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同儕接納對智能障礙學生的重要性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同儕接納對智能障礙學生的重要性

在融合教育的趨勢下,許多輕度及中度智能障礙學生紛紛安置在普通班,甚 至在零拒絕及家長意識抬頭下,重度智能障礙學生安置在普通班的情形也不無可 能,使得普通班學童接觸此類身心障礙學生的機會大大提升,智能障礙學生的心 智功能上有顯著的障礙外,在人際互動和適應技能上,也有顯著的困難,因此,

與其他障礙的學生相比,智能障礙學生因智能上的影響,需克服更多的挑戰,才 能融入普通班生活,而其中最困難的,便是在班級中利用適當的人際互動技巧,

來發展良好的同儕關係。本節就同儕接納的理論基礎,探討影響智能障礙學生人 際互動的因素及融合教育對智能障礙學生與普通班同儕的影響,藉此凸顯同儕接 納對智能障礙學生的重要性。

一、影響智能障礙學生人際互動的因素

良好的人際問題技巧有助於建立同儕關係,以利個體社會角色及社會性功能 的發展。良好的同儕互動中,能擁有同儕的接納,建立友誼及培養主動積極參與 社會性互動的能力,但許多實證性的研究也發現智能障礙的學生在人際問題技巧 上常顯現困難,以下為研究者整理影響智能障礙學生人際互動的因素:

(一)認知能力

Zigler(1969)在其研究中指出,智障兒童的認知發展順序與一般兒童相同(引 自胡雅各,1992,第 36 頁),只是其發展速率較為遲緩且認知階段也較低;因而 使其在抽象思考、邏輯推理、語言符號的應用等方面,均受到了很大的限制,連 帶的,生活適應及學業學習也遭遇到較多的阻礙(胡雅各,1992)。根據這一點,

Inhelder(1968)進一步說明並指出,一般而言,輕度智障兒童的認知發展可以達到 皮亞傑所提認知發展階段中的具體運思期;中度智障兒童不會超過前操作期;而 重度和極重度智障兒童則停留在感覺動作期(引自胡雅各,1992,第 36 頁)。

在記憶表現方面,智障兒童在長期記憶上與一般兒童相較並無學習落後或遲 緩的現象(楊佩貞,1996;蔡文標,2000),但其對於學習或記憶工作是被動的,

且經常容易遺忘。另外,智障兒童短期記憶能力不佳,與其無法主動採取複習策 略,不容易複誦訊息有很大的關係,在訊息處理方面,智障兒童因中樞處理過程 嚴重的缺陷,也使其缺乏執行功能而造成學習成就貧乏的現象(施相如,1996;

胡雅各,1992)。另一方面,智障兒童在學習時,注意力也經常無法集中與持久,

同時注意較多的東西或學習與工作(林美和,1994;蔡文標,2000),因此在訊息 處理過程和後設認知上均較一般兒童為明顯低落。

Gearheart 及 Weishaha (1992)指出智障者在很多的學習情境中,經常會因預 期失敗、害怕失敗而低估自己的學習能力,甚至不願意嘗試新的技能。許多智障 兒童因對自己沒有自信、學習過程被動與依賴、需要不斷增強和鼓勵才願意嘗試 學習,造成其對學習採取悲觀的態度,缺乏學習和解決問題的動機。王志全(1995) 認為,導致智障兒童人際互動能力缺失的可能原因為:(1)認知發展功能的遲滯,

無法正確覺察情境並作適當的反應;(2)缺乏正確而完整的學習經驗;(3)經常處 於隔離孤立的環境,缺乏社會刺激與人際互動資源可供學習。Slend 和

Duhaney(1999)歸納相關研究指出,部分融合班級中的一般兒童與障礙兒童在學 業方面雖因共同學習而有一些的成效,但其同儕互動的品質卻隨年級增加而有降 低的傾向,障礙兒童也因經常被同儕排斥而產生負面的自我概念。

綜合上述,可知智障兒童在認知學習方面的特質有:(1)認知發展順序與一 般兒童無異,但發展速率較為遲緩且能達到的認知階段也較低;(2)長期記憶表 現與一般兒童大致相同,但短期記憶則因不會採用適當策略而表現不佳;(3)在 訊息處理過程和後設認知上較一般兒童明顯低落;(4)注意力不易集中與持久;(5) 缺乏學習動機,因習得無助感(learned helplessness)而對學習經常採取悲觀的態 度;(6)學習屬外控(externally controlled)特質,除了被動與依賴外,也需要不斷 增強和鼓勵才會願意嘗試學習。

(二)溝通能力

溝通是人際互動的基礎能力,無論是關係的建立、需求的表逹或衝突的協

商,都需能有效溝通,研究指出智能障礙者具有語言理解與表達缺陷,口語發展 緩慢,言語使用時常發生詞彙有限,文法錯誤,以致人際之間常發生溝通困難,

而且智能障礙者的口語互動較少,而常以肢體與人互動(林寶貴,1994;洪馨徽,

2000),因為其理解能力較差,在團體遊戲時不易了解遊戲規則,加上不能有效 地和人溝通,可能因此產生行為問題。另外,智能障礙者無法參與有規則的遊戲,

所以較難融入同儕之團體遊戲,常常一人孤立於一旁或受到冷落。

智障兒童也因為在和他人溝通的歷程當中,其中接收(receiving,如:確定互 動的對象及理解他人話語)、處理(processing,如:選擇有效的處理方式)、和輸 出(sending,如:口語與非口語表達的技能)等三個階段任何一項有所缺失,所以 影響了社會技能的表現(Liberman, DeRisi, & Mueser, 1989;引自鈕文英等,2002)。

(三)心向作用

心向作用指的是個體解決問題的習慣傾向(張春興,1991),面對生活中種種 的人際問題;如果僵化於於某種解決方式,產生習慣性的固執態度,遇到新的人 際問題,就會失去隨機應變的能力。智能障礙者在解決人際問題時,常不知變通,

不懂靈活運用各種解決策略來解決人際問題,而且最常使用的方法是訴諸權威的 策略(Leffert et al, 2000)。智能障礙者在處理事情較缺乏彈性,面臨衝突時有時會 出現拒絕、退縮、固執、壓抑等行為,同時容易緊張、焦慮,很難放鬆自己的情 緒。

(四)情緒管理

良好情緒管理指的是情緒的監控與反應,羅芝芸(1999)以國小四年級與六年 級為對象,調查兒童認知風格、情緒智力與問題解決能力之相關,結果顯示情緒 智力越高的兒童,其問題解決能力則越優良。郭慧貞(2001)則指出智能障礙者的 情緒辨識和情緒管理有問題,因此常採取攻擊的行為,這些行為容易造成人際的 不合諧與遭受排斥。

(五)行為問題

智能障礙者常出現破壞行為、干擾行為、刻板行為及分心行為(楊碧桃,

2001),這些行為問題不僅干擾自己的學習,也干擾了其他同學的學習,因此常 會造成同學的反感,甚至排斥智能障礙學生。許多智障兒童常因認知理解上的缺 陷,加上語言發展的障礙,造成其在人際互動上有很大的困難,部份中重度智障 兒童也因此而衍生出很多的行為問題來。曾家濱(2001)指出,智障兒童的行為特 質有:(1)缺乏臨機應變的能力,常表現固執;(2)預期失敗心理,缺乏信心,經 常有焦慮感;(3)依賴性強;(4)封閉不知變通(5)需要別人的接納與讚許;(6)易受 外在動機所左右;(7)學習動機薄弱。王欣宜(2003)亦指出,智障者往往有逃避他 人的傾向、常常自言自語、缺乏社交的技巧、很少找別人說話、在團體中不受到 歡迎和接納、不喜歡且不知道應如何參與團體。

(六)社會知覺(social awareness)

人們透過社會知覺來覺察他人的想法,向他人表達行為的動機和目的。然而 智能障礙者在判斷他人情緒或預測社交關係發展較不準確,在社交技巧上表現也 不夠圓滑,常造成人際互動的不良(Leffert et al, 2000)。在缺乏社交技巧部份,

Greshem 和 Elliot(1990)認為主要原因有三:(1)缺乏表現特定社交技巧的知識;(2) 不知道在適當時機表現;(3)缺乏足夠示範、複習演練不足和得不到應有的回饋。

此外,亦有學者指出,智障者缺乏社交技巧與其缺乏自我的控制能力有關,因此 無法持續而穩定地表現適當的行為。Siperstein 和 Leffert(1997)比較各二十位被一 般同儕接納和排斥的智障學生,他們之間行為的差異;結果發現被一般同儕接納 的智障學生表現出高比率適當的社會行為。

綜合以上所述,我們發現智能障礙者受限於本身的認知、溝通、情緒、行為 等能力,導致其社會覺知能力不佳,但對智能障礙學生而言,在融合教育的趨勢 下,同儕接納變得越來越重要,但智能障礙學生受限於本身障礙,使他們在人際 互動上產生困難。他們和正常兒童一樣,需要同伴的陪伴、接納,才能滿足心理 發展的需求,或許智能障礙學生在普通班的基本學科學習嚴重落後,但若能在普

通班級獲得同儕友誼,相信孩子至少能帶著愉快的心情上學,與同儕正向互動,

並學習模仿同儕的優點,促進智能障礙學生各方面能力的提升,如此才能落實融 合教育的真正精神。

二、融合教育對智能障礙學生與普通班同儕的影響

Smoot, S. L. (2003)

調查喬治亞州國小、國中和高中的二百八十六位一般學

生,以及六十一位輕度智障學生,使用社交計量法,了解一般學生對於智障同儕 的接納度;結果發現有 85%的一般學生被正向提名一次,而只有 43%的輕度智 障學生被正向提名一次,之間達到顯著差異。關於特殊學生在普通班級中的社會 地位,許多數文獻中指出:普通班級中的特殊學生經常是被棄置或疏離的,尤其 以智能障礙與學習障礙學生最多,其中智能障礙者比其他障礙類型的學生有較多 負向的社會關係(Gottlieb,1977)。

Bauer 和 Shea (1999)指出在普通班級中,為身心障礙學生建立「自然支持來 原」,是融合教育成效的要素之一,而其中同儕是普通班級中最大的自然支持來 源。Lipsky & Gartner(1997)指出輕度障礙學生融合在普通班中,即使他的進步比 同儕緩慢,但與其他普通班學生之間的互動關係,仍然比被抽離或隔離好。蘇燕 華、王天苗(2003)在融合教育的理想與挑戰─國小普通班教師的經驗研究中明白 指出,大部份的老師都認為融合教育對普通學生正面影響多於負面,涵蓋情意、

認知、技能各層面;並認為這些都是課本上學不到的,而這種接觸、瞭解、接納、

學習的精神,正是融合教育的真義。Ltley, Mortweet & Greenwood(1997)認為擔任

學習的精神,正是融合教育的真義。Ltley, Mortweet & Greenwood(1997)認為擔任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