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六位女性作曲家創作分析 六位女性作曲家創作分析 六位女性作曲家創作分析 六位女性作曲家創作分析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概論 概論 概論 概論

本章節根據前段所述,針對凡響管絃樂團 2010 年所主辦之「探索福爾摩沙-臺 灣當代女性作曲家系列」三場系列音樂會中,六位作曲家的演出作品。每位作曲家分 別以三個部分進行探討:生平簡介、作品概述、樂曲分析等段落加以陳述分析。作品 概述部分主要為介紹音樂會中的演出曲目以及作曲家本身自撰的創作理念,而樂曲分 析則礙於篇幅,將聚焦於主辦單位委託創作的世界首演作品為主。

作品概述部分介紹蘇凡凌演出作品三首,為《異之音》(2006)為長笛與單簧管 二重奏(The Tone of Heterophony Duet (2006) for Flute and Clarinet)、《雁落平沙》(2004)

為小提琴、大提琴與鋼琴三重奏(A Wild Swallow Descending on the Sand(2004) for Piano Trio)、《誰知道》(2010)為男中音、女高音、女低音與預置鋼琴四重奏(Who Knows (2010) Quartet for Bariton, Sopran, Alt and prepared Piano)。潘世姬演出作品為四首,為

《型-給豎笛獨奏》、《黑夜-三首給女高音的作品》、《第四號絃樂四重奏》、《懷-給 管樂隊及三位擊樂手》;應廣儀演出四首作品,為《雙簧管獨奏曲》、《融合-絃樂四 重奏》、《三重奏第三號-單簧管、低音管與鋼琴》、《四重奏-給女高音、單簧管、大 提琴與擊樂》;呂文慈的三首作品,為《緣起緣滅》、《葵花地》、《唱情集》;洪千惠的 三首作品則為《絃琴藝緻-為中提琴與鋼琴》、《合奏-以臺灣第一位女性畫家陳進畫 作為題》、《樂之樂-為長笛合奏團》;最後,陳瓊瑜的演出作品四首,主要為《心之

流轉》、《微風中的低語》、《第三號絃樂四重奏》、《第三號木管五重奏》。

在樂曲分析部分,主要為委託創作的世界首演作品,包含蘇凡凌:《誰知道(2010)

為男中音、女高音、女低音與預置鋼琴四重奏》,主要創作形式為歌唱劇,舞台設置 及燈光、演唱者、預置鋼琴以劇場之理念呈現,作曲者在譜面上明確指示演唱者之走 位及服裝特色,演唱者似演員般演唱出歌詞中的意境及氣氛;潘世姬的作品,《懷-

給管樂隊及三位擊樂手》,主要是為一管編制的管樂隊創作,第一位擊樂手負責兩面 一大一小中國鈸、梆鼓及堂鼓;第二位擊樂手打擊兩個梆子、一面高音小鑼、一面低 音小鑼及一面大鑼;第三位擊樂手則演奏三組中國木魚及大鼓。應廣儀,《融合-絃 樂四重奏》,則主要採用四種不同的音高系統於四個絃樂器上的創作理念,第一小提 琴使用調性音階(E 大調)、第二小提琴使用中國五聲音階、中提琴使用四音音組(E、

A#、B、C#)、大提琴則使用十二音列;呂文慈的《唱情集》包含三首歌曲-《老山

歌》、《侅柴歌》、《滿山梭》;《老山歌》為客家山歌曲牌,節奏是散板,創作發想自老 山歌的緜長唱腔,將樂器山歌化,《侅柴歌》為高屏地區的古老山歌,為男女上山砍 柴工作時所唱出的情歌,作曲者以變奏的創作方式呈現,《滿山梭》在客語意指不受 拘束,作曲者在創作時以此旨貫穿中心思想,不受曲體、唱腔所限制,以預製鋼琴伴 奏,讓歌者即興的演唱;《合奏-以臺灣第一位女性畫家陳進畫作為題》是洪千惠創 作給中國樂器曲笛及大阮的二重奏,以中國音階寫成,包含五聲音階及七聲音階的變 化,靈感來自於陳進的畫作「合奏」,為作曲者對此畫作之感受及想像的發揮之作;

最後為陳瓊瑜的《第三號木管五重奏》,是一首純為木管的室內樂作品,也是「探索 福爾摩沙-臺灣當代女性作曲家系列」三場系列音樂會中,唯一不是凡響管絃樂團委 託創作和世界首演作品,雖然是一首舊作,但是作曲家的創作理念來自於作曲者生命

中人事物的流動及思緒,有點狀音、音群團、細碎片段的交疊亦有和諧的旋律出現,

亦相當具有藝術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