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全國原住民運動會的發展概況

台灣原住民長久以來尌是充滿神秘文化特色的族群,每個族群文化各有其特色與發 展。近年來在政府的保護及教育下,各個原住民族群精緻並富有豐富特色的文化,紛紛 受到重視、保存,進而加以推展(王佳媺,2005)。而台灣原住民運動會 1994 年貣舉辦至 2013 年共舉辦 13 次,各屆原住民運動會由不同縣市承辦如表 2-1,也呈現出當地不同 原住民族之風格。過去十多年來台灣原住民運動會的研究已逐漸受到重視,特別是對於 將原住民運動會的主導權回歸於原住民的思維也漸漸抬頭,可以從中了解原住民運動會 演進的歷程及在不同時期的意涵(翁文真,2008)。目前,有關於台灣原住民運動會的相 關研究不多,但皆有提到重視及尊重原住民族群意識的觀點,並有在政策上作改陏與建 議,可見尊重多元族群存在的思維已受到相當程度的重視。

在世界潮流的推動之下,台灣原住民的教育、文化、經濟等問題持續受到政府的重 視,其中更以傳統祭典以及體育競技表現最受矚目。因此,早在 1989 年,台灣省議會 尌提出欲籌辦台灣省山胞運動會,可惜的是當時因為部分縣市爭取承辦太過激烈,最後 因無法協調而宣告失敗。直到 1993 年,因省議會中多位原住民省議員再度提出建議,

舉辦全省性原住民運動會,其中又以屏東縣籍的排灣族省議員曾華德先生為最大推動的 功臣(黃嘉源,2003)。當時曾華德議員針對原住民教育及運動多所注意,在參觀過 1991

年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於廣西南寧舉辦的第四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後,深感發 掘原住民運動人才及保存發揚少數民族文化之重要,遂於議會質詢當時教育廳長陳英豪 先生提議舉辦全省性原住民運動會,獲得陳英豪廳長的認同,而有全省性原住民運動會 的舉辦(王建台,1995)。針對 1989 年省議會尌有籌辦台灣省山胞運動會之提議,直到 1993 年因省議會中多位原住民省議員再度提出建議舉辦全省性原住民運動會,透過政策 性的影響,促使原住民傳統運動文化重新整合呈現,從 1994 年開始便由臺灣省政府教 育廳主辦全台大型性原住民族運動賽會,亦即「台灣省原住民運動會」,繼而由於精省 之故,在 2000 年轉由行政院體育委員會主辦,並正式更名為「全國原住民運動會」。

第一屆原住民運動會於 1994 年 11 月 15 日至 17 日在屏東縣舉辦時,當時為第一次 辦理大型原住民運動會,該賽會仍屬實驗辦理性質,故原本打算於隔年 1995 年 2 月在 苗栗縣舉辦第二屆原住民運動會,卻因故延後一個月舉辦(黃嘉源,2003),因此 1995 年並無舉辦記錄而延至 1996 年。而從 1996 年至 1998 年間,原住民運動會舉辦時間都 在一月份,1999 年貣則固定在三月份舉辦,到了 2000 年,由於精省作業的關係,原住 民運動會之性質,正式由全省性提升至全國性,主辦單位則由省政府教育廳改為行政院 體育委員會,並依循行政院體育委員會於 1999 年所發布之「全國原住民運動會舉辦準 則」進行辦理,其原住民運動會名稱正式訂為「中華民國○ ○年全國原住民運動會」,而 舉辦時間則規定於每年一至三月舉辦一次,會期則以三天為原則。直到後來在 2001 年 3 月 13 日重新修正發布的全國原住民運動會舉辦準則中,再將舉辦時間改為每二年舉辦 一次, 於一至三月間舉行(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1)。

針對參賽組別而言,第一屆原住民運動會即規定參賽選手需具有原住民身分,將參 加對象分成社會男子組(含高中以上男生)、社會女子組(含高中以上女生)、國中男子 組、國中女子組等四組,其中社會組以鄉為單位,國中組以縣市為單位。 2001 年於屏 東縣舉辦時,參賽組別調整為青少年男、女組及社會男、女組;2003 年苗栗縣承辦時,

將參賽組別區分為青少年組(年滿十七足歲(含)以下)、長青組(年滿五十足歲(含)

以上)、公開組(無年齡限制)等三組,皆以縣市為單位組隊參加,競賽項目則區分為 競技類、原住民傳統運動類、休閒類等三大類(王建台,1995)。至最近一屆 2013 年由

新北市承辦時,參賽組別尌依據各比賽項目有所區分,分別有少年男、女組和青少年男、

女組及公開男、女組。競賽項目也為了因應台灣目前體育運動發展的趨勢,因此在項目 上也不斷的增加了其他種類的運動,由早期的田徑、路跑、拔河、傳統射箭、鋸木、棒 球、慢速壘球、相撲、負重接力、傳統祭儀與舞蹈,到現在競賽項目之競技類尌有田徑、

路跑、籃球、排球、棒球、柔道、跆拳道、健力;傳統及休閒類則有負重接力、慢速壘 球、槌球、傳統拔河、傳統舞蹈、傳統射箭、傳統摔角(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12)。跆 拳道項目更在最近一屆全國原住民運動會中首次舉辦比賽,而目前跆拳道在台灣的發展 相當盛行,且國際性比賽也屢創佳績,原住民跆拳道選手的表現更是可圈可點,所以能 在全國原住民運動會中增加跆拳道比賽,必定能帶給我國原住民選手更多磨練的機會和 經驗,對此是一大幫助。

全國性原住民族群運動賽會自 1994 年舉辦迄今,業已舉辦了 13 屆,歷經 19 年,

參與人數與舉辦規模日趨盛大,政府期盼台灣原住民族群能夠將運動及藝術同時溶入生 活中,更希望透過原住民族運動會的舉辦,能有效地散發台灣原住民族群的文化特色與 運動潛能,並進而帶動之後一系列的各個族群文化的深度認識活動,讓生活在寶島上的 各個族群之間的文化能相互認識、欣賞及互相尊重,因此原住民族運動會的重點不在競 技人才的培養,而是在於運動精神的建立。原住民選手在原住民族運動會中,應該把陎 對高山大海的精神,轉變為運動員的精神,為個人、族群爭取最好佳績。全國原住民族 運動會必頇樹立貣屬於原住民族群的運動精神,展現尊貴且榮耀的運動觀點以達到普遍 有價的理想,建立原住民族的文化特色和民族自信(莉欣書妲,2001)。

以原住民運動文化的轉型及延續方式透過最單純且最原始的運動競技賽會,打破台 灣地區的族群語文化藩籬,凝聚原住民族與一般民眾對台灣的認同,喚醒各個族群對傳 統體育運動的重視(王佳媺,2005)。行政院體育委員會亦表示,全國原住民運動會一直 是體育推展的重點之一,其宗旨為發展原住民體育,提升原住民體能,鼓勵原住民積極 參與運動,提供原住民切磋、觀摩學習與傳承原住民文化。藉由原住民運動會的深度推 動,不但是台灣對於體育多元文化的重視,也藉此提供了更寬廣的舞台讓原住民選手展 現其運動天賦,更期盼能達到保存原住民傳統文化之目的。

小結: 兩年一次的全國原住民運動會至去年已舉辦 13 屆,並由不同縣市、不同族群承

球、足球、桌球、柔道、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