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研究所得之各項資料,以SPSS (Statistical Package for Social Science) Windows 23.0 版統計套裝軟體處理,顯著水準設定為α=.05。主要的統計分析方法如下:

一、以描述性統計 (平均值±標準差) 呈現實驗所收集到之數據。

二、本研究以二因子重複量數變異數分析法 (Two-way ANOVA with repeated measures) 考驗有無冷水浸泡介入對不同時間點進行 (前測、中測、後測) 之 (肌肉量、肌力、

反覆次數及總運動量) 比較,若交互作用達顯著差異時,再進一步進行單純主要效 果考驗,事後比較以Tukey 檢定法進行事後比較。

第肆章 結果

本研究將蒐集之資料經統計處理後,所得結果分為 (1) 受試者基本資料;(2) 肌力 表現;(3) 肌耐力表現;及 (4) 身體組成等四個部分進行敘述

第ㄧ節 受試者基本資料

共10 位健康體育系之男性參與本研究,其基本資料如表 4-1 。

表4-1 受試者基本資料

N=10

年齡 (yr) 23.2 ± 2.7

身高 (cm) 174.0 ± 5.1

最大攝氧量 (ml/kg/min) 48.9 ± 5.3

實測最大心率 (bpm) 192.1 ± 4.4

高強度間歇平均心率百分比 (%) 92.0 ± 1.0

主動恢復平均心率百分比 (%) 69.4 ± 0.8

高強度間歇期平均心率 (bpm) 176.6 ± 5.2

恢復期平均心率 (bpm) 133.4 ± 3.8

第二節 肌力表現

本研究冷水浸泡腳與控制腳在六週高強度間歇訓練前測 (PRE)、三週訓練後中測 (MID) 及六週訓練後後測 (POST) 之肌力變化情形如圖 4-1。經二因子重複量數變異數 分析後,發現處理與時間因子之交互作用達顯著 (F=8.2, p < .05)。在處理因子方面,冷 水浸泡腳在中測 (53.5 ± 10.2 kg) 及後測 (54.3 ± 10.1kg) 均顯著低於控制腳 (中測:55.7

± 9.5kg、後測:56.8 ± 9.4kg;p < .05),而在時間因子方面,僅控制腳在中測 (55.7 ± 9.5kg) 及後測 (56.8 ± 9.4kg) 之肌力表現顯著高於前測 (53.7 ± 9.6kg,p < .05);而冷水浸泡腳 在各時間點上則未達顯著差異 (p > .05)。

圖4-1 肌力表現在不同處理和不同時間點之變化

註: *表示處理之間有顯著差異 (p < .05) ;#表示與前測 (PRE) 相比有顯著差異 (p < .05)。CWI:冷 水浸泡腳;CON:控制腳;PRE:前測;MID:中測;POST:後測。

第三節 肌耐力表現 一、反覆次數

本研究冷水浸泡腳與控制腳在六週高強度間歇訓練前測 (PRE)、三週訓練後中測 (MID) 及六週訓練後後測 (POST) 之反覆次數變化情形如圖 4-2。經二因子重複量數變 異數分析後,發現處理與時間因子的交互作用達顯著水準 (F=15.3, p < .05)。在處理因子 方面,冷水浸泡腳在中測 (27.2 ± 5.6 rep) 及後測 (28.7 ± 6.5 rep) 之反覆次數均顯著小 於控制腳 (中測:30.3 ± 5.2 rep、後測:33.1 ± 5.4 rep,p < .05);而在時間因子方面,不 論是冷水浸泡腳或控制腳在中測 (冷水浸泡腳:27.2 ± 5.6 rep;控制腳:30.3 ± 5.2 rep) 及後測 (冷水浸泡腳:28.7 ± 6.5rep;控制腳:33.1 ± 5.4rep) 之反覆次數均顯著高於前測 (冷水浸泡腳:25.2 ± 4.8rep;控制腳:25.4 ± 3.7rep,p < .05),但僅控制腳之後測顯著高 於中測 (p < .05)。

圖4-2 反覆次數在不同處理和不同時間點之變化

註:*表示處理之間有顯著差異 (p < .05) ;#表示與前測 (PRE) 相比有顯著差異 (p < .05);§表示與中 測 (MID) 相比有顯著差異 (p < .05)。CWI:冷水浸泡腳;CON:控制腳;PRE:前測;MID:中測;

POST:後測。

二、總運動量

本研究冷水浸泡腳與控制腳在六週高強度間歇訓練前測 (PRE)、三週訓練後中測 (MID) 及六週訓練後後測 (POST) 之總運動量變化情形如圖 4-3。經二因子重複量數變 異數分析後,發現處理與時間因子的交互作用達顯著水準 (F=26.1, p < .05)。在處理因子 方面,冷水浸泡腳在中測 (591.3 ± 184.1kg) 及後測 (629.7 ± 129.3 kg) 之總運動量均顯 著小於控制腳 (中測:680.1 ± 173.2 kg、後測:755.0 ± 182.1 kg;p < .05),而在時間因 子方面,冷水浸泡腳及控制腳在中測 (冷水浸泡腳:591.3 ± 184.1 kg;控制腳:680.1 ± 173.2 kg) 及後測 (冷水浸泡腳:629.7 ± 129.3 kg;控制腳:755.0 ± 182.1 kg) 之總運動 量均顯著高於前測 (冷水浸泡腳:544.6 ± 173.8 kg;控制腳:551.2 ± 140.9 kg,p < .05),

但僅控制腳之後測顯著高於中測 (p < .05)。

圖4-3 總運動量在不同處理和不同時間點之變化

註:*表示處理之間有顯著差異 (p < .05) ;#表示與前測 (PRE) 相比有顯著差異 (p < .05);§表示與中 測 (MID) 相比有顯著差異 (p < .05)。CWI:冷水浸泡腳;CON:控制腳;PRE:前測;MID:中測;

POST:後測。

第四節 身體組成

本研究冷水浸泡腳與控制腳在六週高強度間歇訓練前測 (PRE)、三週訓練後中測 (MID) 及六週訓練後後測 (POST) 之身體組成變化情形如表 4-2 。六週高強度間歇訓 練之體重、體脂肪率、全身肌肉量在前測、中測及後測等三個時間,經單因子重複量數 變異數分析後,並未達顯著差異 (p > .05)。另外,控制腳及冷水浸泡腳之肌肉量在前測、

中測及後測等三個時間,經二因子重複量數變異數分析後,發現處理因子與時間因子的 交互作用皆未達顯著水準 (p > .05),且時間因子及處理因子的主要效果考驗,亦皆無顯 著差異 (p > .05)。

表4-2 六週高強度間歇訓練後身體組成之變化

前測 中測 後測

體重 (kg) 67.4±10.4 67.1±10.6 67.4±10.6 體脂肪率 (%) 12.9±4.2 12.6±4.9 12.3±4.6 全身肌肉量 (kg) 33.3±3.7 33.2±3.6 33.5±3.6 控制腳之肌肉量 (kg) 9.0±1.0 9.0±1.0 9.0±1.0 冷水浸泡腳之肌肉量 (kg) 9.0±1.0 9.0±1.0 9.0±0.9

第伍章 討論

本章依第肆章結果進行討論,分成:一、六週高強度間歇訓練後冷水浸泡介入對肌 力表現之影響;二、六週高強度間歇訓練後冷水浸泡介入對肌耐力表現之影響;三、六 週高強度間歇訓練後冷水浸泡介入對身體組成之影響;四、結論與建議。本研究就研究 者所知,應是首篇探討高強度間歇訓練後冷水浸泡介入對下肢肌力及肌耐力表現之影響 的研究,主要發現為冷水浸泡腳在三週後 (中測) 及六週後 (後測) 之肌力、反覆次數 及總運動量均顯著低於控制腳,顯示高強度間歇訓練後進行冷水浸泡,反而會不利於肌 力及肌耐力表現的進步。

第一節、六週高強度間歇訓練後冷水浸泡介入對肌力表現之影響

過去觀察冷水浸泡介入對肌力表現影響的研究,大多是以阻力訓練作為介入的方式,

其中 Yamane、Ohnishi 與 Matsumoto (2015) 的研究中發現冷水浸泡組與控制組在六週 阻力訓練後的肌力變化率分別增加 3 %和 17 %,冷水浸泡組比控制組約減少 14 %;

Roberts 等 (2015) 採用更長時間的十二週阻力訓練搭配冷水浸泡介入,亦發現訓練後冷 水浸泡組之肌力表現僅增加 11 %,顯著低於控制組的 33 %,兩組差距達 22 %;至於 Yamane 等 (2006) 及 Fröhlich 等 (2014) 所分別進行的四週及五週阻力訓練搭配冷水 浸泡介入之研究,雖其肌力表現結果在處理間未達顯著差異,但冷水浸泡之肢段訓練後 的肌力變化率仍有低於控制肢段之趨勢。Yamane 等 (2006) 的研究中冷水浸泡手與控 制手肌力變化率分別約為10 %和 16 %,冷水浸泡手比控制手約減少 6 %,而 Fröhlich 等 (2014) 的研究結果,冷水浸泡腳與控制腳則分別約進步 8 %和 10 %,冷水浸泡腳比控 制腳約減少2 %。本研究不同於上述以阻力訓練介入的方式,採用高強度間歇訓練進行 實驗,結果發現冷水浸泡腳和控制腳在經過六週高強度間歇訓練後的肌力變化率分別為 2.4 %和 5.8 %,冷水浸泡腳比控制腳約減少 3.4 %,跟過往阻力訓練之文獻相比,本研 究肌力表現成長的幅度相對略低,可能原因在於阻力訓練促進肌力表現成長的效果大於

本研究的高強度間歇訓練。而在肌力表現被抑制的可能原因,可能與運動後冷水浸泡介 入會抑制mTOR 下游標靶 p70S6K 及衛星細胞的數量 (Roberts et al .,2015),因而減緩肌 肉蛋白的合成,導致本研究在六週的高強度間歇訓練之冷水浸泡腳的肌力表現有被抑制 的情形有關。綜合本研究與前述文獻結果來看,雖然本研究肌力表現成長的幅度相對較 低,但長期於高強度間歇訓練後進行冷水浸泡,與阻力訓練搭配冷水浸泡介入同樣會使 肌力表現之進步有被抑制的可能。

第二節、六週高強度間歇訓練後冷水浸泡介入對肌耐力表現之影響

在肌耐力表現方面,過去的文獻同樣大多是以阻力訓練後搭配冷水浸泡觀察肌耐力 表現之影響,Yamane 等 (2006) 的研究中,採用與本研究相同的組內設計,以排除個體 差異的影響,比較同一受試者冷水浸泡手與控制手在四週阻力訓練後的差異,結果發現 冷水浸泡手與控制手的四週肌耐力變化率分別約為7 %和 45 %,冷水浸泡手比控制手的 肌耐力約少38 %;此外,Ohnishi 等 (2004) 及 Yamane 等 (2015) 同樣以六週阻力訓練 搭配冷水浸泡介入的研究結果亦皆指出,冷水浸泡組之肌耐力變化率有低於控制組之趨 勢,其中,Ohnishi 等的研究發現冷水浸泡組比控制組約減少 43 %;而 Yamane 等 (2015) 的研究觀察到冷水浸泡組比控制組約減少15 %。本研究雖不同於上述阻力訓練之方式,

而是採用高強度間歇訓練進行實驗,但在本研究中的冷水浸泡腳與控制腳六週肌耐力變 化率分別為17 %和 38 %,冷水浸泡腳比控制腳的肌耐力表現約少 21 %,符合過去阻力 訓練相關研究15~43 %差距的範圍,顯示長期於高強度間歇訓練後進行冷水浸泡介入,

可能如阻力訓練搭配冷水浸泡一樣,對肌耐力表現的進步有負面效應。Ohnishi 等 (2004) 研究中提出,肌肉細胞的代謝能力及工作肌肉血液注入量將會決定肌耐力表現。而在 Yamane 等 (2006) 研究中也發現四週阻力訓練後冷水浸泡介入,控制組的肱動脈直徑 顯著大於冷水浸泡組,所以長期阻力訓練後冷水浸泡介入可能會抑制血管的適應性,據 此推測在本研究高強度間歇訓練後冷水浸泡介入可能對血管適應性也會有抑制的情形,

導致冷水浸泡腳在在六週訓練後的肌耐力表現顯著低於控制腳。

過去文獻指出高強度間歇訓練可提升肌力跟肌耐力表現 (Aguiar et al., 2015;García-Pinillos et al., 2017),但在本研究中六週的高強度訓練後冷水浸泡介入發現,肌力表現在 冷水浸泡腳並沒有達顯著的提升,僅有控制腳顯著進步;但在肌耐力表現則是在控制腳 與冷水浸泡腳皆有顯著提升,但提升的幅度仍是控制腳大於冷水浸泡腳,從此研究結果 來看,可發現高強度間歇訓練後對肌耐力表現成長的刺激可能大於肌力表現,同時冷水 浸泡對肌力的抑制效果似又大於肌耐力。

第三節、六週高強度間歇訓練後冷水浸泡介入對身體組成之影響

本研究在大腿肌肉量的結果顯示,冷水浸泡腳與控制腳之肌肉量不論在時間因子之 間或處理因子均未達顯著差異,與 Yamane 等 (2006) 之四週阻力訓練搭配冷水浸泡介 入的結果相符。過去文獻指出,須經過大於15 次的無氧適能訓練 (一週約 2-3 次,至少 六週以上),肌肉橫斷面積才會開始有明顯變化 (Staron et al., 1994),而本研究與 Yamane 等(2006) 的訓練週數與次數分別為六週每週 2 次 (共 12 次) 與四週每週 3 次 (共 12 次),

未達Staron 等 (1994) 所提的 15 次,這可能是本研究與 Yamane 等 (2006) 的研究之所 以無法觀察到肌肉量變化的原因之一;此外,Estes 等 (2017) 所進行的十週高強度間歇 訓練研究中,觀察到每週2-3 次的訓練可顯著提升肌肉橫斷面積,但由於本研究僅進行 六週之高強度間歇訓練,因此除了前述訓練次數的原因之外,高強度間歇訓練週數不足

未達Staron 等 (1994) 所提的 15 次,這可能是本研究與 Yamane 等 (2006) 的研究之所 以無法觀察到肌肉量變化的原因之一;此外,Estes 等 (2017) 所進行的十週高強度間歇 訓練研究中,觀察到每週2-3 次的訓練可顯著提升肌肉橫斷面積,但由於本研究僅進行 六週之高強度間歇訓練,因此除了前述訓練次數的原因之外,高強度間歇訓練週數不足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