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四、 分析三組課室活動

教學影帶分析的方式,預計進行課室情境分析,從師生之間的話語與課 室活動分析五個陎向:教師的表徵類型與表徵屬性、建模歷程、教師提問的 類型與次數、教師解釋的類型和課室活動的類型與主要學習內容,資料分析 方式預計採用紮根理論,由於紮根理論研究法的系統方法,能有效助於一環 境中有效捕捉意義與過程的動態關係,並能有效建構於教室中師生互動模式

(或口語)「微型理論」的建構,故能應用紮根理論研究法於科學教室之話語 分析,接著以分析的不同陎向建構出不同教學情境中教師教學的 pattern,並 比較不同情境下師生互動的異同情形等,並建構出教師如何設計與進行建模 教學的歷程,以供其他研究者與教學者參考。分析主要分為五個陎向,分述 如下:

(一)教師使用的表徵方式與表徵屬性

依 Boulter 與 Buckley(2000)對表徵的分類,表徵的方式主要分為五種-

具體的(concrete)、語言的(verbal)、視覺的(visual)、符號的(symbolic)、動作 的(gestural),又可細分為單一或混合的表徵方式;表徵的屬性則分為量化或 質性、動態或靜態、決定的或隨機的。由於課室中語文表徵使用最頻繁,再 將分類為:巨觀現象描述、微觀粒子行為(結構、過程);視覺再分為圖、表 格、概念圖、動畫或影片等;符號分為化學式、數學關係式或反應式等。分

91

析教師進行每一種晶體教學過程中使用表徵的數目、類型和屬性。

(二)建模歷程

根據邱美虹(2015)建模的八個步驟(參見圖 2-3-2)與劉俊庚、邱美虹(2010) 彙整的建模歷程子項目(參見表 2-3-5),筆者將建模歷程分析編碼整理如表

92

依照 Thagard (1992)、Salmon(1998)和湯偉君和邱美虹(2010)的解

93

釋分類為基礎,將教師的解釋類型分為:通則性、機制性、類比、擬人化等。

教師解釋的分類與相關的實例參見表 3-6-3。

表 3-6-3 教師解釋的分類與相關的實例

解釋類型 實例

通則性 以電子海模型說明金屬晶體可導電、具延性與展性。

機制性 從鍵結的過程、類型、分子形狀和極性來說明分子間作用力的 類型與對熔點、沸點、溶解度的影響。

類比 以同學為金屬陽離子,飛舞的蚊子為自由電子來類比電子海模 型 (建模組,第八節)

擬人化

角色扮演:老師當氧原子,兩位女學生擔任氫原子,說明氧與 氫之間因為電負度不同造成極性共價鍵,而水分子是屬於不對 稱的角形結構,故水分子為極性分子。(建模與多重表徵組,第 二節)

(五)課室活動的類型與主要學習內容

分為小組實作活動、小組發表、個人觀察具體模型(將模型傳給每一位 學生觀察)和教師示範模型(教師在講桌前示範模型並講解模型堆積方式或結 構)等,分析出教師進行每一種晶體主要的教學活動情形與主要學習內容。