可將動態投籃與 靜態投籃分開進行分析。在傳球策略上除了膠囊區與膠囊區以外的區分,未來可以加入 前後場的分區,讓空間的用途更明確的被發現。本研究發現傳球策略與投籃結果有關聯, 卻不能了解這些傳球策略使用的時機,值得未來研究探討。本研究使用比賽轉播影片做 為紀錄的來源,但因影片畫面會有一些不確定因素,如精彩畫面重播會影響下次進攻時 的畫面,及官方紀錄台的時間記錄也時常會有遺漏等,無法取得完整比賽內容,未來研 究可以自行錄製比賽影片做為分析依據。. 32.

(41) 引用文獻. 王郁琳(2010)。優秀合球選手在不同距離 V 型移位接球投籃動作之運動學分析(碩士 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王景南、王世椿(2001) 。以典型相關分析探討籃球比賽的攻防技術。體育學報,(30), 207-215。doi:10.6222/pej.0030.200103.3520 王凱新(2017)。探討傳球對於不同進攻策略及出手位置之關係:以超級籃球聯賽第十 二季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中華民國合球協會網站(2017)。www.korfball.url.tw(2017)。 中華民國合球協會網站(2018)。www.korfball.com.tw(2018)。 成威寰(2009) 。合球競賽表現之標記分析-以 2008 世界青年合球錦標賽為析論對象(碩 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台東市。doi:10.6836/NTTU.2009.00155 吳正奇(2005)。國內合球運動發展之我見。輔仁大學體育學刊,(4),376-382。 李竹圍(1994)。一九九一、一九九二年世界大學合球賽中華隊攻擊技術分析與表現之 研究。北體學報,(3),181-239。doi:10.6167/TPEC/1994.3.5 李雲光、江孟珍(2002)。2001 年東亞運籃球比賽攻守紀錄之分析。北體學報,(10), 211-219。doi:10.6167/TPEC/2002.10.19 林逸軒(2017) 。以拚搏數據探討籃球比賽防守對進攻的影響-以 FIBA2016 里約奧運男 子籃球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林傳基(2012) 。高中合球選手不同訓練後對投籃命中率之影響(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 師範大學,台北市。 周瑾璇(2009) 。合球運動在台灣發展之研究(1979-2008) :從歷史社會學角度分析(未 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33.

(42) 唐立堯(2017)。跳投前腳步運用-以 2015 年歐錦賽男籃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 師範大學,台北市。 高禎佑(2016) 。2015 年世界合球錦標賽前四強之比賽表現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 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黃 啟 正 ( 2007 )。 世 界 合 球 錦 標 賽 。 國 北 教 大 體 育 , (2) , 250-251 。 doi:10.6659/NTUEPE.2007.2.250 張學坤(2013) 。突破 50 公分: 三分線增長對籃球攻守表現的影響(碩士論文) 。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張學坤、曾國棟、劉有德(2013)。跨越 6.25M 對男子籃球攻守表現的影響。運動教練 科學,(30),27-39。doi:10.6194/SCS.2013.30.03 曾國棟、李易潔、劉有德(2010) 。時間與比分差對三分球投籃之影響。台東體育學報, 12,1-12。 曾國棟、劉有德(2010)高中籃球聯賽攻守紀錄主成分分析。大專體育學刊,12(2),43-50。 曾國棟(2011) 。板凳教練致勝之道:籃球進攻技戰術動態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楊峰銓(2008)。合球 V 型移位接球動作之質性分析。載於臺北教育大學體育學系(主 編)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體育學術研討會(144-148 頁) 。台灣:臺北教育大學體育學系。 楊峰銓(2008) 。優秀合球女選手在不同距離雙手投籃之運動學分析(碩士論文) 。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蒙大慶、林如瀚(2008)。2007 年超級籃球聯賽參賽隊四節得失分與比賽結果相關性研 究。運動教練,11,53-60。 鄭文蕊(2008)。2009 高雄世界運動會正式項目-合球。大專體育,(99),147-151。 doi:10.6162/SRR.2008.99.23 藍于青、劉有德(2017) 。以空間訊息探討籃球的進攻結構型態。運動教練科學,(47), 57-68。doi:10.6194/SCS.2017.47.06 34.

(43) Altman, D. G. (1991). Practical statistics formedical research. London: Chapman & Hall. Cohen, J., (1960). A Coefficient of agreement for nominal scales.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20(1), 37-46. Csapo, P., & Raab, M., (2014). "Hand down, man down." Analysis of Defensive Adjustments in Response to the Hot Hand in Basketball Using Novel Defense Metrics. PloS one, 9(12),e114184 Hughes, M., & Franks, I. M., (2004). Notational Analysis of Sport: Systems for Better Coaching and Performance in Sport, Routledge. Ribas, R. L., Navarro, R. M., Tavares, F., & Gómez, M. A.(2011). An analysis of the side of rebound in high level basketball gam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erformance Analysis in Sport, 11(2), 220-226. Tavares, F., & Gomes, N. (2003). The offensive process in basketball-a study in high performance junior team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erformance Analysis in Sport, 3(1), 34-39.. 35.

(44)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本次試題中,運用地理學中的「空間感」作答是一個較出色的亮點。包括:第 40 題讓學生以其日 常生活累積的空間感判釋南投縣的地圖比例尺;第 66

在上 一節中給出了有單位元的交換環 R 上的模的定義以及它的一些性質。 當環 R 為 體時, 模就是向量空間, 至於向量空間中的部分基本概念與定理, 有些可以移植到模上來。 例如 子

由於澳門地理面積較小,地理空間上的承載力反應比較敏感。這裡所說的地理空間承載力

是位於古城清盛附近的 Sobruak 村。其位於美圔鎮和清盛鎮之間,距美圔 60 公里,離清 盛

一般而言,物質的黏度與流體間的凝聚 力和分子間的動量轉移率有關。液體分子與

一般而言,物質的黏度與流體間的凝聚 力和分子間的動量轉移率有關。液體分子與

在上 一節中給出了有單位元的交換環 R 上的模的定義以及它的一些性質。 當環 R 為 體時, 模就是向量空間, 至於向量空間中的部分基本概念與定理, 有些可以移植到模上來。 例如 子

老師將一籃蘋果平分給班上學生,若每人分6顆蘋果,剩下4顆蘋果;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